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阿密网球公开赛
迈阿密网球公开赛(Miami Open)目前受赞助商冠名為由伊塔烏聯合銀行呈现的迈阿密公开赛(Miami Open presented by Itaú),是每年三月下旬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迈阿密加登斯舉行的男女合辦職業網球賽事。屬於ATP1000大師賽和WTA1000巡回赛,場地類型為室外硬地球場。
迈阿密公开赛 Miami Open | |||||||||
---|---|---|---|---|---|---|---|---|---|
![]() | |||||||||
賽事資料 | |||||||||
賽會 | Miami Open presented by Itaú | ||||||||
創立 | 1985年 | ||||||||
地點 | ![]() 德拉海滩 (1985) 西博卡 (1986) 基比斯坎 (1987–2018) 迈阿密加登斯 (2019–) | ||||||||
場館 | 硬石体育场 | ||||||||
地面 | 室外硬地球场 | ||||||||
網站 | miamiopen.com | ||||||||
應屆冠軍 (2024) | |||||||||
男子單打 | ![]() | ||||||||
女子單打 | ![]() | ||||||||
男子雙打 | ![]() ![]() | ||||||||
女子双打 | ![]() ![]() | ||||||||
| |||||||||
|
迈阿密公开赛和三月上旬的印第安韦尔斯公开赛合称为「阳光双赛」。
歷史
编辑邁阿密公開賽前身是由網球運動員、在80年代擔任职业网球联合会执行董事的布奇·巴克霍爾茲所創,目標是打造年度第一項大滿貫賽事(當時澳網在每年12月舉辦),並取了「冬季溫布頓」的外號。[1]巴克霍爾茲與ATP、WTA達成協議,包括提供比賽獎金、門票收入和全球电视转播权,以换取15年的赛事举办权。
1985年,國際球員錦標賽(International Players Championships)在佛羅里達州德拉海灘的拉沃國際網球娛樂中心(Laver's International Tennis Resort)舉行,並由立頓贊助。找來常年擔任溫網裁判的艾倫·米爾斯任職首席裁判長,同時聘請知名時尚設計師泰德·廷林為賽事禮賓總監。高達180萬美元的獎金為当时第三高的網球賽事,僅次於溫網和美網。
1986年,赛事转移到了博卡西。在成功举办二屆之后,时任国际女子网球协会主席,同时也是迈阿密-戴德县县长的梅雷特·斯特海姆于1987年帮助巴克霍爾茲将举办地移到了县內的比斯坎湾。 為保持創辦者當初對賽事的願景和重視,直到現在都是ATP和WTA继大满贯和年終总决赛之后最高規模的賽事,有时有“第五大满贯”之称。[2]
2004年,印第安韋爾斯公開賽正赛签表扩大到96名选手,两项赛事合称为“阳光双赛”。[4][5]
老旧的克兰顿公园网球中心曾被批评是巡回赛中最慢的硬地球場,让球员们在极端炎热和潮湿的环境中备受煎熬。[6] 球場所在地是马西森家族在1992年向迈阿密-戴德县捐赠的克兰登公园设施。根据规定,该地只能建一个体育场,因此马西森家族对赛事组织者將斥资5000万美元对公园进行升级並增加永久性场馆的計畫提起诉讼。[7]2015年,上诉法院做出有利于家族的裁决,组织者决定不再继续打官司,另寻新场地。
2019年,赛事从比斯坎湾网球中心移至迈阿密花园的硬石体育场,為2017年11月赛會与迈阿密-戴德县签署的协议。[8][9]
2020年,由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而取消。[10]
邁阿密公開賽自舉辦以來即接受有不同贊助商的冠名。[11]
- 冠名贊助
- 立頓國際球員錦標賽 (Lipton International Players Championships) (1985–1992)
- 立頓錦標賽 (Lipton Championships) (1993–1999)
- 愛立信公開賽 (Ericsson Open) (2000–2001)
