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崁樓大士殿

赤崁樓大士殿是一間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廟宇,位於赤崁樓西側,主要奉祀觀世音菩薩。相傳創建於雍正年間[1]:63,是普羅民遮城遺跡上第一座中國式建築[2]:124。後因改朝換代種種因素,大士殿歷經三建二拆,於日治時期二次拆除之後,直至民國63年(1974年)開始重建於現址,民國65年(1976年)竣工接回寄祀之神像,安座奉祀至今[1]:62

赤崁樓大士殿
基本信息
位置 臺灣臺南市中西區赤嵌街6號
坐标22°59′53″N 120°12′09″E / 22.9979261°N 120.2024784°E / 22.9979261; 120.2024784坐标22°59′53″N 120°12′09″E / 22.9979261°N 120.2024784°E / 22.9979261; 120.2024784
主神觀世音菩薩
建立时间 大清雍正年間
地圖
地圖

歷史沿革 编辑

 
光緒十八年(1892年)建成的第二代大士殿(約1895年拍攝)
 
光緒十四年(1888年)所立「怡敬堂碑記」,記錄當時紳商捐資資助捐建第二代大士殿的情況
 
現位於赤崁樓的「大士殿捐題修理建醮芳名碑」

創建由來 编辑

赤崁樓大士殿建成年代已不可考,據廟中〈重建赤崁樓大士殿碑記〉(1976年)的說法,相傳是清雍正年間,由當地居民集資捐建,供奉鄭成功家佛觀世音菩薩[1]:63。而之所以要在赤崁樓建廟,據說是因為當時赤崁樓一帶夜裡或有紅毛人(荷蘭人)幻化的鬼怪作亂,所以建廟供奉觀音來鎮壓其邪氣[1]:62[2]:75。此外也有創建於清道光年間與同治二年(1863年)的說法[1]:58[2]:124

而目前最早關於大士殿的文獻記載,為于雅樂英语Camille Imbault-Huart(Camille Imbault-Huart)所著的《福爾摩沙之歷史與地誌(L'Ile d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中,引用郇和的說法[1]:58。郇和在1863年時曾到普羅民遮城遺跡遊歷,並提到中國人在內部安置了一座神廟[1]:58。這座神廟應該即是第一代的大士殿[1]:58

由於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被稱為「番仔樓」,因此觀音被慣稱「番仔樓佛祖」,廟則稱為「番仔樓佛祖廟」[1]:62[2]:75。當時的廟宇為坐北向南的建築[1]:59[2]:125

清領時期 编辑

中法戰爭時期,來臺督辦軍務的福建巡撫劉銘傳光緒十年(1884年)命臺灣縣知縣沈受謙拆毀赤崁樓遺留的普羅民遮城城壁,以免洋人將在臺灣留有建築物當作藉口[註 1][1]:36[2]:130。過程中為避免波及民房,所以將附近的民房收購一起拆除,大士殿也在其中而遭拆毀,此為大士殿首次遭到拆除[1]:59。戰爭後臺灣縣知縣沈受謙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為了振興文教,在赤崁樓北側建蓬壺書院,同時將赤崁樓樓基填平,在高臺上建造文昌閣、五子祠及海神廟[1]:42、43。其中的文昌閣,就蓋在大士殿舊址上[2]:125。此外為回應赤崁樓附近居民的請求,已成為臺灣巡撫的劉銘傳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命令沈受謙籌款重建大士殿給地方里人,後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竣工,次年立碑「大士殿捐題修理建醮芳名碑」紀念[1]:59[2]:130[3]。此次重建的廟宇為坐東朝西[1]:59,位於文昌閣西側下方[2]:125

日治時期 编辑

日治時期初期,赤崁樓與周邊建築曾先後被日本當局充作「陸軍衛戍醫院」、「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南分校」(後為「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臺南大學的前身)等用途[2]:77。這段時期,大士殿的香火受到影響,此外也因為地震、颱風導致建築受損[2]:77

昭和十七年(1942年),時任臺南市長羽鳥又男計畫重修赤崁樓,命臺南市土木課進行規劃,而後於兩年後(1944年)完工[4][2]:77。但在這次的修復工程中,因為赤崁樓周邊有眾多建物遮蔽,除了影響景觀外,也導致難以找到入口而影響訪客造訪[註 2],遂拆除周邊建物[4]。而在這些建物之中,也包含位在赤崁樓正面(西側)的大士殿[4][2]:125。而拆除大士殿後,因考量到對信徒的衝擊,而計畫將廟中神像及設備遷往大觀音亭[4][2]:125

