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
馬英九(1950年7月13日—),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及法学家,中國國民黨籍,祖籍江西省永新县[2],籍貫湖南省湘潭县[3][註 1]。馬鶴凌和秦厚修之子,生於英屬香港九龍油麻地[3],1952年隨雙親定居臺北市[4][5]。現為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講座教授,曾任中華民國總統(第12、13任)、中國國民黨主席、臺北市市長、法務部部長等職。
馬英九 | |||||||||||||||||||
---|---|---|---|---|---|---|---|---|---|---|---|---|---|---|---|---|---|---|---|
![]() 中華民國總統府官方肖像 | |||||||||||||||||||
![]() 選舉:2008、2012 | |||||||||||||||||||
任期 2008年5月20日—2016年5月20日 | |||||||||||||||||||
行政院院长 | |||||||||||||||||||
副总统 | 蕭萬長(第12任) 吳敦義(第13任) | ||||||||||||||||||
前任 | 陳水扁 | ||||||||||||||||||
继任 | 蔡英文 | ||||||||||||||||||
多数票 | 列表
| ||||||||||||||||||
![]() | |||||||||||||||||||
任期 2009年10月17日—2014年12月3日 | |||||||||||||||||||
副职 | |||||||||||||||||||
前任 | 吳伯雄 | ||||||||||||||||||
继任 | 吳敦義(代理) 朱立倫(正任) | ||||||||||||||||||
任期 2005年8月19日—2007年2月13日 | |||||||||||||||||||
副职 | |||||||||||||||||||
前任 | 連戰 | ||||||||||||||||||
继任 | 吳伯雄(代理) 江丙坤(代理) 吳伯雄(正任) | ||||||||||||||||||
![]() | |||||||||||||||||||
任期 1998年12月25日—2006年12月25日 | |||||||||||||||||||
前任 | 陳水扁 | ||||||||||||||||||
继任 | 郝龍斌 | ||||||||||||||||||
多数票 | 列表
| ||||||||||||||||||
![]() | |||||||||||||||||||
任期 1993年2月27日—1996年6月9日 | |||||||||||||||||||
行政院院长 | 連戰 | ||||||||||||||||||
前任 | 呂有文 | ||||||||||||||||||
继任 | 廖正豪 | ||||||||||||||||||
![]() | |||||||||||||||||||
任期 1988年7月27日—1991年6月27日 | |||||||||||||||||||
行政院院长 | 俞國華 李煥 郝柏村 | ||||||||||||||||||
前任 | 魏鏞 | ||||||||||||||||||
继任 | 孫得雄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
出生 | ![]() | 1950年7月13日||||||||||||||||||
籍贯 | 湖南省湘潭縣(官方記載為衡山縣) | ||||||||||||||||||
国籍 | ![]() | ||||||||||||||||||
政党 | ![]() | ||||||||||||||||||
配偶 | 周美青(1977年结婚) | ||||||||||||||||||
儿女 | 馬唯中(長女) 馬元中(次女) | ||||||||||||||||||
父母 | 馬鶴凌(父) 秦厚修(母) | ||||||||||||||||||
亲属 | 馬以南(大姐) 馬乃西(二姐) 馬冰如(三姐) 馬莉君(妹) | ||||||||||||||||||
居住地 | ![]() | ||||||||||||||||||
专业 | 國際法 | ||||||||||||||||||
内阁 | 劉兆玄內閣 吳敦義內閣 陳冲內閣 江宜樺內閣 毛治國內閣 張善政內閣 | ||||||||||||||||||
获奖 | 2014艾森豪國際和平獎[1] |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 | ||||||||||||||||||
服役 | ![]() ![]() | ||||||||||||||||||
服役时间 | 1972年-1974年 | ||||||||||||||||||
军衔 | ![]() (後晉任為後備役海軍少校) | ||||||||||||||||||
学历
| |||||||||||||||||||
经历
| |||||||||||||||||||
著作
| |||||||||||||||||||
汉语名称 | |||||||||||||||||||
繁体字 | 馬英九 | ||||||||||||||||||
简化字 | 马英九 | ||||||||||||||||||
| |||||||||||||||||||
英语名称 | |||||||||||||||||||
英语 | Ma Ying-jeou |
曾經擔任蔣經國總統的英文翻譯,後入中華民國總統府出任第一局副局長。後又出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國民大會代表。1993年,受時任行政院院長連戰之邀出任法務部部長,後轉任行政院政務委員[6]。在1998年臺北市市長選舉中,以些微差距擊敗競選連任的陳水扁[7]。2002年以歷史新高的64%得票率再次當選[8],至今無人能破。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中,馬英九成功當選[9],2007年因特別費案起訴而辭職,並於同日宣布參選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10]。
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馬英九以七百多萬近六成的得票率當選[11],也締造第二次政黨輪替,並在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順利連任[12]。2015年11月7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新加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中共中央總書記习近平進行两岸领导人会面[13],是兩岸隔海分治66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首次會晤[註 2]。
2023年3月27日,马英九抵达上海,是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第一位到访中国大陆的中华民国卸任元首(不計入曾任代總統的李宗仁)。
家庭背景编辑
祖先為扶風縣馬氏,唐武宗會昌年間馬植徙至江西永新的溪岡,稱為溪岡馬氏,元末時溪岡馬氏的馬成中,投奔明軍,轉戰湖北、湖南,戰死。其子馬光佑因而在湖南湘潭縣湖田定居,是為湖田馬氏,後人流轉湖南各地。
- 祖父:馬立安(1868年-1927年),湖南省湘潭縣白石鎮馬家堰寺門前人[15],曾主持團練。民國十三年(1924年)馬立安當總保鏢的弟弟去世後,當地的土匪惡少常來欺負族人,後來為了保護族人安危,全家遂搬至湘江對岸的衡山縣定居[16]。
- 父親:馬鶴凌(1920年-2005年),湖南省湘潭縣人,幼時隨家人搬至湘江對岸的衡山定居,中國國民黨黨員,曾任行政院青輔會處長、中國國民黨考紀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四海同心會的創會人兼主任委員[17][18][19]。
- 母親:秦厚修(1922年-2014年),湖南省寧鄉縣人,中國國民黨員,曾任國防部總政治部統計官、中央銀行外匯局科長。
- 大姐:馬以南(1945年-),出生於重慶[5],中國國民黨員,移民美國30多年後於2001年返台,擁有中華民國與美國雙國籍,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中央評議委員。
- 二姐:馬乃西(1947年-),出生於台北市[5],中國國民黨員,擁有中華民國與美國雙國籍,長居美國費城。
- 三姐:馬冰如 (原名馬自東)(1948年-),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曾於美國中學任教,擁有中華民國與美國雙國籍,1997年後定居北京[5]。
- 小妹:馬莉君 (原名馬定北)(1952年-),生於台北市,長居美國舊金山,擁有中華民國與美國雙國籍。
早年經歷编辑
1950年7月13日,出生於英屬香港九龍油麻地廣華醫院,是家中五個孩子裡唯一的兒子。馬英九在家中排行老四[5],小名弟弟[22]。
1952年隨雙親移居台灣。先後畢業於靜心幼稚園[23]、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附屬小學[24]、臺北市立大安初級中學[25]、臺灣省立臺北建國中學[26]、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法學組[4]。
小學三年級即開始閱讀武俠小說,並且看的是國民黨政府頒定的禁書。[27]就讀初中時受到破案電影影響,曾在自傳中寫說立志要當記者。[28]14歲的時候差點在金山的海水浴場溺水,自此便開始積極地學習游泳。[29]念初中時,最愛閱讀《幼獅文藝》。[30]讀建國中學時曾踢足球並擔任後衛。[31]在《治國週記》稱其個人從大學時代(1968-1972)、當兵期間,都有接觸到電腦。[32]在《治國週記》稱留美念書期間,尤其是住宿舍時,每個禮拜都吃豬腳。因為在美國超市,豬腳比牛肉便宜。[33]大學時曾至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參觀,之後便一直想到柏克萊念書,但沒申請到柏克萊只好念哈佛。[34]
1968年夏,參加成功嶺大專集訓班,分發到二團十五連。在開訓典禮中代表一萬多位學兵,向主持典禮的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蔣經國宣誓[35]。
大學時期的馬英九曾參加保釣運動。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與同學至機場對椎名悅三郎示威,用雞蛋砸中其座車[36]。
大学毕业後,1972年10月8日入伍,分發至海軍服預官役,於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受三個月基礎訓練,後任職於海軍左營基地海軍後勤司令部少尉後勤軍官,1974年8月6日以海軍補給少尉身分退伍,共一年十個月。
1968年6月,正式加入中國國民黨[23],旋即出任小組長及區委[37]。
政治經歷编辑
從政初期编辑
留美時期成立反共愛國聯盟,擔任美東區理事。並擔任《波士頓通訊》主編五年,曾以「葉武台」、「王紹陵」、「李南僑」等筆名撰寫專論、社論、雜文十餘萬字,批判中共、台獨及海外左派,並蒐集台獨人士資料,屢次獲國民黨海外工作會獎勵,其撰寫的文章常為「中央日報」、「聯合報」、「新聞天地」、傾國民黨的國內政論刊物及留學生刊物轉載,而被馬英九檢舉的台獨人士則遭蔣經國政府拒絕入台[38]。
1978年夏,以波士頓通訊主編身分回國參加「留學生海外問題研討會」,並膺選為領隊。
1981年,在錢復的推薦下,返回台灣擔任時任總統蔣經國先生的英文翻譯。
1982年,馬英九以非公務人員身份擔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同年進入革命實踐研究院「革命實踐講習班第24期」受訓[38]。1986年(民國75年)通過甲等特考[39]。
1984年,出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三副秘書長,負責政黨外交工作。
1988年,出任行政院研考會主委[40],兼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陸委會前身)執行秘書。
1989年取得律師((78)臺檢證字1026號)資格。[41]
1990年,任國家統一委員會研究委員。1991年升任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並當選國民黨全國不分區國民大會代表。
二月政爭编辑
1990年,因國民黨發生後蔣經國時代最大政爭(二月政爭),分裂成主流派與非主流派,動盪的政局,引發了野百合學運,李登輝總統應民意的要求召開國是會議,會中提出總統選舉的不同版本。馬英九屬於支持李登輝的國民黨主流派,是當年國民黨修憲小組的主導人,傾向主張維持總統由國大代表選出(委任選舉)。
1992年3月,民進黨及無黨籍國代合組「總統直選聯盟」發動419大遊行,上萬群眾走上街頭。1993年1月李登輝赴國大臨時會發表國情報告,民進黨提出傾聽「台灣人民的聲音」的國是建言,朝野國代爆發激烈的肢體衝突。經過多年努力,最後李登輝支持總統直接民選,終於在1994年7月28日,通過修憲改為總統直接民選。[42][43][44][45][46][47]
中央要職编辑
1993年2月27日連戰出任行政院院長,馬英九受邀出任法務部部長,直到1996年6月9日為止,而後轉任行政院政務委員。[48]
1994年,將「中央肅清煙毒協調督導會報」改組為「中央反毒會報」,壓制毒品供應與需求。[49][50][51]
1993年,社會上時常發生原住民少女遭誘拐賣淫的童妓問題,引起社會震怒,時任法務部長的馬英九在出席反童妓路跑時,宣示有很大的決心消除童妓,1995年時通過「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此後相關的犯罪率降到原本的1/10以下,終結台灣童妓問題。[52]
1996年,誓言大力查賄。半年內,在全台883位縣市議員中起訴了341位,裡面的國民黨議員跑去告狀,說馬英九「動搖黨本」。在國民黨內壓力下,6月10日,被調任為行政院政務委員[53]。馬英九查賄肅貪差點鏟掉國民黨基業,最後因此被撤換,李登輝私下斥馬用批評黨來建立個人聲望,「國民黨差點被他搞垮」。[54]
