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

中醫理論

經脈是中醫學經絡的一種。經絡中主幹為經脈,分支為絡脈

诊脉

分類 编辑

正經 编辑

正經有十二條,分手足三陽經和手足三陰經,合稱“十二經脈”。與此十二經對應又有“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

奇經 编辑

奇經有八條,也稱作“奇經八脈”。

分佈 编辑

十二經脈中

  • 陰經分佈於身體於身體內側(胸腹部)、四肢內側,會聚於胯底會陰穴,屬於六臟(心、肝、脾、肺、腎、心包)。
  • 陽經分佈於身體外側(腰背部)、頭面、四肢外側,會聚於頭頂百會穴,屬於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十二經別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位別出,其中陽經合於其本經,陰經合於與其相表裡的陽經。

十二筋經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十二皮部分佈於體表皮膚,按照十二經脈劃分出十二塊區域。

奇經八脈不屬臟腑,無表裡關係,與十二經脈不同,所以稱奇經。其中任脈分佈在腹面正中軸線,總管全身的陰脈,稱“陰脈之海”;督脈分佈在背部正中軸線,總管全身的陽脈,稱“陽脈之海”。沖脈從頭到腳貫穿人身,稱“十二經脈之海”。

表裡關係 编辑

十二經脈中手三陰三陽間、足三陰三陽間,形成表裡關係。

足太陽-足少陰
足少陽-足厥陰
足陽明-足太陰
手太陽-手少陰
手少陽-手厥陰
手陽明-手太陰

其中三陽為表、三陰為裡。並且太陽對少陰、少陽對厥陰、陽明對太陰。

奇經八脈無表裡對應關係。

作用 编辑

中医理論中,

  • “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 “奇經八脈”統率、聯絡、調節十二經脈。
  • “十二經別”聯繫十二經脈中互為表裡的兩經,並補充十二經脈之不足。
  • “十二筋經”約束骨骼、關節曲伸,保證人體運動功能。
  • “十二皮經”是十二經脈之氣散發的地方,是機體的衛外屏障。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是输送气血、沟通内外、传导信息的通道结构。经脉主气血,充脏腑。《素问·调经论篇》:“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灵枢·海伦篇》:“夫十二经脉者,内属府藏,外络支节。”从现代组织学角度看,经脉为穿行在肌肉筋膜间的深层缝隙结构,是与其他组织共同合成而没有具体形态的一种结构,在主体结构上应是脉管、脉道或组织间隙等中空有隙、具有传导功能的通道系统。[1]

病症 编辑

经脉病病机为“不通则病”,气滞、血瘀、痰湿及虚损等引起的经络气血异常是经脉病变的主要因素,所属病证表现为经脉阻痹、血气逆乱、阴阳失调和五脏虚损等。《灵枢》中辨证以辨其病经为主,治疗以循经取穴和按部取穴结合为主,强调气至病所,通其经脉,根据寒热实虚变化,行针除疾,最终达到血气畅通的治疗目的。

演变体系 编辑

全国各地出土的记载经脉特点的医学简帛文献,如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老官山汉简、老官山经穴髹漆人、涪水经脉漆人等,总体上说明中国古代对经脉研究的演变虽然同属一个体系,但没有完全固定一致的明确线路,是功能逐步完善、逐步总结,多元化演进的过程。[2]

争议 编辑

目前暂无明确的实验资料证明经脉在人体中存在。

參考文獻 编辑

  1. ^ 王, 笛钇. 经筋与经脉的差异性及其辨证论治思路的探讨. 中医临床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2-03-10, 14 (07): 53-56 –通过知网. 
  2. ^ 卢, 进. 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经脉体系演进研究.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2022-05-01, 37 (05): 2427-2431 –通过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