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裕(1916年12月10日—2015年3月4日),臺灣新北市新店區人,臺大醫院醫師,專攻腎臟醫學,在臺灣實施首例腎臟切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腎病技術,有「台灣腎臟醫學之父」之稱。

陳萬裕
出生(1916-12-10)1916年12月10日
日治臺灣臺北廳新店支廳
逝世2015年3月4日(2015歲—03—04)(98歲)
臺灣臺北市中正區臺大醫院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16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2015年)
母校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
熊本醫科大學
职业教授、醫生
网站財團法人陳萬裕教授學術基金會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陳萬裕為1916年12月10日生[1],出生於新店近郊的農民家庭[2],1942年從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1]。陳萬裕在第一內科實習時受教於以研究傳染病、免疫學的小田俊郎[3]。1948年,陳萬裕以研究熱帶地區疾病的凝血酶原,獲熊本醫科大學醫學博士[1]

行醫 编辑

在工作期間,陳萬裕眼見當時腎病症候群、尿毒等病患,並無利尿劑、血液透析治療、換腎可用,飽受痛苦折磨,遂立定志向從事腎臟疾病研究[2]。自1953年,陳萬裕專攻腎臟醫學[1]。當時腎臟科為冷門的科別,待遇不高,因此從助教作後,要兼任護士宿舍的舍醫[3]。之後,他前往杜克大學研究腎臟學一年,並多次短期至美國各大醫院考查腎臟透析的方法與設備[1]

1955年9月,陳萬裕從美國歸國,在臺灣實施了首例的腎臟切片病理檢查[2]。次年,他升任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1]

陳萬裕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尿毒症、腎絲球腎炎、微量金屬異常透析、藥物中毒等都是臺灣的先驅[1]。由於早期時尚無便利的超音波檢測,腎臟切片檢查時只能讓病人和醫師皆暴露在X光下[2]。陳萬裕在1960年時便創立二點式腎活體穿刺技術[1],此方法可將腎活體穿刺的成功率提高到95%[1][2]。1963年至1964年間,陳萬裕和嚴澯鑫執行臺灣首例的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病例[1]。當年1963年9月是在洪啟仁協助下,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卻因透析效果低而作罷,次年9月改首度使用腹膜透析治療[2]

1968年5月,李俊仁及陳萬裕等合作,創下臺灣首例成功的腎臟移植[2]

1970年代初,大同公司林煶灶為感謝診治他疾病的陳萬裕,便捐出新台幣一百萬元以幫助成立腎臟研究基金會[4]。1972年10月,陳萬裕便邀請台北榮民總醫院譚柱光、三軍總醫院黃漢文等當時台北地區大型醫院腎臟科主任,首次舉辦腎臟醫學的學術討論會,以後每月臺大醫院、榮總、三總等醫院輪流主辦[2]

退休 编辑

1983年陳萬裕退休後依然去醫院教學[3],該年11月6日正式成立台灣腎臟醫學會[2]。陳萬裕擔任首屆理事長,在六年任內促成台灣腎臟醫學會在1984年加入國際腎臟醫學會、1987年在台北主辦第七屆亞洲腎臟醫學會[1]

陳萬裕1989年獲頒亞洲腎臟醫學會貢獻獎,1990至1992年出任亞太腎臟醫學會理事長,1997年則頒亞太腎臟醫學會貢獻獎[1]。在長年的醫療工作中,他回憶最滿意的是1958年去臺南縣北門鄉調查烏腳病、及1966年臺東縣長濱鄉調查原住民飲食不潔而引起的怪病[2]。如陳萬裕、嚴澯鑫與連文彬等將烏腳病發生地區的飲料水過濾、加熱、濃縮處理後與鹼性溶液混注入老鼠體內,推論單獨的高濃度砷並不致於構成烏腳病,而與麥角中毒也有關[5]

2015年3月5日,有「台灣腎臟醫學之父」之稱的陳萬裕在臺大醫院病逝,享耆壽99歲,前三個兒子和門生謝博仁、朱宗信等隨侍在側[6]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陳永興. 【人物】腎臟科大師選擇安寧往生 陳萬裕(1916〜2015). 民報. 2021-06-20 [202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3) (中文(臺灣)).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李淑娟. 在學術真理下 不分門派 共同打拚 聽陳萬裕講古. 民生報. 2004-10-27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李淑娟. 台大內科經典史話 陳萬裕先做人再做醫師. 民生報. 2004-10-27 (中文(臺灣)). 
  4. ^ 翁玉華. 杏林春暖 陳萬裕醫師慨然捐獎金 腎臟研究基金更讓人羨慕了!. 民生報. 1982-07-08 (中文(臺灣)). 
  5. ^ 麥角生物鹼 維生素D2 中毒病患 可能導致烏腳病. 民生報. 1978-11-11 (中文(臺灣)). 
  6. ^ 吳佳珍. 享壽98 腎臟醫學之父 陳萬裕安寧辭世. 聯合報. 2015-03-06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