1996年自法務部長轉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1997年連戰內閣飽受白曉燕命案等政治風雨,行政院政務委員馬英九5月8日提出“辭官退隱”聲明,辭去政務委員,不參選1998年台北市市長選舉。
辭官後,向政大提出申請教職,政大法學院為此召開臨時院務會議通過受理申請,並將申請截止日期延長到五月底,為此,當時政大法學院陳惠馨和許玉秀兩位教授撰文「特權很難反省」,批評馬先生的特權問題[55][56][57]。同年8月任政大政治系副教授[58]。
臺北市市長编辑
馬英九辭政務委員後,雖屢次公開表示不會參選臺北市市長,但1998年復出參加國民黨內初選並勝出,成為該屆台北市市長國民黨籍候選人,12月25日以51.13%的得票率當選台北市市長(陳水扁得票率45.91%、王建煊得票率2.97%)。2002年,以64.11%得票率連任,是迄今得票率最高的市長。
臺北市市長選舉编辑
1998年臺北市市長選舉编辑
第二屆臺北市長選舉[59] | |||||
號次 | 政黨 | 候選人 | 票數 | 得票率 | 結果 |
1 | 中國國民黨 | 馬英九 | 766,377 | 51.13% | |
2 | 民主進步黨 | 陳水扁 | 688,072 | 45.91% | |
3 | 新黨 | 王建煊 | 44,452 | 2.97% |
2002年臺北市市長選舉编辑
第三屆臺北市長選舉[60] | |||||
號次 | 政黨 | 候選人 | 票數 | 得票率 | 結果 |
1 | 民主進步黨 | 李應元 | 488,811 | 35.89% | |
2 | 中國國民黨 | 馬英九 | 873,102 | 64.11% |
任內施政编辑
參見市議會第9屆第8次大會施政報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保障生命的安寧家園[61]
- 整頓消防安全,火災死亡人數降低
- 交通事故發生數減少,但機車肇事及死亡人數增加
- 打擊酒後駕車
- 暴力犯罪件數降低,破獲率提升
- 防範土石流傷亡,大規模搬遷危險山坡地住戶
- 建立運動休閒環境
- 廣設平價健身中心、興建台北小巨蛋、成立體育處
- 串聯台北縣市河濱腳踏車道工程、開闢河濱公園、整合親山步道、開闢淡水河藍色公路
- 打造永續生態
- 市府因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62]獲得「2001亞洲廢棄物管理傑出獎」
- 兩任8年內投入300多億,將污水下水道接管率從40%,增加至80%左右(但根據營建署全國統一算法「用戶接管普及率」為41%至83%)[63]。
- 便利交通環境、道路通車、陸橋拆除
- 推動智慧公車系統、全球首創小綠人交通號誌
- 華翠大橋通車(2001)、環東大道全線通車(2002.11.8)、信義快速道路通車(2005.5.14)、復興北路車行地下道通車(2006.11.29)
- 2002年12月20日,拆除百年歷史的中山橋並被分解成435塊[64],中山新橋於2006年12月24日通車[65]。中山橋遲遲沒有找到地點重建,被閒置在河濱公園。次任市長郝龍斌,為了花博,在橋身上打鋼釘、涂黏膠,覆蓋上一層塑膠花草[66]。
- 其他
- 2006年建置Wifly,但效果不彰,郝龍斌於2011年再建置TPE-Free。
- 合併市立醫院為市立聯合醫院[67]
- 黃大洲任內基隆河截彎取直,規劃為輕工業園區,陳水扁開放廠商進駐,馬英九更名內湖科技園區藉由優惠措施引科技業者進駐[67]。
- 完成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土地徵收
- 配合臺北101煙火,2003年特別固定取名為「臺北最HIGH新年城」
任內重大天災编辑
相關失言風波编辑
- 1998年,參選市長時表示:「選他當市長,台北市絕對不再淹水」[68]。
- 2000年10月31日,象神颱風,南港內湖等地的抽水站停擺,導致汐止內湖大淹水,馬英九市長又表示「未來不保證不再淹水」。[68]
- 2001年9月,納莉颱風來襲前,馬英九表示「台北市已做好萬全防颱準備」,赴屏東為國民黨縣市長候選人輔選,結果因為玉成抽水站設置於機房外的冷卻系統被水淹沒而自動停機[69],造成台北市史無前例的大淹水,奪走三十多條人命、捷運因為淹水而停擺,財產損失保守估計上百億元,事後馬英九認為這是「天災」,並表示「雨量太大沒有辦法」。[67][68]
- 2013年9月,康芮颱風造成台北捷運淹水,9月4日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強調「滯洪池」的重要,舉納莉颱風台北市捷運站淹水為例說,因為捷運站淹水,造成地面上淹水高度相對減少,「捷運站等於不知不覺扮演了滯洪池的角色」,引發批評。[70][71][72]
中國國民黨主席编辑
任期、歷程编辑
- 2005年2月,宣布參選黨主席,同年7月,以72.36%得票率擊敗王金平。[73]
- 2007年2月13日,因特別費案遭到起訴,馬英九依承諾辭去黨主席,副主席吳伯雄代理並當選黨主席。
- 2008年就任總統後,2009年參選第6任黨主席選舉,7月26日當選,10月17日就任。
- 2013年7月,連任黨主席。
- 2014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宣布辭去黨主席。
黨內改革编辑
中華民國總統编辑
第一任期 (2008-2012)编辑
競選總統编辑
- 2008年1月27日完成登記,以中國國民黨候選人身分參選總統。
- 競選政見:633政見 、愛台十二建設
- 選舉爭議:選舉風波、綠卡風波、四傻事件、抵制北京奧運說
- 2008年3月22日開票結果,以765萬9014票,58.45%的得票率當選第十二任總統[79]公民直選總統[80],同年5月20日就職。
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結果 | |||||||
---|---|---|---|---|---|---|---|
號次 | 候選人 | 政黨 | 得票數 | 得票率 | 當選標記 | ||
1 | 謝長廷、蘇貞昌 | 民主進步黨 | 5,444,949票 | 41.55% | |||
2 | 馬英九、蕭萬長 | 中國國民黨 | 7,659,014票 | 58.45% | |||
選舉日期 | 2008年3月22日 | 選舉人數 | 17,321,622人 | ||||
投票率 | 76.33% | 投票人數 | 有效:13,103,963人 無效:117,646人 |
行政院院長编辑
- 劉兆玄(2008年5月20日~2009年9月10日)
- 任內重大事件: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八八水災
2009年9月7日,劉兆玄宣布扛起八八水災的政治責任,內閣總辭。這是因天災而總辭的首例,學者認為,總辭才能挽回馬政府的支持度。[81]
吳敦義是馬英九任內任期最長的行政院院長,當選副總統後提前交接。
任內施政编辑
外交编辑
- 2009年5月20日,台灣獲邀使用「中華台北」名稱列入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葉金川為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38年來首度代表台灣官員在聯合國相關組織發表公開演說。[82][83]
- 2009年6月1日,在薩爾瓦多卸任總統薩卡的國宴上,馬英九與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會面,是台美31年來最高層級的對話。[84][85]
兩岸编辑
- 推動兩岸直航,民眾往來兩岸不必再赴香港中轉。(2008.7.4實施週末包機、2008.12.15日實施平日包機、2009.6.25空運協議生效、2009.8.31實施定期航班;2008.12.15海運協議生效)[86]
- 擴大兩岸金融往來及加強監理合作(2009.4.26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2009.11.16簽署三項監理合作備忘錄、2010.3.16修正發布相關法規)[87]
- 放寬「小三通」政策。[88]。
- 加強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漁船船員勞務、標準計量檢驗認證之制度化合作。[89]
- 擴大兩岸郵政合作,2008年12月15日開放直接通郵、2009年2月26日開放兩岸雙向郵政匯兌業務、2012年9月17日開辦兩岸「郵政速遞(快捷)」、2013年3月20日開辦其海運郵件業務、2013年12月16日開辦兩岸「郵政e小包」業務。[90]
- 2008年10月24日起,中國大陸學生來台研究修習的時間由4個月延長為1年,並采總量管制每1學年以1千人為限,102年起放寬為以2千人為原則,使陸生親身感受台灣的民主自由,更享受台灣的社會福利。(2008.10.24教育部修正發布)[91]
- 2008年11月3日起,中國大陸人士可以赴金門、馬祖、澎湖就讀中華民國大學校院開辦的推廣教育學分班,同時亦放寬國內大學赴中國大陸辦理推廣教育的學員資格和師資等限制,以順應企業經營全球化的趨勢及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92]
- 開放中國大陸學生來台就讀及中國大陸學歷采認,立法院於2010年8月19日三讀通過之「陸生三法」(即「兩岸條例、大學法、專科學校法」),總統於2010年9月1日公布,行政院並於9月3日核定施行。教育部於民國100年元月6日據以訂頒「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完成修訂「大陸地區學歷采認辦法」,明訂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及放寬中國大陸學歷采認對象等相關措施之法制規範。[93]
- 2009年8月21日及9月8日發布「大陸地區電影從業人員來台參與國產電影片或本國電影片製作審核處理原則」及「大陸地區主創人員及技術人員來台參與合拍電視戲劇節目審核處理原則」,放寬中國大陸地區大眾傳播人士來台參與拍攝電視劇及電影片。[94]
- 簽署「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2008.11.11生效並實施)[95]
- 簽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2009.6.25生效並實施)[96]
- 修正兩岸條例及相關子法以保障中國大陸配偶權益。[97]
- 簽署「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2009.9.12生效並實施)[98]
- 簽署「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2011.6.26生效並實施)[99]
- 放寬縣(市)長赴中國大陸地區交流(2008.7.3內政部修正施行)[100]
- 強化公務員赴陸安全管理(2010.9.1內政部修正施行)[101]
- 中華民國駐港澳機構更名及功能地位提升,並促成港澳政府來台設立辦事機構。[102]
- 台港簽署「台灣與香港間航空運輸協議」[103]
- 台港簽署「銀行業監理合作了解備忘錄」[104]
- 台澳簽署「台灣與澳門間航空運輸協議」[105]
- 教育部擴大采認澳門地區大學學歷,以利國際接軌。[106]
- 促進兩岸觀光:致力開放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107],並大幅增加參與國際旅展及發行各語言版本之觀光手冊[108]與文宣。觀光客總數由2008年的384萬,增加至2012年731萬。
- 進行兩岸兩會高層會談:2008年11月4日,江陳會首度在台灣舉行。2008年至2011年,海金基與海協會共進行七次江陳會。
- 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2010年6月29日,海基會與海協會於重慶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時任總統、國民黨主席馬英九還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進行辯論。
- 2010年,專案核定台灣活魚運搬船可直航中國大陸 11 個港口,石斑活魚外銷(含中國大陸)的金額,在2007年時只有兩千多萬元。到2014年10月,已達53億元,成長了193倍。[109][110]
民生编辑
- 米酒降價: 1998年WTO談判,將米酒列為蒸餾酒類課稅,造成米酒價格飆漲。2009年財政部提出修法將蒸餾酒改成按酒精濃度課徵。2010年8月, 立法院通過《菸酒稅法》修法,將料理酒之定義增列「料理米酒」使米酒可按「料理酒」課稅,大幅降低米酒價格[111]。此修法引起美國及歐盟關切,質疑此修法獨厚台制米酒[112][113][114]。
- 受全球金融海嘯影響,2009年度經濟(負)成長率為 -1.81%。但2010的經濟成長率轉為10.76%,2011年的經濟成長率為4.2%,2012年的經濟成長率為1.5%。[115]
內政编辑
- 完成行政院組織改造五大法案,將37個部會精簡成29個機關。[116]
- 推動愛台12項建設。12項優先基礎建設規劃分別為:桃園國際航空城、便捷交通網、產業創新走廊、都市及工業區更新、海岸新生、綠色造林、高雄港市再造、下水道建設、中部高科技產業新聚落、智慧台灣、農村再生、防洪治水。[117]
- 2009年10月FATF將中華民國在「反洗錢尚有缺失考量名單」中除名。[118]
- 2009年,頒布人權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119]監委李復甸指出,法務部已將兩公約國內法化,近年法務部年年大批執行死刑,已明顯違反「兩公約」條文。馬政府幾乎年年執行死刑,廢死聯盟、民間司改會等人權團體強力撻伐馬政府違反兩公約簽署內容,但政府卻始終置若罔聞,2014年4月29日法務部兩次執行5名死囚死刑,人權團體也再度控訴法務部漠視「兩公約」規定。[120]
- 為促進國土合理規劃及區域均衡發展,2009年7月2日通過台北縣、台中縣(市)、台南縣(市)及高雄市縣單獨或合併改制直轄市,並於2010年12月25日如期完成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改制成立作業。[121]台灣地區生活圈過度向「六都」集中發展,致一般縣市被邊緣化之危機[122]。六都體制讓城鄉發展不均更加嚴重化[123]。
