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一世 (普鲁士)
腓特烈三世及一世(Friedrich III and I,1657年7月11日—1713年2月25日),全名腓特烈·威廉·冯·霍亨索伦(Friedrich Wilhelm von Hohenzollern),勃兰登堡选帝侯(1688年至1713年在位)、末代普魯士公爵(1688年至1701年在位)、首位在普魯士的國王(1701年至1713年在位)。
腓特烈三世及一世 | |
---|---|
![]() | |
勃兰登堡选帝侯 | |
統治 | 1688年4月29日 — 1713年2月25日 |
前任 | 腓特烈·威廉 |
繼任 | 腓特烈·威廉一世 |
普魯士公爵 | |
統治 | 1688年4月29日 — 1701年1月18日 |
前任 | 腓特烈·威廉 |
在普魯士的國王 | |
統治 | 1701年1月18日 — 1713年2月25日 |
加冕 | 1701年1月18日 |
繼任 | 腓特烈·威廉一世 |
出生 | ![]() | 1657年7月11日
逝世 | 1713年2月25日 普魯士王國柏林 | (55歲)
安葬 | |
配偶 | 黑森-卡塞爾的伊莉莎白·亨莉埃特 漢諾威的索菲·夏洛特 梅克倫堡-施威林的索菲亞·路易絲 |
子嗣 | 路易絲·多蘿西亞 腓特烈·威廉一世 |
王朝 | 霍亨索倫王朝 |
父親 | 腓特烈·威廉 |
母親 | 拿騷的路易絲·亨麗埃特 |
宗教信仰 | 歸正宗 |
簽名 | ![]() |
早年生活编辑
腓特烈一世是勃蘭登堡大选侯腓特烈·威廉与第一任妻子奥兰治-拿骚的路易丝·亨利埃特之子,1657年7月11日生於柯尼斯堡(今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路易丝·亨利埃特是联省共和国执政奥兰治亲王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的大女儿。1688年,大选侯去世,腓特烈继承了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之位,称腓特烈三世。
成功稱王编辑
1701年前,霍亨索伦家族的领土分为勃兰登堡和普鲁士两部分,勃兰登堡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选侯国,普鲁士是波兰的一个公国。而腓特烈一生的精力在于寻求成为国王,但是根据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律,神圣罗马帝国内除了一般由皇帝兼任的罗马人民的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以外不能有别的国王。
腓特烈一世为了实现升级为国王的愿望,建立了庞大而精良的军队和宫廷机构。他加入反法的奧格斯堡同盟,联合奥地利、英国、荷兰等国对抗法国的路易十四。在反法的大同盟戰爭(1688-1697年)中,普鲁士军队表现出色;他還在1688年力挺荷蘭執政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西征英格蘭,把自己出名的軍隊總司令紹姆貝格調撥在威廉帳下(位列第二指揮),全力援助威廉三世發動「光榮革命」。
1701年,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陷入孤立的境地,腓特烈一世第一个与皇帝结盟并派出援军。作为回报,皇帝在一份秘密协约中答应授予其国王的称号。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加冕為王,稱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一世的称号是「在」普鲁士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而不是勃兰登堡国王,也不是普鲁士“之”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因为第一:神圣罗马帝国内除了一般由皇帝兼任的罗马人民的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以外不能有别的国王,而勃兰登堡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第二:普鲁士仍有一部分(西普鲁士)是波兰王國领土。
称王之後,腓特烈一世積極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繼續擴大領土。他相继獲得林根、默爾斯、上蓋爾登、諾伊堡等地,此外還買得泰克倫堡和奎德林堡,為普魯士爭奪歐洲霸權打下基礎。
用人治國编辑
