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獨立史
蒙古獨立運動,在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之際,在「泛蒙古主義」構想下發起的一系列獨立建國運動。在1911年開始發展,其中,外蒙古地區成功建立大蒙古國,後來改組為蒙古人民共和國;內蒙古地區則持續受到中國統治,未成功立國,現今仍有內蒙古獨立運動存在。
概論 编辑
曾經建立蒙古帝國的蒙古族,在滿族興起後,與滿洲結盟,建立清朝,統治中國。在清朝滅亡之際,「泛蒙古主義」興起。在中華民族的思想下,蒙古族被當成是中華民族的一部份,但是這個思想並不被所有蒙古人所接受。
中國學者在討論蒙古獨立運動時,主要著重於外蒙古獨立,而少討論內蒙古的相關運動,也較著重於俄國等外在勢力影響。蒙古國學者則多將蒙古視為整體民族,強調蒙古人民主動追求獨立的意願。
歷史 编辑
1911年,在中國發生辛亥革命,同年,蒙古獨立運動興起,以土谢图汗部為首,在庫倫建立博克多汗國,宣布脫離清朝統治。內蒙古則仍然由清朝以及之後的北洋政府控制。為實現蒙古統一,博克多汗國曾向內蒙古出兵。
1915年,中國、外蒙與俄國三方會談,簽定《中俄蒙协约》,中國政府以承認俄國在蒙古的各項特權,換取俄國承認中國對蒙古有宗主權。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黨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建立「人民革命政權」,1924年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定都庫倫,改城名為烏蘭巴托。1945年10月20日蒙古進行外蒙古獨立公民投票,計票顯示100%的有效投票認為外蒙古是主權獨立國家。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承认外蒙古獨立。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為聯合國成員國。
相關歷史事件年表 编辑
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5年3月14日) |
-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2月1日喀尔喀成立临时政府,12月29日博克多汗登基,宣佈成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
-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統治者發布退位詔書,宣布中華民國為其繼承政權:「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1]。
- 1912年11月3日,《蒙俄协約》簽訂,双方建立了商貿關係[2],外蒙古(博克多汗国)政府控制科布多、達里岡崖[3]等地。袁世凱为首的北洋政府要求繼承前朝(清朝)領土。[來源請求]
- 1913年中俄簽訂了《中俄聲明文件》,俄國承認蒙古是中國的一個自治區。[來源請求]
- 1915年,中俄蒙三方簽訂《恰克圖條約》。蒙古放棄涉及政治和領土問題的國際法權,以民國紀年和蒙古曆法為同等地位,蒙古保留處理對外貿易和內政的全權,俄國和中國不干涉任何自治蒙古的內政和政體問題,確定了外蒙古的邊界劃分。蒙古建立海關、司法機構、電報,郵政按照以往的體系。
- 1919年,因俄國內戰爆發哥薩克撤離蒙古,部分不滿博克多汗統治的蒙古貴族勾結北洋政府邀請其派兵,皖系派遣徐樹錚領導新組建的「西北邊防軍」占领外蒙古。
- 1919年11月22日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正式宣佈單方面撕毀《恰克圖條約》,宣佈撤銷外蒙古自治,改为直接統治。[來源請求]
- 1921年2月俄國白軍將領罗曼·冯·恩琴率部進入蒙古,擊退北洋軍,占领库伦等地[4]。
- 1921年7月,蒙古人民黨擊潰恩琴男爵的部隊,同年秋蘇聯紅軍肃清其残余势力。1921年11月25日蒙古建立了「人民政權」,實行君主立憲制,博克多汗依舊為大蒙古國君主,權利被憲法限制[5]。
- 1924年11月26日,博克多汗去世,蒙古政府宣佈大蒙古國結束,改為蒙古人民共和國。
- 1924年,唐努烏梁海發生反俄運動,蘇俄派兵鎮壓,並將一部份「歸還外蒙古」(庫蘇古尔省)[6]。
- 1928年蒙古人民黨創始人之一的霍爾洛·喬巴山在蒙古當權執政,宣揚共產主義和無神論,建立共產政權,宣佈實行畜牧業集體化,消滅佛教寺院和「人民公敵」,在1936-37年間,遭到政治迫害被鎮壓的人數在36,000人。宗教被禁止,上百座寺院被拆毀。[來源請求]
- 1935年1月24日,日本主張呼倫貝爾之貝爾湖以南的哈爾哈廟,是滿洲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外蒙古不該派兵屯駐,蘇日爆發第一次邊界衝突[7]。蘇聯、日本、滿洲國、外蒙古四方代表在哈爾濱爭執不休,衝突延續到隔年12月蘇聯才讓步。1939年再爆發諾門罕戰役。表面上是滿洲國與蒙古人民共和国為了領土而交戰,但實際上則是日本關東軍與蘇聯遠東軍的較量。
- 1939年蒙古軍隊和蘇聯紅軍一起在諾門罕戰役中擊敗日軍的侵略。在二戰德蘇戰爭中,蒙古給與了蘇聯極大的經濟支持。[來源請求]
- 1945年8月蒙古軍隊和蘇聯紅軍一起參與了八月風暴行動,擊潰日本關東軍,佔領了中國東北。[來源請求]
- 1945年10月20日蒙古進行外蒙古獨立公民投票,計票顯示100%的有效投票認為外蒙古是主權獨立國家。
