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海板块

(重定向自菲律宾板块

菲律宾海板块英語Philippine Sea Plate),是位于西太平洋菲律宾海的一个大洋板块,其形状略呈菱形,面积在30个主要板块中排第11位[2]。菲律宾海板块由菲律宾海以下的大洋岩石圈构成,而菲律宾群岛的大部分都位于该板块以西。在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它是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因此菲律賓海板塊是因位於菲律賓海故以此命名,並非屬海洋板塊之一。

菲律宾海板块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類型次要板塊
大概面積5,500,000平方公里(2,100,000平方英里)[1]
移動方向1東南方
移動速度14—84毫米(0.16—3.31英寸)/1年
涵蓋範圍北呂宋菲律賓海臺灣
1相對於非洲板块
alt=菲律宾海板块(PS)及其邻近板块   张裂型板块边界   聚合型板块边界   错动型板块边界 隐没带  Alps  造山带 30→ 相对于非洲板块的移动速度(mm/Y)
菲律宾海板块(PS)及其邻近板块

隐没带
 Alps  造山带 30→ 相对于非洲板块的移动速度(mm/Y

台灣花蓮縣玉里鎮臺灣鐵路管理局臺東線秀姑巒溪大橋,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池上斷層)通過該橋。

菲律宾海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底,西部以菲律宾群岛为界,西北部以台湾琉球群岛为界,北部以日本为界,东部以伊豆小笠原群島马里亚纳群岛为界,南部则以雅浦岛帕劳印度尼西亚最东部的哈马黑拉岛等岛屿为界。板块的东部形成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英语Izu–Bonin–Mariana Arc系。

菲律宾海板块的东界是隐没带(或细分出来的马里亚纳板块),太平洋板块俯冲隐没于其下。其西界、西北界和北界主要也是隐没带,菲律宾海板块在此边界隐没于欧亚板块(或由较广义的欧亚板块细分为的巽他板块扬子板块冲绳板块阿穆尔板块)之下。其南部主要与加洛林板塊相接,东北部一隅则与北美洲板块(或其细分出的鄂霍次克板块)相接。

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亞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台湾岛,这一过程在今天还在延续。在其最北端,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的增厚地壳则与日本碰撞形成了伊豆碰撞带

菲律宾海板块构成了菲律宾海的海盆,它是5个较小的岩石圈板块之一,面积与阿拉伯板块相仿(Anderson, 2002)。在地球上现存的所有板块中,菲律宾海板块是唯一的一个几乎全部由消减带包围的板块。它因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被“捕获”和不活动的西半部,及由于太平洋板块的西向消减而形成并不断增生的东半部。西半部将来注定会消失,因为它将向西和北消减于欧亚板块之下;而东半部则由几条南北向的海岭(自西向东依次是九州-帕劳海岭日语九州・パラオ海嶺冲之鸟-四国海岭西马里亚纳海岭)及其间的海盆(如四国海盆,是巨大的弧后盆地)组成。伊豆-小笠原列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及其附近的水下火山,则通常被看作是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系。

伊豆半岛是菲律宾海板块的最北端。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或其细分成的阿穆尔板块)和北美板块(或其细分成的鄂霍次克板块)三者会聚之点就是富士山

参考 编辑

  1. ^ Sizes of Tectonic or Lithospheric Plates. [2019-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5). 
  2. ^ SFT and the Earth's Tectonic Plate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