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
胡人,或稱胡族,是古代漢族人對外族的稱呼,主要是指歐亞大草原上的遊牧民。该名称来源一说是匈奴人在历史上自称为“胡”,另有说法为鹘人的错写,因为草原游牧民族多有养鹰的传统,秦、汉时期的胡人一般指匈奴,晋朝的五胡乱华指的是内迁的匈奴、鲜卑、羯、羌、氐。到唐代似乎对胡人有了比较严格的区别。唐彥琮法師云:「葱嶺已西。並屬梵種。鐵門之左皆曰胡鄉”。这是说梵人不称胡,其实突厥人也不称胡。唐代的胡专指深目高鼻或高加索人种的西域人,胡和突厥亦有严格区别。[1]南宋的《翻译名义集》曰:「自汉至隋皆指西域以为胡国。」
字源编辑
「胡」這個名稱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狭义和广义胡人的区别编辑
狭义上的胡人在《旧唐书·突厥传》有记载案例,如颉利可汗在內政方面,大肆委任胡人,以致国力衰退,国人不满;东突厥亡国前夕,“胡酋”康苏密挟持隋朝的萧皇后和杨政道投降唐朝;阿史那思摩长相像胡人,被阿史那氏排斥在外,不得专掌兵马为设;[5]九姓胡(即昭武九姓)扰乱回鹘汗国国政,被相国顿莫贺达干斩杀2000人等等。[6]安禄山曾对哥舒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同」(俗称杂胡)。[7]以上引文均是“突厥”、“胡人”二词并用,可见胡人和突厥是区分开来的,在称呼上有显著不同,指的是两个不同人群。
此外,朝鲜半岛僧人慧超也在《往五天竺国传》将胡人和突厥是区分开来,慧超在723年至727年行至葱岭以西、河中以南,对西域城邦国有详细的目睹描述,如在 健馱邏國(今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东部交界处),云:「王及兵马总是突厥,土人是胡」,在罽賓国(今阿富汗潘傑希爾省),云:「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突厥」,在谢飓国(今阿富汗加兹尼省),云:「土人是胡,王及兵马,即是突厥」,在骨咄国(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云:「此王元是突厥种族。当土百姓,半胡半突厥」。[8]
由此可见狭义上的“胡人”在唐代文献上指中、西亚来的外来高加索人种人口,与塞外或蒙古利亚人种民族不同。
而广义上的胡人基本上指中國古代漢族對北方異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稱呼,主要出现在诗词和小说著作上。[9] 但史書上亦有其它地區外族被稱為胡人的例子,例如陳壽《三國志·士燮傳》中有「燮兄弟並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出入鳴鍾磬,備具威儀,笳簫鼓吹,車騎滿道,胡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一句,「胡人」是指由海路到達交州當地的外族。
藐视之义编辑
“胡”如現代漢語词老外带有藐视之义,胡人石勒当上皇帝之后下令禁止用「胡」字,在所有后赵制法令中最为严峻。[10]东晋丞相王导曾调笑东晋僧人康僧渊的长相,康僧渊以「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驳之。[11]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广义上胡人各民族编辑
歷史學家許倬雲主張,五朝至北朝的長期胡華衝突的延長至安史之亂,使華北長期成為許多胡人政权的戰場。[12]下面列出了中國歷史上相關的胡人各民族。
民族 | 分布地 |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時期 | 在中國以外出現的名稱 | 在中國以外出現的時期 | 父系单倍群 |
---|---|---|---|---|---|
東胡 | 蒙古国、內蒙古。被冒顿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鮮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 | 前四世紀至三世紀末 | N/A | N/A | C2b[13] |
月氏(yuè zhī,现已研究清楚,过去的ròuzhī为误读,见条目) | 青海東部、甘肅西部、中亞 | 公元前六世紀至前162年,後被匈奴驅逐 | 貴霜帝國,吐火羅 | 在公元前二世紀中亞地區 | |
烏桓(wū huán) | 內蒙古、蒙古国 | 公元前四世紀至三世紀末,部分後遷入漢族地區,入鄉隨俗漢化,與漢族同化。 | 不詳 | N/A | |