腓特烈一世即位之初,在宰相埃伯哈德·唐克尔曼(Eberhard Danckelmann)幫助下,領地逐渐擺脫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唐克爾曼精明能幹、勵精圖治,在掌政期間(1688-1697年)大力促進貿易、工業、藝術、科學的進步,並增設重要的學院與大學。但是唐克爾曼勤儉治國、不苟言笑的喀爾文派作風,卻日漸受到腓特烈一世的厭惡,加上唐克爾曼不但和選侯夫人夏洛特發生衝突,據說他還反對腓特烈一世獲取普魯士國王的稱號;於是在腓特烈一世把他當作1697年里斯維克和約的代罪羔羊(和約結束了大同盟戰爭,但是勃蘭登堡卻一無所獲,引來埋怨聲浪),在同年解除他的首相職位。
之後腓特烈一世的作風轉向奢華揮霍與王室排場,更不利的是在1702-1710年重用爭議極高的「三W」大臣:Wartenberg、Wittgenstein和Wartensleben,這三位大臣壟斷國政,替國王奢華的開銷尋找財源,因此開征各種新式苛稅;同時卻屢次傳出三人的貪腐事件與金融醜聞,引起公眾強烈的不滿。到1710年因為破產危機已迫在眉睫,國王表示自己被三人欺瞞,才讓儉樸的王儲腓特烈·威廉一世以民意為後盾,把三人趕下政壇、代父理政。從此腓特烈·威廉一世以父親為戒,勵行儉樸吝嗇的財政措施,並在1713年腓特烈一世死後繼位,成為著名的「士兵王」、「乞丐選侯」。
評價编辑
因為腓特烈一世晚年的失政,後代有些人因此認為他是個優柔寡斷、愛慕虛榮的愚者,並把他死後遺留的龐大債務與財政管理不善,歸咎於此。但事實上腓特烈的奢華揮霍,才是財務問題的主因;而且他負面的愚者形象,是在其孫腓特烈大帝極為刻薄的主觀立場之下,刻意塑造的結果。譬如腓特烈大帝稱祖父為「貪財王」(也作「傭兵王」the mercenary King)、「處理小事時精明、處理大事時愚笨」;但事實上,腓特烈一世以國王稱號和王者風範,收取民心、團結領地,對霍亨索倫家族有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1]
其他成就编辑
值得一提的是,1702年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無嗣過世後,雖然其遺囑把奧蘭治親王傳給同族的侄輩兼教子——約翰·威廉·弗里索,但腓特烈一世身為威廉三世的表弟,認為依據荷蘭的繼承慣例,自己才是威廉的合法繼承人,加上他一直是威廉三世的忠實支持者,於是在1702年宣布繼承表哥威廉,自稱「奧蘭治親王」,並出兵占領奧蘭治親王的封建領地。之後在1713年他雖然把這些領地和法王路易十四的部分領土作交換,但是獲得路易十四對他「奧蘭治親王」的承認,他並分割自己其他領地,作為新「奧蘭治親王」的封地。從此普魯士國王一直享有「新教領袖」奧蘭治親王的英雄頭銜。
在王后汉诺威公主索菲·夏洛特的影响下,腓特烈一世对艺术表现出强烈兴趣,任命知名的施呂特爾建築師,建造夏洛滕堡宮等王宮、軍械庫。他鼓励发展科学和艺术,在位时,柏林创建了哈雷大學(1694年)、藝術學校(1696年)和柏林科學院(1701年)等機構。普鲁士的经济文化得到长足进步,逐步擺脫神圣罗马帝国的影响。這些文藝建設讓柏林被譽為「施普雷河畔的雅典」。
腓特烈一世跟隨流行,模仿路易十四而生活奢侈,節儉的王太子经常反对他的浪费,繼位後將其父的奢華作風稱作「世上最瘋狂的排場」。
腓特烈一世于1713年2月25日在柏林去世,终年55岁,安葬于柏林大教堂。
婚姻和子女编辑
腓特烈一世一生共结婚三次,有二子一女:
- 长子腓特烈·奥古斯特(Friedrich August,1685年10月6日—1686年1月31日),早夭。
- 次子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688年8月14日—1740年5月31日),「在」普鲁士的国王、勃兰登堡选侯。
註釋编辑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德)賽巴斯提安·哈夫納著,周全譯. 《不含傳說的普魯士》. 左岸文化. 2012. ISBN 978-986-6723-65-0.
- (英)佩里·安德森著,劉北成、龔曉庄譯,《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
- (英)瑪格麗特·謝南著、王瓊淑譯,《普魯士的興起》
腓特烈一世 (普鲁士) 出生于:1657年7月11日逝世於:1713年2月25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腓特烈·威廉 |
普鲁士公爵 1688年—1701年 |
繼任: 晉升王國 |
勃兰登堡选帝侯 1688年—1713年 |
繼任: 腓特烈·威廉一世 | |
新頭銜 | 在普鲁士的國王 自稱奧蘭治親王 1701年—17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