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培道中學

香港中學
(重定向自香港培道中学

香港培道中學(英語:Pooi To Middle School),於1888年創校,由美國南方浸會女傳道會派遣宣教士來華創辦,現時為一所全日制基督新教資助女子中學。「培道」的意思 是「培」育學生認識及活出神的「道」。

香港培道中學
Pooi To Middle School

地址 香港九龍九龍城區九龍城延文禮士道2號
邮政编码ptm-info@pooito.edu.hk
类型資助學校女子中學
宗教背景基督新教
隶属香港浸信會聯會
创办日期1888年
创始人容懿美女士
学区九龍城區
校監李樹甘博士
校長張美華女士
年级中一至中六
校訓愛·誠·貞·毅
電話號碼(852) 2336 1706
传真號碼(852) 2337 9762
学校网址https://www.pooito.edu.hk/
地圖

校政管理 编辑

歷任校監 编辑

歷任校長 编辑

  • 1949年至1965年:禤偉靈 女士[1]
  • 張美華 女士

歷史 编辑

1888年,美國南方浸信會女傳道會傳教士容懿美女士(Miss Emma Young)被獲派來華開辦女子教育,因當時的女性大多未有機會進學堂讀書,而且未接觸過基督教。當時容女士隻身只帶著很少的金錢來華,沒有物資建校,亦沒有可依靠的人,她在廣州五仙門開辦了培道女子中學。在當時,勸喻女性上學並不容易,因為她們自古被認為無需讀書。同年3月3日,學校正式開課,當時稱為婦孺班,開學時僅有6名學生,但她仍全心教授她們。她讓婦女帶著孩子上學。亦讓有缺陷的人學習刺繡,使他們能有一技之長。在其努力下,學生人數漸漸增加。在1907年遷入廣州東山民地的新校舍,於1918年開辦中學、初級師範、小學和幼稚園各級。至1930年奉准立案,此後純由華人管理[2]

但後來1937年發生第二次中日战争,廣州遭遇空襲,使學校不能繼續正常運作,被迫要離開五仙門,老師們帶著願意跟隨學校走的學生離開,遷往肇慶暫避戰火。1938年再由肇慶遷往香港旺角廣華街,而小學部在1940年遷入馬頭圍士他令道。1941年與培正中學坪石合辦培聯中學。1942年香港淪陷後,遷往澳門繼續辦學,後成立澳門培道中學。1945年戰爭結束,校方一方面遷回廣州,接收東山校舍及復課,經歷史演變成為現廣州市第七中學;另一方面到香港設立分校,租用士他令道浸信會副堂作校舍之用。1946年香港分校正式命名為「香港培道女子中學」,1947年遷往九龍仔嘉林邊道校舍。1952年向香港政府申請撥地延文禮士道2至8號,由師生籌款興建校舍。1954年延文禮士道新校舍完工,敦請香港總督葛量洪爵士夫人主持啟鑰儀式。1959年擴建「七十週年紀念堂」。1984年加建培道長廊,連接延校舍與紀念堂兩座校舍。1997年,全校進行大型的維修工程。

1961年,香港培道中學採用五年完成中學制度,再於1965年參加香港中學會考。1975年逐步轉為資助中學。1991年實施循環制上課,1992年9月開始兩年制預科班。1994年成立家長會。

2006年,學校獲立法會通過資助$138,500,000原址重建校舍,學校展開約會$30,000,000籌款活動優化校舍。在高山劇場演出三場本校首齣英語音樂劇《安妮》, 勉勵各人積極面對環境的改變。自此「舞動聲揚/音樂劇」成為培道每年的慶典,讓學生有機會展現演藝才能。同年6月最後一星期舉行「校舍告別週」。透過一系列活動為校舍感恩,之後暫在青山道德貞女子中學舊校舍上課。

2010年承蒙各地校友及各界人士捐款約3,000萬元,提昇新校舍建設。3月12日舉行新校舍奉獻及開幕典禮,主禮嘉賓為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太平紳士。9月起,校董會通過學校以「雙語教學」為培道的新使命。本校根據教育局「教學語言微調方案」,由中一開始,5班中有3班為英文班及2班為中文班。全級數學科及科學科以英語為教學語言。而其中3班學生更會以英語學習歷史科及電腦科。

2022年由中一開始,4班中有3班為英文班及1班為中文班,全級數學科及科學科以英語為教學語言。而其中3班學生更會以全英語學習歷史科及電腦科,其他科目則有15%以英語學習,以強化中英兼擅之學校方向。

教學語言 编辑

https://www.pooito.edu.hk/English/Curriculum/School_MOI_eng.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校訓 编辑

「愛·誠·貞·毅」是培道中學的校訓。

「愛」: 愛無不親,愛則遠者悅近者來;

「誠」: 誠無不成,誠則眾庶憑生,而無物不長;

「貞」: 貞無不正,貞則立一為宗,無所偏頗;

