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波密拉 (1961年)

颱風波密拉(英語:Typhoon Pamela,國际编号:6120,中国大陆编号:61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0W)是1960年代中有名的強烈颱風,也是造成台灣相當嚴重風災之一,而災區集中在北台灣

颱風波密拉
Typhoon Pamela(英文)
路徑圖
颱風波密拉的路徑圖
颱風波密拉的路徑圖
概況
形成日期1961年9月8日
消散日期1961年9月12日
最低氣壓915 hPa
影響
財產損失500萬美元
死傷人數 臺灣158死121失蹤
影響地區 美治琉球
臺灣
中国大陆
1961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路徑 编辑

1961年9月6日,關島海面生成一熱帶低氣壓,以每小時2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移動,但是之後導引氣流不明顯,7日至9日時速只有5公里,而當時它發展的很緩慢,一直到9月9日下午才增強為輕度颱風(以現在的標準應該尚未成為輕度颱風),此時它來到了硫磺島西南海面上約850公里,此時颱風才開始快速增強,從中心最大風速每秒15公尺到隔日上午的35公尺,速度開始加快,每小時增為15公里往西北西移動,波密拉此時已經為中度颱風

9月11日上午,波密拉已經移至那霸南方海面,北方強勁的高壓脊引領往西北偏西方向前進,同時氣壓為950毫巴,中心最大風速已經到達了50公尺,強度發展成當時強烈颱風的標準,同時突然加速,從緩慢加速到每小時33公里,偏西路徑對台灣構成嚴重威脅。傍晚八點,波密拉已經到達了930毫巴,中心最大風速每秒60公尺的巔峰,距離花蓮東方約270公里。在12日凌晨兩點,登陸了宜花交界一帶。後來,二次登陸中國大陸。波密拉登陸中國大陸後,逐漸減弱消散。

影響 编辑

  臺灣 编辑

 
 
彭佳嶼
34.6 m/s
 
板橋
 
鞍部
 
竹子湖
 
淡水
 
基隆
35 m/s
 
臺北
26.2 m/s
 
新屋
 
新竹
33.4 m/s
 
宜蘭
34.8 m/s
 
蘇澳
 
花蓮
23 m/s
 
成功(新港)
20.5 m/s
 
臺東
18.2 m/s
 
大武
9.3 m/s
 
蘭嶼
25.7 m/s
 
臺中
17.8 m/s
 
梧棲
 
日月潭
 
阿里山
 
嘉義
 
玉山
 
臺南
13.5 m/s
 
高雄
17.2 m/s
 
恆春
15.7 m/s
 
澎湖
28 m/s
 
東吉島
 
金門
 
馬祖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署屬氣象測站測得最大持續風力[1]。圖例:
 無數據
 測得5級風或以下
 測得6至7級風
 測得8至9級風
 測得10至11級風
 測得12至15級風
備註:新竹氣象站測得自1949年以來最大持續風力紀錄
 
 
彭佳嶼
42 m/s
 
板橋
 
鞍部
 
竹子湖
 
淡水
 
基隆
42.5 m/s
 
臺北
37.4 m/s
 
新屋
 
新竹
42.7 m/s
 
宜蘭
44.8 m/s
 
蘇澳
 
花蓮
27.2 m/s
 
成功(新港)
26.9 m/s
 
臺東
22.3 m/s
 
大武
20.1 m/s
 
蘭嶼
35.2 m/s
 
臺中
30.7 m/s
 
梧棲
 
日月潭
 
阿里山
 
嘉義
 
玉山
 
臺南
26.6 m/s
 
高雄
 
恆春
18.3 m/s
 
澎湖
34.2 m/s
 
東吉島
 
金門
 
馬祖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署屬氣象測站測得最大陣風[1]。圖例:
 無數據
 測得8至9級風
 測得10至11級風
 測得12至15級風
備註:新竹氣象站測得自1949年以來最大陣風紀錄
當地發出之最高熱帶氣旋警特報: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相當驚人的不只是波密拉颱風如此直接的通過中央山脈,基本上相對移速較快的颱風,一般而言影響風大於雨,但是僅100毫米的雨量,卻為台北地區造成大淹水,包括三重蘆洲新莊永和士林大直一帶淹水嚴重,許多淹水地區都包括大漢溪流域,除了暴雨之天然因素外,據說還有人為因素,大漢溪上游當時剛落成的石門水庫,情勢錯估突然洩洪,在當時資訊不發達之時,民眾疏忽而未防備,造成大漢溪流域慘重淹水和死傷。據當時警務局的資料,波密拉颱風造成全台153人死亡,140人失蹤,以及1874人受傷,房屋全倒12349間,房屋半倒26442間,傷亡慘重,還有許多漁船翻覆損毀,宜蘭地區首當其衝,也遭受空前的損失。行政院於災後成立「台北地區河川防洪計畫審核小組」,積極辦理台北防洪計畫[2]

