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樑(1772年—1857年),甯求[1]鳧薌[2]鳧香[3]江蘇長洲縣(今蘇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左侍郎。

陶樑
陶樑

清代學者象傳》之陶樑像


大清禮部左侍郎
籍貫 江蘇長洲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甯求,號鳧薌
室名 紅豆樹館
出生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逝世 咸豐七年(1857年)
出身
  • 嘉慶十三年戊辰科進士出身

生平 编辑

嘉慶十三年(1808年)登進士,改庶吉士。嘉慶十四年(1809年)授翰林院編修[4],任日講起居注官。嘉慶十八年(1813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

嘉慶十九年(1814年),林清之變天理教徒闖入紫禁城。陶樑正在文穎館修書,其仆駱升聽聞警訊,把陶樑藏在書櫥之中,隻身守護,身中數刀。次日,紛亂平定,陶樑出,將駱升救醒。仁宗迴鑾,聽說此事,贊駱升為「義僕」,並賜金。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陶樑署直隸天津道。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擔任永平府知府。次年,改正定府知府道光四年(1824年)任清河道。道光五年(1825年)加鹽運使銜。道光十年(1830年)任天津[5]。道光十二年(1832年)署永平府知府、任大名府知府、護大順廣道[5]。次年,護大名道。道光十七年(1837年)署大順廣道。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湖北荊宜施道[5]。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湖南糧儲道、湖北漢黃德道。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甘肅按察使山西按察使,署山西布政使[6]。次年,任江西布政使太常寺卿[5]咸豐二年(1852年)任內閣學士、加紫禁城騎馬咸豐三年(1853年)任朝考閱卷官,管理中書科事務、署吏部左侍郎咸豐五年(1855年)任禮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5]

著作 编辑

陶樑早有文名,曾从侍郎王昶,助其纂述。曾輯《畿輔詩傳》。[7]有《紅豆樹館詩稿》。

後代 编辑

有子陶璋、陶彥壽。

延伸阅读 编辑

[]

 清史稿·卷422》,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 编辑

  1.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6176號
  2.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7959號
  3. ^ 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 ,下冊 ,1391
  4. ^ 《大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嘉庆十四年。……引见戊辰科散馆及补行散馆人员。得旨、此次散馆之修撰吴信中、编修谢阶树、及补行散馆之修撰吴廷琛、业经授职。其清书二甲之庶吉士高翔麟、费丙章、汉书二甲之庶吉士贺长龄、陈官俊、周之琦、钱林、张葆、刘嗣绾、史评、陶梁、沈岐、陈传经、林培厚、王耀辰、刘荣黼、董国华、朱棨、胡承珙、罗家彦、宫焕、李可琼、夏国培、饶绚春、李恩绎、于德培、恩宁、胡兆兰、俱著授为编修。汉书三甲之庶吉士王道行、冯缵、俱著授为检讨。尹济源、吴恩韶、潘恭常、赵植庭、赵光禄、沈学廉、赵维熊、何珣、吴昌龄、萧应荃、程钟灵、姚丙成、唐业谦、何增元、张美如、杨镇、戴宗沅、廖敦行、吴其浚、钱仪吉、区玉麟、隆文、龚以镗、宗室敏勤、俱著以部属用。于学宗、魏元烺、曾冠英、李聚元、郑城、杨本浚、徐江、屠倬、贾秉钟、朱廷庆、涂晋、王锡蒲、王榘曾、唐善良、郝兆钰、李建北、杨煊、李桂林、俱著以知县即用。邵凤依、赵钟彦、徐步云、施鸾坡、俱著归原班铨选。
  5. ^ 5.0 5.1 5.2 5.3 5.4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924-5號
  6. ^ 《苏州府志》:陶梁,字凫芗,长洲人。嘉庆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纂修皇清文颖。十九年,林清之变,逆党阑入禁城,梁方在馆修书,其仆骆升闻警,匿梁於书橱,自当户立,贼刃之,仆,越日事定,梁出,救之苏。仁宗回銮闻之,召梁问状,曰:“义仆也!”赐之金。 二十一年,以知府发直隶,补永平,调正定。道光四年,擢清河道,署按察使。新城县失过境饷鞘,归罪外委白勤,逮讯,死於刑。上遣尚书松筠、侍郎白镕按治,察其枉,梁坐降四级,捐复知府,留直隶。十二年,补大名知府。十八年,迁湖北荆宜施道,万城堤决,梁复坐降调,捐复。二十二年,补湖南粮储道,调湖北汉黄德道。二十八年,迁甘肃按察使,调山西。二十九年,迁江西布政使。入觐,授太常寺卿。 文宗即位,梁疏言:“宣宗成皇帝天锡智勇,嘉庆十九年八月之变,当时但传发枪毙贼,不知首逆林清姓名地址,亦由宫中讯得,立时遣捕,故渠魁不致远飏,馀孽不致滋蔓。请敕载入实录,以扬圣武。”上从之。咸丰二年,擢内阁学士。四年,迁礼部侍郎。六年,以病乞罢。七年,卒,年八十六。 梁早有文名,曾从侍郎王昶助其纂述。历官所至,提倡风雅,宾接才俊,辑畿辅诗传行世。晚登朝右,时值军兴,耆旧凋落,其犹见乾、嘉文物之盛者,惟大学士祁俊藻与梁二人,为士林所归仰云。
  7. ^ 《蘇州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