- 納斯達克-100公開賽 (NASDAQ-100 Open) (2002–2006)
- 索尼愛立信公開賽 (Sony Ericsson Open) (2007–2012)
- 索尼網球公開賽 (Sony Open Tennis) (2013–2014)
- 由伊塔烏聯合銀行呈現的邁阿密公開賽 (Miami Open presented by Itaú) (2015–)
賽事特點
编辑邁阿密大師賽在ATP和WTA近年逐步擴大1000賽之前,是少數在四大滿貫之外單打比賽主籤表超過64名球員的比賽(另一站為印第安韋爾斯)。目前單打正賽的籤表為96籤,前32號種子選手享首輪輪空的待遇,雙打則為32籤;主籤表在正賽開打的前幾天公佈,整站賽程加上資格賽為期12天。
2006年,邁阿密大師賽成為美國第一個將即時回放列入比賽規則的賽事(後期被鷹眼系統取代),提供選手用於挑戰邊線球是否出界,每個球員每一盤有三次挑戰機會,搶七局中額外增加一次。首个挑战是由J·杰克逊在首轮对阵阿什利·哈克莱罗德·亚当斯時使用。
1985到1990年、1996到2007年(2003年並未實施),男子單打决赛都采用五盘三胜制;比赛用时过长让球员怨声载道的賽制最终在2007年取消,德约科维奇赢得了最后一场五盘制的决赛。
積分
编辑作為ATP1000大師賽和WTA1000雙週賽,單打和雙打冠軍得主都將獲得積分1000分,其他輪次依次作降分處理。男女個別項目不同輪次所獲得的積分有所不同,女子球員獲得的積分相對而言比男子的高。
項目 | 冠軍 | 亞軍 | 四強 | 八強 | 16強 | 32強 | 第二輪 | 第一輪 | Q | Q2 | Q1 |
男子單打 | 1000 | 650 | 400 | 200 | 100 | 50 | 30* | 10** | 20 | 10 | 0 |
---|---|---|---|---|---|---|---|---|---|---|---|
男子雙打 | 600 | 360 | 180 | 90 | 0 | — | |||||
女子單打 | 650 | 390 | 215 | 120 | 65 | 35* | 10 | 30 | 20 | 2 | |
女子雙打 | 10 | — |
* 輪空的種子選手直接獲得首輪積分
** 持外卡參賽的球員首輪獲得積分為0分
历届决赛
编辑-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在1985年同时获得女单、女双和混双三个项目的冠军,是目前唯一个达成此成就的球员。
- 塞雷娜·威廉姆斯以8个单打冠军成為冠军数最多的球员。
- 諾瓦克·喬科維奇與安德烈·阿加西以6个单打冠军並列冠军数最多的男子球员。
- 布莱恩兄弟组合获得6个男子双打冠军,雅娜·诺沃特娜获得7个女子双打冠军头衔。
男子单打
编辑年 | 冠軍 | 亞軍 | 比分 |
---|---|---|---|
2024 | 扬尼克·辛纳 | 格里戈尔·迪米特罗夫 | 6–3, 6–1 |
2023 | 丹尼爾·梅德韋傑夫 | 扬尼克·辛纳 (2) | 7–5, 6–3 |
2022 | 卡洛斯·阿尔卡拉斯 | 卡斯珀·魯德 | 7–5, 6–4 |
2021 | 胡貝特·胡爾卡奇 | 扬尼克·辛纳 | 7–6(7–4),6–4 |
2020 | 因2019冠狀病毒病美國疫情取消 [10] | ||
2019 | 罗杰·费德勒 (4) | 約翰·伊斯內爾 | 6–1, 6–4 |
2018 | 約翰·伊斯內爾 | 亞歷山大·茲韋列夫 | 6–7(4–7), 6–4, 6–4 |
2017 | 罗杰·费德勒 (3) | 拉斐爾·拿度 (5) | 6–3, 6–4 |
2016 | 諾瓦克·喬科維奇 (6) | 錦織圭 | 6–3, 6–3 |
2015 | 諾瓦克·喬科維奇 (5) | 安迪·穆雷 (2) | 7–6(7–3), 4–6, 6–0 |
2014 | 諾瓦克·喬科維奇 (4) | 拉斐爾·拿度 (4) | 6–3, 6–3 |
2013 | 安迪·穆雷 (2) | 大卫·费雷尔 | 2–6, 6–4, 7–6(7–1) |
2012 | 諾瓦克·喬科維奇 (3) | 安迪·穆雷 | 6–1, 7–6(7–4) |