鮮卑(xiān bēi) |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及蒙古国。後內遷至漢地北部的黃河流域。 | 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六世紀,部分遷入漢族地區後入鄉隨俗漢化,然而人口稀少不足以让汉族混血。 | N/A | N/A | C2b[14][15] |
匈奴(xiōng nú) | 蒙古国及內蒙古、中國東北西部、甘肅、新疆東部。南匈奴內遷後曾在漢族地區北部建立前趙、夏、北涼等政權。北匈奴向西遷徙,或移居至新疆、中亞、歐洲。 | 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一世紀 | 伊朗、東歐等地的匈人。 | 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四世紀 | Q、N1a1a、C2b[15][16]、R1a[17] |
羌(qiāng) | 甘肅、青海、四川西部、新疆東部、西藏東北部 | 戰國時期至今。大部分遷入漢地的羌至魏晉南北朝逐漸被漢族同化。現代羌族和古时候的羌并不是一个民族。 | 不詳 | N/A | O2a*(旧称O3a*)[18] |
氐(dī) | 甘肅、青海、四川西部 | 公元前二世紀至六世紀,遷入漢地後被漢族同化。 | 沒有對應名稱 | N/A | O2a*(旧称O3a*)[18] |
羯(jié) | 来源未知,后遷入山西 | 公元二世紀至四世紀,遷入漢地後,在與漢族等民族的戰爭中消亡 | 不詳 | N/A | |
丁零(dīng líng),高車(gāo chē),疏勒(shū lè) | 貝加爾湖畔,今蒙古和俄羅斯交界處,後移居新疆。 | 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五世紀,在與各民族的戰爭中消亡 | 不詳 | 不詳 | |
柔然(róu rán)/蠕蠕(ruán ruán)/茹茹(rú rú) | 今蒙古国、內蒙古及新疆東部 | 公元三世紀初至六世紀初 | 在高加索及巴爾幹半島的阿瓦爾人(有待考證) | 公元六世紀至九世紀在中亞地區出現 | |
突厥(tū jué) | 今蒙古国、內蒙古、新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 西伯利亞、東歐東部 | 公元五世紀末至今 | 中亞突厥語族各族,土耳其 | 公元六世紀中至今 | |
回紇(huí hé)/回鶻(huí hú) | 今蒙古国、內蒙古、甘肅、新疆、俄羅斯 西伯利亞等地 | 公元七世紀初至十世紀中 | 中亞的維吾爾族 | 公元九世紀至今 | |
吐蕃(tǔ fān 或 tǔ bō) | 今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甘肅及新疆南部 | 公元六世紀至今 | 印度,尼泊爾的藏傳佛教民族。 | 公元六世紀至今 | |
契丹(qì dān) | 今蒙古国、內蒙古、中國東北,後亦有部份遷居至新疆、哈薩克。現代吉爾吉斯有50萬人契丹人部落。曾建立遼國,西遼等政權。 | 公元388年至今 | 契丹 (中国称号) | 中世纪至今 | |
庫莫奚(kù mò xī)/奚族 | 鮮卑宇文部的一支,亦有可能和契丹同族 | 公元四世紀至十二世紀中 | 不詳 | 不詳 | |
室韋(shì wéi) | 今蒙古国、內蒙古、中國東北西部以及西伯利亞南部 | 公元六世紀末至十世紀末 | 蒙古的前身 | N/A | |
蒙古(měng gǔ) | 在成吉思汗之前,聚居於今蒙古國、中國东四盟、新疆東部,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曾建立蒙古汗國以及元朝,元朝退出漢地後,繼續在蒙古草原生活至今。 | 公元八世紀末至今 | 韃靼蒙古人等。 | 公元十二世紀末至今 | |
党項(dǎng xiàng) | 寧夏、甘肅、蒙古西南部、新疆東南部。曾建立西夏政權。 | 公元八世紀中至十三世紀初 | 無 | 不詳 | |
靺鞨(mò hé) | 俄羅斯遠東地區及中國東北、內蒙古東北部,曾建立勿吉國、渤海國等。 | 公元七世紀初至十世紀初 | 發展成東北亞各通古斯民族 | N/A | |
女真(nǚ zhēn) | 滿洲(不包括遼東及內蒙古)及內蒙古東北部、俄羅斯 西伯利亞 | 公元十世紀初至今,曾建立金朝以及清朝 | 女真、滿族人 | 公元十七世紀,俄羅斯人初次發現滿洲人 |
胡人各民族在中國建立的政權编辑
參見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 ^ 武伯纶. 唐代长安遗留在西安及其附近的和波斯有关的历史文物.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简体)).