- 行政院從2010年開始執行「加強取締偽劣假藥及非法廣播電台」,清除非法電台及違規廣告、淨化視聽環境,非法廣播電台在2010年時有190家,目前已無非法廣播電台播音情事。[124]
- 2011年,完成二代健保修法,維繫健保制度運作[125]。研究指出,二代健保上路後,「健保費水平公平」反而比一代健保惡化 15%。衛福部 2014年10月3 日公布《二代健保體檢報告》 ,提出「補充保費年度結算」方案,引來醫改會重炮抨擊,認為衛福部不思根本解決健保課費不公的沉痾,已經「嚴重怠職」。[126]
- 2012年3月1日施行「運動產業發展條例」。[127]
- 對軍公教課稅,自民國101年1月1日,取消現役軍人薪餉及國民中、小學、私立初級中、小學、托兒所及幼稚園教職員薪資所得免納所得稅規定。[128]
- 對民眾減稅,修正「所得稅法」將綜所稅稅率「21%、13%、6%」3個級距稅率分別調降為「20%、12%、5%」,並自2010年度施行,使380萬戶之綜所稅納稅義務人普遍受益。[129]
- 修正「遺產與贈與稅法」,從2009年開始,將遺贈稅率由最高50%降為10%單一稅率,吸引資金回流投資。[130]
- 配合「產業創新條例」之制定,修正「所得稅法」將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由25%調降為17%,並自2010年度施行。[131]
- 2011年開徵特銷稅,打擊房地產投機交易,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依財政部資料,對抑制房價和交易量確有成效,截至2013年1月31日止,徵起稅收新台幣67億2,282萬餘元,全數用於社會福利支出。[132]不過,朝野皆有立委認為特銷稅無助抑制房價,卻打擊房市交易。國民黨立委蔡正元表示,特銷稅副作用反而大於幫助。民進黨立委許添財說,特銷稅無助改變房市投機行為,反而有助長房市隱藏性交易的風險。[133]
社福编辑
- 修正「社會救助法」。[134]
- 2008年8月起推動「馬上關懷專案」。[135]
- 2009年11月開辦微型保險,增進對經濟弱勢者之基本保險保障。[136]
- 自2009年度起推動「青年安心成家方案」。[137]
- 2009年3月起辦理勞工訴訟扶助專案。[138]
- 自2009年5月1日起發放育嬰留職停薪津貼。[139][140]
- 2011學年度全面實施5歲幼兒免學費入學。[141][142]
- 2011年開始發放「父母未就業家庭育兒津貼」,減輕民眾育兒負擔。[143]
- 2011年開始推動「新住民火炬計畫」,幫助外籍配偶及其子女。[144]
- 自2010學年度起,私立高中學生學費比照公立學校收費,高職學生則免收學費(本方案內容含排富條款),2013年受益人次達88萬人次。[145]
- 2008年10月1日開辦國民年金保險,讓370萬未參加社會保險者也受到社會保險保障。[146]
- 2009年1月1日實施勞保年金制度,讓991萬勞工享有老年、失能及遺屬年金保障,中華民國正式邁入全民社會保險國家。[147]
青年编辑
- 2008年開始推動青年政策大聯盟,作為青年公共參與的管道。[148]
廉政编辑
- 2008年成立中央廉政委員會,成員由部會首長及學者、社會公正人士組成。[149]
- 2011年成立廉政署。[150]
- 「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自2008年8月起實施至2014年10月止,經統計「受贈財物」計23萬6,278件、「飲宴應酬」計7萬4,756件、「請託關說」計11萬3,330件。[151]
- 2009年4月22日增訂「貪污罪被告不說明財產來源罪」[152],然立法當時有些折衝,新法實施以來未能顯現成效,民意對此迭有批評[153]。2011年增訂「不違背職務行為行賄罪」[154]
農業编辑
- 2011年開辦農民學院,培養年輕農民,並提供農民精進農業技術的學習平台。[155]
- 2010年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幫助18至55歲且具農業專業知識者承租農地耕作,促進農業年輕化與專業化。[156]
- 2013年開始,將公糧稻穀收購價格從每公斤2元調升為每公斤3元,提高農民收入。[157]
- 2010年公布「農村再生條例」,至 2014 年 12 月份累計輔導 497 社區完成研提農村再生計畫。[158]
- ECFA簽訂後,兩岸農業貿易逐漸從逆差轉為順差,提高中華民國農民收益,在兩岸洽簽 ECFA 前一年(2009 年 ) ,台灣對大陸農產品出口值為 3.6 億美元、進口值為 5.5 億美元,貿易逆差為 1.9 億美元,而去 (2013) 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值增加為 9.2 億美元、進口值為 9.0 億美元,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 0.2 億美元。[159]
- 2009年開始堆動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98~101四年期計畫),創造約 6 萬個就業機會,累計投資金額達 113 億元。[160]
文化编辑
- 2010年,頒布「客家基本法」,保障客家文化發展。[161]
產業编辑
- 2010年開始推動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雲端運算、智慧電動車、專利發明產業化、智慧綠建築。[162]
- 推動六大新興產業:生物科技、綠色能源、精緻農業、觀光旅遊、醫療照護、文化創意。[163]
- 推動十大重點服務業:美食國際化、國際醫療、國際物流、流行音樂及數位內容、會展產業、都市更新、華文電子商務、Wimax、高科技及創新產業籌資平台、高等教育輸出等十大重點服務業。[164]
- 2010年5月12日公布施行之「產業創新條例」,是接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落日的重大經濟法案,攸關中華民國未來整體產業經濟發展。[165]
- 2010年2月3日完成「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立法,並於2010年12月底完成「文化創意產業內容及範圍」等11項子法,對文創事業之創業育成、資訊運用、市場拓展、合作交流等均訂有協助措施。[166]
- 2012年3月1日施行「運動產業發展條例」。[127]
第二任期 (2012-2016)编辑
競選連任编辑
- 2011年4月27日,國民黨提名馬英九競選連任。
- 2011年11月21日, 代表國民黨登記參選總統。
- 競選政見 :黃金十年 、兩岸和平協議
- 2012年1月14日,以689萬1139票,51.60%的得票率成功連任第十三任總統,民進黨蔡英文得票率45.63%,親民黨宋楚瑜得票率2.77%。
- 2012年5月20日,宣誓就職。
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結果 | |||||||
---|---|---|---|---|---|---|---|
號次 | 候選人 | 政黨 | 得票數 | 得票率 | 當選標記 | ||
1 | 蔡英文、蘇嘉全 | 民主進步黨 | 6,093,578票 | 45.63% | |||
2 | 馬英九、吳敦義 | 中國國民黨 | 6,891,139票 | 51.60% | |||
3 | 宋楚瑜、林瑞雄 | 親民黨 | 369,588票 | 2.77% | |||
選舉日期 | 2012年1月14日 | 選舉人數 | 18,086,455人 | ||||
投票率 | 74.38% | 投票人數 | 有效:13,354,305人 無效:97,711人 |
行政院院長编辑
2013年1月30日,馬英九推出年金改革方案,引起各方大反彈。1月31日深夜,總統府宣布改組內閣,陳冲請辭閣揆。[168]
2014年11月29日,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江宜樺於開票當晚請辭獲准。[169]
2016年1月16日,總統及立委選舉國民黨慘敗,毛治國於開票當晚請辭,並於18日內閣總辭,期間請辭未獲准,直至25日總統獲准請辭。自內閣總辭日起至新國會就職前,由副院長張善政代理閣揆。
- 張善政(2016年2月1日~2016年5月20日)
- 任內重大事件: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代理期間:2016年1月寒害)
任內施政编辑
經濟编辑
- 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海嘯,中華民國實質平均薪資由2008年之45,038元遽降至2009年的43,193元低點,迄2011年回升至45,508元後即持續停滯。
- 2014年全年實質平均薪資為45,494元,仍不及1998年,等於實質薪資倒退16年。[170]惟2014全年平均薪資達47,300元(年增3.58%)、經常性薪資平均為38,208元(年增1.81%),皆為歷年最高。[171]2015年第一季,實質平均薪資59,078元,為歷年同期最高,年增5.74%。[172]
- 2013年7月失業率則上升至4.25%,為亞洲四小龍最高、甚至高於日本,20至24歲失業率飆至14.05%[173]。2014年8月失業率降至4.08%,為14年來同期最低紀錄。[174],12月失業率降至3.79%,全年平均3.96%[175],2015年第一季失業率以3.71%再創近14年同期最低。[176]
- 2014前三季台灣經濟成長3.6%,為亞洲四小龍之首。[177]2014全年成長率為3.74%[178],優於韓(3.3%)、新加坡(2.8%)、香港(2.3%)[179],16年來首次在四小龍中奪得第一。[180]2015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3.46%,比原先預期的3.5%稍有下滑,不過仍遠優於南韓(2.4%)和新加坡(2.1%)表現。[181]
- 2013年12月底,外匯存底4,168.1億美元,外匯存底創歷史新高, 居世界第4位。
- 2014年1月8日,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 (BERI) 公布2013年第三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台灣投資環境全球第三、亞洲第二名,與上次調查相同;但「政治風險指標」倒退二名,排名第十,退步主因與服貿爭議,凸顯社會無法達成共識,以及馬政府民意支持度急速下滑有關。[182]
- 2014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從2013年的第12名掉到2014年的第14名。為上任以來最不理想的排名。台灣在今年WEF國家競爭力下滑的原因為政府執行效率不佳、社會的凝聚力不足,企業研發創新投入及相關配套的不足。[183]
- 2013年全年外銷訂單金額4,429.3億美元,為歷史單月新高[184]。2015年7月外銷訂單,接單金額只約363億美元,年減5%,年增率已「連四黑」[185]。2015年8月外銷訂單金額為350.3億美元,年減8.3%,創接單連5個月衰退紀錄[186]。
- 2014年工業生產指數106.56及製造業生產指數106.67均為歷年新高。[187]2015年7月份工業生產指數109.16,年減2.99%,已是連3黑[188]。
- 2014年全年商業營業額高達14兆5,376億元,為歷年新高[189]。2015年7月工業生產、商業營業額,雙雙維持年減,7月商業營業額為1兆1,892億元,是連續第5個月年增率為負值,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長時間跌幅[190]。
- 5次調高基本工資與時薪,2015年7月起,每月基本工資20,008元;最低時薪120元。[191][192]
觀光编辑
- 2008年至2013年,觀光客數目成長108%[108]。2009年觀光客突破400萬人次,2014年來台觀光旅客人數突破990萬,成長190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193]
- 依世界觀光組織(UNWTO)發布之全球觀光預測,2014年1-10月份全球觀光成長率為4.8%,亞太地區成長率為6.8%,台灣1-10月份成長率達24.68%,高於全球及亞太,在2013年全球前50大旅遊目的地中,居全球第二,表現相當亮眼。[194]。
- 2008年來台旅客創造的外匯收入為新台幣1,871億元,2013年達到新台幣3,668億元。[195]2014年達到4370億元[196]。
- 馬政府上台後,致力開放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陸客從2008年的9萬多人,到2013年已成長到226萬人,成長超過25倍,陸客比率從2008年的5%,增加到2014年的48%;2008年日本觀光客還有38%,是最常來台灣的國家,今年只剩16%,陸客比率日益增加,有失均衡。陸客人數過多的問題,包括交通部觀光局與內政部移民署的編製員額,都因此增加,所需預算也從2007年的13.7億元增加到15.8億元。但立法院預算中心同時呼籲政府針對陸客增加而受影響的觀光品質、觀光效益未實際挹注中華民國業者及治安潛在風險的考量研擬改善。[197]
- 自2008年開放陸客以來,陸客旅遊人數已經超過一千萬人次[198]。2011年6月開放陸客來台自由行至2014年11月底,已經有181萬多人次的陸客來台。
- 2008年起截至2014年,日本觀光客成長1.5倍、東南亞觀光客成長1.9倍、港澳觀光客成長2.2倍、韓國觀光客成長2倍。[199]。
- 在馬英九上任前,台灣腳踏車道一共有720公里,到103年八月已經有4,106公里,成長5.7倍,馬英九表示,預計104年底台灣將有環島自行車道誕生。[200]
外交编辑
- 上任以來只和甘比亞1邦交國斷交,建交國掛零,邦交國維持22個。[201]
- 2012年11月1日,台灣成為第37個赴美免簽的國家。 [202][203]。馬英九任期內,給台灣免簽證、落地簽證、或電子簽證的國家或地區從上任前54個成長到140個。[204][205],2015年5月4日,外交部晚間宣布,台灣護照免簽證國新增菲律賓、緬甸兩國,國人可享免(落地)簽及簽證便利待遇的國家及地區將增加至142個。[206]2015年8月,又增加印度、伊朗等6國給予中華民國國民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免簽及落地簽總數增加至148個國家或地區。
