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學
藏醫學(藏文:བོད་སྨན་,威利:bod sman),簡稱為藏醫,是一種流傳在西藏的傳統醫學,以診脈和尿液分析等方式診斷,利用行為和飲食調節,以及天然材料(草藥和礦物等)組成的藥物以及療法(藏式針灸、艾灸等)治療疾病。藏醫屬於西藏民族的民族醫學,它以印度佛教文獻(例如阿毘達磨和密續)和傳統醫學阿育吠陀為基礎,至今仍然在中国、印度、尼泊爾、不丹、拉達克、西伯利亞和蒙古發展。[1]
藏醫信奉佛教的基本教義,即所有疾病都是由三毒「貪、嗔、痴」造成的。 遵循佛陀的四聖諦,將醫學用於滅貪嗔癡以離苦。
藏医学與漢醫學之間也有許多交流。
歷史编辑
隨著7世紀起藏人帝國的建立,贊普邀請了中國、印度以及中亞地區羅馬和波斯的醫師入藏。8世紀末更多醫師受邀,有關醫藥的佛教教義也從印度被帶到西藏。當時經歷一場應採納何種佛教與醫學的大辯論,印度佛教體系最終獲得採納。[2]11和12世紀許多印度醫學文獻隨著印度文化廣傳至西藏,例如阿育吠陀的醫學之心(Astāngahrdayasamhitā)由仁欽桑布翻譯成藏文。西藏還吸收了印度早期阿毘達摩的文獻,例如世親於5世紀所著《阿毗達磨俱舍論》,闡述了諸如胎兒發育等醫學話題。[3]隨後,大量印度金剛乘密宗包含基於醫學解剖的醫療行為被引進西藏。
理論编辑
此章节需要扩充。 |
藏醫學在理論文獻中提出了健康的具體定義。為了身體健康,必須保持身體三個系統的平衡:風( rLung)、膽(mKhris-pa)和涎(Bad-kan)。
藏醫學認為,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分成三大類:[4]
- 風病:由貪慾產生,位於腰部以下的部位。
- 膽病:由瞋恚產生,位在身體的中央部位。
- 涎液病:由愚癡產生,位在身體的上半部。
藥浴療法编辑
此章节需要扩充。 |
藥浴為一種自然療法,很早時期藏族人民已知用溫泉沐浴能治療多種疾病,流傳到現在的藏醫藥學典籍裡均有記載。
藥物编辑
此章节需要扩充。 |
藏醫與中醫用藥的材料及配方均不同。藏藥為藏醫學所用的藥用材料,大約有二千八百種。因为西藏高原的氣候、環境、高度的独特性,藏藥使用很多当地才有的物种,例如藏紅花、冬蟲夏草等。
重要醫典编辑
此章节需要扩充。 |
- 《四部醫典》
- 《月王药诊》
重要人物编辑
此章节需要扩充。 |
- 敦巴辛饶
- 老宇妥·元丹贡布
- 新宇妥·元丹贡布
- 南开诺布仁波切
院校编辑
註釋编辑
- ^ Frances Garrett. Religion, Medicine and the Human Embryo in Tibet. Routledge. 2008-04-24: 22–32 [2017-09-24]. ISBN 978-1-134-068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英文)
- ^ 藏醫:基本理論, 亞歷山大·伯金博士. [202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 ^ Garrett, Frances. Religion, Medicine and the Human Embryo in Tibet. Routledge. 2008: 23-27.
- ^ yuthog yonten gonpo. The Basic Tantra and the Explanatory Tantra From the Secret Quintessential Instructions on the Eight Branches of the Ambrosia Essence Tantra. Dharamsala, India: Men-Tsee-Khang Publications. 2008. ISBN 9788186419625.(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