- 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獨立。蒙古的主權亦獲其他國家承認[8]。
- 1947年6月2日,「北塔山事件」,蒙古人民军由蘇聯軍機掩護侵入新疆北塔山;11月,蘇聯外長葛羅米柯在聯合國政治委員會中,遣責中國軍事入侵外蒙古[9]。
- 1949年10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与蒙古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关系。[10]
- 1955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行使否決權,否決蒙古加入聯合國。[11]
- 1961年10月25日在聯合國安理會的第971次會議通過聯合國安理會166號決議,建議聯合國大會接受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
- 中華民國在2002年經中華民國立法院投票獲多數票數承認蒙古國護照。[12][13][14]
- 2012年5月21日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表新聞稿表示,蒙古「非我國憲法第4條所稱的『固有之疆域』」。[15]
参考文献 编辑
- ^ 清室退位詔書 諭旨之一. 维基文库. 1912年 (中文).
- ^ Реферат: Монголь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ГДЗ.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6).(俄文)
- ^ 「最早紀錄為康熙三十六年東華錄載,清朝達里岡崖由內務府掌管」董樹藩主編,論內外蒙分界問題,1985年2月版,(中華民國)蒙藏委員會出版,第11-14頁
- ^ Кузьмин С. Л., Оюунчимэг Ж., Баяр Б. Улан-хад: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я забытых боёв за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ь Монголии. // Россия и Монголия: новый взгляд на историю (дипломатия, экономика, культура). Кн. 4. — Иркутск, 2015. — С. 103—114.
- ^ (蒙古)霍尔洛·乔巴山; 张惠卿(译). 《蒙古人民革命简史》. 1956: 68.
來到庫倫的人民政府本來是可以采取革命手段的,但为顧念到你們喇嘛和王公沒有進行反抗,为照顧我國的國情,所以政府决定推举博格多为立憲君主,建立人民政权。原來的部長一律免职,并应移交全部工作。
- ^ 董樹藩主編,李毓澍著,從蒙共六十年來演變對外蒙現況的探討,1985年5月版,(中華民國)蒙藏委員會出版,第11頁
- ^ 董樹藩主編,論內外蒙分界問題,1985年2月版,(中華民國)蒙藏委員會出版,第6-9頁
- ^ D BAYARKHUU; 許馨(譯). 蒙古的主權與外部環境 (PDF). 《蒙藏現況雙月報》. [2023-02-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5).
- ^ 「北塔山就這樣被外蒙佔領了」董樹藩主編,論內外蒙分界問題,1985年2月版,(中華民國)蒙藏委員會出版,第18-21頁
- ^ 马保奉:新中国建交内情(五)(礼仪漫谈)——与朝、蒙、越建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人民日报海外版
- ^ 因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而未获通过的决议草案或修正案各段 (PDF). 聯合國. [2013-02-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3-23) (中文).
- ^ 官方地圖 將標示蒙古為國家. 自由時報. 2002年10月3日 [2015年2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2月18日).
- ^ 行政院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專區.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8-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9).
- ^ 司法院釋字第328號解釋(司法院不解釋). 维基文库 (中文).
- ^ 有關外蒙古是否為中華民國領土問題說明新聞參考資料 (PDF).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2-07-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04).
研究書目 编辑
- 其木格(Enkchimeg Baatarkhuyag)著,《蒙古獨立與蒙中俄關係 (1911-1945年) 》,台北幸福綠光出版社,2016年出版。ISBN 9789868582859。
这是一篇与蒙古国相关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