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
晋朝宗室及臣民人等迁移至南方
衣冠南渡,指晉朝時中原政权和文明首次大規模南迁,由黃河流域遷至長江流域。八王之亂後,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之中原地区仍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政权,威胁到西晋政权,最终匈奴攻破中央朝廷,即「永嘉之禍」。晋建武年间,司馬睿率中原汉族士族臣民从西晉京师洛阳南逃。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豪强,協助晉元帝重建朝廷,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晋室渡江后,定都江東建康(今南京),史稱東晉,也是古代中國正統皇朝首次由中原遷都至江南,亦是繼孫吳後在江南建立的第二个汉人建立的偏安皇朝,連同南朝四个皇朝,合稱六朝。
「衣冠」:东晋时士族峨冠博带,风度翩翩,衣冠楚楚。因普通人家无力负担搬迁费用,随晋室南迁的尽是名門世族大户,官宦士绅,故有“衣冠南渡”之谓[1]。同時“衣冠”象徵文明,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2]。
各地情况编辑
福建编辑
在福建,從唐代初年開始出現「永嘉之亂,衣冠入閩」的傳說,最晚在唐宋之際,已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的具體敘述[3][4]:自永嘉二年(308年)起,中原士族开始大规模进入福建,入闽的主要八姓,指林、陈、黄、郑、詹、丘、何、胡[5]。專門研究魏晉南北朝史權威的歷史學家王仲荦教授則认为,自永嘉元年(307年)至劉宋泰始二年(466年)一百六十年间,北方流民分七个阶段南下,但流亡南下的人大都只抵达荆州、扬州、梁州、益州等地,没有流入福建的记载[6]。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朱維幹教授也認為「衣冠入閩說」不僅無根據,且背離四世紀當時的歷史局勢[7]。
江南编辑
東晉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大量士族從華北,南下江南一帶,在江南落地生根。華北士族南渡,號稱僑姓,居首者: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陈郡袁氏、蘭陵蕭氏,合稱「王、謝、袁、蕭」。
此外也有其他士族南渡,如祖逖、蘇峻由原本青州刺史部遷居至江南。
代表人物编辑
參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衣冠指搢紳、名門世族。 《昭明文選·沈約·奏彈王源》. 维基文库 (中文).
自宋氏失御,禮教雕襄,衣冠之族日失其序。
又唐朝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维基文库 (中文).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 衣冠指典章制度、禮樂規儀等文化。任彥昇. 《昭明文選·卷36·天監三年策秀才》. 维基文库 (中文).
何者?百王之弊,齊季斯甚,衣冠禮樂,掃地無餘。
《隋書·卷四十九·牛弘傳》. 维基文库 (中文).素歎曰:『衣冠禮樂盡在此矣,非吾所及也。』
- ^ 詹琲. 《全唐詩》卷七百六十一‧《永嘉亂,衣冠南渡,流落南泉,作憶昔吟》.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1-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憶昔永嘉際,中原板蕩年。衣冠墜塗炭,輿輅染腥膻,國勢多危厄,宗人苦播遷。南來頻灑淚,渴驥每思泉。
- ^ 路振《九國志》: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
- ^ 梁克家等人. 《淳熙三山志·卷26》. 维基文库 (中文).
爰自永嘉之末,南渡者率入閩,陳、鄭、林、黃、詹、丘、何、胡,昔實先之。
- ^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随唐史》第五章,第二节
- ^ 朱維幹,《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二版),上冊,頁57-62。《福建简志》第二章,《八闽入闽传说》,第十七页,1963年油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