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雷納子爵亨利·德·拉圖爾多韋涅

法國大元帥
(重定向自蒂雷纳子爵

蒂雷纳子爵亨利·德·拉圖爾多韋涅(法語: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 Vicomte de Turenne,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世稱蒂雷納杜倫尼Turenne[ty.ʁɛn]),是17世紀的法國大元帅。他因50年的生涯中取得的軍事成就,被廣泛地視為是跨時代的戰術與機動戰大師,和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拿破崙評其為:「在我生前或死後的所有將軍中,蒂雷納是最偉大的。」[1]

蒂雷納子爵亨利·德·拉圖爾多韋涅
蒂雷納的肖像畫,由菲利普·德·尚帕涅英语Philippe de Champaigne繪製
昵称蒂雷納
出生(1611-09-11)1611年9月11日
 法蘭西王國色當親王國法语Principauté de Sedan色當城堡
逝世1675年7月27日(1675歲—07—27)(63歲)
 神聖羅馬帝國符騰堡公國薩斯巴赫
效命
军种
服役年份1625年—1675年
军衔法國大元帥
参与战争
參見列表:
签名

出身高貴的蒂雷納在小時候就接受軍事教育,曾在舅舅拿騷的毛里茨的軍隊中擔任志願者。他在回國後,因攻破布賴薩赫要塞和卡薩萊戰役而聲名鵲起。1643年蒂雷納被晉升為法国元帅後,發動對巴伐利亞的軍事行動,迫使巴伐利亚选侯求和。他在1648年的楚斯馬斯豪森戰役取勝後,控制了整個南德意志

投石黨之亂爆發後,蒂雷納加入了貴族叛軍。1651年,他回到王室軍隊服役,在巴黎郊外擊敗孔代親王,讓王室重新控制巴黎。法西戰爭中,他先將西軍驅逐出法國北部,在阿拉斯戰役中擊潰西班牙。之後,他在沙丘戰役中擊敗佛兰德地區的西軍,攻佔西屬尼德蘭的大部分地區,使法國取得最終勝利。路易十四法西战争後任命他為法国大元帅

1667年,蒂雷納在遗产战争中率軍再次攻佔西屬尼德蘭。他在1672年入侵荷蘭期間,率軍征服了該國的大部分地區,直到在阿姆斯特丹前被洪水抵擋。次年,他入侵神圣罗马帝国,直攻至易北河迫使勃蘭登堡-普魯士退出對法戰爭。在面對擁有龐大軍力的聯軍入侵,他以一系列的戰略機動和強行軍多次取得勝利,其中以蒂尔凯姆战役和圍繞著孚日山脉的迂迴行動最為著稱。1675年,他在薩斯巴赫戰役中被敵軍砲彈擊中死亡。

早年生涯 编辑

 
蒂雷納在尚蒂伊城堡的紋章

蒂雷納於1611年9月11日在法國東北部的色當親王國法语Principauté de Sedan出生,[2] 其父親是布永公爵亨利·德拉圖爾·多韋涅,母親是沈默者威廉的女兒拿騷的伊莉莎白英语Countess Elisabeth of Nassau[3][2][4][5][6] 童年時的蒂雷納身體素質差勁,並有輕微的語言障礙。[2] 根據他的傳記作者拉姆塞騎士英语Andrew Michael Ramsay所說,他十歲時曾在晚上時在色當的城牆上站崗,以向父親表明他能應對嚴酷的軍旅生涯。[7] 他在學習上雖然在歷史和地理科目上展現出天賦,但缺乏理解能力與學習熱情。直到他父親向他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後,他才開始自學。[8] 1625年,他加入他舅舅尼德蘭執政拿騷的毛里茨的部隊,以學習統帥技藝,[9] 並組建一個以他為名的步兵團蒂雷納團法语Régiment du Maréchal de Turenne。隔年,他被任命為上尉。[2][9] 蒂雷納親自訓練他的部隊,並因奉獻精神和簡約生活受到部下的尊敬。[10] 他的連隊被認為是軍隊中紀律最好、訓練最嚴的部隊,[10] 他不僅要求他的部下要紀律嚴明,還要擁有良好的道德標準。[11] 蒂雷納參加了數場圍城戰,開始對防禦工事和攻城有豐富的理解。[12] 他在1629年的斯海爾托亨博斯圍城戰英语Siege of 's-Hertogenbosch中,因出色的攻城技巧受到嘉獎。[13] 1630年,他離開荷蘭回到法國軍隊。[2]

法國將軍 编辑

法國北部與萊茵戰場 编辑

蒂雷納回到法國後被任命為步兵團上校,但仍繼續在法國的盟友——荷蘭軍隊中服役。他在此期間參加了安特卫普附近的戰鬥,並與亨德里克·范登伯格英语Hendrik van den Bergh (count)作戰。[14] 他作為法軍校官的第一場戰鬥是1634年位於洛林地區的拉莫特圍城戰法语Siège de La Mothe (1634),他因突擊時的傑出勇氣被晉升為營地元帥英语Maréchal de camp(法國軍銜,相當於現今的少將)。[15][16] 他接下來參加了洛林、萊茵河和佛兰德地區的諸多戰役,並因1636年成功阻擊帝國名將馬蒂亞斯·加拉斯而備受讚譽。[17] 他隨後攻佔萨韦尔讷,在突擊中受到了重傷,幾乎失去了一隻手臂。[18] 1637年,蒂雷納參加了法蘭德斯戰役,結合了傑出的戰術奪取莫伯日[17] 並於7月26日佔領朗德勒西。1638年後期,蒂雷納在伯纳德·冯·萨克森-魏玛手下服役,指揮對布賴薩赫的圍攻芬蘭語Breisachin piiritys(據稱為萊茵河上游最堅固的要塞),該城於12月17日投降。[2]

意大利戰場 编辑

蒂雷納此時被認為是法國的名將之一,在1639年被黎塞留首相調派至阿爾庫爾伯爵亨利英语Henri, Count of Harcourt麾下,參與1639年至1640年的義大利戰役。1639年11月19日,蒂雷納指揮了著名的後衛戰——基耶爾道路戰役英语Route de Quiers[19]卡薩萊戰役中,阿爾庫爾伯爵指揮的1萬名法軍險些被2萬名西班牙軍隊包圍,但蒂雷納利用集中騎兵突擊擊潰對手,並追擊潰兵至夜晚。西班牙共有3,000人戰死和1,800人被俘,還有數百人溺死在波河中。[19] 1640年,蒂雷納向阿爾庫爾伯爵提出圍攻都靈的計畫,該計畫受到大部分人的反對,認為1萬名法軍無法同時應對都靈中的12,000名守軍和15,000人的救援部隊。[20] 阿爾庫爾最終同意蒂雷納的計畫,開始圍攻都靈中的托馬索親王軍,而此時的托馬索親王軍也在進攻城內要塞中的法國守軍。[21] 托馬索親王不堪長時間的圍攻,於9月17日投降,趕來解圍的部隊也被迫撤退。蒂雷納而後指揮了1641年的戰役,攻佔了科尼切瓦蒙多维[2]1642年,他作為法國征服鲁西永的副將。[22]

