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学校


阿道夫·希特勒学校党卫队于1937年至1945年在纳粹德国运行的12所全日制学校的统称。学校的目标是向年轻人灌输纳粹党的意识形态。学校招收14至18岁的年轻人,男女同校,其中三所女子学校,其余为男子学校。[1] 学校的入学选拔非常严格;学生是根据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政治献身精神来选拔的,而非学术能力。[1] 同时,学校的活动侧重于政治灌输,而非学术研究。党卫队经常从这些学校中挑选未来的军官。[1]

阿道夫·希特勒学校
Adolf-Hitler-Schulen
地址 納粹德國
类型寄宿学校
创办日期1937年
关闭日期1945年
学区12个
授權機構党卫队
学生人数2,027

注意不要将与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后更名为“阿道夫·希特勒学校”的众多学校混淆,例如马尔堡的马丁·路德学校、海德的维尔纳·海森堡高中、普福尔茨海姆的诺德施塔特学校、科特布斯的保罗·维尔纳高中或弗伦斯堡的歌德学校。

纳粹德国还创办了另一个类似的寄宿学校网​​络,名为国家政治教育机构

背景

编辑

该校的成立基于希特勒青年团领袖巴尔杜尔·冯·席拉赫罗伯特·莱伊制定的计划。[2]莱伊意图在每个大区建造一座城塞(德语:Gauburg),随后创建整个纳粹党的学校系统,改造国家支持的国有政治教育机构。[3] 但教育部长伯恩哈德·鲁斯特对该计划的抵制导致原项目停滞,直到1941年,阿道夫·希特勒学校才获得德意志劳工阵线的支持。[4]这些学校与同样获得资金支持的NS-Ordensburgen合并,学校结构由希特勒青年团的国家青年领袖(Reichsjugendführer)监督。[5]

应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的要求,某些阿道夫·希特勒学校的部分培训方法被保密。[6] 人们希望学校能为纳粹的教育革命提供一个榜样。[5]

选择学生

编辑

只有从希特勒青年团选择的学生才能被录取。接下来是在一个营地进行的为期两周的筛选过程,根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标准对候选人进行评估:

  • 领导才能,例如证明他们在同龄人中表现出色
  • 通过种族纯度评估其身体属性,证明其雅利安族谱血统未受非雅利安种族污染
  • 医学检查以确保其绝对健康
  • 在测试其力量和韧性的比赛中表现出色,例如军队游行,战争游戏,体操,拳击,摔跤和其他勇气的壮举
  • 被希特勒青年团领导层严密监控其社会训练,及其在休闲期间的社会适应性[7]

历史

编辑

第一所学校于1937年4月20日(希特勒48岁生日)在波美拉尼亚克罗辛湖(Pomeranian Crössinsee)开办,尽管希特勒青年团领导层设想建立50所这样的学校,招收超过15,000名学生,但到1943年底,只有10所学校投入运营,在校学生仅有2,027名。与战争努力相关的经济考虑使学校的计划预算紧张。[2]但总体而言,学校的课程完全拒绝了以前的教育理念,具有反传统、反知识、反文理学院和反家长倾向。[8] 虽然学校最初的教育计划旨在彻底改变纳粹德国的学校教育,但事实证明,它只不过是一种对寄宿学校的复制。希特勒青年团领导和Order Fortress教师充当监督员。尽管学校纪律严明,但所有希特勒青年团人员都使用非正式/熟悉的“Du”互相称呼,并且不是大区总督(Gauleiter)监督各自地区的学校,而是希特勒青年团指挥官拥有该权力。[5]

希特勒用以下表达描述了学校的目标:

“我们培养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们是广大人民的子孙。工人的儿子、农民的儿子,他们的父母永远无法负担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后来,他们将加入党,他们将参加奥登斯堡(Ordensburg),他们将占据最高职位。我们有一个看似美妙的目标。我们设想一个国家,每个职位都将由我们人民最能干的儿子担任,无论他来自哪里。在这种状态下,出身并不重要,而表现和能力才是一切。[9]

在这些学校里,作为一项成功标准的学术标准被远远抛弃,历史悠久的课程和教师资格被牺牲,以换取纳粹的承诺。[10]从1941年开始,学校成为“纳粹党的帝国学校”;此后,一些学校被安置在空置的疗养院或其他可用的教会学校中,并且停止了严格的地区性学生分配制度,反而录取了来自纳粹占领区的说德语的学生。[11]该学校试图证明自己是“最优秀的”行为掩盖了教育上的成功,但尽管如此,学生们还是获得了文凭,从该类学校入学,教育部认证的学生仍然可以上大学。[11]一些毕业生在the Children's Country Evacuation中担任领导职务。[11]学校的部分培训显著地保留了军事要素,旨在为学校毕业生未来在纳粹军事机构担任职责,这种训练直到第三帝国灭亡。[12]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Botwinick 2001,第106頁.
  2. ^ 2.0 2.1 Kater 2004,第48頁.
  3. ^ Zentner & Bedürftig 1991,第5頁.
  4. ^ Zentner & Bedürftig 1991,第5–7頁.
  5. ^ 5.0 5.1 5.2 Zentner & Bedürftig 1991,第7頁.
  6. ^ Botwinick 2001,第166頁.
  7. ^ Pine 2010,第81頁.
  8. ^ Kater 2004,第48–49頁.
  9. ^ Pine 2010,第80頁.
  10. ^ Kater 2004,第49–50頁.
  11. ^ 11.0 11.1 11.2 Zentner & Bedürftig 1991,第8頁.
  12. ^ Kater 2004,第176頁.

参考书目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