- 2013年廣大興號事件 菲國公務船槍殺台灣漁民洪石城,經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施以經濟制裁、派出海軍軍事威嚇之後:菲律賓總統派出特使至被害者家屬家中道歉、菲國向被害者家屬賠償 、兩國聯合調查、拘禁嫌犯、在菲國以殺人罪提起公訴。
- 2013年4月10日,與日本簽訂台日漁業協議,擴大台灣漁民安全捕魚範圍。此簽署協議被輿論認為是日本向台灣釋放善意。
- 2013年9月11日,台灣獲邀使用「中華台北」名義以理事會主席「特邀貴賓」身份出席第38屆國際民航組織大會,為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42年來的首例。[207]
- 2013年10月9日及16日,台英司法互助針對在中華民國觸犯酒駕過失致死、判罪確定之英籍人士林克穎引渡回台服刑簽署「關於林克穎引渡瞭解備忘錄」,是中華民國首度與歐盟國家政府進行引渡協議。[208]2014年6月13日英法院在林克穎一審的判決書中提及「中華民國(台灣)」。[209]
- 2013年3月11、12日,恢復中斷五年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210]
- 2014年4月14日,美國環保署署長麥卡奇(Gina McCarthy)來訪,為美國政府閣員14年來首次來台訪問。外交部發布新聞稿表示,在馬總統見證之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魏國彥今正式宣布成立「國際環境夥伴計畫」(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artnership),美國環境保護署署長麥卡馨(Gina McCarthy)並立即回應表示,美國樂願成為此一重要夥伴計畫的創始參與夥伴(founding partner),這是台美閣員級首長首次公開宣布就實質議題建立夥伴關係,彰顯當前台美高度互信。[211][212]
- 2015年2月13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首度以官方身分在世界公共衛生大會專題演講,本屆活動由世界公共衛生學會聯盟(WEPHA)主辦,WHO、WHO東南亞區署贊助,大會11日開幕式投影播放所有與會國國旗片段,包括中華民國。[213]
- 2015年4月10日,農委會官員表示,睽違10幾年,台灣再度被選為亞非農村發展組織(AARDO)的第18屆執委國,未來不但可名正言順接觸各會員國、拓展外交,還有助台灣農業技術、生物資材產業外銷;該組織也是台灣唯一以「中華民國」名義加入的農業國際組織。[214]
- 2015年5月26日,馬英九總統上午出席「2015年世界國際法學會與美國國際法學會亞太研究論壇」開幕典禮,在眾位外外賓面前致詞時提出「南海和平倡議」,要讓南海與東海一樣成為和平與合作之海,期望解決各海域資源、主權問題,強調中華民國要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215]總統指出,關於南海問題,中華民國政府的基本立場是:無論就歷史、地理及國際法而言,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及其周遭海域系屬中華民國固有領土及海域,中華民國享有國際法上的權利,不容置疑,此一堅定立場,從未改變。基本上,中華民國希望扮演一個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及區域和平締造者的角色;我們強調『主權無法分割,資源可以共享』,『以資源共享取代主權爭議』;我們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而且是『全面規劃,分區開發』;我們也呼籲『自由航行、飛越自由』的原則一定要在南海被尊重、必須保護。[216]隨後獲得美國務院及印尼學者的讚賞肯定。[217][218]
- 2015年5月26日,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一年一度的國殤日遊行。今年因二戰大戰勝利70周年而擴大舉辦,當年的空戰英雄、前空軍副總司令陳鴻銓乘著花車出場接受大家致敬,該車設有巨型中華民國國徽,與一架抗戰時的P-40戰鬥機模型。司儀以「中華民國,台灣」介紹這支隊伍,稱「中華民國是二戰時的同盟國」。司儀也以「大使」介紹貴賓席上的中華民國駐美代表沈呂巡、李秋萍夫婦。沈呂巡則向一旁介紹陳鴻銓當年的英勇事跡,在美國廣播公司(ABC)的訪談中,沈呂巡說,希望能藉著這類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歷史真相與原貌,代表美國尊重及還原歷史,「中華民國才是二戰時中國的代表,是美國的同盟國」。[219]
- 2015年5月27日,英國在台灣的代表機構「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British Trade and Cultural Office, BTCO),宣布更名為「英國在台辦事處」(British Office)。英國駐台代表胡克定發表更名聲明指出,此次更名純粹是一次品牌化的動作「我們是英國政府在台灣的正式機關」;外交部則表示,此舉反映英國駐台機構工作的實質內涵,是台英雙邊實質關係的正面發展。[220]
- 2015年6月1日,美國務院經濟暨商業事務局助理國務卿芮福金(Charles Rivkin)訪台,雙方就台美、兩岸關係、TPP等多項議題交換意見;芮福金則說,台美擁有共同利益,台灣是美國重要盟友,希望能夠繼續深化雙方關係。[221]
- 2015年9月3日,中華民國駐美代表沈呂巡在台美斷交36年後首度受邀出席由美國政府合辦的二戰勝利紀念活動,並在「盟軍對日作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上致獻有中華民國國徽的花圈,代表美國尊重及還原歷史,使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為此憤而缺席。[222][223][224][225]
- 2015年11月10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2016年國防授權法案,美國應依據台灣關係法繼續對台軍售、支持台灣整合潛艦等創新與非對稱作戰能力、建議台灣軍方應參加在阿拉斯加州及內華達州空軍基地舉行的紅旗演習等雙邊訓練活動,五角大廈同時應推動雙方現役部隊軍官與將官交流。[226]
- 2015年11月18日,前副總統蕭萬長第三度代表總統馬英九以領袖代表身分出席APEC峰會,在領袖國宴上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交談長達5分鐘以上,隨後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也加入對話,促成美中台三方領袖代表首度公開對話[227],蕭當面向兩人表達台灣想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意願[228][229][230],白宮的Medium官方帳號介紹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結束的歐亞行,文章以亞太經合會(APEC)時的「蕭歐習會」為主照,稱呼蕭為台灣前副總統蕭萬長(former Vice President Vincent Siew of Taiwan)。[231]
- 2015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出席美國與東南亞國家協會及東亞峰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記者會上談及國際反恐時說,反伊斯蘭國聯盟在亞太地區包括澳洲、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紐西蘭、新加坡、南韓及台灣。目前台灣主要為在中東地區人道援助,但無參與相關軍事行動,外交部感謝歐巴馬肯定台灣國際人道援助貢獻。[232][233]23日,全球65個對抗伊斯蘭國同盟的成員國齊聚美國國務院討論反恐行動,台灣是由駐美副代表層級以上的官員與會,會中除了檢視反恐行動的進度,也討論同盟國如何強化並擴大對抗伊斯蘭國的作為,包括增加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IS的空襲行動、協助敘利亞鄰邦防衛邊界、增加資訊分享和情報合作、支持伊拉克政府訓練軍警、提供經費以增加對敘利亞和伊拉克民眾的人道支援。[234][235]25日武裝組織「伊斯蘭國」發布最新影片《沒有停歇》(No Respite),列出了60個反伊斯蘭國全球盟軍的國旗,其中也包括台灣,而且擺在美國國旗旁邊。[236][237]
- 2016年1月12日,美國總統歐巴馬進行任內最後一次發表國情咨文演說,歐巴馬在介紹美國領導65個對抗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的盟友時,白宮官網直播的畫面右方,出現了65個與美國攜手合作打擊恐怖主義的國家,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就出現在白宮直播的畫面中。[238]
- 2016年3月15日,馬英九總統出訪第二天過境美國,接受德州副州長Dan Patrick及多位聯邦眾議員、德州州議員午宴。德州州長Greg Abbott因人在他地無法趕來面晤,但他堅持致電向馬總統致意。下午參訪台塑德州廠並聽取美國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陳高進簡報,鄰近3位市長與Calhorn郡郡長也出席,3位首長均頒發文告表示歡迎馬總統造訪,其中Port Lavaca市市長Jack Whitlow並宣布將3月13日定為「馬英九總統日」作為紀念;在晚宴時,休士頓市長Sylvester Turner也宣布當天為該市的「台灣友誼日」。馬政府出訪八年來首度過境休士頓,參訪台塑德州廠時包括美方封路、前導車開道等,馬總統強調是歷來過境美國規格最高的,台美關係也不受年初登太平島的影響。[239]
- 2016年4月5日,台美雙方簽署《發展國際旅客便捷倡議合作聯合聲明》,使臺灣經過事先核可、符合低風險條件的國人得申請加入美國的「全球入境計畫」(Global Entry),將可快速通關措施,以免除入境美國時繁複費時的排隊等程序。外交部指出,臺灣是該計畫16國家中,唯一非美國邦交國。[240][241]
- 2016年5月18日,美國聯邦眾議院通過2017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當中包含邀請台灣參與環太平洋軍事演習,提升美台軍事高層交流,以及明確說明對台軍售進度等多項修正案。[242]
- 2016年5月18日,漁業署表示台灣在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的架構下成立中華臺北信託基金,目前委員會秘書處已完成信託基金設置程序,近日內即可生效。[243]
兩岸编辑
- 王張會:兩岸首度以官方身分晤談,使兩岸官方互動正常化。[244]
- 「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於2013年2月1日生效,並針對「人身自由與安全保障」議題達成共識,使中華民國民眾在中國大陸的人身自由與投資權益受到保障。[245]
- 簽署「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議」,促進兩岸貿易便捷與安全。[246]
- 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人民幣在台灣得以比照美元、歐元等外匯管理方式,兩岸貿易及投資等匯款可直接以人民幣結算。[247]
- 國民黨首度方面向中共最高領導人當面指出「中華民國」的重要性。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向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當面提出:兩岸之間過去提到一中架構時,各自有不同解釋。「中華民國大家應該來正視,應該來面對它,不要把它忽視。」、「中華民國在兩岸關係拓展的過程中,是一個資產,不是一個負債」。所以,在這一前提下,「我們要用務實態度正視現實」[248]
- 2013年10月6日,蕭萬長擔任總統馬英九特使,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晤。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提出APEC蕭習會「3個突破」,包括回歸政府機制處理、陸委會主委全程參與,以及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互稱官銜等。[249][250]
- 2015年3月11日,南韓學者投書媒體,標題為《朴槿惠政府對北交流政策向台灣學習吧!》,認為南韓總統朴槿惠應學習馬英九對中國大陸逐步推進的旅遊自由化、自由貿易、自由投資等政策,論述改善兩岸關係後,換來經濟與美國更多的肯定、挹注,南韓是否該參考並改善「對北關係」。[251]
- 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會面:在新加坡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面,是兩岸分治66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面對面會談。
產業编辑
- 推動產學大聯盟與產學小聯盟計畫,運用學術界研發能量幫助產業界技術升級。[252][253]
- 2012年9月13日核定「傳統產業維新方案」,將IT、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綠能等新元素注入傳統產業,以提升附加價值。[254]
- 2012年10月8日核定「推動中堅企業躍升計畫」,發展並輔導具有技術、創新、品牌等國際競爭力的「中堅企業」。[255]
- 2012年7月19日核定通過「強化工業基礎技術發展方案」。[256]
- 2014年推動創業拔萃方案,透過法規鬆綁、引進國際資金與專業知識及在花博舊址打造國際創業園區三大策略,協助台灣年輕人創業,拓展國際市場。[257]
- 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258]
青年编辑