法國元帥 编辑

 
擔任法國元帥的蒂雷納子爵

1643年,托馬索親王轉投法軍。攝政奥地利的安妮任命他為義大利地區的法軍司令,同時指派蒂雷納作為托馬索的顧問(實際指揮者)。[23] 蒂雷納制定了將西班牙軍隊驅逐出皮埃蒙特地區的計畫,選定特里诺作為突破點,利用聲東擊西的戰術,讓西班牙調出該城部分的兵力,並迅速佔領該城。[24] 他在1643年5月16日被提升為法国元帅,此時他僅有32歲。[3] 首席大臣马萨林因蒂雷納的哥哥弗雷德里克將被調任至義大利擔任將官,認為將兩兄弟置於同一戰區太過危險,於是將蒂雷納調回巴黎。[25] 馬薩林在圖特林根戰役的慘敗後,將蒂雷納調任至萊茵重整軍隊和守住河岸。[2][25][26]

萊茵戰役 编辑

蒂雷納將部隊修整以投入戰鬥的同時,用自己的財富購買了供5,000名騎兵和4,000名步兵使用坐騎和服裝。 [27]1644年春季,蒂雷納在布赖萨赫渡過萊茵河,在靠近多瑙河源頭的黑森林擊敗了加斯帕德·馮·梅西德语Kaspar von Mercy,俘虜500人。[27] 他在佔領弗赖堡後,在該城留下約600多人的駐軍,隨後撤退回萊茵河以西。[28]弗朗茲·馮·梅西英语Franz von Mercy率領的巴伐利亞軍隊其後抵達並攻佔該城,而蒂雷納因部隊人數不足無法解圍。1644年8月3日,法軍對巴伐利亞部隊發起進攻,蒂雷納在最後一戰中以出色的側翼進攻成功取勝。[29] 大孔代在戰役結束後撤回國內,[30][2] 蒂雷納則繼續率軍向菲利普斯堡進軍。梅西試圖透過佔領曼海姆阻止蒂雷納對菲利普斯堡的圍攻,但無濟於事。[31] 神聖羅馬帝國部隊同時圍攻僅有500名法軍駐軍的巴哈拉赫,但蒂雷納用計在建立了大量營地,使敵軍指揮官相信法軍在附近擁有大批部隊,決定撤軍。[32] 蒂雷納接著攻佔克羅伊茨納赫要塞,控制了布赖萨赫科布倫茲之間的所有重要陣地,成功封鎖洛林軍和巴伐利亞軍之間的路線。[33]

南德意志戰場 编辑

蒂雷納在1645年發動一次成功的突擊行動,[34][2] 但他隨後錯估巴伐利亞軍的數量和位置。5月5日,梅西在梅根特海姆襲擊法軍,蒂雷納雖然集結部隊並發動反擊,但因右翼指揮官羅森將軍的不作為,以及法軍步兵低劣的素質,讓法軍在主力取得突破時,因右翼崩潰而被迫撤退。[35] 蒂雷納帶著剩餘部隊撤退至黑森,並將最高指揮權交給孔代。法軍接著向巴伐利亞進軍,追上梅西的部隊。蒂雷納參考法軍在部署上的劣勢,建議孔代不要進攻。孔代在考慮後否決了他的提議,但決定採取他制定的進攻策略。[36] 8月3日正午,法軍抵達納德林根平原,第二次納德林根戰役爆發。此戰蒂雷納在右翼和中央部隊失敗的情況下,在左翼進行一次騎兵衝鋒,俘虜許多巴伐利亞士兵並迫使敵軍撤退。[37][38] 孔代在這場戰鬥後因健康狀況不佳回國,將部隊指揮權交還給蒂雷納。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因利奧波德大公的增援實力大增,[39] 蒂雷納只能選擇撤退至菲利普斯堡並渡過萊茵河。[15][40] 一個月後,蒂雷納再次越過萊茵河,他率軍在嚴酷的霜凍中行軍194公里到達特里尔,迅速擊潰當地的守軍。該城在被帝國軍隊佔領十多年後,回歸新教陣營。[41]

巴伐利亞戰役 编辑

1646年2月初,蒂雷納完成特里爾附近的防禦工事後回到巴黎,他隨後拒絕首席大臣马萨林授與蒂耶里堡公國的提議。[42] 蒂雷納於該年4月回到軍隊,將他的部隊從特里爾移至美因茨,與瑞典將軍卡爾·弗蘭格爾英语Carl Gustaf Wrangel會合。[43] 正當他將要越過萊茵河時,巴伐利亞與法國達成協議,馬薩林要求他轉而圍攻盧森堡[43] 但蒂雷納認為這只是巴伐利亞的拖延戰術,圍攻盧森堡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戰略失誤。巴伐利亞果不出蒂雷納預料,過不久再次加入帝國陣營。[43] 蒂雷納聽到消息後,立刻嘗試與瑞典軍隊會合,他先急行軍241公里到達韦瑟尔,接著再前往弗赖堡,成功避開敵軍的封鎖並完成長達515公里的行軍。[44][45] 蒂雷納抵達後,與當地瑞典軍僵持的帝國軍後撤一段距離。此時的法瑞聯軍共有1萬名騎兵和約6千名步兵,帝國軍則有1.4萬名騎兵和約1萬名步兵。[46] 蒂雷納隨後利用出色的戰略機動騙過龐大的帝國軍隊,連破數城直搗慕尼黑[45] 帝國軍隊的人數雖然遠超法瑞聯軍,且擁有本土作戰優勢,但巴伐利亞選帝侯依然選擇求和[47][38] 這場機動戰在沒有任何野戰的情況下,取得巨大的決定性勝利,展現了戰爭大師的最高境界,即使是拿破崙也僅在其中找到一個小錯。 [48] 蒂雷納在這次戰役中展現了他的進攻思維,戰略機動遠比正面激戰來的重要。拿破崙對此戰擁有高度的評價:「巨大的膽試、智慧和天才;成功獲得了偉大的成功,應該被所有軍人所研究。」[49]

平叛與戰爭勝利 编辑

1647年,蒂雷納提議進攻虛弱的帝國軍隊,但馬薩林命令他前往佛兰德[50][15] 法國不僅失去結束戰爭的機會,更導致軍中的德意志騎兵叛亂,開始單獨行動。[51] 蒂雷納在聽聞後,讓大部隊繼續前往佛蘭德,他則親率部隊強行軍攔截正在渡河的叛軍。據聞叛軍首領在與蒂雷納目視時:「被他的眼神震攝住,不知該如何是好」。[52]在 叛亂被平息後,部分德意志騎兵逃離法軍,撤往陶伯河的河谷。蒂雷納在知曉消息的兩天後,追上並剿滅了叛軍部隊。叛軍共有300人戰死和許多人被俘,剩餘的士兵則加入了瑞典軍隊。[48] 蒂雷納在重新降服了騎兵後回歸大部隊,於接下來的九月攻下數個要塞,成功牽制住帝國軍隊。[53] 1648年,巴伐利亚选侯国再次加入戰爭。蒂雷納經過一系列的進軍,於5月17日在楚斯馬斯豪森戰役中伏擊敵軍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15] 他在戰後成為第一位越過因河的法國將軍。[54] 78歲的巴伐利亞公爵與家人逃至萨尔茨堡大主教區避難,蒂雷納成為整個德意志南部的主人。[55] 蒂雷納在規劃下一年對維也納的攻勢時,收到了簽訂結束三十年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消息,三十年戰爭正式結束。[56]

