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0年2月19日) |
行在(古譯:Quinsay),又稱行都,字面上的意思是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指名义上并非帝都,但实际上是皇帝、皇宫和朝廷所在并行使首都职能的地方。因皇權时代以皇帝為中心,被称为行在的地方是彼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例如咸豐北狩熱河時的避暑山莊,而陪都、行宮则未必。[1]但若陪都成為行在之後,反而經常成為政治中心。
历史上的行在 编辑
杭州 编辑
靖康之变后,北宋被金朝所滅,宋高宗逃往南方建立南宋后,为显示收复故土的决心,在苗劉兵變後,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临安府,称之为行在,又稱行都,仍将北宋历代先帝陵寝所在的东京汴梁城称为京师,直到紹興八年(1138年)才定都於杭州[2]。直到1234年金朝亡于宋蒙联军之后,南宋尚有端平入洛之举以期恢复故都。
《马可·波罗游记》和同时期的西方著作均将杭州称为行在(Quinsay),可见直到元代早期,行在仍是对杭州最通行的称呼。
北京 编辑
明朝燕王朱棣假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难,攻打当时其姪兒建文帝的京师金陵應天府,夺得皇位。但朱棣即位后,因应蒙古人的威脅,决意要迁都自己發跡之地燕京北平,于是在永乐元年就将北平升为行在,后又在行在设立六部,称「行在六部」。朱棣随后着力经营燕京,兴修宫殿、疏浚运河,并经常前往燕京办公。永樂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北京成为京师,不再称行在。金陵應天府則變為陪都。
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即位。仁宗希望明朝的首都恢復在其太子监国时的故地金陵(南京),又将北京改為行在,但因仁宗即位一年便去世而无以为继。直到明英宗正统六年,北京才恢復名义上的京师地位,不再称为行在[3]。
福州 编辑
1276年6月14日,陈宜中等奉益王赵昰即帝位于福州,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在[4]。
1645年7月29日,唐王朱聿键至福州,驻“南安伯府”。8月18日,朱聿键于福州称帝,是为隆武帝。改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为“福京”,改福州府为天兴府,以原福建布政使司官署为行殿,建行在太庙、社稷及唐国宗庙,各衙门名称之前加“行在”二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