「毅」: 毅無不決,毅則勇往直前,無所猶豫。

學校希望培道女兒以「愛·誠·貞·毅」為人生目標。

校歌 编辑

香港培道使用廣州培道原版校歌的第三段作為該校校歌。校歌顯出學校希望同學無論在什麼環境中生活,都要堅強,做到愛誠貞毅,這亦是培道女兒的特質。 校歌以普通话唱诵。

培道同學兮 愛誠貞毅

四德俱備兮 無往而畏

當茲社會兮 釜鳴而螗沸

毋徨毋惑兮 毋悲毋歔欷

培道同學兮 記取愛誠貞毅

编辑

香港培道中學的社有別於香港的其他學校,一個年級為一個,而社名每年度都不同。

1888-1906 五仙社 1907-1925 東山社

1926 覺社 1927 明社 1928 適適社

1929 互助社 1930 鞏社 1931 蔚社

1932 曦社 1933 星社 1934 峰社

.........................................................

社名一定要有日、羽、山其中一個字,三年為一循環。

「 日」字旁 「 羽」字旁 「山」字旁

(屬藍黃系) (屬紅白系) (屬綠白系)

1935 曄曄社 1936 翼社 1937 峑社

1938 暉暉社 1939 凌社 1940 崇社

1941 晶社 1942 翀社 1943 崑社

1944 暾社 1945 翬社 1946 崧社

1947 昕社 1948 翹社 1949 嶝社

1950 旭社 1951 翔社 1952 岳社

1953 是社 1954 翱社 1955 嶔社

1956 昭社 1957 翨社 1958 峻社

1959 晃社 1960 翊社 1961 岱社

1962 昱社 1963 翎社 1964 崎社

1965(初中三) 暘社 1965 翰社 1966 嶸社

1967 晨社 1968 翕社 1969 山令社

1970 暚社 1971 羽也 社 1972 峩社

1973 智社 1974 羽青 社 1975 崝社

1976 晅社 1977 羽賓 社 1978 峘社

1979 旼社 1980 耀社 1981 嵐社

1982 晟社 1983 翾社 1984 嶢社

1985 景社 1986 翩社 1987 山宣 社

1988 晴社 1989 翯社 1990 巒社

1991 昊社 1992 習社 1993 崢社

1994 晰社 1995 翠社 1996 山社

1997 晉社 1998 翪社 1999 嶠社

2000 昫社 2001 翥社 2002 崚社

2003 曜社 2004 新翱社 2005 峯社

2006 暐社 2007 翛社 2008 嵩社

2009 日社 2010 翽社 2012 巘社

2013 晞社 2014 翮社 2015 嶺社

2016 曈社 2017 䎚社 2018 屹社

2019 昂社 2020 翧社 2021 巍社

2022 暟社 2023 翓社 2024 峑社

2025 昉社 2026 羿社 2027 屾社

2028 暻社

校舍及設施 编辑

學校樓高7層,面積15,512平方米,由A座大樓、B座大樓、C座大樓及D座大樓四部分組成。學校的設施如下:[3][4][5]

  • 28間課室
  • 禮堂(可容納1,000人,名為「校友會禮堂」)
  • 演講廳(可容納240人,相等於兩個年級的人數)
  • 體育館(具國際籃球賽場地標準)
  • 2個室外籃球場
  • 校史館(2000平方尺)
  • 教堂 (可容納150人,相等於一個年級的人數)
  • 藝術教育中心(3000平方尺)
  • 學生活動中心(1800平方尺)
  • 5間實驗室
  • 梁胡燕群健康教育中心
  • 中華文化室
  • 歷史文化室
  • 地理室
  • 2間家政室
  • 學治會室、學生領袖室
  • STEM室、電腦室、多媒體學習室
  • 音樂室
  • 視覺藝術室
  • 健身室
  • 學生活動中心(1500平方尺)
  • 學生輔導室、社工室
  • 會議室
  • 教員室
  • 教員休息室
  • 學生餐廳(3000平方尺)
  • T 花園
  • 四葉雅座
  • 停車場(20個車位)

著名/傑出校友 编辑

參見條目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甄詠蓓是Facebook公開校友群組「Pooi To Middle School」(group/2221367874)的成員。

參考資料 编辑

  1. ^ 英女皇嘉獎香港有功官民 元旦授勳名單. 華僑日報. 1968-01-01 [2024-02-25]. 
  2. ^ 培道中學發展史 盧家碧 (PDF). [2021-03-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06). 
  3. ^ 九龍仔延文禮士道香港培道中學重建計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立法會工務小姐委員會文件
  4. ^ 九龍仔校舍興建進展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04-16.香港培道中學
  5. ^ 校舍特色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04-08.香港培道中學
  6. ^ 盧子健、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287. 
  7. ^ 鄧碧雲小史. 華僑日報. 1991-03-26: 22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8. ^ 八間學校畢業禮. 華僑日報. 1967-07-23: 11 [2022-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6). 
  9. ^ 升學乎?就業乎? 七學校畢業生題名. 華僑日報. 1958-07-15: 14 [2022-04-16]. 
  10. ^ 中文中學會考放榜 一千四百餘人合格. 工商晚報. 1958-07-19: 8 [2022-04-19]. 

外部連結 编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