投石黨之亂 编辑

支持投石黨人 编辑

 
王國首相紅衣主教马萨林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不久,法國境內爆發了對马萨林政府不滿的叛亂,其中包含蒂雷納的哥哥弗雷德里克親王等人。王太后安妮和馬薩林懼怕蒂雷納也成為反政府中的一員,[57] 於是將他的指揮權拔除。蒂雷納隨後逃至荷蘭,待至第一次投石黨之亂結束。[58] 大孔代亲王在成功鎮壓叛亂後與馬薩林的矛盾越演越烈,最終在1650年1月被馬薩林逮捕,此舉直接導致了第二次投石黨之亂的爆發。[59] 許多王公貴族在這場叛亂中都反對馬薩林,蒂雷納也不意外,[60] 叛軍同時也得到來自西班牙的支持。蒂雷納在1650年6月時,指揮西班牙軍隊在菲姆戰役以少勝多擊敗了阿朗庫爾侯爵法语Charles de Monchy d'Hocquincourt[61] 12月15日,他在勒泰勒戰役再次與阿朗庫爾侯爵交戰。他親自領軍的左翼在戰鬥中進展順利,但敵軍擊潰他的右翼部隊,叛軍最終撤出戰場。[62][63] 蒂雷納本人在戰鬥中被俘虜,但他在肉搏戰中殺死數人並逃到斯海尔托亨博斯召集撤退的部隊。[64] 馬薩林在勝利後抵達戰場,將擊敗當代最優秀將軍的榮譽佔為己有。[65]

王室軍隊的統帥 编辑

1652年,蒂雷納轉而支持马萨林的政府,獲得王室軍隊的指揮權。[60] 該年4月,馬薩林將政府遷至日安,貴族投石黨人同時決定在雅尔若攔截他們,控制國王和政府。蒂雷納成功洞察了風險,率領數百人前去阻止,並在幾小時的戰鬥中抵擋住數千人的進攻。安妮攝政王在戰後說道:「他拯救了王國」。[66] 4月6日,阿朗庫爾魯莽地將王室部隊推進至布莱诺大孔代在夜間伏擊並擊潰他的部隊,迫使他撤退至欧塞尔。孔代此時在人數上佔據優勢,並威脅到位於日安的政府。蒂雷納因形勢所迫,被迫以約4,000人與孔代軍隊的14,000人作戰。[67] 他在雙方部隊相遇後,迅速完成了陣地部署,並透過數次的假撤退和隱藏火砲,成功使孔代的部隊陷入混亂。雙方到了夜晚都選擇撤退,蒂雷納撤退至布里亚尔,孔代則撤往沙蒂永。叛軍此時將重兵部署在巴黎奥尔良的必經之路——埃唐普,而王室軍隊則部署在沙特尔。5月時,奧爾良公爵的女兒蒙龐西耶女公爵從奧爾良返回巴黎,並途經埃唐普。蒂雷納聽說叛軍士兵可能會在女公爵抵達時嚴陣以待,並推測他們的軍備將在隔天上午鬆懈以補充補給,而這正是進攻的最好時機。[68] 但蒂雷納在艱苦和令人欽佩的夜間行軍後,意外地發現此時叛軍正在閱兵,雙方在短暫的驚詫後交戰,王室軍隊在經過了三個小時的戰鬥後在郊區擊敗叛軍,叛軍僅被俘者就超過2,000人,而王室軍僅傷亡500人。[69] 蒂雷納在交戰後將陣地從沙特爾移至帕莱索,並切斷了埃唐普城內與巴黎的一切通信,同時派遣部隊前去佔領圣但尼[70] 他隨後率領部隊回到戰場,開始圍攻埃唐普。不幸的是,他缺少了必要的攻城武器和人員,導致攻城的戰線推進緩慢;更糟的是,正當他即將奪取城市時,洛林公爵背叛了王庭,率領部隊前來攻擊。蒂雷納明白如果他繼續圍攻埃唐普,他將遭到兩支叛軍部隊的夾擊,他解除圍攻並北上以攔截洛林公爵。[71] 他於6月1日的黎明抵達洛林公爵部隊的所在地圣乔治新城,該城距離埃唐普東北處32公里。洛林公爵雖具有人數優勢,但選擇了談判,在蒂雷納的逼迫下同意了他的條件,經由蒂雷納規劃的路線撤離該地。[72]

 
聖安托萬區戰役中交戰的騎兵

蒂雷納決心向孔代發起一次決定性的戰鬥,他選擇經埃皮奈渡過塞納河,向孔代在圣克卢的營地進軍。孔代決定撤退至沙朗通勒蓬,並希望能撤退進巴黎,然而巴黎當局因部隊中的西班牙士兵拒絕了他的請求。雙方在7月2日在巴黎城外的聖安托萬區展開激烈的交戰,兩軍指揮官們皆投入第一線的戰鬥。根據蒂雷納的傳記作者拉姆塞所述,孔代和蒂雷納皆戰鬥至渾身是血。戰鬥中,蒙龐西耶女公爵成功說服城內的守軍,將城內火砲向蒂雷納的部隊開火,使孔代的部隊得以逃進巴黎。[73] 戰役結束後不久,背叛王室的洛林公爵與2萬西班牙軍隊入侵皮卡第[73] 威脅到位於圣但尼且僅有8,000人部隊的王庭。馬薩林首相想撤往里昂,但蒂雷納在索姆河沿線阻止了西班牙人的進軍,成功迫使西班牙軍隊撤回法蘭德斯[74]

法西戰爭 编辑

法國東北部的機動戰 编辑

1653年初,蒂雷納回到巴黎拉福爾斯公爵英语Armand Nompar de Caumont的女兒夏洛特·德·科蒙結婚。根據當時的記載,這位女士高貴、富有學識和優雅,並且是一名新教徒[75] 三個月後,他重新擔任法國軍隊的統帥。孔代亲王此時控制了從吉斯凡尔登的土地,擁有來自法蘭德斯的補給,麾下共有多達2萬步兵和1.4萬騎兵的部隊。蒂雷納此時則僅有7千步兵和5千騎兵,卻要用於駐守數座要塞和保衛大片國土。[76] 蒂雷納決定將孔代的戰線切成兩半,他在迅速渡過了埃納河後於7月9日佔領勒泰勒[76] 總數達2.7萬人的西班牙軍隊隨後在拉卡佩勒集結,蒂雷納此時則僅有約一萬人。他在經過考量後,決定不進行分兵駐守要塞,而是將所有部隊用於機動。[77] 他在數量龐大的敵軍附近行軍,使敵軍無法攻佔要塞或持續進軍,他在每次機動中都準確的保持距離,佔據難以被攻擊的地帶。他在這場機動戰中,透過強大的偵查和對敵軍主將的心理預測,達成了如费边一般的成就。[78]