- 成立行政院青年顧問團,成員可參與行政院、部會的會議。[259]
-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青年創業及啟動金貸款」,截至2014年11月底,已辦理3,022件,提供保證金額25億600萬元,協助創業青年取得融資金額27億8,900萬元。[260]
治安编辑
- 101年6月2日宣示推動世界性的紫錐花運動,倡導「反毒總動員,由校園推向社會,由國內推向國際,全球一起來」,各級學校校園熱烈回響。
- 強力取締酒駕,103年酒駕致死人數較102年減少31%。[261]
- 馬英九上任六年後,全般刑案從49萬餘件降為29萬餘件,下降約40%;暴力犯罪從9,500餘件降為2,500餘件,下降約74%;竊盗案件從24萬餘件降到8萬餘件,下降約66%;而詐欺案件,從95年最高峰被詐騙金額185億9千萬元,在102年減少為30餘億元;而在酒醉駕車的取締方面,從最高峰的民國95年死亡727人,到102年已經降為245人,大幅減少6成之多,治安狀況達到18年來犯罪率最低、破獲率最高的階段。[262]
租稅编辑
- 配合「財政健全方案」修正「所得稅法」,自104年度施行提高綜所稅扣除額,減輕民眾負擔,有七百萬人受惠。[263]
- 因應少子女化,補足現行人口政策缺口,增訂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每戶綜合所得淨額在113萬元以下者,納稅義務人育有5歲以下之子女,每位幼兒每年可扣除2萬5,000元,以減輕中低所得者育兒負擔,約有34萬戶家庭可受惠。[264]
簽訂國際經濟合作協議编辑
- 2011年,簽署《台日投資協議》[265]
- 2012年,簽署《台日產業合作搭橋計畫之合作備忘錄》[266]
- 2013年,簽署《台日漁業協議》[267]
- 2013年,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定》[268]
- 2013年11月7日,與新加坡签署《台星經濟夥伴協定》[269]
- 2013年11月28日,與日本簽署《台灣-日本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
- 2014年2月17日,與蒙古簽署《台蒙再生能源與能源管理領域合作了解備忘錄》[270]
- 與日本、加拿大、德國 、韓國、英國、愛爾蘭、比利時、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奧地利簽署打工度假協定。[271][272]
- 2015年6月1日,與美國簽署《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273]
- 2015年11月5日,簽署《台菲漁業執法協定》
- 2016年4月5日,與美國簽署《發展國際旅客便捷倡議合作聯合聲明》
- 2016年5月12日,與印尼簽署《台印農業合作協定》[274]
- 2016年5月19日,與吐瓦魯、諾魯兩國簽訂漁業協議[275]
執政成效编辑
- 在世界經濟論壇(WEF)2014年公告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從2013年的第12名掉到2014年的第14名。為2009年來最不理想的排名[276]。台灣2014年WEF國家競爭力下滑的原因為政府執行效率不佳、社會的凝聚力不足,企業研發創新投入及相關配套的不足。[183]
-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2014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在60個受評國家,台灣排名第13,較2013年滑落2名。在亞太地區中華民國排名第4,次於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277]「政府效能」及「企業效能」排名明顯滑落,是總排名滑落的主因。
-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2015年「IMD世界競爭力報告」。在61個受評國家中,台灣排名由去年13名提前到第11名,在亞太區當中僅次香港、新加坡,更搶回去年被馬來西亞超越的亞太第3。這是台灣第三度在IMD的全球排名第11,其餘兩次是2013年、2005年。IMD的排名,也針對年均所得2萬美元以上的經濟體進行排名,台灣也是第11名。台灣除了經濟表現的國內經濟、就業率等統計資料,明顯較去年優異,「政府效能」排名全球第9,從去年的第12回升,在四大類表現最佳。「基礎建設」則自去年的第17,再次下滑一名,因攸關「技術建設」、智財權等部分,值得政府注意。[278]
- 世界銀行(World Bank)發布「2015年經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 2015),台灣評比得分增加,但整體排名較2014年下滑1名,排第19。[279]
- 2014年國際透明組織公布清廉印象指數(簡稱CPI),中華民國分數為61分(滿分100分),在全球175個國家及地區中總排名第35名,在分數上,從2012至2014年分數皆為61分,表示近3年台灣在廉政作為的表現上是一樣的,雖然在名次上已經連續2年都進步1名。[280]
- 2015年6月24日,美國蓋洛普(Gallup)顧問公司與Healthways健康機構公布2014年全球幸福指數(Gallup-Healthways Global Well-Being Index)調查,此調查依據5個指標:生活目標(purpose)、社會(social)、經濟(financial)、社區(community)和身體健康(physical),台灣有19.8%的居民在3個指標以上感到滿意,經濟指標排名第13名,總排名59,雖較去年退步3名,但仍優於日本(92名)、新加坡(97名)、韓國(117名)、香港(120名)、中國大陸(127名)。[281][282][283]
卸任生涯编辑
卸任後仍持續到民間走訪[284],也曾至二二八紀念碑行禮致意[285]。
- 2016年9月26日,受東吳大學邀請擔任嚴家淦法學講座教授,在東吳大學主講「台灣的國際法定位」。[286]
- 2016年11月4日,參加東吳大學舉行的「南海仲裁案暨國際法研討會」,並強調臺灣太平島符合國際法島嶼之地位,籲仲裁法庭勿昧於事實。[287]
- 2017年3月14日,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依違反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洩密罪、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罪起訴。
- 2017年3月28日,柯建銘自訴涉犯教唆洩密罪、誹謗罪,一審宣判無罪。
- 2017年10月11日,柯建銘自訴涉犯教唆洩密罪、誹謗罪,二審宣判無罪確定。[288]
- 2018年4月27日,台北地檢署第三度以被告身分傳訊前總統馬英九進行最後答辯,不過,馬仍比照前天25日行使緘默權,對檢察官提問一概不答,結束偵訊後還在庭外怒指檢方立場不公,北檢則開記者會回批馬英九做出不良示範。[289][290][291]
- 2018年5月15日,台北地檢署起訴指控前總統馬英九,於任內涉犯洩密、違反《通訊監察保障法》案件,二審宣判有期徒刑四個月,得易科罰金,可上訴。[292]
- 2018年7月10日,台北地檢署依違反證券交易法、刑法背信等罪起訴,台北地院審理中。
- 2019年7月12日,台北地檢署起訴指控前總統馬英九,於任內涉犯洩密、違反《通訊監察保障法》案件,臺灣高等法院更一審審結,馬英九無罪確定[293]。
- 2021年10月27日,馬英九所涉的三中案(中視、中影、中廣),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一審判無罪[294]。
- 2023年3月27日-4月7日,率團前往中國大陸进行祭祖、交流,成為1949年之後第二位造訪中国大陸的卸任中華民國總統(前一位是1965年7月移居中國大陸、曾擔任中華民國代總統的李宗仁)[295],此次訪問,曾錄制《聲生不息·寶島季》[296],搭乘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航班(CA196、CA195)往返兩岸。
反對聲浪编辑
2014年3月,爆發了反對服貿協議及兩岸經濟整合的太陽花學運,是立法院首次遭到民眾佔領的事件,期間長達二十餘日。期間官民、警民、藍綠及統獨兩造大小衝突不斷。甚至創下行政機關一度遭群眾攻佔破壞的首例。抗議期間,亦有民眾向媽祖祈願,求馬英九下臺。[297]
而在台灣於2020年11月15日被排除於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後,馬英九針對這些倒馬運動則批評其摧毀兩岸服貿協議,為台灣加入RCEP增加難度,也批民進黨習慣意識形態治國,事情做不好就把責任推給中共打壓。[298]
政治主張编辑
兩岸關係编辑
- 留美時期成立反共愛國聯盟,擔任《波士頓通訊》主編,撰文批判中共、台獨、黨外、海外左派。
- 2005年8月5日,稱支持:“反共不反中,反獨不促統”、“六四不翻案,統一不可談”,兩岸屬“一中兩區”。兩岸“既非一邊一國,也不是兩個國家”,而是“一國兩區”。反對:「法理台獨」、「正名制憲」、「台灣共和國」。
- 2008年5月20日,重申「三不政策」─「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關係,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九二共識後的台灣海峽的現狀,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一中各表」),堅決反對中共所提出之「一國兩制」。[299]
- 從2008年起未再參加六四紀念活動,引起泛綠批評「立場倒退」。[300]
- 2008年9月3日,稱兩岸關係是一種特別的關係,但“不是兩個中國”、“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因為兩岸的憲法都“無法容許在領土上還有另外一個國家”。與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及陳水扁的台獨主張明顯不同。
- 2009年6月10日,對其兩岸「不統、不獨、不武」主張,單獨挑出「不統」強調,「不統不是排除統一這個選項」。媒體報道,馬英九並未同時明說「不獨、不武」也有同樣的類推意涵,使得這項主張開始朝向統一的方向傾斜[301]。
- 2010年6月2日,稱他「一直關心六四,這是歷史上重大的人權事件,中國大陸當局必須面對。」
- 2011年12月3日,在2012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首度表明:台灣是為中華民國的簡稱與國際通稱,兩者皆是國家,並舉例英國為「聯合王國」或「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簡稱與通稱,是馬英九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中提到「台灣是我的國家」。
- 2014年9月22日,與歐媒訪問團晤談後,《德國之聲》中文網錯誤報導指馬英九表示「強調願意學習當初東、西德處理雙邊關係,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 [302],引發軒然大波。在各界指責下,總統府公布部分談話內容,以證明報導錯誤 [303]。
- 2014年11月3日,馬英九對《紐約時報》表示:「如果中國大陸能夠在香港實施民主,或者中國大陸本身能夠更為民主,那麼我們就可以縮小海峽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他同時強調:「我認為我們對香港民主化的支持,並不會損害兩岸關係。」[304]11月5日晚上,在台港生發起真普選布條快閃活動,約30餘名參與者分頭在總統府、台北車站、國父紀念館、國立故宮博物院、香港駐台北辦事處等地,掛出「我要真普選」標語布條,並將感謝馬英九聲援香港真普選訴求的布條送到《蘋果日報》大樓,由《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親自接待,隨後掛上黃底黑字布條。[305][306]
- 2016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在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儀式提及中國共產黨是孫中山最重要繼承人。12月8日,前總統馬英九對此表示,如果真能做到、做得像,用和平、民主方式,歡迎大陸加入三民主義行列。[307]
- 2016年11月17日,前總統馬英九出席馬來西亞舉辦的世界華人經濟峰會,大會議事手冊中發表演說的與會者,均冠有正式頭銜,馬英九的頭銜呈現兩種版本,一種除列有「H.E. Ma, Ying-Jeou」外,並冠上「World Chinese Leader」,另一版本則只有「H.E. Ma, Ying-Jeou」。馬英九因此自製「前總統」名牌,發表演說時也強調自己是中華民國的前總統,「I am Ma Ying-jeou ,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aiwan)」[308],並在下午召開記者會抗議中共駐外使館的打壓。[309][310]晚間出席世界華人經濟峰會的君子仁義獎頒獎典禮,晚宴現場將所有與會貴賓的頭銜一律去除,都只剩下名字,司儀與會議主席李金友皆數度稱馬英九為「台灣前總統」。[311]
- 2017年6月26日,馬英九表示兩岸統一不是不能談,但必須要在和平、民主的環境下,才有談的可能,和平是基本要求,民主則是必須經過的過程,要兩岸雙方各自多數人民都接受統一才有可能,反之則不能談,並認為目前和平、民主條件尚未出現,應該繼續深化兩岸交流互動,創造條件。[312]
- 2018年2月25日,馬英九在出席新同盟會春節團拜致詞時表示,中華民國憲法是「一個中國的憲法」,不排除統一這個選項,但沒有時間表。未來不管是哪一方海峽兩岸提出有關國家統一的方案,都必須採取和平的方式和遵守民主的程序。馬英九還說目前為止這些條件都還沒有成熟,不過我們的目標之一就是能促進國家的統一,兩岸一定要從和平、和解、合作開始才有前途。[313]
- 2018年3月13日,馬英九在東吳大學演講時回應大陸修憲,他認為大陸的政治體系是黨總書記擺第一,國家主席則擺第二,對實際權力運作沒有差別,黨才最重要,他並非贊成,只是要了解對方的體系,再進行觀察。[14]