2011 | 諾瓦克·喬科維奇 (2) | 拉斐爾·拿度 (3) | 4–6, 6–3, 7–6(7–4) |
2010 | 安迪·罗迪克 (2) | 托马什·伯蒂奇 | 7–5, 6–4 |
2009 | 安迪·穆雷 | 諾瓦克·喬科維奇 | 6–2, 7–5 |
2008 | 尼古拉·达维坚科 | 拉斐爾·拿度 (2) | 6–4, 6–2 |
2007 | 諾瓦克·喬科維奇 | 吉列爾莫·卡尼亞斯 | 6–3, 6–2, 6–4 |
2006 | 罗杰·费德勒 (2) | 伊万·柳比西奇 | 7–6(7–5), 7–6(7–4), 7–6(8–6) |
2005 | 罗杰·费德勒 | 拉斐爾·拿度 | 2–6, 6–7(4–7), 7–6(7–5), 6–3, 6–1 |
2004 | 安迪·罗迪克 | 吉列尔莫·科里亚 | 6–7(2–7), 6–3, 6–1 (退赛) |
2003 | 安德烈·阿加西 (6) | 卡洛斯·莫亚 | 6–3, 6–3 |
2002 | 安德烈·阿加西 (5) | 罗杰·费德勒 | 6–3, 6–3, 3–6, 6–4 |
2001 | 安德烈·阿加西 (4) | 简-迈克尔·甘比尔 | 7–6(7–4), 6–1, 6–0 |
2000 | 皮特·森柏斯 (3) | 古斯塔沃·库尔滕 | 6–1, 6–7(2–7), 7–6(7–5), 7–6(10–8) |
1999 | 理查德·克拉吉塞克 | 塞巴斯蒂安·格罗让 | 4–6, 6–1, 6–2, 7–5 |
1998 | 马塞洛·里奥斯 | 安德烈·阿加西 (2) | 7–5, 6–3, 6–4 |
1997 | 托馬斯·穆斯特 | 塞爾希·布魯格拉 | 7–6(8–6), 6–3, 6–1 |
1996 | 安德烈·阿加西 (3) | 戈蘭·伊雲尼斯域 | 3–0 (退赛) |
1995 | 安德烈·阿加西 (2) | 皮特·森柏斯 | 3–6, 6–2, 7–6(7–3) |
1994 | 皮特·森柏斯 (2) | 安德烈·阿加西 | 5–7, 6–3, 6–3 |
1993 | 皮特·森柏斯 | 马利维·华盛顿 | 6–3, 6–2 |
1992 | 張德培 | 阿尔贝托·曼奇尼 | 7–5, 7–5 |
1991 | 吉姆·考瑞尔 | 戴维·惠顿 | 4–6, 6–3, 6–4 |
1990 | 安德烈·阿加西 | 斯特凡·埃德贝里 | 6–1, 6–4, 0–6, 6–2 |
1989 | 伊万·伦德尔 (2) | 托馬斯·穆斯特 | (退赛) |
1988 | 马茨·维兰德 | 吉米·康诺尔斯 | 6–4, 4–6, 6–4, 6–4 |
1987 | 米洛斯拉夫·梅奇日 | 伊万·伦德尔 | 7–5, 6–2, 7–5 |
1986 | 伊万·伦德尔 | 马茨·维兰德 | 3–6, 6–1, 7–6(7–5), 6–4 |
1985 | 提姆·馬約特 | 斯科特·戴维斯 | 4–6, 4–6, 6–3, 6–2, 6–4 |
女子單打
编辑年 | 冠軍 | 亞軍 | 比分 |
---|---|---|---|
2024 | 丹妮爾·柯林斯 | 叶连娜·莱巴金娜 (2) | 7–5, 6–3 |
2023 | 佩特拉·科维托娃 | 叶连娜·莱巴金娜 | 7–6(16–14), 6–2 |
2022 | 伊加·斯维亚特克 | 大坂直美 | 6-4, 6-0 |
2021 | 阿什莉·巴蒂 (2) | 比安卡·安德烈斯庫 | 6-3, 4-0 退赛 |
2020 | 因2019冠狀病毒病美國疫情取消 [10] | ||
2019 | 阿什莉·巴蒂 | 卡罗利娜·普利斯科娃 | 7–6(7–1), 6–3 |
2018 | 斯隆·斯蒂芬斯 | 耶蓮娜·奥斯塔朋科 | 7–6(7–5), 6–1 |
2017 | 約翰娜·康塔 | 卡洛琳·沃兹尼亚奇 | 6–4, 6–3 |
2016 | 维多利亚·阿扎伦卡 (3) | 斯韦特兰娜·库兹涅佐娃 | 6–3、6–2 |
2015 | 塞雷娜·威廉姆斯 (8) | 卡拉·蘇亞雷斯·納瓦羅 | 6–2、6–0 |
2014 | 塞雷娜·威廉姆斯 (7) | 李娜 | 7–5、6–1 |
2013 | 塞雷娜·威廉姆斯 (6) | 瑪麗亞·莎拉波娃 (5) | 4–6、6–3, 6–0 |
