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愨

中国教育家

韦悫(1896年9月15日—1976年11月25日),原名乃坤捧丹笔名普天,广东香山县翠微乡(后广东省中山县翠微村,现广东省珠海市翠微村)人,中国教育家。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1914年赴英国留学,翌年转往美国。1918年获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文学士学位,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孙中山非常大总统秘书兼外交部秘书,上海教育局局长,上海青年会中学校长,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商务印书馆编审部主任等。进入苏北和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后,任新四军江淮大学校长,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华东大学校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华侨大学代理校长,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年表 编辑

1896年9月15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微乡(后广东省中山县翠微村,现广东省珠海市翠微村)。1902年,6岁入私塾[1][2][3]。1905年,9岁进入广州南武中学附属小学就读。

1909年,13岁加入同盟会,也成为全校第一个剪去辫子的学生。1911年,15岁参加辛亥革命,10月25日,因参与刺杀清廷广州将军凤山行动,遭到当时两广总督张鸣岐通缉[2]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广东都督胡汉民拟定派遣韦悫等三名青年赴英国留学[2]。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

1914年2月7日,韦悫同另外5人乘轮船赴英国留学,于3月28日抵达伦敦,[2]进入英文补习学校。

1915年2月,韦悫考入了格拉斯大学,选学机械工程专业,3月,因为一次大战影响,韦悫从利物浦转往美国留学,进入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学习,继续修习机械工程课程,后他转学社会科学,以哲学为主科,政治学为副科。[2]

1918年6月,在奧柏林学院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隨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研究政治、社会哲学及教育,成绩优秀,当年获研究院奖学金。1919年,韦悫获中國教育部公費留學待遇。

1920年6月,韦悫与旅美侨领、芝加哥唐人街创建者梅宗周的女儿梅美恩结婚。同年冬天,以论文《中国的国际关系及其伦理、社会和政治体现(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in China and its Ethical, Social, and Political Interpretation)》获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

1921年1月,韦悫从加拿大温哥华与夫人乘船返回祖国。在广州岭南大学主讲政治学和哲学,,同时兼任广州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哲学、心理学等课程。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統,韦悫被委任为秘书兼南方革命政府外交部秘书。8月,韦悫与谢已原作为革命政府代表,会合北洋政府代表蔡元培、江苏教育会代表林士谟、夏威夷大学汉文历史系教授王天木,五人代表中国,出席在檀香山举行的太平洋教育会议。

1922年1月,由苏兆征邓发等领导的香港海员大罢工进入关键时刻,韦悫协助苏兆征到香港与港英当局交涉。[2]6月,陈炯明叛变,砲轰总统府,孙中山避居永丰舰宋庆龄避居钟荣光家,时任外交部长伍廷芳避居韦悫家中。

1923年3月,桂軍驱逐陈炯明孙中山重返广州设大本营,任海陆軍大元帥,韦悫在大元帥府从事外交工作,[4]并兼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代理委员长。该委员会取消后,改任广州市政府参事,但仍在岭南大学兼课。[2]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中,韦悫认识了共产党人张太雷恽代英和越南领袖胡志明

1925年,韦悫初与毛泽东初次相识。在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的廖仲恺帮助下,他回到故乡香山县开展农民运动。

1926年6月,韦悫由苏兆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未履行正式入党手续。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韦悫任外交部秘书兼国际司司长,并兼任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会委员。12月初,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韦悫也由广州经南昌前往武汉。

1927年1月,韦悫写了《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经当时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大会通过,并在报上发表。4月12日,四一二事变发生,韦悫被列入逮捕名单,从武汉避到上海,5月初,他在上海见到了蔡元培[2]蔡元培和苏联顾问的帮助下,筹得2000美金。6月初,韦悫乘船到了加拿大。在加拿大期间他以讲学为主。10月中旬抵达欧洲,先后与美国、法国政界、学界人士会晤,讨论中国大革命和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11月中旬,他应邀赴英国伦敦大学、利物浦大学、牛津大学讲学。后苏兆征托人发急电催其回国,韦悫结束流亡生涯乘船回国。

1928年2月,韦悫抵达香港,才发现苏兆征叫其回来参加广州起义[2]但此时广州起义已经失败了。旋即与在香港避难的家人前往上海。5月,经蔡元培推荐,任上海教育局局长

1929年5月,韦悫辞去了上海教育局局长职务,任上海青年会中学校长。[2]同时韦悫在南京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实验小学校长。

1932年夏天,应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的聘请,韦悫出任编审部主任。[2]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韦悫撤到租界,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42年1月,韦悫离开上海,12月,到苏北和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任新四军江淮大学校长。1943年,韦悫由陈毅张云逸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秘密党员。

1945年10月至1946年12月,韦悫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5]

1946年,内战爆发,韦悫时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他随军从淮阴转移山东沂蒙山区和胶东地区。[2]

1948年夏,韦悫根据中共华东局的指示,到山东潍县筹办华东大学,并担任校长。[2]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韦悫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9月,他作为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参加开国大典,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

1950年9月,兼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等职,是中国文字改革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

1952年6月20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成立,韦悫当选为副主席。[6]

1954年,韦悫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中央决定成立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韦悫等为委员。1959年,韦悫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韦悫公开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组织生活。

1964年1月,韦悫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廖承志提议,4月调入华侨大学任副校长,代理校长。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韦悫在华侨大学与其他校领导被抓出来批斗,并被认定为“资产阶级当权派”与“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7][8][9]

1970年1月,华侨大学停办。在周恩来安排下,韦悫从福建泉州回到北京。1976年11月25日,韦悫病逝于湖北省宜昌市,终年80岁。[10]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郑懿德.《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 第六辑》中的《韦悫传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福建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戴学稷教授、徐如副研究员. 《韦 悫——著名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改革家》.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网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中文(中国大陆)). 
  3. ^ 《韦弃工学文倡教育 历经世变成大家》. 《南方都市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1) (中文(中国大陆)). 
  4. ^ 《韦悫》.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网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5) (中文(臺灣)). 
  5. ^ 王远明. 《韦悫——教育家、语言文字改革家》. 《风起伶仃洋》.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10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中国大陆)). 
  6. ^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辉煌六十年》存档副本. [2015-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5). .《中国体育报》网站 .2009年5月20日
  7. ^ 凤凰卫视《承露涌泉惠五洲——华侨大学建校五十周年》[1][永久失效連結].华侨大学官网
  8. ^ 《怀念华侨大学原副校长韦悫》. 华侨大学校庆网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連結]
  9. ^ 陈湃. 《华侨大学校长韦悫》 (中文(中国大陆)). 
  10. ^ 新华社.《韦悫同志的追悼会在京举行》.1976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