為此臺南市役所教育課社寺係長等人在昭和十八年(1943年)5月31日前往大士殿進行調查,而後進行儀式退神動土,同年6月14日用神轎將神像移送到大觀音亭[4]。第二代大士殿拆除後,舊建材也被用來作為赤崁樓修復工程的材料[4]

民國以後 编辑

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來臺後,大士殿信眾曾多次陳情於原址重建大士殿[1]:62。民國52年(1963年)臺南市政府計畫重修赤崁樓時,市議會曾據信眾請願決議一併重建大士殿[1]:62。而後歷經波折,在民國63年(1974年)開始大士殿的重建[1]:62。當時的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為歐鈴木[註 3],常務委員有吳祖顯、蔡松霖、傅木等人[1]。工程於民國63年(1974年)11月開始,民國65年(1976年)竣工落成,並接回寄祀於大觀音亭的神像[1]:65[2]:126

奉祀神祇 编辑

大士殿主祀觀世音菩薩,此外正殿還供奉彌勒尊佛韋馱護法伽藍護法十八羅漢黑虎將軍。後殿則供奉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地藏王菩薩大成魁星主考官福德正神月下老人齊天大聖臨水夫人註生娘娘

雙面碑 编辑

 
刻在「大士殿捐題修理建醮芳名碑」背面的「赤崁樓脩復記」

清光緒十九年(1892年)立的「大士殿捐題修理建醮芳名碑」,在日昭和十九年(1944年)赤崁樓修復工程中被拿來當成建碑的材料[1]:71。原先打算將原碑文磨掉後重刻,因參與修復工程的盧嘉興認為原碑文也有保存價值,所以打算改在背面雕刻[1]:71。期間一度因發現石材有瑕疵而有改回磨平正面重刻的打算,最後改成將背面挖去有瑕疵的部分,周邊保留厚度雕刻草花紋的框[註 4][1]:71。這使得此碑成為臺灣罕見的雙面碑,且一面為中文,另一面為日文[1]:71

〈赤崁樓脩復記〉[註 5]刻好之後,石碑嵌於文昌閣北邊外牆上,直到民國54年(1965年)整修赤崁樓時,另一面的「大士殿捐題修理建醮芳名碑」才重新被發現[1]:8。在這之後石碑改陳列文昌閣臺基下方的小碑林中,〈赤崁樓脩復記〉那一面反而嵌入牆壁內[1]:8。臺南市文獻委員謝碧連經由盧嘉興的著作得知雙面碑的事情後,向臺南市文化局反映,最後相關單位於民國92年(2003年)2月挖掘,讓另一面重新呈現[1]:8。該石碑後來改立於普羅民遮城正門遺跡前方,雙面同時展示。

圖片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當時分不清荷蘭人與法國人,皆統稱為洋人[1]:36
  2. ^ 當時要進入赤崁樓,是要從蓬壺書院門口進入[1]:61
  3. ^ 時任臺南市議員,臺南市歷屆議員協進會創會理事長[5]:375
  4. ^ 石碑背面的處理與〈赤崁樓脩復記〉的雕刻是委由石匠王麒麟負責,自昭和十九年(1944年)6月26日開始,到同年10月25日完成[6]
  5. ^ 〈赤崁樓脩復記〉是山中樵撰文,羽鳥又男繕寫[6]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謝碧連. 赤崁樓與雙面碑. 台南市: 台南市政府. 2003: 56–69. ISBN 957-01-4584-6.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王耀東. 《赤嵌樓》.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02. ISBN 978-986-03-7656-2. 
  3. ^ 何培夫. 大士殿還建暨建醮捐題碑記.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9 –通过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拓片底片. 
  4. ^ 4.0 4.1 4.2 4.3 4.4 4.5 盧嘉興. 〈赤崁樓修復記〉. 《臺南文化》 (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1951-10-24, (1): 28-30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5. ^ 臺南市歷屆市議員協進會. 《臺灣府城議壇風雲:臺灣與臺南市地方自治發展史料特展專輯》. 2007. 
  6. ^ 6.0 6.1 盧嘉興. 〈赤崁樓修復記〉. 《臺南文化》 (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1953-06-30, 3 (1): 46-49 [2022-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