- 2018年11月7日,马英九在「馬習會三周年政策研討會」上提出「新三不」主張,亦即「不排斥統一、不支持台獨、不使用武力」[314]。他还同时指出台灣與大陸的情況一直都在改變,因應方向不能一成不變。但因为发表的时间正值台湾九合一选举投票时间倒数前17天,所以随即引起争议[315]。
- 2020年7月6日,馬英九被問到對港區國安法看法時,僅表示 「台灣國安五法不遑多讓」,引發爭議。[316]
- 2023年4月2日,马英九率团前往中国大陆进行祭祖、交流的第七天,在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会议室与学生做交流。马英九在最后结尾致词时说:“我们国家分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台湾地区,一个是大陆地区,都是我们中华民国,都是中国。”也称:“大陆1982年的宪法前言里,也有提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事实很清楚’。[317]”
針對「一國兩制」编辑
- 2021年3月12日,因香港政治形勢改變,馬英九受訪時表示,已故前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已經正式走入歷史,宣告死亡,他感到非常遺憾。[318]
- 2022年10月,馬英九受訪時回應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建議將台灣變成一個比香港更寬鬆的特別行政區」主張時,說「他這個看法就是『一國兩制』嘛,這個我(們)沒辦法接受」[319][320]。
釣魚台與南海立場编辑
2012年8月5日,提出「東海和平倡議」。[321]
呼籲相關各方:
一、應自我克制,不升高對立行動;
二、應擱置爭議,不放棄對話溝通;
三、應遵守國際法,以和平方式處理爭端;
四、應尋求共識,研訂「東海行為準則」;
五、應建立機制,合作開發東海資源。
2015年6月12日,提出「南海和平倡議」。[322]
呼籲相關各方:
一、自我克制,維持南海區域和平穩定,避免採取任何升高緊張情勢的單邊措施。
二、尊重包括聯合國憲章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相關國際法原則與精神,透過對話,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共同維護南海地區海、空域航行及飛越自由與安全。
三、確保區域內各當事方參與海洋合作機制,並遵守共同行為規範,以提升南海和平與繁榮。
四、擱置主權爭議,建立南海區域合作機制,以全面規劃及開發南海資源。
五、就南海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打擊海上犯罪、人道援助與災害救援等非傳統安全議題方面,建立協調及合作機制。
國家認同编辑
在國家認同上,馬英九曾說過:「台灣是我們的家園,也是我們的國家,正式國名是中華民國,通稱當然就是『台灣』。」[323]並舉例說明:「在國外人家問你從哪裡來,他會說:『I'm from Republic of China, commonly known as Taiwan』;或是『I'm from Taiwan officially known as Republic of China』,這是很常見的。」[324][325][326]
公眾形象编辑
- 2008年7月6日前台中市長胡志強接受訪問表示馬英九是一個民族觀念非常強的人。[327]
-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經稱讚馬英九是少數能對自己國家做出貢獻的亞洲領袖,並說:「我給你麻生,你給我馬英九。」。[328]
- 馬英九總統從2008年上任至2014年1月,行政院研考會公布政見達成率達96.9%,但研考會副主委戴豪君也表示,此調查確實和民眾認知有落差。[329]
- 對於馬英九總統提出東海和平倡議,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羅素(Daniel Russel),在眾院外委會亞太小組聽證會時稱許,東海和平倡議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其理念與美國核心策略一致。[330]
- 作家桑品載撰文指出「我相信,現在罵他的、不滿意他的,會漸漸肯定他,懷念他。」並引用中國大陸網友言論:「馬英九,傳統清流士人,他的不統、不獨、不武,飽受詬病,這也是馬英九政治智慧之最高表達。」表達讚許之意。[331]
- 2015年9月1日,前總統馬英九邀請總統府記者聯誼會成員共進晚餐,其中,資深記者黃暐瀚也在臉書發文表示,「他真不是一個有心機的壞人」。[332]
- 2016年1月16日,美國在台協會於中華民國第十四任正副總統選舉後,感謝馬英九總統致力與美國發展堅實的夥伴關係,也讚賞他近年為改善兩岸關係所採取的具體措施。[333]
- 2016年10月19日,總統府前副秘書長羅智強於網路直播節目「范姜轉風向」中表示馬英九使命感很強,馬政府八年正派執政、兩岸和平的道路是正確的。[334]
榮譽编辑
中華民國勳章獎章编辑
外國勳章獎章编辑
- 國鳥勳章大頸飾(危地马拉,2008年10月8日于台北總統府頒發[336])
- 所羅門之星勳章(所羅門群島,2010年3月24日頒發[337])
- 阿瑪鐸大項鍊勳章(巴拿马,2010年10月22日于台北總統府頒發[338][339])
- 圣基茨和尼维斯勋章(圣基茨和尼维斯,2011年3月10日于台北總統府頒發[340])
- 伊里萨里勋章大颈饰(危地马拉,2013年6月18日于台北總統府頒發[341])
- 马耳他骑士团功绩勋章颈饰(马耳他骑士团,2015年11月5日于台北總統府頒發[342])
獎項编辑
家族编辑
個人軼聞编辑
個人信仰编辑
馬英九兒時曾隨家中長輩一同在天主教堂受洗,但上初中之後便很少去教堂,現無特定宗教信仰。[348]
性取向编辑
馬英九與美籍黑人藝人巧克力(Charles Mack )有親密光碟疑雲。當時,巧克力曾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開庭時表示,自己是同性戀,不是雙性戀,妻子婚前就知情。[349]
公益活動编辑
- 長期累積捐血次數,多達198次(至2019年1月8日),4萬多毫升,是中華民國所有政治人物中捐血捐最多次的。[350][351]
- 1999年,時任臺北市市長的馬英九於一場由臺北市政府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合辦的流浪犬認養活動(「真情相約、攜手防疫」)中,認養一隻混種流浪犬並取名馬小九。在經過健康檢查、驅蟲及認養程序後,馬小九與馬英九家人一同居住於官邸,其生活大多由妻子周美青照料。馬英九以「首長特支費」支付牠的健檢及醫療費,因而引爆特別費案。
飲食编辑
運動编辑
- 聲稱2001年曾游泳橫渡淡水、八里,距離不到1公里,只要20多分鐘。[355]
失言编辑
- 2014年3月14日,接見外賓、提到台紐經濟合作協定時將鹿茸說成是鹿耳朵裡面的毛,因此被戲稱「馬卡茸」。[356]
馬腦水母事件、幽默自嘲编辑
- 2016年,宝可梦系列推出新的實境遊戲《Pokémon GO》,消費者可以使用智慧型手機,用神奇寶貝在真實世界對戰。有網友借此在PTT板上傳一張瑪瑙水母出現在總統府前的圖,借此諷刺馬英九與水母的共通性就是「無腦、很軟、手有毒」[357],馬英九對此蔑稱回應表示:「寶寶不是馬腦水母,可是寶寶不說」,並於卸任前拍攝影片回應[358][359]。
遭稱「死亡之握」霸凌编辑
- 由於從就任前開始,與馬英九握過手的知名人士若發生意外,會不時被人開玩笑附會曾和馬英九握手有關,所以被網友號稱「死亡之握」,他也因此在卸任總統前拍影片幽了自己一默[360]。
語言能力编辑
国际事件编辑
出席马来西亚民间演讲所引发的称呼争议编辑
2016年10月,马英九应邀马来西亚柔佛南方大学学院以「世界华人的未来」为题,前往学院发表专题演讲的邀请[362]和出席同年举办的「第8届世界华人经济峰会」(WCES),当中对马英九的正式称呼,在马来西亚引起了一系列争议。第一个争议是该演讲合作媒体之一的《星洲日报》,其纸版与《星洲网》于11月14日刊出马英九专访时,后者把马英九的称呼,从纸版的「台湾前总统」改为「台湾前领导人」,引起了马英九办公室和本人表达不满和抗议,呼吁《星洲日报》坚守媒体不受政治干预的原则,尊重马英九「前总统」为卸任「总统」的事实,做出符合事实的报道。并表明,如果是这样的媒体,他以后就不想再打交道了[363][364]。《星洲日报》随后发表声名感谢马英九对该报的指正,声明指出,马英九先生是一位备受尊重的世界领袖,强调对马英九的称呼是根据整个两岸现有的政治情况,以及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理解和表述,无意抵触任何一方的政策[365]。而在马英九于15日抵达之前,南方大学学院因演讲的宣传看板上,将马英九的称呼从「台湾前总统」更换至「台湾前领导人」,而南方大学官网和读者提供的入场证写著是「台湾前总统」。南方大学随后向马英九致歉和更改回「台湾前总统」的称呼[366]。但在11月15日又被揭露宣传看板上的称呼更改为「世界华人领袖前总统」的怪异口号。
南方大学学院校长祝家华同日接受《多维新闻》专访时表示,对马英九的头衔争议是他们始料未及,他希望未来两岸能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共识,不应由海外华人解决这方面的争议,也不希望这称谓的争议成为马英九到访南方大学的议题。他也向《多维新闻》表示,在活动印刷品制作完毕后,曾接到「中国大陆方面的意见」[367]。负责举办「世界华人经济峰会」的马来西亚创办人杨元庆和李金友表明,邀请马英九出席经济峰会一事不应成为政治议题,也表明不希望经济峰会涉及到政治[368]。马英九当日结束在柔佛的行程,隔日前往槟城走访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
马英九于11月17日出席在马六甲举办的「第8届世界华人经济峰会」的演讲活动上,再次因为称呼问题和演讲題目引起一系列争议。因大会议事手册上,对于马英九的称呼却出现两个版本,一个是只有马英九没有头衔,仅称「尊贵的阁下马英九」,另一个称马英九是「世界华人领袖」,都没有写称呼「前总统」称号[369],迫使马英九在胸前挂上自制的「中华民国前总统」的名牌,并向出席者自我介绍称「我是马英九,中华民国前总统」,成为大会中唯一掛著名牌的来宾[370]。马英九在开幕式后专题演讲的题目,也被主办单位从「台湾与东协经济更紧密的前景」(The Prospects for Closer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ASEAN Economies)更改为「海外华人在世界经济、科技及人文议题的角色」(The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haping the Global Agenda on Economy,Technology ahd Humanity)[371]。世界华人经济论坛的网站早前也曾被发现称马英九为「世界华人领袖」。不过,网站却把 “World”误植为“Would”。马英九之后在下午召开国际记者会,抗议中共驻外使馆在演讲大会上对他的打压[372]。马英九于11月18日结束马来西亚访问行程,在台湾桃园机场受访时,对於「台湾前总统」头衔被改成「台湾前领导人」一事,他表示,中国方面主导这件事情是很清楚的,中国不必这样做,对改善两岸关係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是损人不利己,推动两岸关係一定要把这些负面的影响考量进去[373]。
希臘德爾菲經濟論壇頭銜爭議编辑
馬英九於 2023 年受邀參加4月26日於希臘舉行的德爾菲經濟論壇,論壇官方網站將馬英九頭銜誤植為「台北前總統」[374],經外交部抗議後短暫更正為「臺灣前總統」[375],但在馬英九出席前又多次更改為「台北前領袖(Former Leader of Taipei)」、「中華台北國民黨前總統(Former President of the Kuomintang party-Chinese Taipei)」。外交部呼籲馬英九在名銜未獲更正前,應審慎評估是否與會。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則回應希望外交部適時提供協助並堅持出席[376]。
主要著作编辑
- Trouble over oily waters: legal problems of seabed boundaries and foreign investments in the East China Sea. 怒海油爭:東海海床劃界及外人投資之法律問題(作者自定中文書名, from 1986, v.) Ying-jeou Ma, Thesis (S.J.D.), Harvard Law School, December 1980.
- Legal Problems of Seabed Boundary Delimita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Ying-jeou Ma, with a Foreward by Professor Louis B. Sohn. Baltimore: Occasional Papers/Reprints Series in Contemporary Asian Studies Inc., 1984. (Maryland Series in Contemporary Asian Studies: Vol. 1984: No. 3, Article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is title was also published as no. 4 in the Maryland Studies in East Asian Law and Politics Series.)
- Terrorism and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A Preliminary Study. Taipei: Institute on Contemporary China, 1985.[註 3]
- 《從新海洋法論釣魚台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台北市:正中書局,1986年。
- 《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回顧與展望》,台北市:中華民國反共愛國聯盟,1991年。
