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觿

(重定向自觿

觿,亦写作玉觽玉觹𧥏,是中国两汉时期流行的佩戴用器,形制多为弧形,一端宽大、一端窄小。觿本为用来解开繩結的实用工具,玉觿则已以装饰为主要功能,一般单独或成对佩戴,较少作为玉组佩的一部分。

春秋龙形玉觿。山西博物院
西汉龙形玉觿。有弯弧之势,但不呈几何弧形。安徽博物院
西汉龙形玉觿。震旦博物馆
西汉玉组佩,下方左右为龙、鳥形玉觽。震旦博物馆

觿 编辑

鈕扣出现之前,人们在穿衣服时多用绳子打结来系紧,脱衣服时则需要解结。觿即为随身携带、用以解结的小工具,一端尖细如锥。最早的觿可能由动物的獠牙充当,故略呈弧形。北宋郭忠恕字书佩觿》,王明德律学著作《读律佩觿》,书名都取自觿的解结功能,表示能为人解难释疑。[1][2][3][4]

历史 编辑

江苏吴县曾出土一件良渚文化的弯角形玉器,被认为是目前最早的玉觽。商朝玉器中有一类一端粗大、一端窄小的直棒形器,也被认为是玉觽。但也存在不同观点,认为以上器物皆非玉觽。[1][5][2]

春秋时期的玉觽多呈弧形,作、鸟()、鱼形状,雕琢龙纹、蟠螭纹、卷云纹等。战国时期,玉觽的器型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是开始广泛采用透雕技法,二是一些玉觽不再呈简单的几何弧形,仅有弯弧之势。西汉中期,玉觽流行程度明显上升,造型和纹饰愈发丰富、精美。东汉以后,玉觽逐渐消失。[1][6]

佩饰 编辑

觿有解结功能,故古人佩戴玉觽,乃取其解烦决乱之寓意。一般单独或成对佩戴,有时一大一小相配,而较少作为玉组佩构件的一部分。[7][1][8]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杨玉彬. 玉觿与玉冲牙. 收藏家. 2009, (06): 35-41. 
  2. ^ 2.0 2.1 喻燕姣; 方刚. 中国玉器通史 夏商卷.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4: 234-235. ISBN 978-7-5507-0841-9. 
  3. ^ 顾久. 佩觿. 钱曾怡; 刘聿鑫 (编). 中国语言学要籍解题. 济南: 齐鲁书社. 1991: 595-597. ISBN 7-5333-0210-9. 
  4. ^ 郭建. 读律佩觿.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 第5卷 清代编 下.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126-128. ISBN 978-7-309-06792-7. 
  5. ^ 方向明. 中国玉器通史 新石器时代南方卷.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4: 69-70. ISBN 978-7-5507-0387-2. 
  6. ^ 李银德. 中国玉器通史 秦汉卷.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4: 196,336. ISBN 978-7-5507-0843-3. 
  7. ^ 欧阳摩壹. 中国玉器通史 战国卷.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4: 153-155. ISBN 978-7-5507-0842-6. 
  8. ^ 吉琨璋. 中国玉器通史 周代卷.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4: 157. ISBN 978-7-5507-09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