統計 编辑

氣象測站 持續風力 陣風 備註
發生時間 風暴名稱 風速 (m/s) 蒲福氏風級 發生時間 風暴名稱 風速 (m/s) 蒲福氏風級
臺北 1962年8月 歐珀 (Opal) 33 12級 1962年8月 歐珀 (Opal) 49.1 15級
澎湖 1949年9月 尼利 (Nelly) 37 13級 1986年8月 韋恩 (Wayne) 68 >17級
恆春 1953年8月 莉泰 (Rita) 36 12級 2016年9月 莫蘭蒂 (Meranti) 52.2 16級
臺中 1969年9月 艾爾西 (Elsie) 21.7 9級 1969年9月 艾爾西 (Elsie) 39 13級
臺南 1952年11月 貝絲 (Bess) 31 11級 1987年9月 傑魯得 (Gerald) 45.6 14級
臺東 1965年6月 黛納 (Dinah) 43 14級 2016年7月8日上午4時36分 尼伯特 (Nepartak) 57.2 17級 自1901年建站以來最大陣風紀錄[3]
花蓮 2005年10月2日上午5時8分 龍王 (Longwang) 45.2 14級 2005年10月2日上午5時12分 龍王 (Longwang) 64.9 >17級 自1948年有觀測紀錄以來最大持續風力及最大陣風[4]
高雄 1962年10月 黛納 (Dinah) 35.3 12級 1977年7月 賽洛瑪 (Thelma) 53 16級
鞍部 1971年7月 娜定 (Nadine) 43 14級 2015年9月28日下午5時23分 杜鵑 (Dujuan) 54.5 16級 自1937年建站以來最大陣風紀錄[5]
竹子湖 1977年7月 薇拉 (Vera) 42 14級 1985年8月 尼爾森 (Nelson) 66 >17級
阿里山 1952年11月 貝絲 (Bess) 27.5 9級 2006年7月25日上午0時31分 凱米 (Kaemi) 38.1 13級
日月潭 1956年9月 黛納 (Dinah) 25 10級 1986年8月 韋恩 (Wayne) 54 16級
玉山 1971年7月 娜定 (Nadine) 40 13級 2006年7月25日上午1時15分 凱米 (Kaemi) 51.5 16級
彭佳嶼 1966年9月 寇拉 (Cora) 62.7 >17級 1966年9月 寇拉 (Cora) 80 >17級
宜蘭 1962年8月 歐珀 (Opal) 50.7 15級 1962年8月 歐珀 (Opal) 66 >17級
新竹 1961年9月 波密拉 (Pamela) 33.4 12級 1961年9月 波密拉 (Pamela) 42.7 14級 1991年遷至竹北現址[6]
大武 1962年10月 黛納 (Dinah) 31.3 11級 2012年8月24日上午4時19分 天秤 (Tembin) 59.1 17級
成功 2000年8月22下午10時47分 碧利斯 (Bilis) 52.3 16級 2000年8月22日下午10時41分 碧利斯 (Bilis) 78.4 >17級
蘭嶼 1961年5月 貝蒂 (Betty) 74.7 >17級 2023年10月 小犬 (Koinu) 95.2 >17級
淡水 1961年9月 波密拉 (Pamela) 36.7 12級 1971年7月 娜定 (Nadine) 46.9 15級
基隆 1959年8月 瓊安 (Joan) 43 14級 1971年9月 貝絲 (Bess) 67 >17級
東吉島 1986年8月 韋恩 (Wayne) 49.1 15級 1987年9月 傑魯得 (Gerald) 70 >17級 1962年建站[7]
嘉義 1986年8月 韋恩 (Wayne) 27.5 10級 1986年8月 韋恩 (Wayne) 42.7 14級 1968年建站[8]
梧棲 1986年9月 艾貝 (Abby) 33 12級 2016年9月27日 梅姬 (Megi) 57.2 17級 1976年建站[9]
蘇澳 1994年9月 葛拉絲 (Gladys) 40.2 13級 1994年9月 葛拉絲 (Gladys) 68.6 >17級 1981年建站[10]
板橋 2015年8月8日上午3時23分 蘇迪勒 (Soudelor) 19 8級 2015年8月8日上午3時19分 蘇迪勒 (Soudelor) 36.7 12級 2002年建站[11]
馬祖 2005年9月1日上午10時9分 泰利 (Talim) 24 9級 2015年8月8日下午2時16分 蘇迪勒 (Soudelor) 48.9 15級 2003年建站[12]
金門 2016年9月15日凌晨3時4分 莫蘭蒂 (Meranti) 42.2 14級 2016年9月15日凌晨2時57分 莫蘭蒂 (Meranti) 61.7 >17級 2004年建站[13]
新屋 2015年8月8日上午5時6分 蘇迪勒 (Soudelor) 29.7 11級 2015年8月8日上午5時3分 蘇迪勒 (Soudelor) 47 15級 2013年建站[14]
  1. 以下為9月11日8時起至12日20時颱風侵臺期間各測站總雨量[15]
排行 雨量(毫米) 測站名稱
1 310.3 阿里山
2 203.3 宜蘭
3 178.7 玉山
4 150.7 基隆
5 146.5 鞍部
6 138.8 澎湖
7 132.9 新竹
8 128.6 淡水
9 102.6 竹子湖
10 101.6 臺北
11 94.2 臺中
12 81.2 花蓮
13 43.6 日月潭
14 30.5 臺南
15 30.4 彭佳嶼
16 28.9 大武
17 13.9 高雄
18 11.9 成功
19 8.8 臺東
20 2.4 蘭嶼
21 0.9 恆春

