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察赫共和国
阿尔察赫共和国(亞美尼亞語:Արցախ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羅馬化:Arts'akhi Hanrapetut'yun[3],或译为阿尔扎赫共和国),又名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Lernayin Gharabaghi Hanrapetut’yun),中文简称纳卡或纳卡共和国,是外高加索地區的一个共和国,仅為三個非聯合國會員国家承認[4]。联合国和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均将其视为亞塞拜然的一部分;自1991年至2020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前它控制了原蘇聯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治下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大部分領土以及週邊的一些區域以及大部分的納卡地區,西接亞美尼亞,南連伊朗[5]。2020年战争后,阿尔察赫实际控制地区仅剩余原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北部,并完全被阿塞拜疆控制领土包围。
阿爾察赫共和國 Արցախ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 (亞美尼亞文) Artsakhi Hanrapetut'yun | |
---|---|
![]() | |
![]() | |
地位 |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
首都 及最大城市 | 斯捷潘納克特 |
官方语言 | 亞美尼亞語 |
政府 | 阿爾察赫政府 |
• 总统 | 阿拉伊克·阿魯秋尼揚 |
• 国务部长 | 古尔根·内西扬 |
• 国民议会主席 | 阿瑟·托夫马相 |
立法机构 | 国民议会 |
成立 | |
• 宣告独立 | 獨立日:1991年12月10日 (自 ![]() |
• 第一次纳卡战争 | 1988年-1994年 |
• 第二次纳卡战争 | 2020年 |
面积 | |
• 总计 | 3,170平方公里 |
人口 | |
• 2023年估计 | 120,000 |
• 2015年普查 | 150,932[2] |
GDP(PPP) | 2015年估计 |
• 总计 | $1.7亿(n/a) |
• 人均 | $11,263(2015年估計)(n/a) |
货币 | 阿尔察赫德拉姆(法定) 亚美尼亚德拉姆 (實際) (AMD) |
时区 | UTC+4(AMT) |
电话区号 | +374 47b |
互联网顶级域 | 無 |
![]() | |
|
阿尔察赫是一个山地国家,平均海拔高达1097米。绝大部分纳卡居民为基督徒亚美尼亚人,并且多数隶属于亚美尼亚使徒教会。阿尔察赫实行总统制,并设有一院制的国民议会。一些人認為阿尔察赫對亞美尼亞的依賴程度已使阿尔察赫在許多方面已儼然如亚美尼亚的一部分。[6][7]
2020年9月至11月,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发生冲突。阿塞拜疆军队夺回了纳卡地区的部分地区。11月10日,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俄罗斯达成停火協議,亚美尼亚需要将阿尔察赫共和国所辖的阿格達姆區、拉欽區、克爾巴賈爾區交还阿塞拜疆。俄羅斯維和部隊進駐拉钦走廊及亚美尼亚與阿塞拜疆双方接触线,阿塞拜疆保证进出拉欽走廊的人员、车辆、货物安全。[8]
名称编辑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名称是对先前存在的行政实体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名称的修改,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于1923年建立在时称卡拉巴赫的山地(俄語:На горно,意为“在山上”[12][13])区域(名称“卡拉巴赫”来自突厥语“kara”-黑,和波斯語:باغ bâğ-花园,名称起源于中世纪晚期[12])。但亚美尼亚人更喜欢用更古老的亚美尼亚人王国-阿尔察赫王国的名字命名为“阿尔察赫”(亞美尼亞語:Արցախ)[13],名称取自“Ar”(亚兰)和“tsakh”(树林/花园),即亚美尼亚东北部第一个纳哈拉尔休尼克的花园[14]。
历史编辑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早期居民是因活动于卡拉河与阿拉斯河两河之间而得名的卡拉—阿拉斯人。
根据当地的一则经外传说,纳卡的两个河谷属于诺亚子孙们最早的一批定居地。[15]
阿爾察赫在古代曾屬於亞美尼亞,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和波斯等多個政權,18世紀併入帝俄。
由于俄羅斯帝國在1917年解體,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和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于1918年相继获得独立,雙方均对以亞美尼亞人居多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區主張領土主權。在两国并入新成立的蘇聯后,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得以于1923年成立,並且隸屬於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随着苏联解体,该地区又重新成为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两国争端的缘由。1991年,纳卡州和临近的邵武勉区举行了公民投票,但境內阿塞拜疆人拒绝投票,最終結果選擇独立取得了99.89%的壓倒性支持,旋即纳卡宣告獨立。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于1991年引发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间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1994年5月雙方在俄罗斯斡旋下签署停火协议,双方的实际控制线成为纳卡之后的國界。虽然有一些小的冲突,但两个声索国以及纳卡当局直在2016年冲突之前大致上一直处于和平状态。
