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印曩

(重定向自莽應龍

勃印曩緬甸語ဘုရင့်နောင်缅甸语委转写Bayinnaung,意为「王兄」[1][2];1516年1月16日—1581年10月10日),又译勃应曩[3],《明史》称之为莽應龍,全名勃印曩瑙亚塔明绍緬甸語ဘုရင့်နောင် ကျော်ထင်နော်ရထာ缅甸语委转写Bayinnaung Kyawhtin Nawrahta),本名耶圖緬甸語ရဲထွတ်缅甸语委转写Ye Htut[4],緬甸東吁王朝的統治者之一,德彬瑞梯的繼承者,1551年至1581年在位。勃印曩善于用兵,他率军统一上下缅甸、制服掸人,亦曾两次攻陷暹罗国都阿瑜陀耶,其统治下的东吁帝国辖有缅甸史上最辽阔的疆域,因而在緬甸廣泛受到崇敬,被冠以「大帝」尊稱。

勃印曩
ဘုရင့်နောင်
缅甸国家博物馆前的勃印曩雕像
缅甸国王
統治1550年4月30日 – 1581年10月10日
前任德彬瑞梯
繼任南达勃因
副王南达勃因
緬甸副王
任職1542年4月 – 1550年4月30日
任命德彬瑞梯
前任德彬瑞梯
繼任南达勃因
出生1516年1月16日
东吁当克侯府
逝世1581年10月10日(1581歲—10—10)(65歲)
汉达瓦底
子嗣缅王南达勃因
清迈王瑙亚塔明绍
良渊侯信乌博
良渊王
全名
勃印曩瑙亚塔明绍
ဘုရင့်နောင် ကျော်ထင်နော်ရထာ
Bayinnaung Kyawhtin Nawrahta
王朝东吁王朝
母親Myo Myat
宗教信仰上座部佛教

统治 编辑

勃印曩曾追随东吁王朝第二代王德彬瑞梯征战。1539年,随德彬瑞梯攻陷勃固。勃印曩于良兆一战英语Battle of Naungyo中因善于用兵而扬名。1541年,率军攻陷下缅甸的重要商港马都八。1542年,攻占卑谬。1544年,击溃掸族联军的进攻,1546年远征阿腊干。1547年,德彬瑞梯率军出征暹罗,攻入阿瑜陀耶城下,久攻不下而返回都城勃固。德彬瑞梯在1551年被孟族卫兵杀死,缅甸宫廷一度陷入继承纷争[5]

勃印曩在1551年打败自己的弟弟东吁王明康,即位于东吁英语Taungoo,成为东吁王朝第三位国王。1552年,勃印曩收复卑谬,1554年收复勃固,灭亡孟族政权,再度建都于此。1555年,攻占阿瓦,随后征服掸地,完成缅甸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1565年,勃印曩率军入侵暹罗,攻占都城阿瑜陀耶,俘获暹罗国王,令其削发为僧,并立王储为傀儡君主。1568年,暹罗废王出逃复位,勃印曩再度派军攻占阿瑜陀耶,自此统治暹罗近二十年。勃印曩亦將撣邦蘭納併入領土。1580年,出征阿腊干,占领仙道卫[5]。缅甸在其治下进入鼎盛时期,疆域西至曼尼普尔,东至林城景迈,北至中缅边境的掸族土司辖地[3]。一位曾于1569年到达勃固的意大利人曾写道:“勃固在海上没有什么军队或势力,但在陆地上,就居民、版图和金银而言,在财富和实力方面,它远远超过了大土耳其的势力[5]。”

勃印曩拥有显著政绩。政治上,他在枢密院内破除民族差别,令掸人、孟人、缅人席位平等。经济上,鼓励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发展稻作农业,利用俘获的工匠,景迈传入的漆器技术和曼尼普尔传入的编织、纺织、冶炼和玻璃制造技术发展手工业,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文化方面,引入暹罗的音乐、舞蹈、戏剧和雕刻艺术;1575年自锡兰迎请佛牙,以振兴佛教;废除地主及土司死亡后妻妾奴婢殉葬的习俗;提倡爱国诗歌创作及爱国文学。立法方面,下令编纂《著名法典》和《法典九集》,亦将其亲自判决的案件汇编为《白象王判卷》,作为官吏审理案件的凭据。交通方面,兴建了白古至东吁和卑谬的主干路[3]

由于频繁对暹罗等外地用兵,致使田地荒芜,勃印曩治下的东吁帝国亦积累不少民怨,导致1564年勃固民变及1567年饥荒[3]。1581年,他在勃固去世。

后世影响 编辑

勃印曩的战功及政绩卓著,除统一缅甸全境外,亦将疆界延伸至掸地、老挝和暹罗,同阿奴律陀雍笈牙一起被视为缅甸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君王。如今的缅甸有诸多地名以勃印曩命名。他亦被暹罗人称为“十方尊胜王”(泰语:พระเจ้าชนะสิบทิศ皇家轉寫Phrachao Chana Sip Thit[6]

勃印曩的另一项功勋即是他终于制服了自13世纪起便长期威胁上缅甸的掸人。他推行改革,削减掸族世袭苏巴的权力,同时在掸地引入低地风俗,令掸人真正融入伊洛瓦底河谷王朝的统治。自此以后,掸人便一直臣服于缅人王朝统治之下[7]

勃印曩去世后,叛乱和民变此起彼伏,各地重返割据状态。在他去世后两年,暹罗和阿瓦地区的封邑便发起反叛,到1599年,他所建立的东吁帝国几近分崩离析。

勃印曩征服暹罗后,将缅曆和缅式法典英语Dhammasattha引入暹罗。暹罗自此使用缅曆直至1889年[7][8]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引用
  1. ^ 《緬甸史》,戈·埃·哈威著,姚梓良譯,371頁
  2. ^ Hmannan Yazawin 2003,第二卷,193頁
  3. ^ 3.0 3.1 3.2 3.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汇编 1998,620页
  4. ^ Thaw Kaung 2010,102–103頁
  5. ^ 5.0 5.1 5.2 贺圣达 2015,102–103页
  6. ^ Thaw Kaung 2010,107–108页
  7. ^ 7.0 7.1 Htin Aung 1967,117–118页
  8. ^ Smith 1966,11页
書籍
  • Htin Aung, Maung. A History of Burma. New York an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 Royal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Burma. Hmannan Yazawin 1–3 2003. Yang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Myanmar. 1832 (缅甸语). 
  • Smith, Ronald Bishop (1966). Siam; Or, the History of the Thais: From 1569 A.D. to 1824 A.D. 2. Decatur Press.
  • Thaw Kaung, U. Aspects of Myanmar History and Culture. Yangon: Gangaw Myaing. 2010. 
  • 戈·埃·哈威著; 姚梓良譯. 《緬甸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3年. 
  • 贺圣达. 《緬甸史》.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年. ISBN 9787222118324. 
  • 大野徹,謎の仏教王国パガン,NHKブックス,2002年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汇编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二) 1.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036. 1998. 

外部链接 编辑

統治者頭銜
前任:
德彬瑞梯
缅甸国王
1550年–1581年
繼任:
南达勃因
王室頭銜
前任:
德彬瑞梯
缅甸副王
1542年–1550年
繼任:
南达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