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 (唐朝)
簡介 编辑
先世定州北平县人,迁移到陝州夏縣(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家貧不能學,擔任集賢院寫書吏,偷偷閱讀官書,發憤苦讀而成大儒,建中四年(783年)進士及第,隱居於中條山,陝虢觀察使李泌甚重之。
李泌任宰相,拜陽城為諫議大夫,遇事不肯多言。韓愈作《諍臣論》譏諷他,“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但後來他諫力阻裴延齡為相,因裴延齡曾誣陷陸贄,張滂、李充等人。
貞元十五年九月,任道州(今湖南南部道州)刺史,[1]“治民如治家,稅賦不能如額”。州上長官打考績時,陽城自署“撫字心勞,追科政拙,考下下”。道州多侏儒,且大多被迫入宮為宦官,陽城任刺史時,冒死上書,請求免此苛政。[2]後白居易亦將此事寫進詩中,[3]因而流傳,將陽城當作救災之神供奉,尊之為陽公福神。[4]顺宗即位,召還陽城,當時陽城已卒,得年七十。
注釋 编辑
- ^ 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載:“(贞元)四年(788)五月……后七年……又四年九月己巳,出拜道州刺史”。
- ^ 《太平御覽》:“道州土地產民多矮,每年常配鄉户貢其男號為‘矮奴’。(陽)城不平其以良為賤,又憫其編甿歲有離異之苦,乃抗疏論而免之,自是乃停其貢。民皆賴之,無不泣荷。”
- ^ 白居易有《道州民》诗云: “道州民,多侏儒,長者不過三尺餘。市作矮奴年進送,號為道州任土貢。任土貢,寧若斯,不聞使人生別離,老翁哭孫母哭兒。一自陽城來守郡,不進矮奴頻詔問。城云臣按六典書,任土貢有不貢無。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無矮奴。吾君感悟璽書下,歲貢矮奴宜悉罷。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從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於今受其賜,欲說使君先下淚。仍恐兒孫忘使君,生男多以陽為字。”
-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记载: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杨公讳成。昔汉武帝爱道州矮民,以为宫奴玩戏。其道州民生男;选拣休儒好者,每岁不下贡数百人,使公孙父母与子生别。省刺史杨公守郡,以表奏闻天子云: “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武帝感悟,省之,自后更不复取。其郡人立祠繪像供養,以為本州福神也。後天下士庶黎民,皆繪像敬之,以為福祿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