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朗大砲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0年7月2日) |
阿姆斯壯砲或阿姆斯壯大砲,阿姆斯壯膛後裝砲(英語:Armstrong's Rifled Breech Loader),是出現在19世紀中期的後膛火砲,該大砲特點是,從火砲後方裝彈、大砲管內有膛線、使用砲彈為圓筒狀而非圓球狀,此三項特點一直沿用至今。由英國律師威廉·阿姆斯壯(英語:William Armstrong)在1854年發明了這項武器[1]。在1858年開始被英軍裝備,隨後在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利用它迅速攻下大沽砲台。

英國皇家海軍勇士號鐵甲艦(HMS Warrior)所裝備的7吋(178 mm)阿姆斯壯砲
億載金城設置的阿姆斯壯大砲(仿製品)
實際運用编辑
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後,清朝欽差大臣沈葆楨在今日台南市安平區建立億載金城,並設置了三門英國製阿姆斯特朗砲,口徑為十英吋(254mm);而現存於億載金城的火砲都是複製品。
參考文獻编辑
參見编辑
- 發明人威廉·阿姆斯壯
- 12磅8擔阿姆斯特朗砲(3吋;76.2mm)
- 20磅阿姆斯特朗砲(3.75吋;95.2mm)
- 40磅阿姆斯特朗砲(4.75吋;120.6mm)
- 7吋阿姆斯特朗砲(177.8mm)
- 克魯伯大砲(Krupp Gun)
- 克魯伯75mm野砲
- 克魯伯Pak-44 128mm反戰車砲
- 克魯伯K5列車砲(11.1吋;283mm)
外部連結编辑
- アームストロング後装砲〔Armstrong's Rifled Breech Loader〕(外觀型制及裝填射擊示意圖)
- Guns aboard HMS Warri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简体中文)火砲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