- 《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年。
- 《法務部新加坡考察報告》,台北市:行政院法務部,1995年。
- 《考察泰國、馬來西亞反毒、肅貪、獄政工作報告》,台北市:行政院法務部,1996年。
- 《原鄉精神-台灣的典範故事》,天下文化出版社,2007年。ISBN 978-986-417-953-4
- 《治國:台灣贏的新策略》,商周出版,2007年。ISBN 978-986-124-981-0
- 《沉默的魄力》,天下文化出版社,2008年。ISBN 978-986-216-073-2
- 《八年执政回忆录》,天下文化出版社,2018年。ISBN 9789864796038
參見编辑
註釋编辑
参考資料编辑
- ^ President Ma awarded Eisenhower Medallion for peace initiative Politics FOCUS TAIWAN - CNA ENGLISH NEWS. [2014-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 马英九祖籍江西永新之考证- 中华马氏网. [2019-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3.0 3.1 臺灣政治明星馬英九家譜考 - 台灣網. [2019-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 ^ 4.0 4.1 4.2 馬英九總統傳略. 總統府網站. [2013-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5).
- ^ 5.0 5.1 5.2 5.3 5.4 李榮剛. 四姐妹:他在“女生宿舍”長大. 人民網《環球人物》 ( 2008-05-16 第10期 ). [2014-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9).
- ^ 第13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選舉公報 (PDF). 中央選舉委員會.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3).
- ^ 87年直轄市長選舉 候選人得票數. 中央選舉委員會.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 ^ 91年直轄市長選舉 候選人得票數. 中央選舉委員會.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 ^ 楊孟瑜. 國民黨主席選舉 馬英九大幅勝出. BBC中文網. 2005-07-16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31).
- ^ 政治新聞. 特別費/捍衛清白 馬英九宣布參選2008. TVBS. 2007-02-13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第 12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候選人得票數. 中央選舉委員會.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 ^ 第13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候選人得票數. 中央選舉委員會.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 ^ 第12~13任 馬總統英九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0-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 ^ 14.0 14.1 林良昇. 中國修憲刪國家主席限制 馬英九:國家主席非最重要. 台北: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3) (中文(臺灣)).
- ^ 馬英九家世調查:記者走訪湖南省湘潭縣馬家堰. 新浪網,原載台海網. [2011-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 ^ 中國評論新聞:馬英九家世:毛澤東同鄉先祖曾主持團練. [2019-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中華四海同心會成立 媒體報導. [2015-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 ^ 【宣導統一】馬英九政府中國國民黨國慶特刊竟宣導中國統一.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7).
- ^ 國慶特刊大方促「統」 馬兩岸政策再遭質疑. [2015-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8).
- ^ 王一社. 秦孝仪. 衡东党政门户网. 2009-04-01 [2014-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 ^ [衡东门户 > 公民站 > 衡东名人 > 秦孝仪]
- ^ 馬父骨灰罈刻字:化獨漸統. 2005-11-06 [2014-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1).
- ^ 23.0 23.1 《馬鶴凌、馬英九父子與革命實踐研究院》 傳記文學第八十八卷 第六期
- ^ 北市大揭牌成立 馬英九以校友身分出席. 臺灣蘋果日報. 2013-08-01 [2015-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大安國中校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北市立大安國民中學
- ^ 總統出席「建國中學第63屆畢業典禮」.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1-06-03 [2015-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2).
- ^ 馬英九從小衷情武俠小說 偷看禁書《射雕英雄傳》. 中國新華網. 2010-06-16 [2010-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2).
- ^ 马英九自爆初中志向:受破案电影影响立志当记者. 中国台湾网. 2008-04-19 [2014-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1).
- ^ 在我14歲那年… 馬英九舉自身為例 提醒注意水上安全. NowNews. 2011-07-02 [2011-07-02].
- ^ 馬英九自爆 初中最愛念「幼獅文藝」. 蘋果日報. 2010-07-29 [2010-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30).
- ^ 從建中踢到大一 總統瘋世足:「韓國體力超強」印象深刻. Nownews. 2010-06-15 [2010-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8).
- ^ 前周週記與時事回應.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9-07-25 [2010-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1).
- ^ 馬英九留學美國時 吃豬腳不吃牛排.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9-10-31 [2010-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馬英九:沒申請到柏克萊 只好念哈佛. 聯合新聞網. 2010-07-29 [201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6).
- ^ 馬總統透過臉書向官兵賀秋節 肯定國軍貢獻
- ^ 潘漢唐. 《盛世之前:潘漢唐對話馬英九》. 香港: 日閱堂出版社. 2012-12-03. ISBN 9789888135950 (中文).
- ^ 黑名單受害者應向馬英九討回公道. 2007-07-26 [2014-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38.0 38.1 國民黨史資料挖出 馬英九承認在美蒐集台獨人士資料. 信傳媒. [2020-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 ^ 甲考秘辛!馬英九口試才變榜首. 2010-01-05 [2014-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1).
- ^ 19年前救馬英九 恩人現身餐會. [2012-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7).
- ^ 存档副本. [2015-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 ^ 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蘇俊雄先生訪談錄, 台灣省諮議會
- ^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20周年研討會 蔡英文致詞稿. [201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9).
- ^ 總統直選 台灣法理獨立日, 玉山週報, 2010-03-12
- ^ 馬英九:從「委任直選」到「委任公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台灣新聞週刊, 2003/12/03
- ^ 馬英九「反民主」舉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台灣新聞週刊, 2002/11/17
- ^ 馬講的話還有人信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由時報, 2011-8-31
- ^ 連戰紀事•連戰與馬英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人民網 2006/4/24
- ^ 圖4-1 1975-2007毒品犯罪趨勢. [2014-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8).
- ^ 全球化下的我國緝毒工作 (PDF). [2014-1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 ^ 2008-06-05 Drug news update. [2014-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見和平獎得主 馬英九:拯救兒童政府樂於協助.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二○○五年風雲人物馬英九. 今週刊.[永久失效連結]
- ^ 李馬恩仇 力挺到逼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蘋果日報 2008年03月23日
- ^ 馬英九總統-大事年表 86年. [201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30).
- ^ 馬屁由來有自 特權很難反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由時報, 2008年6月23日
- ^ 馬英九10年前回政大任教 過五關才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星島環球 2008/6/23
- ^ 國民黨:馬英九在公立大學任教時未領雙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鳳凰網, 2013年2月6日
- ^ 87年直轄市長選舉 候選人得票數. 中央選舉委員會. [202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 ^ 91年直轄市長選舉 候選人得票數. 中央選舉委員會. [202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 ^ 市議會第9屆第8次大會施政報告[馬市長英九] (口頭報告Pdf檔/954KB)(書面報告Pdf檔/1230KB). [2014-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7).
- ^ 光華雜誌:化垃圾為資源 ──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上路. [2014-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8).
- ^ 謝長廷噗浪言論恐誤導民眾 環保署澄清說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綜計處,2009年08月21日
- ^ 【小檔案】圓山地標 曾入選台灣八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由時報 2012-8-22
- ^ 中山新橋24日通車 經便橋往市區車輛需改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2006/12/22
- ^ 百年中山橋遺址 慘遭「活埋」. 民視. 2010-12-07 [201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7) (中文(臺灣)).
