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愛 (古印度哲學)
貪愛(梵語:लोभ),lobha,巴利語:lobha,緬甸語:လောဘ),在佛教與印度教中,有貪婪,欲望,渴望,性欲等多種不同意思,通常是指被感官對象吸引的狀況[1][2][3] 。
字源
编辑源自原始印歐語字根 leubh-,有關心,欲求,喜愛等意思,英語的愛(英語:Love)也是來自這個字根。在梵文中,lobha是一個法律名詞,代表對於財富的貪婪欲望。這是作偽證的原因之一[4]。
佛教
编辑在佛教中,Lobha,與貪(rāga)以及渴愛(Taṇhā),被當成是同義詞。Lobha主要使用在阿毗達摩中,當作一種心所,與瞋(dosa)及癡(moha),並列為三不善根。
印度教
编辑在印度教中,貪愛(lobha)是會影響我(Ātman)的五種煩惱(Kleshas)之一,也是六敵之一。
在《摩奴法論》中,貪愛指的是對於物質的欲望。
註釋
编辑- ^ 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 William Stede. Pali-English Dictionary. Motilal Banarsidass. 1921: 567. ISBN 978-81-208-1144-7.
- ^ Pali Text Society (1921-1925), “lobha”, in Pali-English Dictionary, London: Chipstead, page 588
- ^ Turner, Ralph Lilley (1969–1985), "lobha", in A Comparative Dictionary of the Indo-Aryan Languag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649
- ^ Lobha: 38 definitions, www.wisdomli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