- ^ 《漢書》〈匈奴列傳〉:「單于遺漢書云:『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 ^ 《漢書》〈匈奴列傳〉:「單于姓攣鞮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塗單于』。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于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于然也。」
- ^ 烏其拉圖《匈奴與薩滿教文化》:「從其語音和解釋可以斷定,「塗」字只能是蒙古語名詞複數粘附成份「d」、「t」的音寫。「胡」、「孤」為詞根「ku」的音寫,意為子,「孤塗」為「子」之複數。從古至今,蒙古語族的「ku」和突厥語族的「ogul」在語音和語義上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所以,「胡」為操蒙古語族諸部落的自稱當不容置疑。」「在蒙古族薩蠻教觀念裡,人類是上蒼和大地之子。以《蒙古秘史》為代表的中世紀蒙古語裡,「ku」一詞無性別之分;現代蒙古族牧民口語裡,「ku」一詞也無性別之分;匈奴時代的蒙古語中,「ku」一詞更不可能有性別之分。該詞既是蒙古語裡的常用詞,又是從薩滿教角度泛指人——天子、天之驕子。」
- ^ 颉利每委任诸胡,疏远族类,胡人贪冒,性多翻覆,以故法令滋彰,兵革岁动,国人患之,诸部携贰……胡酋康苏密等遂以隋萧后及杨政道来降……思摩者,颉利族人也。始毕、处罗以其貌似胡人,不类突厥,疑非阿史那族类,故历处罗、颉利世,常为夹毕特勒,终不得典兵为设。《旧唐书·卷二百四》
- ^ 九姓胡素属于回纥者,又陈中国便利以诱其心,可汗乃举国南下,将乘我丧……顿莫贺乘人之心,因击杀之,并杀其亲信及九姓胡所诱来者凡二千人。《旧唐书·卷二百六》
- ^ 禄山以思顺恶翰,尝衔之,至是忽谓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同,何不相亲乎?」《旧唐书·卷一百八》
- ^ 建驮国,此王及兵马总是突厥,土人是胡……罽宾国……此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突厥……谢飓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即是突厥,其王即是罽宾王侄儿。自把部落兵马。住于此国。不属余国。亦不属阿叔,此王及首领,虽是突厥……骨咄国,此王元是突厥种族。当土百姓,半胡半突厥。《往五天竺国传》
-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10-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4).
- ^ 勒宫殿及诸门始就,制法令甚严,讳胡尤峻。《晋书·卷一百五》
- ^ 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世說新語·第二十五》
- ^ p.70 許倬雲. 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59– [28 December 2012]. ISBN 978-962-996-415-3.
- ^ Li, Hongjie; Zhao, Xin; Zhao, Yongbin; Li, Chunxiang; Si, Dayong; Zhou, Hui; Cui, Yinqiu.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a bronze culture population in the West Liao-River valley revealed by ancient DNA.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1-09-22, 56 (12): 815–822. ISSN 1434-5161. doi:10.1038/jhg.2011.102.
- ^ Cui, Yinqiu; Li, Hongjie; Ning, Chao; Zhang, Ye; Chen, Lu; Zhao, Xin; Hagelberg, Erika; Zhou, Hui. Y Chromosome analysis of prehistoric human populations in the West Liao River Valley, Northeast China.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3, 13 (1): 216. ISSN 1471-2148. doi:10.1186/1471-2148-13-216.
- ^ 15.0 15.1 Keyser-Tracqui, Christine; Crubézy, Eric; Ludes, Bertrand.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of a 2,000-Year-Old Necropolis in the Egyin Gol Valley of Mongoli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3-08, 73 (2): 247–260. ISSN 0002-9297. doi:10.1086/377005.
- ^ 李红杰. Y-Chromosom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Ancient Northern Chinese Populations. [2021-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3).
- ^ Kim, Kijeong; Brenner, Charles H.; Mair, Victor H.; Lee, Kwang-Ho; Kim, Jae-Hyun; Gelegdorj, Eregzen; Batbold, Natsag; Song, Yi-Chung; Yun, Hyeung-Won. A western Eurasian male is found in 2000-year-old elite Xiongnu cemetery in Northeast Mongolia.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2010-01-20, 142 (3): 429–440. ISSN 0002-9483. doi:10.1002/ajpa.21242.
- ^ 18.0 18.1 《中国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2012年6月
參考文獻编辑
- 《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史有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