2020年9月27日,在亞塞拜然方事先有所準備下,決意「收復失土」而向阿爾察赫大舉進攻,两国在纳卡地区激烈戰鬥,再次引發全面戰爭。唯此次亞塞拜然在無人機等新科技助陣下已令阿爾察赫方損失慘重,雖經多次國際調停,但截至同年11月,戰爭仍未有任何平息跡象[16][17]
2020年11月10日,亞美尼亞總理帕希米揚宣布与亞塞拜然與俄罗斯达成停火协议。按照协议,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两军维持阵地位置不变,亚美尼亚需在11月15日前将克爾巴賈爾區交还阿塞拜疆,11月20日前交还阿格達姆區,12月1日前交还拉欽區。沿纳卡地区两军接触线、拉钦走廊布置俄羅斯维和部队。阿塞拜疆保证纳卡地区人员、货物、车辆双向流动安全。[18][19]
地理编辑
阿尔察赫共和国声称其领土为11,430平方公里[20](政府称其中100平方公里是阿塞拜疆军队“占领”的[21])。该国大部分为陡峭的山区,地势从西向东下降[22]。该国最高峰木罗夫达戈山为3723米,全国平均海拔为1097米[22]。
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摄氏度。7月至8月的月平均最高温度为21-22摄氏度,最低温度为1月至2月的-1-0摄氏度[22]。
政治编辑
阿尔察赫採用總統制,行政權力主要由總統掌握,作為國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腦。阿尔察赫共和國議會則掌握立法權,共有33席,任期為5年。
外交關係编辑
外交部位於斯捷潘納克特,而阿尔察赫在以下地區擁有駐外館處: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德國、俄羅斯、美國、法國以及專門處理中東事務的貝魯特代表處。
目前承認阿尔察赫主權地位的國家只有阿布哈茲、南奧塞提亞和聶斯特河沿岸三個未受普遍承認的國家。
國家 | 承認日期 | 注釋 |
---|---|---|
阿布哈茲 | 2006年11月17日 | 2007年9月26日建交(非联合国成员) |
德涅斯特河沿岸 | 2006年11月17日 | 2007年9月26日建交(非联合国成员) |
南奥塞梯 | 2006年11月17日 | 2007年9月26日建交(非联合国成员) |
行政区划编辑
阿尔察赫共和国共分为7个区(Region)和1个直辖市。
区份 | 阿塞拜疆官方建制 | 首府 | 首府(阿塞拜疆语名称) |
---|---|---|---|
①马尔达凯特区 | 卡尔巴贾尔区 塔尔塔尔区 阿格达姆区 |
马尔达凯特 | 马尔达凯特 |
②阿斯凯兰区 | 霍贾雷区 阿格达姆区 |
阿斯凯兰 | 阿斯凯兰 |
③斯捷帕纳克特市 | 汉肯德 | 斯捷潘纳克特 | 汉肯德 |
④马尔图尼区 | 霍贾文德区 阿格达姆区 |
马尔图尼 | 霍贾文德 |
⑤舒沙区 | 舒沙区 | 舒沙 | 舒沙 |
⑥哈德鲁特区 | 霍贾文德区 杰布拉伊尔区 菲祖利区 |
哈德鲁特 | 哈德鲁特 |
⑦卡扎赫区 | 拉钦区 古巴德勒区 赞格兰区 |
贝尔佐尔 | 拉钦 |
⑧邵武勉区 | 卡尔巴贾尔区 戈兰博伊区 |
克尔巴贾尔 | 克尔巴贾尔 |
经济编辑
阿尔察赫共和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受到冲突的极大影响。但也有一些外国投资,大多数风险投资的来源来自亚美尼亞、俄罗斯、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伊朗和中东的亚美尼亚人。
电信行业是由卡拉巴赫电信(Karabakh Telecom)控股的[23],与亚美尼亚本土不同,这是由一家黎巴嫩投资的移动电话公司。
自2002年以来,随着Drmbon矿床的开发和运营,铜和金矿开采一直在进步。大约生产了27.28万吨(湿重)精炼矿产,平均铜含量为19-21%,金含量为32-34g/t。阿塞拜疆认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任何采矿业务都是非法的,并誓言聘请国际审计公司来确定阿塞拜疆国营矿石管理公司因此遭受的损失。阿塞拜疆政府于2018年宣布,正计划向国际法院和有关采矿公司注册所在国家的执法机构提出上诉。
银行系统由Artsakhbank(一家位于埃里温的亚美尼亚银行,履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国家银行的职能)和许多其他亚美尼亚银行管理。共和国也使用亚美尼亚德拉姆。
葡萄酒的种植和农产品特别是葡萄酒的加工(即葡萄酒,葡萄酒,干邑白兰地的储存)是经济发展的优先方向之一[24]。
阿尔察赫的几座古代修道院深受游客欢迎,但多数造访游客都是亞美尼亞僑民。
节日编辑
阿尔察赫节日与亚美尼亚基本相同,1月1日的元旦和6月1日儿童节等节日与其他国家一致。[25]
日期 | 正式名称 | 本地名称 |
---|---|---|
1月7日 | 諸靈節 | Մեռելոց հիշատակի օր |
2月20日 | 阿尔察赫复兴日 | |
3月8日 | 妇女节 | Կանանց միջազգային օր |
4月7日 | 母亲节和美丽节 | Մայրության եւ գեղեցկության տոն |
4月24日 | 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纪念日 | Ցեղասպանության զոհերի հիշատակի օր |
5月1日 | 工人团结日 | Աշխատավորների համերաշխության միջազգային օր |
5月9日 | 武装力量胜利和舒沙解放日 | Հաղթանակի տոն, 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ան պաշտպանության բանակի եւ Շուշիի ազատագրման օր |
5月28日 | 共和国日 | Հայաստանի Առաջի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ան օր |
6月29日 | 失踪的士兵和阵亡将士纪念日 | |
9月2日 | 独立日 | 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ան օր |
12月7日 | 大地震纪念日 | |
12月10日 | 独立公投日 宪法日 |
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ան պետական անկախության մասին հանրաքվեի և Սահմանադրության օր |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Zürcher, Christoph. The Post-Soviet Wars: Rebellion, Ethnic Conflict, and Nationhood in the Caucasus [Online-Ausg.].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7: 168. ISBN 9780814797099.