2012 | 阿格涅什卡·拉德萬斯卡 | 瑪麗亞·莎拉波娃 (4) | 7–5, 6–4 |
2011 | 维多利亚·阿扎伦卡 (2) | 瑪麗亞·莎拉波娃 (3) | 6–1, 6–4 |
2010 | 金·克里斯特尔斯 (2) | 塞雷娜·威廉姆斯 (3) | 6–2, 6–1 |
2009 | 维多利亚·阿扎伦卡 | 塞雷娜·威廉姆斯 (2) | 6–3, 6–1 |
2008 | 塞雷娜·威廉姆斯 (5) | 耶莱娜·扬科维奇 | 6–1, 5–7, 6–3 |
2007 | 塞雷娜·威廉姆斯 (4) | 贾斯汀·海宁 | 0–6, 7–5, 6–3 |
2006 | 斯韦特兰娜·库兹涅佐娃 | 瑪麗亞·莎拉波娃 (2) | 6–4, 6–3 |
2005 | 金·克里斯特尔斯 | 瑪麗亞·莎拉波娃 | 6–3, 7–5 |
2004 | 塞雷娜·威廉姆斯 (3) | 耶莲娜·德门蒂耶娃 | 6–1, 6–1 |
2003 | 塞雷娜·威廉姆斯 (2) | 珍妮弗·卡普里亚蒂 (3) | 4–6, 6–4, 6–1 |
2002 | 塞雷娜·威廉姆斯 | 珍妮弗·卡普里亚蒂 (2) | 7–5, 7–6(7–4) |
2001 | 维纳斯·威廉姆斯 (3) | 珍妮弗·卡普里亚蒂 | 4–6, 6–1, 7–6(7–4) |
2000 | 玛蒂娜·辛吉斯 (2) | 林赛·达文波特 | 6–3, 6–2 |
1999 | 维纳斯·威廉姆斯 (2) | 塞雷娜·威廉姆斯 | 6–1, 4–6, 6–4 |
1998 | 维纳斯·威廉姆斯 | 安娜·库尔尼科娃 | 2–6, 6–4, 6–1 |
1997 | 玛蒂娜·辛吉斯 | 莫妮卡·塞莱斯 | 6–2, 6–1 |
1996 | 施特菲·格拉夫 (5) | 嬋達·魯賓 | 6–1, 6–3 |
1995 | 施特菲·格拉夫 (4) | 伊達公子 | 6–1, 6–4 |
1994 | 施特菲·格拉夫 (3) | 娜塔莎·茲韋列娃 | 4–6, 6–1, 6–2 |
1993 | 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2) | 施特菲·格拉夫 (2) | 6–4, 3–6, 6–3 |
1992 | 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 加布里埃拉·萨巴蒂尼 (2) | 6–1, 6–4 |
1991 | 莫妮卡·塞莱斯 (2) | 加布里埃拉·萨巴蒂尼 | 6–3, 7–5 |
1990 | 莫妮卡·塞莱斯 | 朱迪思·威斯纳 | 6–1, 6–2 |
1989 | 加布里埃拉·萨巴蒂尼 | 克里斯·埃弗特 (4) | 6–1, 4–6, 6–2 |
1988 | 施特菲·格拉夫 (2) | 克里斯·埃弗特 (3) | 6–4, 6–4 |
1987 | 施特菲·格拉夫 | 克里斯·埃弗特 (2) | 6–1, 6–2 |
1986 | 克里斯·埃弗特 | 施特菲·格拉夫 | 6–4, 6–2 |
1985 |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 克里斯·埃弗特 | 6–2, 6–4 |
男子双打
编辑年 | 冠軍 | 亞軍 | 比分 |
---|---|---|---|
2024 | 罗翰·波柏纳 马修·伊布登 |
伊万·多迪格 奥斯汀·克拉吉塞克 (2) |
6–7(3–7), 6–3, [10–6] |
2023 | 聖地亞哥·岡薩雷斯 爱德华·罗歇-瓦瑟兰 |
奥斯汀·克拉吉塞克 尼古拉·馬俞 |
7–6(7–4), 7–5 |
2022 | 胡贝特·胡尔卡奇 約翰·伊斯內爾 |
卫斯理·库尔霍夫 (2) 尼爾·斯庫普斯基 (2) |
7–6(7–5), 6–4 |
2021 | 尼克拉·梅克蒂奇 马特·帕维奇 |
丹尼尔·埃文斯 尼爾·斯庫普斯基 |
6–4, 6–4 |
2020 | 因2019冠狀病毒病美國疫情取消 [10] | ||
2019 | 鲍勃·布赖恩 (6) 迈克·布赖恩 (6) |
卫斯理·库尔霍夫 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 |