紀錄 编辑

一般而言,許多颱風在通過台灣中央山脈時,都因為高低層環流爬過山脈難易度不一,容易誘發副低壓中心導引颱風通過山脈,但是波密拉的時速相當快速,還沒有生成副低壓就已經爬過雪山山脈,早上八點就在台中西北出海,在陸上期間只有短短的五小時多,相當驚人,此時颱風結構也遭到破壞,為中度颱風,在通過雪山山脈時也因為風和地形的影響,台東地區出現焚風情形,從當日凌晨一點的27度飆升到二點的32.3度到六點才結束。下午兩點波密拉就進入大陸快速減弱,隔日早上就變性為溫帶氣旋

波密拉的最大平均風速在基隆市,每秒有35公尺,其次是登陸點宜蘭縣,有34.8公尺,瞬間最大陣風有44.8公尺,而雨量方面,臺北縣烏來最多,在侵台期間降下347.2毫米,蘇澳鎮也有319.8毫米,而宜蘭市有203毫米,台北市僅有100毫米,西南部平地以及東部幾乎不超過50毫米,恆春鎮幾乎沒有下雨(0.9毫米)。

除此之外,波密拉形成時,因為初期三天發展緩慢,結構不是很好,但是在之後快速增強成強烈颱風,只有短短兩三天(近年發展最快的有名颱風應該是瑞伯),並且從原本牛步開始飆快,氣象局原本認為波密拉應會維持往西北的方向前進,卻沒想到北邊高壓不讓它往北進,反而往西威脅台灣,當時的氣象技術缺乏,沒有足夠海上資料可以準確預測,必須依賴美軍的氣象資料發布了波密拉的颱風警報,氣象局原本預測十二日上午九點登陸,因為當颱風在登陸台灣東部時,時有速度趨緩找尋登陸點之情形,但是它卻在凌晨兩點就已經登陸了交界一帶,使氣象人員措手不及,之後更以狂飆通過雪山山脈,讓氣象人員大為傻眼,也使一般民眾有所責難,其預測誤差過大,更加上台北大漢溪流域大淹水染上人為因素色彩,波密拉颱風所需去追究的,不只是其路徑本身,還有人為疏忽的原因。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記錄 编辑

臺灣 编辑

 中央氣象局 颱風警報
上一熱帶氣旋 海上颱風警報
    1961.09.11 10:00 - 1961.09.11 10:00
下一熱帶氣旋
超級強烈颱風南施 中度颱風沙莉
超級強烈颱風南施 陸上颱風警報
    1961.09.11 16:00 - 1961.09.12 16:00
中度颱風沙莉

參考資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