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林

陳霞林(1834年6月15日—1891年10月22日),亦名希陶桃源,字洞漁,又字篷(蓬)源,號問津,祖籍泉州同安臺灣大稻埕人,清代舉人、官員、仕紳。曾任內閣中書、國史館校對、廣東省候補知府。因在中法戰爭期間協助辦理團練而被台灣巡撫劉銘傳賞賜。[1]

陳霞林
出生1834年6月15日
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大稻埕獅館巷
逝世1891年10月22日
 大清廣東省廣州市
职业文人、官員

家族编辑

祖父為陳鴻同,父親為陳天來[1]。祖籍泉州同安縣西源鄉,嘉慶中年渡海來台[1]。原居於淡水廳拳山堡萬順寮,後遷居大稻埕獅館巷[1]。陳霞林的堂弟陳儒林亦為官員,曾任內閣中書[1]

生平编辑

陳霞林年少時拜大龍峒文人陳維英為師[1]。咸豐四年(1854年)新任淡水同知丁曰健來到淡水廳,特別看中其才能,後拔得廳試第一[1]。咸豐五年(1855年)中舉第66名,時年22歲[1]。咸豐六年(1856年)擔任內閣中書[1]、國史館校對[2],後成為候補知府,分發至廣東省補用[1]。因曾在北京設置公館,故人稱「陳部爺」[2]。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挑取謄錄[2]。建造台北城時,陳霞林也出錢出力,因而獲朝廷賞賜[1]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陳霞林向富戶籌借銀票二十萬兩,並辦理團練,防守滬尾海口[1]。次年劉銘傳上其功,晉升為道員,賞戴花翎,三代二品封典[1]

光緒十七年(1891年)陳霞林奉命擔任廣東省勸業道,八月抵達廣州,九月二十日染病逝世於廣州,享年59歲[1]

官銜编辑

官銜為「賞戴花翎廣東補用道欽加三品銜」[1]

遺跡编辑

  • 陳霞林之墓位於淡水興仁社區內[3]
  • 紗帽山上仍留有陳霞林的舉人旗桿及陳霞林祖母李孺人之墓[4]
  • 陳氏宗祠「陳德星堂」曾交由陳霞林管理,該堂已於1985年8月19日列為三級古蹟[5]

詩作编辑

陳霞林的詩作目前僅存一首七言律詩〈淡水黃鑑澄之妻何氏〉[4]。 此詩原收錄於連橫臺灣詩乘[4],又記載於賴子清《臺灣詩海》,題作〈仰藥救夫〉[6]

圖集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王月鏡、吳伯雄. 《臺北市志.卷九:人物賢德篇》.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88: 8–9頁. 
  2. ^ 2.0 2.1 2.2 陳霞林. 國家圖書館 台灣記憶. 2003-12. 
  3. ^ 探索消失的瑰寶.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4. ^ 4.0 4.1 4.2 全臺詩編輯小組 (编). 《全臺詩.第玖冊》. 2004: 391頁. 
  5. ^ 陳青松. 古蹟之旅 陳德星堂 台灣陳氏大宗祠. 聯合報. 2000-04-27 (中文(臺灣)). 
  6. ^ 陳霞林. 搜韻網. 

外部链接编辑

淡海 誥授中議大夫 陳霞林墓 隨意窩日誌 2019-06-10
北投 紗帽山 陳媽李孺人墓 隨意窩日誌 2015-04-15
陳霞林 國家圖書館 台灣記憶 民國9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