法軍在攻佔莫松後,雙方都進入冬季營地駐扎。這場戰略機動戰以蒂雷納的完勝告終,他以不到敵軍一半的兵力,在沒有任何野戰的情況下,成功收復勒泰勒莫松圣默努,將西班牙軍隊驅離至比開戰時更遠的位置。[79] 他在戰爭遊戲中,正如一名精湛的棋手,總能將敵人將死,卻只損失一兩枚棋子。[80]

解圍阿拉斯 编辑

 
被圍困的阿拉斯

年初國王在兰斯的加冕禮延緩了雙方交戰的時間,吉耶讷叛軍的投誠減少了王室軍隊的負擔,但敵軍人數依然遠大於蒂雷納的部隊。法軍將斯特奈視為該年重要的戰略目標,該城一直是投石黨人的基地之一,也是孔代亲王的私人領地。[81] 蒂雷納早已做好西班牙大部隊的出現,但西班牙將所有部隊投入圍攻阿拉斯,該城的陷落將會威脅到法軍控制阿圖瓦地區。蒂雷納在確信斯特奈將被攻下後,前往解圍阿拉斯

西軍的投入人數在7月3日達到25,000人,[82] 同時法軍的救援軍不到15,000人。[83] 斯特奈的法軍部隊於8月7日抵達,使法軍與西軍的人數近乎持平。蒂雷納在開戰前數次親自越過防線展開偵查,成功知曉其防線薄弱之處,他決定於8月24日的夜晚發動總攻。根據約克公爵的說法:「蒂雷納認為在夜晚時沒有敵軍陣地敢協助另一個陣地,每個陣地都擔心自己的失利」。[84] 夜晚中,法軍進攻部隊與西軍士兵皆陷入了混亂,無法辨識敵軍的所在位置和防線,西班牙士兵在清晨時發現他們的陣地布滿了法軍。孔代亲王在早晨帶著騎兵出現並擊退法軍中隊的進攻,但無法阻止西軍的失敗。[85]

西班牙軍總體傷亡十分慘重,根據紀錄未計算傷者有6,000人陣亡或被俘,而對法軍傷亡僅有400人。[86] 孔代集結部分崩潰的部隊,有序的撤退至康布雷利奧波德大公則帶著他僅存的兩個團逃至杜埃。蒂雷納隨之向東圍攻勒凱努瓦,於兩天內攻下這座要塞。9月份,他向南前往康布雷西並拆除邊境上的一些堡壘,隨後進入冬營地修整。[87]

1655年的戰役 编辑

 
大孔代親王,因其對騎兵的應用與大膽著稱,被認爲是近代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雙方於1655年6月重啟戰火,法軍於6月18日開始圍攻朗德勒西,於7月13日攻下這座城市。位於附近的孔代部隊被迫撤至康布雷[88] 蒂雷納規劃了一系列的行軍,先沿著桑布尔河向下至比西耶爾,接著回撤經過阿韦讷並對拉卡佩勒展開圍攻。法軍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幾乎在瓦朗謝訥附近成功俘虜孔代親王,但因卡斯泰爾諾將軍停止追擊,與敵軍中的舊識談判而失敗。[89] 蒂雷納於8月15日開始圍攻孔代城,在三天後攻下該城。8月21日,法軍開始在圣吉兰周圍鋪設圍城戰壕,在法國國王紅衣主教的注視下,該城於8月26日落入法軍之手。1655年11月,法軍進入冬季營地駐扎。[90]

爭奪瓦朗謝訥 编辑

1656年初,西班牙佛兰德軍團共有22,000名精銳部隊可用於野戰。同年4月2日,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與流亡的查理二世簽訂《布魯塞爾條約》,英國保王黨軍隊成為西班牙的盟友。[91] 法軍此時佔據了主動權,將其部隊分為兩支,由擔任總司令的蒂雷納指揮的17,000人,以及拉費泰將軍指揮的10,000人。兩支部隊於5月1日在绍尼會師,在6月初於勒凯努瓦建立補給站後開始向目標進軍。[92] 蒂雷納原先的目標為图尔奈,但在被察覺意圖後轉而圍攻瓦朗謝訥。[91]

1656年6月14日,蒂雷納對斯海尔德河上的重要要塞瓦朗謝訥展開圍攻。該城駐軍共有2,000名步兵和200名騎兵,並得到10,000名武裝市民的增援。[93] 法軍由於行經的河流,無法將部隊整合,仍維持由蒂雷納親自領軍的右岸部隊,和由亨利·德·拉費泰領軍的左岸部隊。[94][註 1] 6月16日,城中守軍決堤以阻止法軍的聯繫。蒂雷納知曉西班牙解圍部隊的到來時,加強他部隊的防禦,並派遣支援部隊至拉費泰部隊,但拉費特將軍拒絕了增援並拆除大半的防禦工事。[93] 7月16日清晨,西班牙軍隊渡過河流對拉費特的部隊發動奇襲,拉費特在初步的抵禦後,最終被大孔代親王擊退。蒂雷納因為河水的阻礙,無法給予支援。[96] 左岸一線的法軍陷入崩潰,拉費特在戰鬥中被俘虜,[97] 此戰法軍共有6,000人被西軍殲滅,而西軍的傷亡僅為1,500人。[98] 西軍戰後向右岸的法軍進攻,但被蒂雷納擊退。蒂雷納隨後下令撤至勒凯努瓦,等待西軍可能的進攻。[96] 西軍在注意到法軍的防線後放棄追擊轉向孔代城,攻下孔代城後沿著康布雷朗斯贝蒂讷等地行軍,蒂雷納則在其附近徘徊與機動,尋找優勢並準備好在任何時機戰鬥。西奧多·道奇英语Theodore Ayrault Dodge評價蒂雷納在瓦朗謝訥戰敗後的機動戰為:「遺憾的是,沒有足夠的篇幅得以描述這從頭到尾皆令人景仰的操作」。[註 2] 大孔代親王最終撤至莫伯日,蒂雷納則進入索姆河後的冬季營地駐扎。[99]

1657年的戰役 编辑

此時由蒂雷納指揮的法軍兵力約有25,000人,他於5月29日開始封鎖康布雷[100] 孔代在同一天從瓦朗謝訥向康布雷進軍,對他來說幸運的是,雖然他的嚮導將他領向錯誤的道路,但他也成功避開蒂雷納設下的陷阱。在孔代的部隊抵達後,圍攻的法軍被迫撤退。[101] 西班牙隨後對加来發動襲擊,但最終無功而返。蒂雷納開始圍攻圣韦南,在攻下該城後迅速解圍被西軍圍攻的阿德尔。在蒂雷納攻下馬爾迪克後,雙方結束軍事行動。[102]