- ^ ԼՂՀ 2015Թ. ՄԱՐԴԱՀԱՄԱՐԻ ՆԱԽՆԱԿԱՆ ՕՊԵՐԱՏԻՎ ՑՈՒՑԱՆԻՇՆԵՐԻ ՄԱՍԻՆ. STAF NKRE. 30 March 2016 [30 March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6).
- ^ Constitution of the Nagorno-Karabakh Republic. Chapter 1, article 1.2. [2016-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9).
- ^ About Abkhazia. Abkhazia.info.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1).
- ^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Nagorno Karabakh Republic.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NKR. President.nkr.am. 1 January 2010 [6 Ma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 ^ Hughes, James. Ethnicity and Territory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Regions in Conflict. London: Cass. 2002: 211. ISBN 978-0-7146-8210-5.
Indeed, Nagorno-Karabakh is de facto part of Armenia.
- ^ Cornell, Svante. Azerbaijan Since Independence. New York: M.E. Sharpe. 2011: 135. ISBN 978-0-7656-3004-9.
Following the war, the territories that fell under Armenian control, in particular Mountainous Karabakh itself, were slowly integrated into Armenia. Officially, Karabakh and Armenia remain separate political entities, but for most practical matters the two entities are unified.
- ^ 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宣布停火 俄罗斯派维和部队进驻战地.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0-11-10 [202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中文(简体)).
- ^ 普丁後院起火 亞塞拜然突襲親俄的阿爾札赫. [202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0).
- ^ 普丁來不及救!小弟「阿爾察赫」傳失守 敵軍插旗宣誓主權畫面曝. [2022-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2).
- ^ 俄國好忙!阿爾察赫遭亞塞拜然攻打 總統求普欽派兵增援. [2022-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0).
- ^ 12.0 12.1 Восток в средние века. V. Закавказье в XI-XV вв.. www.kulichki.com. [202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 ^ 13.0 13.1 Nagorno-Karabakh profile. BBC News. 2020-11-18 [202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英国英语).
Karabakh is a word of Turkic and Persian origin meaning "black garden", while "Nagorno-" is a Russian word meaning "mountain-". The ethnic Armenians prefer to call the region Artsakh, an ancient Armenian name for the area.
- ^ Mkrtchyan, Shahen. Treasures of Artsakh. Yerevan: Tigran Mets Publishing, 2000, p. 10.
- ^ Armenian Origins: An Overview of Ancient and Modern Sources and Theories by Thomas J. Samueli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s a PDF file)
- ^ 纳卡地区冲突时间轴. 浙江日报. 2016-04-11 [2016-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0).
- ^ 纳卡冲突的历史经纬. 新华网-瞭望. 2016-04-11 [2016-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俄亚阿三国领导人纳卡问题声明全文公布. 卫星网. 2020-11-10 [2020-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 ^ Nagorno-Karabakh peace deal brokered by Moscow prompts anger in Armenia. The Guardian. 2020-11-10 [2020-11-10].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0) (英国英语).
- ^ The National Statistical Service of NKR (2014) p.23
- ^ NKR Office in Washington, DC (2005) p.10
- ^ 22.0 22.1 22.2 Geographic Location, Climate, Natural Resources and Wildlife of the Nagorno Karabakh Republic. Nagorno Karabakh Republic Office in Washington, DC. [2015-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8).
- ^ Karabakh Telecom site. Karabakhtelecom.com. [6 Ma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y 2012).
- ^ Republic of Nagorno-Karabakh: Process of State Building at the Crossroad of Centuries (PDF). "Institute of Political Research" SNCO. 2009 [22 March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1 November 2011).
- ^ ԼՂՀ տոներ և հիշատակի օրեր. 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ան Նախագահի պաշտոնական կայք. [2015-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阿尔察赫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