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語:Die schlesischen Weber),又称《织工之歌》(德語:Weberlied),由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创作,是前三月时代政治抒情诗的典范。诗歌写出1844年在西里西亚起义的纺织工人的苦难与愤恨,并引起了人们对因工业化进程而产生的社会问题的关注。
创作与反响
编辑这首诗于1844年7月10日在由卡尔·马克思出版的《前进报》上首次以《可怜的织工》为题发表,又被印刷5万份在起义地区作为传单分发。从1846年起,它在传单中以今天的名称《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出现。普魯士內政部長阿寧姆在給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報告中將這首作品描述成:「針對臣民中窮人的,充斥着煽動性語言和罪惡的表達的講話」。普魯士王國的最高法院頒布了對這首詩的禁令。1846年,一個膽敢在柏林公共場合朗誦它的人被判入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是在1844年八月在巴黎認識海涅的——把「織工之歌」翻譯成了英語,並於同年12月在《新道德世界報》上[1]發表。
原文
编辑德语 | 翻译 |
---|---|
Im düstern Auge keine Thräne, |
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 |
Ein Fluch dem Gotte, zu dem wir gebeten |
“一重诅咒给那个上帝, |
Ein Fluch dem König, dem König der Reichen, |
“一重诅咒给阔人们的国王, |
Ein Fluch dem falschen Vaterlande, |
“一重诅咒给虚假的祖国, |
Das Schiffchen fliegt, der Webstuhl kracht, |
梭子在飞,织机在响, |
解读
编辑与那个时代的许多诗歌不同,《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不仅仅抱怨工厂主的剥削,还向当权者发出呼声,批评普遍的政治环境,并呼吁变革。
这首诗表明,海涅认为19世纪工人的诉求是合理的,并将他们的困境主要归咎于政治体制。1848年的三月革命证实了他对德国即将发生深刻变革的判断。
评价
编辑恩格斯:我担心它(《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在英国会被认为是侮辱宗教的。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引证它,我只指出一点,那就是这首歌暗中针对着1813年普鲁士人的战斗叫嚣:“国王和祖国与上帝同在!”,这种叫嚣从那时起就是保皇党人心爱的口号。这首歌的德文原文是我所知道的最有力的诗歌之一。[1]。
曾思艺:该诗的艺术特点有三:第一,构思新颖,立意巧妙。这首诗本是诗人为声援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而写,但没有一字写到起义或起义的被镇压,也未直接赞颂起义工人,而是巧妙地摄取了纺织工人一边织布一边诅咒这一既连接着过去又包含着现在的劳动瞬间来写工人精神上的觉醒,并且把工人所织的布视为编织着三重诅咒的、用来埋葬德意志的“尸布”,从而彻底否定了统治者赖以支撑的上帝、国王、祖国。相较于直写起义更为新颖、巧妙,也更为深刻,更具战斗的鼓动性。第二,以人物造型(如第一节通过“忧郁的”眼睛“没有眼泪”“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等塑造工人形象)、心理分析(如第二节工人意识到上帝的愚弄和欺骗)、场面描绘(如第五节“梭子在飞,织机在响”的日夜纺织场面)、人物直接叙述等手法塑造了已经觉醒且充满战斗激情的工人群像。第三,出色地运用了民歌中反复咏唱的手法,每一节都以“我们织!我们织!”结尾,使诗歌前呼后应、形式整齐、铿锵有力。[2]
参考资料
编辑- Lutz Kroneberg, Rolf Schloesser: Weberrevolte 1844. Der schlesische Weberaufstand im Spiegel der zeitgenössischen Publizistik und Literatur. Mit einem Geleitwort von Bernt Engelmann. Köln 1979.
- Gerhard Höhn: Heine-Handbuch. Zeit, Person, Werk. Stuttgart 1987. S. 92–95.
- Renate Stauf: Wo jede Blume früh geknickt. In: Bernd Kortländer (Hrsg.): Gedichte von Heinrich Heine. Interpretationen. Stuttgart 1995. S. 144–166.
- Theo Buck: Streifzüge durch die Poesie. Von Klopstock bis Celan. Gedichte und Interpretationen. Köln [u. a.] 2010. S. 14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