沙丘戰役與低地戰局 编辑

1657年至1658年冬季的法國局勢十分不妙,數座要塞轉投西班牙陣營、諾曼第遍佈起義和軍隊人數減縮等等問題,嚴重影響法軍和各階層人民的信心。迫切得到敦刻尔克的英格蘭護國公克倫威爾更是脅迫撤軍,除非能迅速拿下敦刻尔克。[註 3] 蒂雷納於4月初在亞眠集結部隊,並派遣部隊迅速奪下卡塞勒,在5月時推進至敦克爾克。西班牙軍隊此時早已將敦刻尔克附近的水道決提,並控制圍繞著敦刻尔克的三座要塞,種種不利條件使攻城和為圍攻部隊補給成為極困難的任務。[103] 敦克爾克的周遭是一片沙丘荒野,因北風吹起的沙丘群遍佈海岸線,平原的南側則為運河和沼澤,法軍被迫涉水經過半身高的深水。[104] 當法軍抵達貝爾格附近時,西軍將該區域的野戰部隊撤回敦刻尔克,駐軍部隊人數提高至3,000人。[105] 1658年5月25日,法軍對西班牙佔領的敦克爾克展開圍困,法軍在戰鬥開始後不久便佔領了周邊堡壘和建立封鎖線。西班牙駐軍在圍攻期間多次出擊,但皆被法軍騎兵擊退。[106]

6月13日,西班牙解圍部隊成功抵達距離敦克爾克約5公里的沙丘地帶紮營。蒂雷納留下6,000人繼續圍攻,主要部隊開始向西班牙軍隊推進,雙方在該天夜晚發生交火,背叛法國的阿朗庫爾侯爵法语Charles de Monchy d'Hocquincourt在其中身亡。[107] 6月14日上午8點交戰開始,法軍右翼的步兵對西軍發動第一波攻勢。隨後由蒂雷納親自領軍的左翼騎兵透過對退潮的時間點的掌握,行經海灘攻擊因地形原因而疏於布防的西班牙右翼,西軍右翼隨之陷入崩潰。在法軍步兵也擊退西軍左翼後,孔代親王下令撤退,法軍持續追擊西軍直至夜晚。西班牙軍隊遭遇了法西战争中最慘痛的失敗,有多達4,000人傷亡和5,000人被俘,法軍則僅有400人傷亡。[108]

蒂雷納在6月24日佔領敦刻尔克後,迅速佔領許多要塞和城鎮,包括弗爾訥迪克斯邁德格拉沃利訥伊珀爾奧德納爾德等地,並在利斯河戰役中擊潰利涅親王英语Claude Lamoral, 3rd Prince of Ligne的部隊,該部隊3,500人中僅有600名騎兵成功撤退,所有軍需品和大量士兵被法軍俘獲。[109] 雙方於隔年簽署庇里牛斯條約結束戰爭,西班牙放棄大片領土並承認法國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獲得的收益。蒂雷納因功績被任命為大元帥,僅因信仰原因未能對法國陸軍擁有完全控制權。[110][註 4]

軍事改革與遺產戰爭 编辑

1660年至1666年,法國未與敵國發生任何戰事,鞏固自己作為萊茵同盟盟主的地位。蒂雷納在這段時間多次處理外交事務,其中包含向流亡的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提供金錢與人力以協助其復辟。[111] 他師從让-巴蒂斯特·柯尔贝尔,在內政事務上展現洞察力。蒂雷納在這一時期大幅改造了法國陸軍,相比於多數人認爲的盧福瓦侯爵,他可能才是法軍改革真正的頭號人物。他的改革是徹底而實際的;他仍讓貴族領導軍隊,但將軍隊組織置於統一領導之下,增強部隊的紀律與精氣神,清洗許多不合格的士兵,使法軍成為當時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軍隊。[112]

 
里爾圍城戰的路易十四與將軍們

1667年,在他的妻子去世一年後,蒂雷納重新執掌軍隊並作為法軍實質上的總司令。[113] 同年5月24日,蒂雷納指揮的大部隊越過法西邊境進入西屬尼德蘭。法軍迅速攻佔沙勒羅瓦贝尔格阿特圖爾奈杜埃科特賴克奧德納爾德阿尔斯特,西軍控制的主要要塞僅剩下里爾城。[114] 法軍於8月10日開始圍攻里爾,在17天後控制了城市。西屬尼德蘭總督尚未知曉城市已淪陷,仍派遣德·馬爾欽伯爵英语John Gaspar Ferdinand de Marchin, Comte de Granville率領12,000人前去支援里爾。8月31日,西班牙部隊在遭遇法軍後慘遭擊潰,超過1,500人被俘。荷蘭英格蘭對法國的入侵感到懼怕,聯合瑞典組成三國聯盟以要求法軍與西班牙建立和平。1668年5月2日《亚琛条约》簽訂,法國獲得西屬尼德蘭領土中的九座城市。[115]

蒂雷納在接下來幾年享有平靜且遠離大眾視野的生活,在進行長時間的宗教研究後皈依了天主教,放棄了其的加爾文宗信仰。[116]

法荷戰爭 编辑

入侵荷蘭 编辑

 
視察荷蘭水線的奧蘭治親王

1672年,法軍集結了超過12萬人作為入侵荷蘭的力量,其中作為主攻的6萬部隊由路易十四親自掛帥,但由蒂雷納實際指揮。入侵計畫由蒂雷納所制定,該計劃尋求不遵照該時代的戰爭準則,不將時間浪費於圍攻各地要塞,而是直攻聯省共和國首都阿姆斯特丹。蒂雷納在迅速攻佔並淨空通往阿姆斯特丹的阻礙後,要求集中兵力進軍該城,但路易十四與戰爭部長盧福瓦侯爵否定了此決策,選擇分兵圍攻各地要塞,此決定直接摧毀了法軍速勝的希望。[117] 6月20日,荷蘭打開水闸決提,阻斷法軍進攻阿姆斯特丹的路線。7月3日,蒂雷納開始圍攻奈梅亨,4,400人的駐軍在9日投降。法軍隨後移動至心碎堡,並在兩天內攻下此要塞。[118]

迫使勃兰登堡-普魯士求和 编辑

1672年8月,兩支部隊從萊茵地區向法軍逼近,分別由大選侯腓特烈·威廉和帝國元帥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指揮,兩者合共多達43,000人,唯一能阻止他們渡過萊茵河的僅為蒂雷納12,000人的部隊。[119] 蒂雷納相信聯軍的作戰目標為抵達荷蘭而非入侵阿尔萨斯,並且不會在戰略執行上進行聯合行動。他決定不在萊茵河左岸防守,而是渡河積極進攻將其堵死在右岸。他從韦瑟尔威斯特伐利亚進軍,原先向科隆明斯特采邑主教區進軍的聯軍轉向南方前往富爾達,蒂雷納朝著萊茵河上游的科布倫茲推進,迫使聯軍在越過美茵河南方前無法渡過萊茵河。奧蘭治親王威廉佯攻萊茵地區的法軍試圖掩護聯軍渡河,但最終無濟於事。聯軍在經過數次失敗的嘗試後成功在美茵茲渡河,但很快就被蒂雷納逼退。[120]

