素肉
此條目不符合維基百科的质量标准,需要完全重寫。 (2020年10月8日) |
素肉(英語:vegetarian meat),又叫植物肉(plant meat),学名肉替代品(meat substitute)、仿肉(meat analogue),是指以植物原料製作,模仿動物肉的口感、味道或外觀的食物製品。在台灣的素食食品工業中,指的是絲狀植物組織蛋白(TVP),為專供素食加工的主要原料之一。
历史编辑
中国宋代陶谷在《清异记》记载了豆腐作为素肉的现象。[1]
植物組織蛋白,早期在實驗室被制作,但隨著食品工業化的進展,具有絲狀的植物組織蛋白的素肉,其制程則採用具單軸或雙軸不同螺旋結構之擠壓機,產生高溫高壓之環境,使各植物蛋白融溶,重新排列組織,形成具有絲狀之結構,可跳脫實驗室的化學添加反應,是採用物理方式制成之產品,並具有可完全替代肉制品之植物蛋白。[2]
台灣在1990年代已經在開發素肉產品,[3]2016年以前市面上已經有許多素肉產品,模仿牛、羊、豬、雞、鴨、魚料理的素肉皆有。
成份種類编辑
目前市面上有以單一植物蛋白或混合多種植物蛋白為基礎的素肉:如大豆素肉、小麥素肉、花生素肉、豌豆素肉等種類。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 陶穀《清異錄·官志》:“時戢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箇。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
- ^ 搶攻穆斯林商機 大馬Jakim認證全球通行. TVBS新聞網. 2016-11-23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4).
- ^ foodNEXT, 食力. 傳統素肉轉型植物肉!背後究竟經歷哪些科技革新?. 食力 foodNEXT. [2022-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2) (zh-Han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