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本有其字而不用,用音近或音同的字作为代替而写的字。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2月14日) |
通假字是中国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非等同六書中的「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官方审定标准用字时,有时也会不采纳本字,而把特定的通假字当作标准用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的成因 编辑
通假字的成因有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 避讳。古人最忌讳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中的字,或直写自己父母名字中的字,借用其他字替代。除皇帝本人外,所有的人都不能写当朝皇帝的名。現代有時也會因此使用通假字,如本義為「發生性關係」的「入」常被同音的「日」字取代,就是為求避諱。
-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巫医之外的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與假借字的分別 编辑
有人常把通假字與六書中的「假借字」相混。嚴格來說,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來已有「慧」字,但卻以「惠」字臨時替代。而六書的假借字則是本無其字,因為要創製新字較麻煩或為免使字數大量增加,而採用同音或近音字表達那種意思,例如「自」字本義是鼻子,因同音關係,借來表示「自己」之意,這是六書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訓詁解說中,也有時會把兩個名稱相混。讀者應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學知識,小心判別。
白話文常見通假字 编辑
- 行李,“李”本字是同音字“理”,行前整理。
- 跳梁小丑,“樑”本字是同音字“踉”,跳踉,跳躍的意思。
- 指揮,“揮”本字是近音字“麾”,以信號旗發調動令。
- 磊落,“落”本字是同音字“硌”,磊硌,本形容一堆石頭堅硬雄偉的樣子。
- 耳鬢廝磨,“廝”本字是同音字“𥕶”,𥕶就是磨的意思。
- 挑釁,“釁”本字是同音字“舋”,裂痕、嫌隙、爭端。
- 寒傖,“傖”本字是同音字“凔”,凔就是寒的意思。
古籍著名通假字 编辑
参见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 ^ 1.0 1.1 (简体中文)汉字辨正一:说「伙」「夥」. [201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