1673年1月,聯軍撤至威斯特伐利亚地區的利普施塔特,蒂雷納在經過巧妙的機動後奪取翁納和該地區的數座城市,逐步將聯軍從威斯特伐利亚地區驅逐,聯軍別無選擇只能分兵撤退。他隨後追擊敵軍至勃兰登堡-普魯士境內,逼迫大選侯與法國簽訂《沃森條約》,退出對法戰爭。[120]拿破崙對蒂雷納這一系列的強行軍有無條件的稱讚,認為他在強行軍和士兵嚴重疲勞的情況下極成功的運用軍隊。[121]

萊茵河的防禦 编辑

蒂雷納在1673年下半年的目標在於阻止蒙特庫科利與荷軍會合,其2萬人的部隊必須阻止蒙特庫科利2.5萬人的部隊,並預防聯軍對阿爾薩斯地區可能的入侵。他設想透過進軍法蘭克尼亞威脅德意志和波西米亞的核心地帶,迫使蒙特庫科利回防。蒂雷納與蒙特庫科利在8月至11月不斷的進行機動與反機動,蒙特庫科利最終獲勝,有部分原因是因爲其部隊擁有良好的補給。他與荷軍在波恩會合,並在11月12日攻下城市。[122]

1674年,法國的外交情況進一步惡化,大部分的歐洲國家都反對法軍的入侵行動。蒂雷納被賦予防禦萊茵河地區的任務,但由於與盧福瓦侯爵的私人恩怨,他部隊的人數遠遠不足以應付這麼繁重的任務。[123] 他必須防禦從科布倫茲巴塞爾長達321公里的萊茵河流域,兩支敵軍部隊在6月初迫近萊茵河並準備穿越,人數皆為約9,000人。蒂雷納在經過兩天的強行軍後於6月14日透過菲利普斯堡越過萊茵河至霍肯海姆紮營。6月16日,他成功在辛斯海姆攔截到卡巴羅拉元帥英语Aeneas de Caprara指揮的部隊。相較於以逸待勞的敵軍,經過五天160公里行軍的法軍狀態不佳,但蒂雷納決心在另一支部隊抵達前強行戰鬥,在長達7個小時的戰鬥後,帝國軍隊損失慘重被迫撤退。[124] 腓特烈大帝將蒂雷納的行動比喻為:「他像费边一樣撤退,像汉尼拔一樣歸來」。[125]

保衛阿爾薩斯 编辑

敵軍的部隊中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恐懼

——蒂雷納在敵軍倉皇撤退後的感想[126]

蒂雷納在兩個星期後發動進攻,於7月3日直插帝國軍隊的核心海德堡,帝國軍隊看到法軍越過內卡河後迅速撤退,留下無人防備的普法尔茨。蒂雷納在佔領普法尔茨後做出他一生最受爭議的行為,他下令對該地區進行劫掠,燒毀大量城鎮並在一個月內耗盡該邦國所有的糧食。普法尔茨選侯卡爾一世·路德維希憤怒到要求與蒂雷納決鬥,但最終並未成行。[123] 帝國軍隊於1674年8月入侵阿爾薩斯,蒂雷納透過控制兰道维桑堡,強迫帝國軍隊停留在飽受摧殘的普法尔茨。入侵者於9月20日被迫撤回萊茵河右岸,但亞歷山大·布農維爾英语Alexander von Bournonville指揮的部隊迅速反應並佔領中立城市斯特拉斯堡,並移至恩賽姆等待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的2萬人援軍。10月4日清晨,法軍抵達恩賽姆。蒂雷納不僅令布農維爾措手不及,還切斷了他與斯特拉斯堡的聯繫。法軍22,000人的部隊與38,000人的帝國軍隊陷入苦戰,在法軍一系列的進攻後,布農維爾下令撤退。[127] 這場戰役對戰略影響不大,法軍成功阻止敵軍入侵國土,但10月14日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的抵達,將帝國軍隊人數提高至將近6萬人,而蒂雷納的部隊則縮減至不到2萬人。[128]

冬季戰役 编辑

 
冬季戰役率軍推進的蒂雷納子爵

法軍在薩韋爾訥阿格諾之間修整,決定違反當時的戰爭慣例,在冬季時出擊作戰。蒂雷納在該處加强防御並部署大量守軍,以顯現他不再出擊的假象,帝國軍隊完全相信他的騙術,以至于分散了自身的部队。12月4日,蒂雷纳率领1.5萬名步兵和1.3萬名骑兵,经小皮埃爾利克賽姆越過孚日山脉。他在越過山脈時將軍隊分成數個部隊,按照他設計的不同路線行軍,數支部隊在三個星期後皆在預定的時間會合。蒂雷納在敵軍發現他們的動向後,派出分遣隊向東穿過山脈,而他則率領主力部隊繼續向南。法軍在12月27日抵達貝爾福,帝國軍隊即使早已得知仍然措手不及。[129]

12月29日,蒂雷納親率的3,000人先遣騎兵擊潰了佔據米盧斯的帝國軍隊,共有1,000名帝國士兵在混亂中被俘,而法軍僅有60人傷亡。1675年1月5日,雙方爆發蒂爾凱姆戰役。蒂雷納在兵力劣勢下出擊,假裝要從中路與右翼進攻,吸引到帝國軍隊的注意力,接著率領部分軍隊透過地形掩護從左翼繞過敵軍佔領蒂爾凱姆,帝國軍在嘗試奪回該鎮時被重火力和步兵衝鋒擊退,在損失3,000多人後撤退,選擇放棄阿爾薩斯並渡過萊茵河回到德意志地區。[130]

名將之死 编辑

1675年,帝國元帥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被派遣對付位於萊茵河的蒂雷納軍。蒙特庫科利向菲利普斯堡進軍,並渡過在施派尔附近的河流,入侵阿爾薩斯地區。蒂雷納沒有嘗試阻擊敵軍,而是越過斯特拉斯堡附近的河流,抵達維爾施泰特,切斷帝國軍隊的通信與補給線,迫使敵軍重新越過萊茵河返回右岸,取得了戰略優勢並將戰場轉移至德意志地區。蒂雷納更接著進攻奧芬堡奧伯基希,並將部隊部署在斯特拉斯堡和奧滕海姆之間,在此處搭建渡過萊茵河的橋樑。帝國軍隊接近法軍的營地但錯過進攻機會,讓蒂雷納移至斯特拉斯堡附近,並集結該區域的法軍。帝國軍隊在受挫後決定將過河目標訂於當時屬於帝國城市的斯特拉斯堡,但受限於法軍建築的防禦工事和火砲未能成功。蒂雷納連續三次在機動戰中擊敗蒙特庫科利,將其釘死在德意志地區。[131]