7–5, 7–6(10–8) |
2018 | 鲍勃·布赖恩 (5) 迈克·布赖恩 (5) |
卡倫·哈查諾夫 安德烈·鲁布列夫 |
4–6, 7–6(7–5), [10–4] |
2017 | 盧卡斯·古博特 馬塞洛·梅洛 |
本杰明·尼古拉斯·门罗 傑克·索克 (2) |
7–5, 6–3 |
2016 | 皮埃尔-于格·埃贝尔 尼古拉·馬俞 |
雷文·克拉森 拉傑夫·拉姆 |
5–7, 6–1, [10–7] |
2015 | 鲍勃·布赖恩 (4) 迈克·布赖恩 (4) |
瓦謝克·波斯皮西爾 傑克·索克 |
6–3, 1–6, [10–8] |
2014 | 鲍勃·布赖恩 (3) 迈克·布赖恩 (3) |
胡安·塞巴斯蒂安·卡瓦尔 罗伯特·法拉赫 |
7–6(10–8), 6–4 |
2013 | 阿萨姆-乌尔-哈克·奎雷西 让-朱利安·罗耶尔 |
马利尤斯·费腾柏格 马辛·麦考斯基 |
6–4, 6–1 |
2012 | 利安德·帕斯 (3) 拉德克·斯泰潘内克 |
马克斯·米尔内 (3) 丹尼尔·内斯特 (3) |
3–6, 6–1, [10–8] |
2011 | 马赫什·布帕蒂 利安德·帕斯 (2) |
马克斯·米尔内 (2) 丹尼尔·内斯特 (2) |
6–7(5–7), 6–2, [10–5] |
2010 | 卢卡斯·德劳希 利安德·帕斯 |
马赫什·布帕蒂 (2) 马克斯·米尔内 |
6–2, 7–5 |
2009 | 马克斯·米尔内 (4) 安迪·拉姆 |
阿什利·费舍尔 斯蒂芬·胡斯 |
6–7(4–7), 6–2, [10–7] |
2008 | 鲍勃·布赖恩 (2) 迈克·布赖恩 (2) |
马赫什·布帕蒂 马克·诺尔斯 (3) |
6–2, 6–2 |
2007 | 鲍勃·布赖恩 迈克·布赖恩 |
马丁·达姆 利安德·帕斯 |
6–7(7–9), 6–3, [10–7] |
2006 | 约纳斯·比约克曼 (2) 马克斯·米尔内 (3) |
鲍勃·布赖恩 迈克·布赖恩 |
6–4, 6–4 |
2005 | 约纳斯·比约克曼 马克斯·米尔内 (2) |
韦恩·布莱克 凯文·乌利耶特 |
6–1, 6–2 |
2004 | 韦恩·布莱克 (2) 凯文·乌利耶特 |
约纳斯·比约克曼 (2) 托德·伍德布里奇 (2) |
6–2, 7–6(14–12) |
2003 | 罗杰·费德勒 马克斯·米尔内 |
利安德·帕斯 大卫·里克尔 |
7–5, 6–3 |
2002 | 马克·诺尔斯 丹尼尔·内斯特 |
唐纳德·约翰逊 贾里德·帕尔默 (2) |
6–3, 3–6, 6–1 |
2001 | 伊里·诺瓦克 大卫·里克尔 |
约纳斯·比约克曼 托德·伍德布里奇 |
7–5, 7–6(7–3) |
2000 | 托德·伍德布里奇 (4) 馬克·伍德福德 (4) |
马丁·达姆 多米尼克·赫巴蒂 |
6–3, 6–4 |
1999 | 韦恩·布莱克 桑登·施托勒 |
鲍里斯·贝克尔 简-迈克尔·甘比尔 |
6–1, 6–1 |
1998 | 埃利斯·费雷拉 里克·利奇 (2) |
亚历克斯·奥布赖恩 乔纳森·斯塔克 (2) |
6–2, 6–4 |
1997 | 托德·伍德布里奇 (3) 馬克·伍德福德 (3) |
马克·诺尔斯 (2) 丹尼尔·内斯特 |
7–6, 7–6 |
1996 | 托德·伍德布里奇 (2) 馬克·伍德福德 (2) |
埃利斯·费雷拉 帕特里克·麦肯罗 (4) |
6–1, 6–3 |
1995 | 托德·伍德布里奇 馬克·伍德福德 |
吉姆·格拉布 (2) 帕特里克·麦肯罗 (3) |
6–3, 7–6 |
1994 | 雅克·艾里廷 保罗·哈休斯 |
马克·诺尔斯 贾里德·帕尔默 |
7–6, 7–6 |
1993 | 理查德·克拉吉塞克 约翰内斯·马丁纳斯·西梅林克 |
帕特里克·麦肯罗 (2) 乔纳森·斯塔克 |
6–7, 6–4, 7–6 |
1992 | 肯·弗拉赫 托德·维特斯肯 |
肯特·金尼尔 斯文·萨鲁马 |
6–4, 6–3 |
1991 | 韦恩·费雷拉 皮特 诺弗尔 |
肯·弗拉赫 (3) 罗伯特·塞古索 (3) |
5–7, 7–6, 6–2 |
1990 | 里克·利奇 吉姆·皮尤 |
