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覺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

陳覺(?—959年)[1][2][3][4]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官員。他被认为是宋齊丘的黨羽,在宋失勢后,陈被流放并杀害。

吴期間 编辑

陳覺来自海陵。932年,摄政徐知誥金陵建立禮賢院,並經常在此與陈和孙晟談論時事。[2][5]

934年,徐知誥把在江都的大儿子徐景通召回到自己身邊,並派二儿子徐景遷到江都代替徐景通监督國國政。935年,徐知誥讓尚書郎陳覺前去輔佐徐景遷[6]然而,徐景遷于936年病倒,由其弟弟徐景遂代替。[7]此后,陈又回到了徐知誥那里。[2][8]

南唐时期 编辑

李昪時期 编辑

937年,徐知誥让吴皇帝楊溥禪位給自己,終結吳統治,並自稱唐朝宗室,更名李昪,國號亦更名為唐(南唐)。[8]當時陳覺為光政副使、太僕少卿。940年,陳覺陪同李昪徐知誥)訪問江都。[9]由於泰州刺史禇仁規曾鞭打過陳覺哥哥,陳覺對其懷恨在心。陈覺借此訪問江都机会指责禇仁規為政貪腐和殘暴。李昪相信陳的指控,将禇貶職。後來禇为自己辩护,李昪派陳覺裁定此事,禇開始擔心會被逼承認罪行,最終禇被勒令自杀。941年陳覺轉任宣徽副使。

943年,陈与宋齊丘冯延巳勾結,由於他們認定李昪長子李璟未來即位可能性很高,開始对李璟施加影响,并设法排擠不与他们合作的人。對此常夢錫和蕭儼都向李昪上書,指控陈覺滥用职权。虽然李昪相信一些指控是真实的,但他没有对陳覺等人采取行动。後來李昪吃了炼金术士的药而中毒身亡。李昪在去世前一段時間開始脾氣古怪,經常懲罰身邊人,陳覺見狀便稱病在家。李璟继位为皇帝后,陈立即恢復上朝,蕭儼不爽,向李璟上书,要求其处罚陳覺。李璟拒絕。[10]

李璟時期 编辑

李璟继位后,复用宋齐丘为宰相。宋齐丘提拔陈觉、魏岑。由于宋齊丘和李璟都认为陈覺很有才华,因此陳覺權力不斷增加。陳覺与冯延巳冯延鲁、魏岑和查文徽相互勾結,批评者将他们称为“五鬼”。常梦锡屡次称五人不可用,李璟不纳。十二月,李璟下令中外政务委托弟弟齐王李景遂参决,只有陈觉、查文徽能奏事,群臣非召见不得入。萧俨上疏切谏,李璟不回复。侍卫军都虞候贾崇当面哭着劝谏,李璟才收回成命。然而不久之后,魏和查就升为枢密副使,而陈的母亲恰巧在那段时间去世,迫使他回家守孝。魏与陈觉有隙,趁機宣扬陈的过失,试图阻止陈重新回朝执政,陈觉被贬为少府监。在陈失去权力之后,宋齊丘周宗的斗争中失去了权力并退休。[10][11]

福州之戰 编辑

的最后一位皇帝王延政于945年向南唐投降,查文徽率领的南唐军也攻占了的都城建州。但前領土福州並未歸服。946年,當時鎮守福州的李仁達表面臣服南唐實際上卻是獨立狀態。查文徽、陈觉主张进攻福州,但李璟却犹豫不决。那一年陳覺又復出出任枢密使。陈表示願意前往福州说服李仁達入朝,復出的宋齊丘也支持陳這一舉動。李璟下令賞賜李仁達的母亲和妻子國夫人头衔,并给李的四个弟弟更高的职位,然后派遣陈为宣谕使前往福州试图说服李仁達交出领土。但是李仁達意识到了陈覺來福州的目的,陳覺在福州時被李仁達非常傲慢地對待。陈在离开福州之前都不敢提起让李仁達入朝的事情。[11][12]

