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簧管

木管樂器

雙簧管屬於木管樂器,屬於雙簧類樂器。「雙簧」是以兩塊簧片縛在一起,並透過簧片振動而發聲。它的音質獨特,在交響樂團中,經常在其他樂器的伴奏中以獨奏的形式出現。雙簧管是由蕭姆管Shawm)發展而成的樂器。

雙簧管
現代雙簧管
Woodwind
分類木管樂器
音域
相關樂器
著名演奏家

杜思慧 賴承儀 黃子穎 陳心言

吳家傳
相關條目

現今交響樂團演出前,會以雙簧管奏出的A(442Hz或440Hz)音來作為其他樂器調音的基礎。

給雙簧管調音有兩種無法考究的解釋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在以往的樂器合奏中,舊式雙簧管是最難調準音的樂器,所花的時間亦較多,所以演奏前會先讓它調準音後才到其他樂器,這習慣後來便成為了樂團的常規;第二種說法,雙簧管在演奏這個音高時,樂器的狀況最穩定,且音色較具穿透力音量也很大聲,故用來作為樂團調音的標準。

目前比較有科學根據的說法,雙簧管在吹奏時,豐富的音色下,產生的泛音是管弦樂團眾多樂器之中最多的,所以在調音時,面對不同特性的樂器(不同頻率的泛音)可以很容易校正在一起。這說法在頻譜儀發明之後有被實驗證實,雙簧管是管弦樂團編制樂器之中,產生的泛音是最多的。

以及調音為A音,是因為早期的管弦樂團為弦樂為主,弦樂器的空弦共同音(弦樂器都用空弦來調音)為A音,故統一用A音來調音。管樂團則是調音為bB音,原因是管樂團的bB調移調樂器居多的關係

構造

编辑
 
雙簧管 (Yamaha YOB-241)

現代雙簧管的管身主要由三節組成,分別為上管、下管及喇叭口。高階的雙簧管管身通常以非洲黑木Grenadilla)製成,亦有以塑膠或全透明合成樹脂製成,近幾年樂器製造廠商開發新的木料材質有玫瑰木、可樂豆木不等。

管身

编辑

雙簧管的管身由三部份組成,其上有20多個不同大小的音孔,音孔上裝有鍍金鍍銀的按鍵,用以覆蓋氣孔調節音高。整套按鍵以複雜的槓桿結構組成,吹奏時邊按按鍵,槓桿組合會以連動的方式自動打開或關閉氣孔,以改變吹奏出來的音高。

 
古典双簧管, Sand Dalton的原始副本by Johann Friedrich Floth, c. 1805

簧片(Reed)

编辑
 
雙簧管用簧片(LaWoz -- Medium Soft

簧片是影響雙簧管的音質的重要因素。簧片通常以蘆葦莖部(cane)製作,亦有使用竹蔗、竹片等材料製成,下方以尼龍線纏繞固定於銅製的軟木管(Staple)上,亦有以金、銀或特殊合金製成的軟木管。

簧片盛行主流的削法風格分為美式、徳式、法式三種削法,美式簧片削掉的比例面積較大,約整體簧片面積五分之四,德式與法式簧片削掉的面積則較小,德式比例約七分之三,法式比例為約五分之二;由於法式跟德式的比例非常的接近,很多人會分不清楚,但是還是可以從蘆葦削掉的表皮下緣形狀來區分,德式以U型行為主,法式則是有W型、V型以及少數為U型為主。

完成後的簧片總長度大約為70mm-74mm,可依演奏者本身習慣進行調整。

簧片使用前,必須先用清水泡數分鐘,待蘆葦纖維吸水變有彈性後,簧片才能充份震動,發出圓潤的音色。由於簧片有沾水後在吹奏的習慣,所以蘆葦纖維會伴隨著天氣的濕度有所膨脹或收縮,當天氣不穩定時,簧片震動狀況也變得非常的不穩定,可能會變成震動不良、或過度震動的狀況,演奏者的吹奏狀況也會被影響。

簧片的厚薄長短,亦會直接影響吹奏時的音質:較薄的簧片較容易發聲,適合初學者使用,但出來的音質欠圓潤;較厚簧片能吹出響亮而甜美的聲音,但難以控制,需要較大的氣壓才會發聲;長的簧片音準偏低,短的則音準偏高。初學者可選擇購買現成的簧片以便練習,但由於不同樂曲對雙簧管的音質有不同的要求,專業的演奏者通常會自製簧片以配合所需,自製時間需花上數天,這也是對雙簧管演奏者而言最大的挑戰。

按鍵系統

编辑

雙簧管的按鍵方式正不斷改良,現時的按鍵系統有:

  • 半自動按鍵系統:控制較困難,吹奏a²~c³時需按左手的2nd Octave鍵;槓桿結構較簡單,價錢較便宜。
  • 全自動按鍵系統:簡化了半自動按鍵系統的操作方式;槓桿結構較精密,價錢較高。

八度音鍵(Octave Keys)

编辑

普遍雙簧管都有2個八度音鍵:第1個用以打開e²至g#²等音的氣孔;第2個打開a²至c³的氣孔;設計較複雜的雙簧管則附設第3個八度音鍵,用以輔助c³以上音程的發聲。 新式的双簧管有3个八度音键,第1个用以打开E5至G#5等音的气孔;第2个打开A5至C6的气孔;第3个则提供另一套高音的按键指法。

顫音鍵(Trill Keys)

编辑

舊式的雙簧管礙於槓桿結構的不足,個別的音高很難、甚至無法產生顫音(trill)效果,如c²-d²、b-c¹等。新式的雙簧管附加不同的顫音鍵,使幾乎所有音都能發出顫音。

左手F鍵(Left-handed F)

编辑

舊式的雙簧管,吹奏D-F或F-D兩個音時必須使用叉狀F(Forked-F)的指法。新式的雙簧管附有左手F鍵,大大減低指法的複雜性,並保持音高、音質的穩定性。

叉狀F共鳴鍵(Forked-F resonance key)

编辑

另一個為簡化吹奏D-F或F-D指法所用的音鍵。舊式雙簧管的叉狀F指法需配合右手的Eb鍵;新式雙簧管配合了叉狀F共鳴鍵,使用叉狀F指法時便無需按Eb鍵。

音域及記譜法

编辑
 
雙簧管的可吹奏音域

雙簧管的音域有2個半八度,較其他木管樂器來的窄,由b♭到f³。通常音色最好聽的音域為a ¹到c ³之間,超出之外的音域,除了需要較高的演奏技巧之外,也可能會出現較過於尖銳的音色、爆音,或有失音準狀況。

雙簧管採用高音譜號,並使用實音記譜法。

吹奏技巧

编辑

相比長笛及其他木管樂器,雙簧管的音色較難控制。初學者由於未能有效運氣及控制嘴唇的壓力,經常會發出如鴨叫般刺耳聲音;然而有經驗的雙簧管演奏者,只要配合上下嘴唇的壓力,即可控制樂器發出美妙的音色。

吹奏雙簧管需要身體多方面的配合,包括有:

  1. 手指:負責按按鍵。
  2. 呼吸:與其他管樂一般,吹奏雙簧管必須使用腹式呼吸,並透過腹部來控制吹奏時的氣壓;腹部亦是吹奏颤音(Vibrato)效果的重要控制部份。吹奏雙簧管所花費的氣量,少於一般單簧樂器銅管樂器,故吹奏時很少會出現不夠氣的情況,演奏者反而會因未能充份吐盡體內積存的廢氣而感到胸口鬱悶。因此,演奏者吹奏時必須採取「先吐氣、再吸氣」的方式來換氣,有時甚至需要爭取吐出悶氣的機會,在吹奏時僅吐出部份空氣,待有機會時再換氣。
  3. 嘴唇:吹奏前上下唇必須包著上下排牙齒,嘴唇應呈小「O」形並含著簧片,嘴唇周圍的肌肉必須放鬆,但又必須避免吹奏時漏氣。吹奏時透過上下唇及嘴唇周圍的肌肉施加的壓力調節音色:壓力大時,聲音會偏高及變得刺耳;壓力太小時聲音會較圓潤但卻偏低,需配合足夠的氣壓以修正音高。嘴唇的形狀及控制稱為「Embouchure」。
  4. 牙齒:由於簧片十分脆弱,為避免損壞,牙齒不可與簧片有任何接觸,必須以嘴唇包著;牙齒可輔助嘴唇產生所需控制簧片的壓力以調節音色。
  5. 舌頭及喉嚨:配合呼吸及腹部的肌肉,並透過舌頭輕輕接觸簧片以控制斷音及跳音(Staccato);在吹奏較快的作品時更需喉嚨的配合以控制氣流。
  6. 高階技巧:雙吐(double tonguing)、三吐(triple tonguing)、循環呼吸(circular breathing)。

以上提及吹奏時牽涉的各個身體部份,由於存在著很大的個人差異,吹奏時身體各部份的協調亦因人而異。而部份肌肉(如:嘴唇、舌頭、喉嚨)控制更非人類慣性的活動模式,所以要充份控制雙簧管以奏出動聽的旋律,必須反覆練習以鍛鍊以上各部份的協調。

雙簧管家族樂器成員

编辑
 
不同音域的雙簧管,由上至下:赫格管、低音雙簧管、柔音雙簧管、英國管、高音雙簧管。

與雙簧管屬於同一家族的木管樂器包括有:

  • 高音雙簧管 (Oboe Piccolo),比雙簧管高一個小三度或完全四度(perfect fourth)。
  • 英國管 (Cor anglais/English Horn),比雙簧管低一個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
  • 柔音雙簧管 (Oboe d'amore),比雙簧管低一個小三度。
  • 低音雙簧管 (Bass Oboe),比雙簧管低一個完全八度(Octave)。
  • 赫格管 (Heckelphone),指法和低音雙簧管相同,但外形則參照巴松管所製成,比雙簧管低一個完全八度(Octave)。

著名的雙簧管作品

编辑

管弦樂

编辑

雙簧管是最早成為現代管絃樂團的常規樂器之一。早在巴洛克時期(Baroque Period),雙簧管已經成為器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在巴赫莫扎特海頓的交響樂作品中,編制已經包括雙簧管,並且出現獨奏的樂段。相比之下,巴松管雖然亦已納入編制當中,不過卻常與大提琴等低音樂器齊奏和作伴奏用途。

  • 巴哈:《勃蘭登堡協奏曲》第1首及第2首
  • 貝多芬:《第5號交響曲》第1樂章,有一段著名的華彩樂段獨奏,即是由雙簧管擔任。
  • 貝多芬:《第3號交響曲》第2樂章,著名的送葬進行曲即是由雙簧管演奏。
  • 貝多芬:《第6號交響曲》第1樂章,由雙簧管演奏最先出現的田園主題。
  • 布烈頓:《青少年管絃樂入門》
  • 韓德爾:《示巴女皇的到訪》
  • 浦羅哥菲夫:《彼得與狼》—以雙簧管代表鴨子的角色樂段
  • 拉威爾:《庫普蘭之墓》,作品中充分展現雙簧管的高度技巧
  • 柴可夫斯基:《天鵝湖》中的「情景」
  • 理查‧史特勞斯:《唐璜》中長達一分鐘的獨奏
  • 拉威爾:《展覽會之畫》管弦樂版本,杜樂麗花園(Tuileries)、雛雞之舞(Ballet of the Chickens in their Shells)片段
  •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譚》
  • 蕭泰然:《1947序曲》

協奏曲

编辑

與管弦樂作品相比,為雙簧管而創作的協奏曲相對不多。

巴洛克時期為雙簧管協奏曲創作最豐富的時期,如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創作過15首雙簧管協奏曲,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阿爾比諾尼(Tomaso Giovanni Albinoni)等人亦創作了大量的雙簧管協奏曲。但踏入古典時期,數量則大幅減少。

古典時期的雙簧管協奏曲數量並不多,海頓、莫札特均只創作過一首(海頓的作品近年被指出並非本人所創作);2005年曾經有相傳是貝多芬學生時期創作的雙簧管協奏曲被演出,但仍未廣泛被認可;這時期較出名的雙簧管協奏曲作品就只有以創作歌劇為主的貝里尼(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所寫的一首雙簧管協奏曲。

浪漫時期後期至二十世紀前,出現了許多重要的雙簧管協奏曲,如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理察•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普朗克(Francis Poulenc)、馬爾蒂努(Bohuslav Martinů)的協奏曲,理查史特勞斯的雙簧管協奏曲更是演奏家們公認的高難度曲目。

近代也陸續出現多首雙簧管協奏曲,如貝里奧(Luciano Berio)、齊默爾曼(Bernd Alois Zimmermann)、馬代爾納(Bruno Maderna)、茲維里奇(Ellen Taaffe Zwilich)、卡特(Elliott Carter)等。

獨奏作品與室內樂作品

编辑
  • 莫札特:F大調雙簧管四重奏,K.370
  • 泰雷曼:為雙簧管、木笛及數字低音的三重奏鳴曲
  • 瑪德蓮娜‧德林(Madeleine Dring):三重奏、三首組曲
  • 布烈頓:《六首奧維德的變形》,無伴奏雙簧管獨奏曲
  • 杜拉第(Antal Doráti):《五首雙簧管獨奏曲》,無伴奏雙簧管獨奏曲
  • 舒曼:三首浪漫曲 Op.94
  • 施托克豪森:《友誼》-選自聯篇歌劇《光》之《星期一》
  • 卡爾•尼爾森:兩首雙簧管和鋼琴幻想曲,op. 2
  • 佛漢•威廉士:《十首布雷克之歌》,雙簧管及男高音
  • 聖桑:D大調雙簧管奏鳴曲
  • 米堯:雙簧管奏鳴曲、《雅各之夢》
  • 查維斯(Carlos Chávez):《Upingos》
  • 欣德米特:雙簧管奏鳴曲
  • 卡特:《三位一體》(雙簧管及豎琴)、為雙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的四重奏
  • 藤掛廣幸:日本の四季

著名的雙簧管演奏家

编辑

主要雙簧管製造商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注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