鲍里斯·贝克尔 卡西奥·莫塔 |
6–3, 6–4 |
1989 | 雅各布·赫拉塞克 安德斯·耶吕德 (2) |
吉姆·格拉布 帕特里克·麦肯罗 |
6–3 (退赛) |
1988 | 约翰·菲茨杰拉德 安德斯·耶吕德 |
肯·弗拉赫 (2) 罗伯特·塞古索 (2) |
7–6, 6–1, 7–5 |
1987 | 保羅·安納干尼 (2) 赫里斯托·范·任斯伯格 (2) |
肯·弗拉赫 罗伯特·塞古索 |
6–2, 6–4, 6–4 |
1986 | 布拉德·吉尔伯特 文森特·范·派顿 |
斯特凡·埃德贝里 安德斯·耶吕德 |
(赛前退赛) |
1985 | 保羅·安納干尼 赫里斯托·范·任斯伯格 |
舍伍德·斯图尔特 金·沃里克 |
7–5, 7–5, 6–4 |
女子双打
编辑年 | 冠軍 | 亞軍 | 比分 |
---|---|---|---|
2024 | 索菲亚·科宁 比丹妮·瑪迪克-辛特斯 (2) |
加布里埃拉·达布罗斯基 埃琳·罗特利夫 |
4–6, 7–6(7–5), [11–9] |
2023 | 科科·高夫 潔西卡·佩古拉 |
莱拉·费尔南德斯 泰勒·湯森 |
7–6(8–6), 6–2 |
2022 | 劳拉·西格蒙德 薇拉·兹沃纳列娃 |
韦罗妮卡·库德梅托娃 愛麗絲·梅滕斯 |
7–6(7–3), 7–5 |
2021 | 青山修子 柴原瑛菜 |
海莉·卡特尔 路易莎·斯蒂凡尼 |
6–2, 7–5 |
2020 | 因2019冠狀病毒病美國疫情取消 [10] | ||
2019 | 愛麗絲·梅滕斯 阿丽娜·萨巴伦卡 |
萨曼莎·斯托瑟 张帅 |
7–6 (7–5), 6–2 |
2018 | 阿什莉·巴蒂 可可·范德维德 |
巴尔博拉·克赖奇科娃 卡特日娜·西尼亚科娃 |
6–2, 6–1 |
2017 | 加布里埃拉·达布罗斯基 徐一幡 |
萨尼娅·米尔扎 巴博拉·斯特里措娃 |
6–4, 6–3 |
2016 | 比丹妮·瑪迪克-辛特斯 露丝·萨法洛娃 |
巴包斯·蒂美阿 雅罗斯拉娃·施韦多娃 |
6–3, 6–4 |
2015 | 玛蒂娜·辛吉斯 (4) 萨尼娅·米尔扎 |
叶卡捷琳娜·马卡洛娃 (2) 葉連娜·韋斯寧娜 (2) |
7–5, 6–1 |
2014 | 玛蒂娜·辛吉斯 (3) 萨比娜·利斯基 |
叶卡捷琳娜·马卡洛娃 葉連娜·韋斯寧娜 |
4–6, 6–4, [10–5] |
2013 | 娜佳·彼得罗娃 (3) 卡塔琳娜·斯雷博特尼克 (2) |
麗莎·雷蒙 (4) 劳拉·罗布森 |
6–1, 7–6(7–2) |
2012 | 玛丽亚·基里连科 娜佳·彼得罗娃 (2) |
萨拉·埃拉尼 羅貝塔·文琪 |
7–6(7–0), 4–6, [10–4] |
2011 | 达妮埃拉·汉图楚娃 阿格涅什卡·拉德万斯卡 |
莉泽尔·许贝尔 (4) 娜佳·彼得罗娃 (2) |
7–6(7–5), 2–6, [10–8] |
2010 | 希塞拉·杜尔科 弗拉维娅·佩内塔 |
娜佳·彼得罗娃 萨曼莎·斯托瑟 |
6–3, 4–6, [10–7] |
2009 | 斯韦特兰娜·库兹涅佐娃 (2) 阿梅莉·毛瑞斯莫 |
克韦塔·佩什克 麗莎·雷蒙 (3) |
4–6, 6–3, [10–3] |
2008 | 卡塔琳娜·斯雷博特尼克 杉山爱 (2) |
卡拉·布莱克 (2) 莉泽尔·许贝尔 (3) |
7–5, 4–6, [10–3] |
2007 | 麗莎·雷蒙 (3) 萨曼莎·斯托瑟 (2) |
卡拉·布莱克 莉泽尔·许贝尔 (2) |
6–4, 3–6, [10–2] |
2006 | 麗莎·雷蒙 (2) 萨曼莎·斯托瑟 |
莉泽尔·许贝尔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
6–4, 7–5 |
2005 | 斯韦特兰娜·库兹涅佐娃 艾丽西亚·莫利克 |
麗莎·雷蒙 (2) 雷内·斯塔布斯 (2) |
7–5, 6–7(5–7), 6–2 |
2004 | 娜佳·彼得罗娃 梅根·萧内西 |
斯韦特兰娜·库兹涅佐娃 叶连娜·利霍夫采娃 |
6–2, 6–3 |
2003 | 莉泽尔·许贝尔 玛格达莲娜·马列娃 |
浅越忍 宮城奈奈 |
6–4, 3–6, 7–5 |
2002 | 麗莎·雷蒙 雷内·斯塔布斯 |