由于失败而感到尴尬,在返回金陵的途中,陈在到达剑州时改变了主意,聲稱被李璟授權,讓汀州撫州信州的軍隊聽命於建州監軍使冯延鲁指揮,並讓冯延鲁進攻福州,安抚漳、泉的魏岑闻讯也擅自发兵与陈觉会合,但被李仁達击退。李璟对陳伪造命令感到愤怒,但其他官员卻支持陳這一行為。李璟於是以永安節度使王崇文為東南面都招討使,信州刺史王建封为副使,以漳泉安撫使、諫議大夫魏岑為東面監軍使,冯延魯為南面監軍使,陈觉亦为监军使,進攻福州。[11][12]

南唐軍隊包圍福州,此時吴越出兵协助李仁達。然而進攻陷入了停顿,因为魏、冯和陈都互相不服氣,而王建封和泉州刺史留從效也不聽從王崇文指揮。[12]947年,在吳越将军余安的指挥下,又一支吳越船隊抵达支援李仁達,但由于陸上南唐弓箭手的防守,吳越士兵无法登陆。冯认为,即使吴越军队登陆,他也能击溃吳越軍隊,因此决定停止弓箭手還擊。吴越士兵登陸後,與南唐軍隊進行激烈戰鬥,冯被迫逃跑。駐扎在福州南面的南唐軍隊開始惊慌失措並且潰不成軍。吳越兵乘勝追擊,王崇文被迫亲自斷後,吳越才停止追擊。驻扎在福州的东南部的王建封也决定撤军,駐扎福州北面的南唐军也撤军。而先前逃跑的冯试图用剑自杀,但被他的下属阻止。此次福州包圍戰最终的结果是2万余名南唐軍人死亡,并消耗國家大量资金。[11][13][14]

李璟将失败归咎于陈和冯延鲁的未经授权擅自行動,遣使者将他们锁至金陵,并考慮處決陈和冯,同時饒恕了其他将领。韩熙载徐铉上疏请求法办二人,反陳官員江文蔚也在此時上書,要求对冯延巳和魏岑也要进行惩罚。[15]陈和冯延鲁回到金陵后,宋齊丘上書,對自己推荐陈感到自責,宰相冯延巳也为二人开解。最終陈和冯延鲁遭到流放,陈被流放到蕲州[11][13][14]

与后周的战争 编辑

然而一年后,陈覺被召回朝,恢復了其樞密使職務。其副手李徵古也與其勾結。[2]

956年,南唐一直深陷與後周战争之中。[16]由于後周军重創南唐军,李璟先后派出了两个代表团,第一个代表团由钟谟李德明率领,另一個代表團由孙晟和王崇質率领。他們到后周皇帝郭榮的营地,提出以下条件:1)李璟将不再声称自己是皇帝,2)南唐将割让六个州:壽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2][16]但是,郭榮对这个條件不满意,他想要南唐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李德明要求返回南唐,试图说服李璟割让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郭同意,将他和王崇質送回南唐。然而,在李德明返回南唐后,他关于后周军事实力的匯報使李璟不悦。宋齊丘也認為,割让土地無濟於事。陈和李徵古早就不喜欢李德明和孙晟,便藉機讓王崇質作出与李德明矛盾的匯報。陈和李徵古之後指责李德明出卖國家。李璟則相信陳覺等人,最終处决了李德明。[11]

随着李德明被处决,李璟发起了一次重大反攻,這次反攻名义上由他的兄弟李景达指挥,但實際則由陳覺指揮。[11]南唐將領朱元成功夺回后周占领的一些南唐故土。956年秋天,李景达的军队來到濠州。但是在李景达和陈覺有五万士兵的前提下,陳覺卻没有试图解除後周对壽州的包围。由於陳覺下屬非常害怕他,以至于他们都不敢提出意見。[16]