由於沿岸土地的潮濕,雙方在三個星期多僅僅彼此對峙。蒂雷納率先發難,繞過帝國軍隊的左翼發動奇襲,蒙特庫科利自認抓到法軍分兵的破綻,在7月23日夜晚聯合該區數支部隊發動攻擊但被完全擊敗,被迫撤出萊茵河谷回到符騰堡。蒂雷納迅速追擊並在7月底抵達薩斯巴赫,堅信他將再次取得一次偉大勝利。但他意外地在選擇火砲的位置時被敵軍火砲擊中,徹底摧毀了法軍的戰略意圖。帝國軍隊在知曉他的死後發起反攻,再次入侵阿爾薩斯。直到大孔代親王在1676年再次將帝國軍隊驅逐。[132]

軍事才能與評價 编辑

蒂雷納逝世後,法蘭西王國為其舉行國葬,將其葬於聖但尼聖殿中,與歷代法國國王共同沉眠於此。他的死在歐洲引起了震動,他最雄辯的同胞埃斯普里·弗萊希英语Esprit Fléchier親手寫下他的讚美詞,他戰鬥中的對手蒙特库科利感歎道:「在今天死去的一位人,曾經使人類榮耀」。即使是大革命中的極端共和主義者也尊崇他,當歷代法國國王的墳墓皆被摧毀時,他的遺體卻絲毫未損,直到拿破崙將其移至榮軍院[133]

蒂雷納子爵被视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指揮官之一。拿破崙將其評為近代史上最傑出的軍事指揮官,[134][135][136] 对其采用的戰術和戰略予以高度赞扬,要求所有士兵反覆研讀他曾指揮過的戰役中的十八場,[137] 並認為他比腓特烈大帝優秀許多。[138][139] 利涅親王認為他能夠與歐洲任何將軍比擬,將其視為戰爭藝術的縮影。[140] 歐根親王在旁人將他與蒂雷納對比時,將該言論視為在以蒂雷納為代價向他讚美。[141] 以利亞金·利特爾英语Eliakim Littell寫道:「他的戰略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大規模行動的戰場科學在他死後就陷入了停滯,直到拿破崙橫空出世。」並指出馬爾博羅公爵腓特烈大帝在戰爭上皆不如他。[142] 薩克斯大元帥在他的著作《我的遐想》(Mes Rêveries)中提到:「蒂雷納之所以能一直戰勝兵力遠超他部隊的敵人,是因為他可以輕易的機動,知曉如何選擇靠近敵人但不會被攻擊的位置」。[143]

 
位于凡爾賽宮内的蒂雷納子爵全身像

蒂雷納具有遠見和冷靜的智慧,與其堅毅的性格,讓他成為完美的戰略家。[144] 極少將軍曾像蒂雷納一樣以完美的技巧和成功進入戰場,更少將軍能如他一般天才的進行大規模機動,而他以大範圍行軍取代圍攻的思想,更是一種引人注目的天才。他的戰略藝術僅有拿破崙可以超越,而考慮到他的時代,極可能沒有任何人在戰略機動方面能夠與他比擬;他曾多次在戰役中僅依靠行軍而非戰鬥,就取得了豐厚的戰果。[145] 而與其他將領不同,蒂雷納的膽識和戰爭藝術隨著經驗和年齡不斷增長,直至他戰死的那天。[146]

蒂雷納在行政和統兵上也有獨到之處,即使在長途行軍中,他也會保持部隊的良好狀態,並對後勤進行諸多改革,他改造了法國的軍事組織,使其成為當時世界最優秀的軍隊。他對麾下士兵的關注,從不怪罪手下的特質,以及盡量減少傷亡的思想,讓他受到部下的高度愛戴,尊稱他為「我們的父親」。[147]

文字註釋 编辑

  1. ^ 蒂雷納的部隊共有9,000-9,500名步兵、7,500-8,000名騎兵,共17,000人和40門火砲;拉費泰的部隊共有6,000-6,500名步兵、3,500-4,000名騎兵,共10,000人和15門火砲。[95]
  2. ^ It is a subject of regret that so little space can be given to operations which are altogether admirable.
  3. ^ 敦克爾克位於西屬尼德蘭,是西班牙最大的私掠船基地,英國因此地的私掠船隊在上一年損失慘重。克倫威爾要求獲得這座城市作為提供法軍支援的代價。
  4. ^ 蒂雷納為新教徒,該時期的法國主流信仰為天主教