比希尼娅·鲁阿诺·帕斯夸尔 保拉·苏亚雷斯 |
7–6(7–4), 6–7(4–7), 6–3 |
2001 | 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5) 纳塔莉·托齐亚 |
麗莎·雷蒙 雷内·斯塔布斯 |
6–0, 6–4 |
2000 | 朱莉·阿拉尔-德屈吉 杉山爱 |
妮科尔·阿伦特 曼农·玛丽亚·博列格拉夫 |
4–6, 7–5, 6–4 |
1999 | 玛蒂娜·辛吉斯 (2) 雅娜·诺沃特娜 (7) |
玛丽·乔·费尔南德斯 莫妮卡·塞莱斯 |
0–6, 6–4, 7–6(7–1) |
1998 | 玛蒂娜·辛吉斯 雅娜·诺沃特娜 (6) |
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娜塔莎·茲韋列娃 (2) |
6–2, 3–6, 6–3 |
1997 | 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4) 娜塔莎·茲韋列娃 (2) |
萨宾·阿佩尔曼斯 米丽亚姆·奥曼斯 |
6–4, 6–2 |
1996 | 雅娜·诺沃特娜 (5) 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3) |
梅雷迪思·麦格拉思 (2) 拉里萨·萨夫琴科·内兰德 |
6–4, 6–4 |
1995 | 雅娜·诺沃特娜 (4) 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2) |
吉吉·费尔南德斯 (4) 娜塔莎·茲韋列娃 |
7–5, 2–6, 6–3 |
1994 | 吉吉·费尔南德斯 (2) 娜塔莎·茲韋列娃 |
帕蒂·芬迪克 梅雷迪思·麦格拉思 |
6–3, 6–1 |
1993 | 雅娜·诺沃特娜 (3) 拉里萨·萨夫琴科·内兰德 (2) |
吉尔·赫瑟林顿 (2) 凯西·里纳尔迪 (2) |
6–2, 7–5 |
1992 | 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拉里萨·萨夫琴科·内兰德 |
吉尔·赫瑟林顿 凯西·里纳尔迪 |
7–5, 5–7, 6–3 |
1991 | 玛丽·乔·费尔南德斯 齐娜·加里森 |
吉吉·费尔南德斯 (3) 雅娜·诺沃特娜 |
7–5, 6–2 |
1990 | 雅娜·诺沃特娜 (2) 海伦娜·苏科娃 (3) |
貝西·內格爾森 罗宾·怀特 |
6–4, 6–3 |
1989 | 雅娜·诺沃特娜 海伦娜·苏科娃 (2) |
吉吉·费尔南德斯 (2) 洛丽·麦克尼尔 |
7–6(7–5), 6–4 |
1988 | 施特菲·格拉夫 加布里埃拉·萨巴蒂尼 |
吉吉·费尔南德斯 齐娜·加里森 |
7–6(8–6), 6–3 |
1987 |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2) 帕姆·施赖弗 (2) |
克劳迪娅·科德-基尔施 海伦娜·苏科娃 |
6–3, 7–6(8–6) |
1986 | 帕姆·施赖弗 海伦娜·苏科娃 |
克里斯·埃弗特 温迪·特恩布尔 |
6–2, 6–3 |
1985 | 吉吉·费尔南德斯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
芭芭拉·乔丹 哈娜·曼德利科娃 |
7–6(7–4), 6–2 |
混合双打
编辑年 | 冠軍 | 亞軍 | 比分 |
---|---|---|---|
1985 | 海因茨·金特哈特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
沃伊切赫·菲巴克 卡尔林·巴塞特-瑟古索 |
6–3, 6–4 |
1986 | 约翰·菲茨杰拉德 伊丽莎白·斯迈利 |
埃米利奥·桑切斯 施特菲·格拉夫 |
6–4, 7–5 |
1987 | Miloslav Mečíř 雅娜·诺沃特娜 |
Christo van Rensburg 艾爾娜·萊納赫 |
6–3, 3–6, 6–3 |
1988 | Michiel Schapers 安·亨里克森 |
