贅生物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可靠的醫學來源,或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
此條目需要擴充关于英語對應條目的内容。 (2017年5月23日) |
贅生物(英語:neoplasm,又稱新生物),是指身體細胞組織不正常且过度增生,此过程称为贅瘤形成,简称赘生。贅生物的生长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生长並不协调,即使最初诱发因素被移除,仍会持续异常增长。这种异常生长、不受控制的增生,通常形成一个肿块,此时即可称之为肿瘤(英語:tumor)[1][2]。肿瘤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贅生物、腫瘤 Neoplasm | |
---|---|
同义词 | tumor, carcinocytes、腫瘤 |
![]() | |
结直肠癌 (包含恶性肿瘤的结肠切除标本,即侵袭性结直肠癌(类似火山口,带红色,不规则形状的肿瘤)) | |
类型 | 疾病 |
肇因 | 有絲分裂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Oncology |
ICD-11 | 2F7Z |
ICD-10 | C00 -D48 |
ICD-9-CM | 140-239.99 |
DiseasesDB | 28841 |
MedlinePlus | 001310. |
MeSH | D009369 |
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缓慢,表面较光滑。并不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内。瘤体周围常形成包膜,因此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除非长在要害部位,良性肿瘤一般不会致命,大多数可被完全切除,很少有复发。恶性肿瘤又稱癌症,分为上皮源性的癌和间质源性的肉瘤。在恶性肿瘤中,这一些增生的细胞,除了会集结成为肿块,还会扩散至其他部位增生。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它们具有超过正常的增生能力,这种增生和机体不相协调。非肿瘤性增生和肿瘤性增生不同,前者常有明显的刺激性因素,且增生限于一定的程度和时间,一旦此因素消除,即不再增生,但如超越一定的限度,发生质变,则也可变为肿瘤性增生。
分类 编辑
ICD-10 将赘生物分为四大类别:良性赘生物、原位赘生物、恶性赘生物、行为未定或未知的赘生物。[3]恶性赘生物也简称为癌症,是肿瘤学的研究重点。
病因 编辑
- 15%的人类肿瘤是病毒引起的,比较明确的有乙肝病毒与原发性肝癌,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等。一般分为DNA、RNA肿瘤病毒;病毒还可通过整合其DNA、RNA到宿主细胞的DNA上发挥作用,使细胞恶化。
- 核工业、核医学等人为使用的核素大大的增加了电离辐射的强度。
- 长期接触煤烟、煤焦油、沥青等多環芳香烴类致癌物质;作为合成染料中间体,作为润滑油的抗氧化剂等的芳香胺类具致癌性。人体的炎症、氧化应激反应、营养或激素失调、反复的组织损伤等,也可产生氧自由基等致癌物质。大多化学致癌物可形成亲电子的衍生物,极易与亲核的DNA反应,导致基因突变,诱发癌变。
- 大约3%的恶性肿瘤是遗传的,遗传获得基因突变,导致、加速癌变的发生。
扩散 编辑
当实体瘤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瘤细胞粘附力降低,瘤细胞易脱离瘤体;相反瘤细胞与周围基质、细胞粘附增强。当瘤细胞伸出伪足与靶细胞接触后,开始向细胞间隙运动。
治疗 编辑
良性肿瘤、癌症早期一般以手术切除为主;生长在特殊部位的肿瘤(如垂体瘤),可放射治疗;除原发肿瘤外,应将淋巴结一并切除;癌症合并手术、放疗、化疗,效果较好。骨肉瘤、小细胞肺癌等扩散明显的肿瘤,应先化疗,后手术。化疗对绒毛膜癌、睾丸肿瘤、恶性淋巴瘤等,已取得高治愈率;但是化疗对肿瘤细胞选择作用不强、全身用毒性较大。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查看维基词典中的词条「肿瘤」。 |
- ^ Cooper GM. Elements of human cancer.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1992: 16 [2015-04-07]. ISBN 978-0-86720-1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8).
- ^ Taylor, Elizabeth J. 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 29th.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00: 1184. ISBN 0721662544.
- ^ II Neoplasms.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 (ICD-10) Version for 20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