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科羅旺 (2015年)

颱風科羅旺 (英語:Typhoon Krovanh,國際編號:152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0W)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8個被命名的風暴。「科羅旺」一名由柬埔寨提供,即白豆蔻,盛產於柬埔寨、泰國老挝越南斯里蘭卡等國,而中國雲南廣東廣西等地亦有栽培。[1][2][3]

颱風科羅旺
Typhoon Krovanh(英文)
科羅旺在9月17日達到颱風強度,正在打開風眼
科羅旺在9月17日達到颱風強度,正在打開風眼
路徑圖
颱風科羅旺的路徑圖
颱風科羅旺的路徑圖
概況
形成日期2015年9月14日
轉化日期2015年9月21日
消散日期2015年9月28日
最低氣壓945 hPa
瞬間最大陣風220 km/h
影響
影響地區 北马里亚纳群岛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發展過程 编辑

一個低壓區於2015年9月13日在關島以東海域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6W。翌日(14日)午夜1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評級「低」[注 1],但3小時後旋即跳過評級「中」[注 2],將該評級直接上調為「高」,並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注 3]。此外日本氣象廳於凌晨2時將該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在早上8時對其發出烈風警報。

9月15日凌晨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該系統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給予編號20W。當日該系統發展較慢,組織鬆散,移動亦飄忽不定,採取一條蛇形路徑,向西北偏西移動後突然以90度轉往東北偏北方向,但半日後在副熱帶高壓脊影響下再度往西北轉向,回復原來的移動方向。之後系統在垂直风切变[注 4]微弱的環境中開始整合,強度穩步上揚,日本氣象廳在翌日(16日)凌晨2時將該熱帶低氣壓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1520[注 5],並命名為科羅旺,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同時將科羅旺升格為熱帶風暴。9小時後,日本氣象廳將科羅旺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這時科羅旺的中心密集雲團[注 6]已經形成,並開始發展出「雲捲風眼」[注 7]。而由於副熱帶高壓脊支配西北太平洋,其南面深厚的東風帶[注 8]引領科羅旺穩定地採取西北偏西路線,時速約15公里。

受惠於垂直風切變微弱、海水炎熱和高空輻散[注 9]良好的環境,科羅旺在17日繼續增強,打通分別向赤道和極地的雙向流出通道,中心密集雲團進一步鞏固,並打開風眼。日本氣象廳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凌晨2時同步將科羅旺升格為颱風。當日科羅旺移至副熱帶高壓脊西南側,路徑變得偏西北,移速維持在每小時15公里左右,而科羅旺亦在晚上達到強度巔峰。翌日(18日)科羅旺沿副熱帶高壓脊西側作順時針轉向,採取北至西北偏北的移動路線,同時系統西面捲入乾空氣使對流衰減,加上開始受西風帶[注 10]影響,垂直風切變明顯加強,使科羅旺轉趨減弱。

科羅旺在19日的移動方向漸轉為東北,強度繼續回落,風眼變得模糊不清,變為「雲塞風眼」。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當晚8時將科羅旺降格為熱帶風暴,而日本氣象廳在20日凌晨2時亦將科羅旺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受到更強烈的風切變,以及水溫下降導致能量供應減少的影響,科羅旺的中心密集雲團被毀壞,深層對流向東北切離,且風眼被完全填塞,低層環流中心甚至局部外露。受到冷空氣入侵,科羅旺亦逐漸發展出鋒面,開始轉化為溫帶氣旋的過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當晚8時對科羅旺發出最後警報,同時日本氣象廳把科羅旺降格為熱帶風暴,並在翌日(21日)凌晨2時表示科羅旺已轉化為溫帶氣旋。系統之後繼續北上,但到北海道以東時卻突然掉頭南移,再逐漸轉向偏東。科羅旺的殘餘系統仍維持足足一星期,最終在28日才減弱消散。

釋義 编辑

  1. ^ 當有2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某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低」。除非環境異常優良,否則該系統在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甚微。[4]
  2. ^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中」。一般而言,即使發展機會增大,系統過了24小時之後發展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才較高;但如果環境良好,系統亦可以在24小時內形成熱帶氣旋。[4]
  3. ^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高」,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此時該系統於24小時之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極高,若氣象因素特別有利,該系統更可於6小時內增強為熱帶低氣壓[4]
  4. ^ 「垂直風切變」是指比較一垂直高度中的風速及風向差。[5]
  5. ^ 前二位為當年公元紀年末二碼(2015),末二位代表科羅旺是當年被日本氣象廳20個升格為熱帶風暴熱帶氣旋
  6. ^ 「中心密集雲團」是達強烈熱帶風暴級別之熱帶氣旋所擁有的一種特徵,在衛星雲圖上所見為一渾圓,集中及具有組織的密集雲區在中心附近旋轉,通常為積雨雲或塔狀積雲,會引致中心附近有雷暴發生。中心密集雲層區之下應有相當明顯而成熟的螺旋雲帶,同時伸展到雲帶之外;當熱帶氣旋進一步增強至颱風程度時,風眼也會開始在此處的中心區域形成。[6]
  7. ^ 「雲捲風眼」是熱帶氣旋中心當中,由螺旋雲帶旋捲成之缺乏組織的眼牆,結構看來較不佳。此現象以發生在熱帶氣旋環流中吹西北風象限內者較為普遍,其維持時間隨當時形成熱帶氣旋的氣象環流條件不同而異,出現時間或長或短。[7][8]
  8. ^ 「赤道東風帶」位於3000米以上高空,空氣由副熱帶高壓流向赤道附近之低壓,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之下形成偏東風。此乃地球三股行星風系中的其中之一,有導引熱帶氣旋向西移動的作用,一般令熱帶氣旋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行進。[9]
  9. ^ 「輻散」是指空氣由一個中心向四周散開,通常只有氣旋式輻散,形成原因和輻合的機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壓系統發生。高空也能有高壓,所以高空也能有輻散,高空輻散足夠又有水氣時就可能降雨,形成原因和輻合相若。[10][11]
  10. ^ 「西風帶」是位於副熱帶高壓與副極地低壓之間(大致在南北緯30至60度之間)的行星風帶。從副熱帶高壓流向副極地低壓的氣流在科里奥利力(或稱「地轉偏向力」、「科氏力」)的作用之下,偏轉成西風(北半球為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因此西風為盛行風。[12][13]

參考資料 编辑

  1. ^ 中國植物志. 中國植物志: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9). 
  2.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2015-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4). 
  3. ^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2015-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4. ^ 4.0 4.1 4.2 Digital Typhoon. デジタル台風:JTWC衛星写真のLOWの意味は?. 2011-07-13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日語)
  5.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風字:風切變.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繁體中文)
  6. ^ HKCOC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中字:中心密集雲層區. [2015-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繁體中文)
  7. ^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颱風的結構. [2015-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繁體中文)
  8.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雲字:雲捲風眼. [2015-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繁體中文)
  9.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東字:東風帶. 2015-08-18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繁體中文)
  10. ^ 香港天文台. 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繁體中文)
  11.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輻字:輻散和輻合.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繁體中文)
  12. ^ 中華百科全書. 自然科學類:西風帶. [2015-05-03]. [失效連結](繁體中文)
  13.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帶.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繁體中文)

參見 编辑

同期出現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