957年春季,陈和朱元之间又发生了频繁的冲突,因为对后周作戰的胜利而自大的朱抗拒了李景达(陳覺)發出的命令。陈因此向李璟上書稱朱元是原后汉叛将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门客,反覆难信,不应允许朱元继续指挥军队。李璟派杨守忠接替朱元,陈将朱召集到濠州,試圖解除朱元指挥权。但是朱与他的军队卻愤然叛逃到了后周。[14]郭榮随后击败并俘虏了杨守忠、許文稹和边镐李景达的军队也土崩瓦解,他和陈逃回金陵。[16]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身患重病之后,寿州的驻军最終向後周投降。[11]

958年春季,后周军开始向长江推進,郭榮进军到迎鑾(今江苏扬州 ),李璟担心他们会繼續向南推进。因此,他派陈覺率代表团前往後周,上贡罗縠紬绢三千匹、乳茶三千斤及香药犀象等,并提出願意作為後周附庸國及退位给太子李弘冀。当陈本人到后周行在目睹后周的楼船战棹已停泊于江岸时,他以为这些是从天而降的,愕然大骇。见驾后,他要求允许他派一名副手回金陵,以说服李璟割让仍由南唐统治的长江以北四个剩余的州:廬州舒州蘄州黃州。郭荣表示同意,[11]而陈则派官员刘承遇回到金陵。李璟随后又将刘派回到郭荣的营地,同意陳覺提出的要求。[17]郭荣随后允许陈回到南唐,并让他向李璟表达李璟不需要退位。[1][18]

失勢与死亡 编辑

此後,李璟自貶為國主,天子儀制皆降損,不再保留皇帝頭銜,并停止使用自己的年号,并为了避讳后周先帝改名李景。他还降低了南唐官员的官階。在此过程中,陈觉由樞密使被貶為兵部侍郎[1]

此時的李景处于沮丧状态。宋齊丘的黨羽们开始主张他退位,让宋摄政。李景对此表示不满,但对外没有公開反对。同时,鍾謨从后周返回,与李德明有着深厚友谊的他痛恨宋党在李德明的死中所起的作用。他指责宋计划篡位,陈和李徵古也是宋的黨羽。[18]陳覺返回南唐後,由於一向与严续不友好,陈詐稱郭荣曾表示因為聽說南唐抵抗後周是严续的主意,要求李景處死严续。知道陈与严之间有敌意的李景並不完全相信陳的話,並决定派鍾謨前往后周向郭荣求证。钟返回后,說郭荣没有提出過这样的要求,李景再次派钟前往後周,要求獲得授权處死宋及其黨羽。[11]郭荣认为这是南唐的内部事务,拒绝回应。[1]

959年左右,李景开始行動清除宋齊丘黨羽。 他发布了一项命令,宣布宋党的罪行,並下令宋退休,貶陳為国子博士,但流放宣州,并责令李徵古自杀。[1]在陈去宣州的途中,李景派了一个使者在饶州将他处决,[2]并杀宋齐丘,[11][14]并派钟谟奏明后周。[18]

作品 编辑

注释和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资治通鉴》卷294
  2. ^ 2.0 2.1 2.2 2.3 2.4 2.5 《十国春秋》卷二十六
  3.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cademia Sinica Chinese-Western Calendar Convereter.
  4. ^ 陈覺于959年2月3日被流放,并在流放途中被处决,这意味着他的死亡是在流放后不久。
  5. ^ 《资治通鉴》卷277
  6. ^ 《资治通鉴》卷279
  7. ^ 《资治通鉴》卷280
  8. ^ 8.0 8.1 《资治通鉴》卷281
  9. ^ 《资治通鉴》卷282
  10. ^ 10.0 10.1 《资治通鉴》卷283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12. ^ 12.0 12.1 12.2 《资治通鉴》卷285
  13. ^ 13.0 13.1 《资治通鉴》卷286
  14. ^ 14.0 14.1 14.2 14.3 《宋史》卷四百七十八
  15. ^ 《劾冯延已魏岑疏》
  16. ^ 16.0 16.1 16.2 16.3 《资治通鉴》卷293
  17. ^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
  18. ^ 18.0 18.1 18.2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