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豹

(重定向自聂豹

聶豹(1487年—1563年),文蔚雙江,學者稱雙江先生江西吉安府永豐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心學家,同進士出身。

聶豹
大明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籍貫江西廣信府永豐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文蔚,號雙江
諡號貞襄
出生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7年)正月十三日
江西永豐縣
逝世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不詳
配偶娶宋氏
出身
  • 正德十一年丙子科舉人
  • 正德十二年丁丑科同進士出身
著作
  • 《雙江集》、《困辨錄》、《雙江文集》、《聶貞襄集》

生平

编辑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江西鄉試第五十八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聯捷丁丑科會試第一百十四名,三甲一百五十六名進士,通政司觀政,授華亭縣知縣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拜為福建道監察御史[1],劾奏司禮太監張佐巡按福建,奏罷鎮守太監趙誠,及奏革市舶等,有能諫名。

徐存齋於諸生中,召入為御史,劾奏大奄及柄臣有能諌名,出為蘇州知府。[2]

嘉靖五年(1526年)夏,以御史巡撫福建,渡錢塘,在浙江會見王守仁。守仁卒,豹聞訃為位哭。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出為蘇州府知府,時王守仁已卒四年。聶豹見錢德洪王畿,以二人為證,具香案,進拜王守仁為師,稱王氏門人。次年,丁父憂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丁母憂,家居十年。

嘉靖二十年(1541年)任松江府知府[3]。以薦起平陽知府,訓練鄉勇抵禦盜亂。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廷議以豹知兵,以給事中劉繪、大學士嚴嵩等薦,升任陝西按察司副使,備兵潼關。後因權臣夏言所惡,遭逮捕下詔獄,此後落職歸鄉。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京師蒙古俺答圍困,禮部尚書徐階為當時聶豹任華亭知縣時所取之士,遂為之訟冤,言其才可大用。明世宗立即召為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未赴任,升任兵部右侍郎,次年轉兵部左侍郎,再次年陞為兵部尚書

仇鸞請調宣府大同士兵入衛,聶豹則反對,稱兩鎮部隊宜鎮守各自,宣府、大同安定后,京師自然安定。仇鸞大怒。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召翁萬達兵部尚書,未任即卒,於是以聶豹代任,其奏防秋事宜,并請增築京師外城,皆報批准。次年,蒙古俺答山西,擊潰總兵官李淶部隊,掠奪二十日後離去。總督蘇祐反以大捷上報,被巡按御史毛鵬檢舉揭發,奏摺下兵部。聶豹則贊同蘇祐主張。因以功加太子少保。京師外城修建完成,晋升太子少傅。南北屢奏捷,及類奏諸邊功,豹率歸功元祐,祭告行賞如初。此後晋升太子太保隆慶元年(1567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贈少保貞襄[4]

當是時,西北邊數遭寇,東南倭又起,羽書日數至。豹本無應變才,而大學士嵩與豹鄉里,徐階亦入政府,故豹甚為帝所倚。久之,寇患日棘,帝深以為憂。豹卒無所謀畫,條奏皆具文,帝漸知其短。會侍郎趙文華陳七事致仕,侍郎朱隆禧請設巡視福建大臣,開海濱互市禁,豹皆格不行。帝大怒切責。豹震懾請罪,復辨增官、開市之非,再下詔譙讓。豹愈惶懼,條便宜五事以獻。帝意終不懌,降俸二級。頃之,竟以中旨罷,而用楊博代之。歸數年卒,年七十七。隆慶初,贈少保,謚貞襄。[5]

聶豹歸寂說成形前重要大事表[6]
年份 年齡 身份 學術表現」
正德十一年 (1516) 30 以《易經》中江西鄉試
正德十二年 (1517) 31 進士
正德十五年 (1520) 34 授華亭知縣 興學,學生包括徐階何良俊
嘉靖四年 (1525) 39 福建道監察御史
嘉靖五年 (1526) 40 巡按應天府 往謁王陽明於越,相與講良知之學
嘉靖七年 (1528) 42 巡按福建,入閩 以書信同陽明論學

建養正書院 刻《傳習錄》、 《道一 編》、《二業合一論》[7]、《大學古本》 以訓迪諸生

嘉靖九年 (1530) 44 八年五月陞寧波知府, 尋改守蘇州, 九年四月到任 錢德洪王畿見證, 拜入已故的陽明門下

開始授徒講授陽明致知之學

嘉靖十年 (1531) 45 奔父喪
嘉靖十三年 (1534) 48 丁母憂 參加第二屆青原會
嘉靖十五年 (1536) 50 評論季本「龍惕說」
嘉靖十六年 (1537) 51 病居翠微山 有悟於本體虛寂之旨→歸寂說初成(宋 儀望定於嘉靖十七年)
嘉靖二十一年 (1542) 56 二十年起知平陽府 撰《大學古本臆說》,歸寂說成形
嘉靖二十六年(1547) 61 入獄 聶豹被逮臨行前曾作詩一首,中云:「豈無安心法?安心在知止。」知止即是致知,反映其思想體系確已成熟。[8]