註腳 编辑

  1. ^ Bonaparte 2016,第36頁.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Atkinson 1911,第412頁.
  3. ^ 3.0 3.1 Elliott 2020.
  4. ^ Ramsey 1735,第1頁.
  5. ^ Hozier 1885,第1頁.
  6. ^ Morris 1891,第18頁.
  7. ^ Hozier 1885,第3頁.
  8. ^ Longueville 1907,第7頁.
  9. ^ 9.0 9.1 Hozier 1885,第8頁.
  10. ^ 10.0 10.1 Hozier 1885,第9頁.
  11. ^ Hozier 1885,第10頁.
  12. ^ Longueville 1907,第10頁.
  13. ^ Hozier 1885,第11–12頁.
  14. ^ Hozier 1885,第21頁.
  15. ^ 15.0 15.1 15.2 15.3 Atkinson 1911,第412–414頁.
  16. ^ Hozier 1885,第21–23頁.
  17. ^ 17.0 17.1 Morris 1891,第19頁.
  18. ^ Longueville 1907,第21頁.
  19. ^ 19.0 19.1 Longueville 1907,第28頁.
  20. ^ Longueville 1907,第29頁.
  21. ^ Hozier 1885,第31–32頁.
  22. ^ Tucker 2009,第866頁,in 1642 was second-command of French forces that took Roussillon.
  23. ^ Longueville 1907,第33頁.
  24. ^ Tucker 2009,第866頁,Turenne took Trino.
  25. ^ 25.0 25.1 Longueville 1907,第59頁.
  26. ^ Ramsey 1735.
  27. ^ 27.0 27.1 Longueville 1907,第62頁.
  28. ^ Longueville 1907,第63頁.
  29. ^ Longueville 1907,第69–70頁.
  30. ^ Longueville 1907,第75頁.
  31. ^ Longueville 1907,第77頁.
  32. ^ Longueville 1907,第78頁.
  33. ^ de Périni 1896,第68頁.
  34. ^ Longueville 1907,第79頁.
  35. ^ de Périni 1896,第73頁.
  36. ^ Longueville 1907,第88頁.
  37. ^ Longueville 1907,第92頁.
  38. ^ 38.0 38.1 Morris 1891,第20頁.
  39. ^ Longueville 1907,第96頁.
  40. ^ Longueville 1907,第97頁.
  41. ^ Tucker 2009,第866頁.
  42. ^ Longueville 1907,第98頁.
  43. ^ 43.0 43.1 43.2 Longueville 1907,第100頁.
  44. ^ Longueville 1907,第101頁.
  45. ^ 45.0 45.1 Wakeman 2013.
  46. ^ Hozier 1885,第78頁.
  47. ^ de Périni 1896,第89頁.
  48. ^ 48.0 48.1 Morris 1891,第21頁.
  49. ^ Longueville 1907,第113頁.
  50. ^ Longueville 1907,第114頁.
  51. ^ Dodge 1895,第505頁.
  52. ^ Longueville 1907,第116頁.
  53. ^ Longueville 1907,第120頁.
  54. ^ Longueville 1907,第122–123頁.
  55. ^ Tucker 2009,第867頁.
  56. ^ Ramsey 1735,第63頁.
  57. ^ Longueville 1907,第131頁.
  58. ^ Longueville 1907,第132頁.
  59. ^ Longueville 1907,第134頁.
  60. ^ 60.0 60.1 Morris 1891,第22頁.
  61. ^ Longueville 1907,第141頁.
  62. ^ Longueville 1907,第144頁.
  63. ^ Ramsey 1735,第76頁.
  64. ^ Ramsey 1735,第78頁.
  65. ^ Longueville 1907,第146頁.
  66. ^ Longueville 1907,第159頁.
  67. ^ Longueville 1907,第162頁.
  68. ^ Longueville 1907,第171頁.
  69. ^ Hozier 1885,第109頁.
  70. ^ Longueville 1907,第173頁.
  71. ^ Longueville 1907,第176頁.
  72. ^ Longueville 1907,第179頁.
  73. ^ 73.0 73.1 Hozier 1885,第111頁.
  74. ^ Morris 1891,第23頁.
  75. ^ Longueville 1907,第210頁.
  76. ^ 76.0 76.1 Hozier 1885,第115頁.
  77. ^ Ramsey 1735,第118頁.
  78. ^ Longueville 1907,第215頁.
  79. ^ Hozier 1885,第117頁.
  80. ^ Longueville 1907,第221頁.
  81. ^ Longueville 1907,第222頁.
  82. ^ Jervis 1998,第368頁.
  83. ^ Longueville 1907,第223頁.
  84. ^ Longueville 1907,第232頁.
  85. ^ Kohn 2006,第191頁.
  86. ^ Chandler 1965,第72頁.
  87. ^ Longueville 1907,第238頁.
  88. ^ Hozier 1885,第122頁.
  89. ^ Longueville 1907,第241頁.
  90. ^ Hozier 1885,第123頁.
  91. ^ 91.0 91.1 Picouet 2020,第109頁.
  92. ^ Quincy 1726,第206-207頁.
  93. ^ 93.0 93.1 Longueville 1907,第246頁.
  94. ^ Dodge 1895,第548頁.
  95. ^ Picouet 2020,第227頁.
  96. ^ 96.0 96.1 Dodge 1895,第550頁.
  97. ^ Quincy 1726,第210頁.
  98. ^ Bodart 1908,第83頁.
  99. ^ Dodge 1895,第551頁.
  100. ^ Longueville 1907,第253頁.
  101. ^ Hozier 1885,第128頁.
  102. ^ Longueville 1907,第257頁.
  103. ^ Dodge 1895,第557頁.
  104. ^ Longueville 1907,第258頁.
  105. ^ Ramsey 1735,第178頁.
  106. ^ Dodge 1895,第561頁.
  107. ^ Dodge 1895,第562頁.
  108. ^ Clodfelter 2017,第42頁.
  109. ^ Cust 1867,第88頁.
  110. ^ Dodge 1895,第567頁.
  111. ^ Longueville 1907,第272頁.
  112. ^ Morris 1891,第26頁.
  113. ^ Longueville 1907,第278頁.
  114. ^ Lynn 1999,第108頁.
  115. ^ Longueville 1907,第281頁.
  116. ^ Longueville 1907,第287頁.
  117. ^ Dodge 1895,第587頁.
  118. ^ Lynn 1999,第115頁.
  119. ^ Dodge 1895,第590頁.
  120. ^ 120.0 120.1 Lynn 1999,第118頁.
  121. ^ Longueville 1907,第317頁.
  122. ^ Lynn 1999,第121頁.
  123. ^ 123.0 123.1 Longueville 1907,第330頁.
  124. ^ Dodge 1895,第612頁.
  125. ^ Colton 1845,第590頁.
  126. ^ Lynn 1999,第129頁.
  127. ^ Dodge 1895,第625頁.
  128. ^ Longueville 1907,第337頁.
  129. ^ Dodge 1895,第628頁.
  130. ^ Lynn 1999,第135頁.
  131. ^ Morris 1891,第32頁.
  132. ^ 132.0 132.1 Dodge 1895,第641頁.
  133. ^ Atkinson 1911,第413頁.
  134. ^ Brown 2018.
  135. ^ Longueville 1907,第一頁的引言.
  136. ^ Virginia Spectator 1860,第233頁.
  137. ^ Sargent 1895,第15頁.
  138. ^ Luvaas 2001,第37頁.
  139. ^ Bourrienne 1885,第394頁.
  140. ^ Prince de Ligne 2004.
  141. ^ Saboya 1811,PREFACE.
  142. ^ Littell 1892,第155頁.
  143. ^ Saxe 2012,第75頁.
  144. ^ Morris 1891,第33頁.
  145. ^ Morris 1891,第34頁.
  146. ^ Luvaas 2001,第64頁.
  147. ^ Morris 1891,第35頁.

參考文獻 编辑

傳記:

通史:

斷代史:

他人評價:

  • Bonaparte, Napoleon. 拿破仑论战争.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007701. 
  • Brown, Daniel. The 7 best military commanders of all time, according to Napoleon Bonaparte. Business Insider. 27 September 2018 [2022-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2). 
  • Bourrienne, Louis Antoine Fauvelet de. Memoirs of Napoleon Bonaparte. Scribner and Welford. 1885. 
  • Colson, Bruno. Napoleon: On War. OUP Oxford. 2015. 
  • Colton, George. he American Whig Review. Wiley and Putnam. 1845. 
  • Luvaas, Jay. Napoleon On the Art of War. Simon and Schuster. 2001. ISBN 978-0684872711. 
  • Prince de Ligne. Mémoires. Mercure de France. 2004. ISBN 978-0684872711. 
  • Littell, Eliakim. Littell's Living Age, 第 192 卷. T. H. Carter & Company. 1892. 
  • Saboya, Eugenio de. Memoirs of Prince Eugene of Savoy. Henry Colbevra. 1811. 
  • Sargent, Herbert Howland. Napoleon Bonaparte's First Campaign. A.C. McClurg. 1895. 
  • Saxe, Maurice de. Reveries on the Art of War. Courier Corporation. 2012. ISBN 978-0486461502. 
  • Virginia Spectator. The Virginia Spectator. Virginia Spectator Incorporated. 1860. 

百科全書: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