吉姆·皮尤 雅娜·诺沃特娜 |
6–4, 6–4 |
1989 | 肯·弗拉赫 吉尔·赫瑟林顿 |
舍伍德·斯图尔特 齐娜·加里森 |
6–2, 7–6(7–3) |
紀錄
编辑單打
编辑- 最多冠軍 (男子6次/女子8次)
- 塞雷娜·威廉姆斯 (2002、2003、2004、2007、2008、2013、2014、2015)
- 最多連續冠軍 (3次)
- 最多決賽 (男子8次/女子10次)
- 安德烈·阿加西 (1990、1994、1995、1996、1998、2001、2002、2003)
- 塞雷娜·威廉姆斯 (1999、2002、2003、2004、2007、2008、2009、2013、2014、2015)
雙打
编辑- 最多冠軍
參考資料
编辑- ^ Tournament History. [2021-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1).
- ^ Murray wins Miami Masters title. BBC Online. 2009-05-04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9).
- ^ Buchholz Is Selling, But Not Giving Up, Tournament He Founded.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 ^ Sias, Van. The Stat Sheet: Broken stranglehold on 'Sunshine Double'. Baseline. 2019-03-23 [201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英语).
- ^ Braden, Jonathon. Roger Federer Will Go For His Third Sunshine Double At The Miami Open | ATP Tour | Tennis. ATP Tour. 2017-03-21 [201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 ^ Rusedski, Greg. Miami courts too slow. Reuters. 2012-04-03 [2021-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 ^ Bembry, Jerry. Picassos, DJs, and a new stadium: Inside the new Miami Open. ESPN.com. 20 March 2019 [29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 ^ See First Glimpses of the Miami Open at Hard Rock Stadium. [2021-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Brenner, Steve. Why is the Miami Open moving to a 65,000-capacity NFL stadium?. The Guardian. 2018-03-30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10.0 10.1 10.2 10.3 10.4 ATP Suspends Tour For Six Weeks Due To Public Health & Safety Issues Over COVID-19. ATP Tour. 2020-03-12.
- ^ Archived copy. [March 30,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1,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