功夫論——歸寂

编辑

聶豹是王守仁的重要弟子之一,傳習心學,是江右王門的代表人物,與羅洪先同為陽明後學之「歸寂派」。

雙江把良知二字拆開,以為未發的良知本體原是寂然不動的,這個知是良的、是超層次的;感於物而有視、聽、 言、 動的知,這個已發的知,可能有氣質的雜染,是經驗層次上的知覺,未必全是良善。所以學者必須通過守寂的工夫,歸到那未發的良知寂體,以此未發寂體的良知去主宰已發的知覺。

良知本寂,感於物而後有知,知其發也,不可遂以知發為良知,而忘其發之所自也。心主乎內,應於外而後有外。外其影也,不可以其外應者為心,而遂求心於外也。故學者求道,自其求乎內之寂然者求之,使之寂而常定。」[9]

同時以為養得本體純一真實, 自能感通順應萬物的變化:

致良知 者,只養這個純一未發的本體,本體復則萬物備,所謂立天下之大本。 先師云:良知是未發之中,廓然大公的本體,便自能感而遂通,便自能 物來順應,此是《傳習錄》中正法眼藏。[2]

王畿「現成良知」之失,認為其是違背師說:

誤以知覺為良知,無故為霸學張一赤幟,與邊見外修何異, 而自畔其師說遠矣。[2]

而後雙江在入獄期間(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提出「歸寂」說,此時他已年逾」六旬,這與他「初好王守仁良知之說 」[5]有所變化。因此,此說一出,便遭王學同門(如王畿黃宏綱陳九川鄒守益劉文敏)群起非難,鄒守益更是指出,從「寂處、體處」用功夫,以「感應、運用處」為效驗,是倚於內,而將心體為二,[10]是「脫略事為,類於禪悟」是「違背師門」。只有羅洪先會在為即將入獄的聶豹送行時,為其「主 於寂」的「翛然、 夷然、 淵然」的氣象所折服[11]

先生之學,獄中閒久靜極,忽見此心真體,光明瑩徹,萬物皆備。乃喜曰:「此未發之中也,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從此出矣。」及出,與來學立靜坐法,使之歸寂以通感,執體以應用。是時同門為良知之學者,以為「未發即在已發之中,蓋發而未嘗發,故未發之功卻在發上用,先天之功卻在後天上用。」其疑先生之說者有三:其一謂「道不可須臾離也」,今曰「動處無功」,是離之也。其一謂「道無分於動靜也」,今日「工夫只是主靜」,是二之也。其一謂「心事合一,心體事而無不在」,今日「感應流行,著不得力」,是脫略事為,類於禪悟也。王龍溪、黃洛村、陳明水、鄒東廓、劉兩峯各致難端,先生一一申之。唯羅念菴深相契合,謂「雙江所言,真是霹雷手段,許多英雄瞞昧,被他一口道著,如康莊大道,更無可疑。」兩峯晚乃信之曰:「雙江之言是也。」...... 陽明自江右以後,始拈良知。其在南中,以黙坐澄心為學的,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已。有未發之中,始能有中節之和,其後學者有喜靜厭動之弊,故以致良知救之。而曰良知是未發之中,則猶之乎前說也。先生亦何背乎師門?乃當時羣起而難之哉![9]

事實上,雙江「歸寂說」與王守仁的「良知說」並沒有本質上的分歧,「歸寂說」始終是「一本先師之教」的,若硬要說二者之異,便是在於致良知的方法和途徑。[10]王門為良知之學者認為「未發即在已發之中」、「道無分於動靜」、「心事合一」;雙江是外事求心,舍動以求靜,離已發以求未發,從「寂靜」、「未發」中體會良知。

著作

编辑

《雙江集》18卷

《雙江先生文集》14卷(卷14為《困辨錄》8卷)

《聶貞襄集》

〈答王龍溪〉

軼事

编辑

曾与同榜进士、上海縣知县鄭洛書作戏对:

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
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12]

家族

编辑

曾祖聂汝璉。祖父聂日聪。父聂玉治。母邹氏。具庆下。兄聂洪。侄聂静(嘉靖十四年进士)。

註釋

编辑
  1. ^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五十一》:嘉靖四年五月壬申 選授行人周煦、段汝礪、推官劉仞、知縣丘養浩、聶豹、鄭洛書、高世魁、沈松、鄧鋐、楊彞俱為試監察御史:養浩浙江道,豹福建道,煦湖廣道,洛書河南道,世魁山東道,仞狹西道,汝礪四川道,松廣東道,鋐廣西道,彞雲南道。南京太常寺博士姚鳴鳳、行人蔣詔俱南京試監察御史:鳴鳳浙江道,詔江西道。
  2. ^ 2.0 2.1 2.2 黃宗羲. 《明儒學案》 卷17. . 〈江右相傳學案二〉. 
  3. ^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之二百四十七》:嘉靖二十年三月癸丑 六科給事中邢如默等、十三道御史賈准等,奉旨論薦原任戶部尚書李廷相、刑部尚書唐龍、右侍郎屠僑、南京禮部右侍郎呂楠、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何瑭、萬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韓邦奇、右僉都御史張景華、南京太常寺卿魏校、大理寺少卿顧佖、南京國子監祭酒王道、南京太僕寺少卿鄭本公、遼東苑馬寺卿王崇慶、翰林院編修楊名、戶科都給事中張漢卿、左給事中鄭一鵬、禮科給事中錢微、貴州道監察御史郭弘化、四川道監察御史宋邦輔、直隸松江府知府聶豹、浙江嘉興府知府何祉、江西吉安府知府葉應驄,各才行可錄。章下吏部因疏各履歷奏請起用。詔廷相、龍、僑、景華、佖、道、本公、崇慶、豹,准複職敘用,餘報罷。
  4. ^ ·张廷玉等,《明史》(卷202):“聶豹,字文蔚,吉安永豐人。正德十二年進士。除華亭知縣。濬陂塘,民復業者三千餘戶。嘉靖四年召拜御史,巡按福建。出為蘇州知府。憂歸,補平陽知府。山西頻中寇,民無寧居。豹令富民出錢,罪疑者贖,得萬餘金,修郭家溝、冷泉、靈石諸關隘,練鄉勇六千守之。寇衞,廷議以豹為知兵。給事中劉繪、大學士嚴嵩皆薦之。擢陝西副使,備兵潼關。大計拾遺,言官論豹在平陽乾沒,大學士夏言亦惡豹,逮下詔獄,落職歸。二十九年秋,都城被寇。禮部尚書徐階,豹知華亭時所取士也,為豹訟冤,言其才可大用。立召拜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未赴,擢兵部右侍郎,尋轉左。仇鸞請調宣、大兵入衞,豹陳四慮,謂宜固守宣、大,宣、大安則京師安。鸞怒。伺豹過無所得,乃已。三十一年召翁萬達為兵部尚書,未至,卒,以豹代之。奏上防秋事宜,又請增築京師外城,皆報可。明年秋,寇大入山西,覆總兵官李淶軍,大掠二十日而去。總督蘇祐反以大捷聞,為巡按御史毛鵬所發,章下兵部。豹言:「寇雖有所掠,而我師斬獲過當,實上玄垂祐,陛下威靈所致。宜擇吉祭告,論功行賞。」帝喜。進秩任子者數十人,豹亦加太子少保,廕錦衣世千戶。京師外城成,進太子少傅。南北屢奏捷,及類奏諸邊功,豹率歸功玄祐。祭告行賞如初,豹亦進太子太保。”
  5. ^ 5.0 5.1 張廷玉. 《明史》. . 列傳第九十. 
  6. ^ 據宋儀望撰〈聶公行狀〉整理,同時參考吳震,《聶豹、羅洪先評傳》,〈附錄一聶豹略年 譜〉, 頁 298-308;吳震, 《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1522-1602》(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4),頁 26-83。
  7. ^ 宋儀望〈聶公行狀〉原文作《二業合一論》,聶豹文集中亦有〈二業合一論序〉一文,可見其所 刊刻者確以《二業合一論》為書名。然今收入湛若水《泉翁大全集》者為《二業合一訓》,註 49 湛氏向聶豹介紹此書時,亦稱《二業合一訓》。目前無法確知聶豹變更書名的動機與目的,也無 法確定其所刊刻者是否全同於今《泉翁大全集》內之《二業合一訓》, 故以下提及聶豹所刻之 書,仍稱《二業合一論》。
  8. ^ 聶豹. 《聶豹集》. . 〈發南浦〉. 
  9. ^ 9.0 9.1 黃宗羲. 《明儒學案》 卷17. . 〈江右王門學案〉二. 
  10. ^ 10.0 10.1 容肇祖. 《中國歷代思想史(五)明代卷》. 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 1993. 
  11. ^ 羅洪先. 《羅洪先集》 卷11. . 〈困辨錄序〉. 
  12. ^ “落书”与“洛书”谐音,“孽报”与“聂豹”谐音。

延伸阅读

编辑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九》,出自焦竑國朝獻徵錄
 明史卷二百〇二》,出自《明史

參考文獻

编辑
  • 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 黃宗羲,《江右王門學案》二,《明儒學案》卷17
  • 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五)明代卷》(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 何威萱,〈「歸寂」之前──聶豹早年學思抉微〉,《清華學報》新 50 卷第 2 期(民國 109 年 6 月)頁233~274

外部連結

编辑
官衔
前任:
李庄
华亭县知县
1520年-1521年
繼任:
方钝
前任:
翁萬達
明朝兵部尚書
1552年-1555年
繼任: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