- ^ 67.0 67.1 67.2 馬英九公布政績 自己人都質疑. 新台灣新聞週刊. 2005-12-29 [2005-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 (中文(臺灣)).
- ^ 68.0 68.1 68.2 馬英九被水扁 不沾鍋盛爛泥. 新台灣新聞週刊. 2004-09-16 [2004-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6) (中文(臺灣)).
- ^ 台北市議會第八屆第六次定期大會第五次會議記錄. [2015-09-22]. (原始内容 (txt)存档于2015-09-29) (中文(繁體)).
- ^ 納莉淹慘!馬:捷運就像「滯洪池」 網友酸:你腦才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森新聞
- ^ 馬英九談納莉水患教訓竟稱捷運站是滯洪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蘋果日報
- ^ 丘昌泰; 楊永年、趙家民等. 台北市政府防災組織與功能研究:納莉風災的省思 (PDF).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2007-11-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9-21) (中文(繁體)).
- ^ 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 王金平敗選. [2007-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6).
- ^ 馬英九上台後第一波國民黨人事精簡 共149人.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青年團簡介.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990519中常會通過中常委選舉「端正選風」實施要點.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國民黨招考 百人進階搶20缺.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藍黨務改革 爭取青年選民認同.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第 12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候選人得票數. 中央選舉委員會. [202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 ^ 黃國樑、陳熙文. 那年總統大選投票率比今年高!這2人夾擊 讓國民黨吞首敗. 聯合報. 2020-01-13 [202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水災究責 劉揆引咎總辭 吳敦義掌政院. 2009-09-08 [2014-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8).
- ^ WHA今開幕 名冊列出葉金川官銜. [2014-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WHA“壓軸”開講 葉金川閩南語感恩. [2014-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 ^ 久睦專案/出訪大突破! 馬和希拉蕊交談24秒. [2016-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9).
- ^ 馬英九與希拉蕊會面. [2016-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 ^ 推動兩岸直航.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擴大兩岸金融往來及加強監理合作.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放寬「小三通」政策(2008.6.19放寬人員經「小三通」往來相關措施、2008.9.30放寬「小三通」相關往來限制、2008.10.15實施澎湖「小三通」常態化、2010.7.15進一步放寬相關措施、2011.7.29正式啟動「小三通」自由行、2014.8.1 放寬大陸地區人士往來金馬澎得申請多次入出境許可證).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加強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漁船船員勞務、標準計量檢驗認證之制度化合作(98.12.22簽署3項協議、99.3.21生效).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擴大兩岸郵政合作(97.12.15開放直接通郵、98.2.26開放兩岸雙向郵政匯兌業務).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延長陸生來台研修期限為1年(2008.10.24教育部修正發布).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放寬大學赴大陸及金、馬辦理推廣教育(2008.11.3教育部修正發布).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4).
- ^ 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讀及大陸學歷采認.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擴大開放大陸地區大眾傳播人士來台參與攝製電視劇及電影片(2009.8.21、2009.9.8發布).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簽署「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97.11.11生效並實施).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簽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98.6.25生效並實施).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修正兩岸條例及相關子法以保障大陸配偶權益.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簽署「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99.9.12生效並實施).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簽署「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100.6.26生效並實施).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4).
- ^ 放寬縣(市)長赴大陸地區交流(97.7.3內政部修正施行).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強化公務員赴陸安全管理(99.9.1內政部修正施行).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我駐港澳機構更名及功能地位提升,並促成港澳政府來台設立辦事機構.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台港簽署「台灣與香港間航空運輸協議」.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4).
- ^ 台港簽署「銀行業監理合作了解備忘錄」.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台澳簽署「台灣與澳門間航空運輸協議」.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教育部擴大采認澳門地區大學學歷,以利國際接軌.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9).
- ^ 陸客來台人數暴增25倍 影響觀光品質. 蘋果日報. 2014-10-12 [2014-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8).
- ^ 108.0 108.1 觀光統計年報. [2014-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5).
- ^ 台灣養殖活魚直接輸銷大陸創歷史新頁.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秋刀魚出鞘!馬英九揮毫寫對聯送漁民 公開徵求橫批.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1).
- ^ 行政院院會通過米酒改按「料理酒」課徵之「菸酒稅法」第2條修正草案. [201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米酒降價 美向台表憂慮. 2010-08-21 [2014-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3).
- ^ 美國關切台米酒降稅. [2014-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3).
- ^ 米酒降稅 美方關切. [2014-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3).
- ^ 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 (PDF).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5-18).
- ^ 行政院組織改造.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 ^ 愛台12建設總體計畫.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 ^ 洗錢防制缺失國家觀察名單 金管會:台灣自FATA除名. [2015-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0).
- ^ 兩公約及兩公約施行法.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
- ^ 監委:法務部執行死刑違反兩公約.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7).
- ^ 五都改制相關自治法規適用公告. [2015-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30).
- ^ 〈自由廣場〉六都胖嘟嘟.
- ^ 桃園升格直轄市凸顯紊亂的國土規劃問題 (PDF).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2-22).
- ^ 行政院執行「加強取締偽劣假藥及非法廣播電台」專案具體成果. [2015-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二代健保資訊.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改會回應《二代健保體檢報告》記者會.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127.0 127.1 「運動產業發展條例」 3/1正式上路. [2015-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0).
- ^ 取消軍教薪資所得免稅之所得稅法修正條文業經 總統公布.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 ^ 所得稅法部分條文修訂.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 ^ 財政部提「遺產及贈與稅制改革方案」,未來稅率將調降為10%. [2015-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 ^ 立法院三讀通過調降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至17%之影響及實施現況. [201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 ^ 財政部說明特銷稅成效,未來檢討方向無預設立場.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特銷稅 台朝野立委疑無助抑房價.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社會救助法》修正 貧窮線拉高 惠85萬人,中低收入戶納救助體系 明年7月上路. [2015-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符合「馬上關懷專案」資格之民眾,員警該如何協助?. [2015-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微型保險專區. [2015-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青年安心成家作業規定. [2015-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勞工權益基金「訴訟扶助」五年來已幫勞工討回18億元. [2015-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5年育嬰留停津貼達205億 超過七成五回原職場. [2015-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育嬰留職停薪申請. [2015-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6).
- ^ 5歲幼兒入學 今年將免學費.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5歲幼兒免學費就學補助 9月開跑!.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父母未就業家庭育兒津貼申請相關疑義問答集(Q&A).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7).
- ^ 新住民火炬計畫.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國民年金簡介.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7).
- ^ 勞保年金簡介.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 ^ 青年政策大聯盟計畫說明.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 ^ 中央廉政委員會設置要點. [2015-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9).
- ^ 馬總統主持記者會宣布成立廉政署致詞內容.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 ^ 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貪污罪被告不說明財產來源罪」(貪污治罪條例第6條之1條文)修正草案,於今(26)日經行政院院會決議通過,送請立法院審議。.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立法院公報 第 100 卷 第 70 期 院會紀錄.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立法院今(100年6月7日)通過增訂貪污治罪條例第11條第2項「不違背職務行賄罪」,新法將可杜絕過去「收錢有罪,送錢沒事」的不良社會現象。.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注入源源不絕農業新動力-農民學院揭牌活動紀要.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內容概述.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100年第1期作起調整公糧稻穀收購價格每公斤3元.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推展農村再生.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石斑魚分段養殖,養殖戶因ECFA普遍受惠.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推動成果(98年至101年).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立法院通過「客家基本法」 開創台灣多元文化里程碑.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官網. [2015-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2).
- ^ 六大新興產業官網. [2015-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2).
- ^ 發展新興產業(十大重點服務業). [2015-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2).
- ^ 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制定「產業創新條例」,並廢止「促進產業升級條例」. [2015-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 ^ 第13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候選人得票數. 中央選舉委員會. [202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 ^ 陳沖下台 江宜樺接閣揆// 交通部長毛治國接副閣揆. 2013-02-01 [2014-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1).
- ^ 江宜樺下台 內閣全面改組. [2014-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 ^ 國發會 針對媒體報導實質薪資倒退15年之說明.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3).
- ^ 主計總處:去年平均薪資逾4.7萬元創新高.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1).
- ^ Q1實質平均薪資逾59K 創同期新高. [2015-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2).
- ^ 青年失業率飆破14% 實質薪資倒退16年. 自由時報. [201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
- ^ 8月失業率4.08% 近14年同月最低水準. [2014-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9).
- ^ 年均失業率3.96% 馬上任以來首度低於4%. [2015-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
- ^ 主計總處:第1季失業率3.71%創14年來同期新低
- ^ 〈自由廣場〉經濟成長率出口成長率 為何台灣超越南韓?. [2014-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6).
- ^ 2014經濟成長率3.74% 近3年最高 優於韓、星.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香港政治紛擾成「內傷」.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經濟成長率重返4小龍之首 馬英九:上次是16年前. [2015-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 ^ 台灣首季GDP為3.46% 優於南韓、新加坡. [2015-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2).
- ^ BERI排名/台灣政治風險大退步 僅領先中國1名. 自由時報. 2014-01-09 [201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9).
- ^ 183.0 183.1 搶救競爭力. [2014-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6).
- ^ 102年外銷訂單 創歷史新高.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5).
- ^ 外銷訂單連四黑 全年罩烏雲. [2015-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連5黑 8月外銷訂單年減8.3%. [2015-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12月工業生產指數 月增3.96%.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5).
- ^ 台灣經濟由夏入冬?工業生產指數連3黑. [2015-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去年商業營收14.5兆元 創新高.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5).
- ^ 7月商業營業額連5黑 批發業最慘. [2015-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新版基本工資7月生效. [2015-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2).
- ^ 基本工資7月漲完 還有空間. [2015-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 ^ 小三通觀光落地簽1/1上路 首日208人申辦.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9).
- ^ 103年來台旅客達990萬人次,成長24%,帶入觀光外匯收入新台幣4,370億元.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
- ^ 觀光業賺飽飽!去年觀光外匯收入逾3,600億元 創歷史新高. [2015-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6).
- ^ 去年觀光外匯收入衝破4,300億 今年拚專案陸客高價團.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
- ^ 陸客來台人數暴增25倍 影響觀光品質. [2014-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8).
- ^ 兩岸旅展揭幕 陸客訪台破千萬. [2015-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6).
- ^ 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圖表. [2015-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3).
- ^ 環島單車國道 11月串起各路好漢.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1).
- ^ 斷交零紀錄 建交也掛零. [2015-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5).
- ^ 獲美免簽 民進黨:馬政府勿攬功.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8).
- ^ 美國免簽達陣,台美關係新紀元.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8).
- ^ 護照好用 總統:國家受尊敬. [2015-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7).
- ^ 中華民國國民可以免(落地)簽證或其他相當簽證便利方式前往之國家(地區). [2015-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7).
- ^ 台灣護照超好用!免簽國增至142個. [2015-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6).
- ^ 等42年 台返國際民航組織. [2015-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台英司法互助,林克穎在英逮捕候審引渡. [2014-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5).
- ^ 引渡林克穎 英判決 確認我主權. [2015-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5).
- ^ 中斷5年 台美TIFA 3月11日復談. [2015-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5).
- ^ 【動新聞】14年來首見 美環保署長訪台. [2015-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台美互信高 近期美政界頻訪台. [2015-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 世界公衛大會演講 邱淑媞:極大突破. [201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5).
- ^ 存档副本. [2015-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和平締造者 馬英九提「南海和平倡議」5呼籲. [2015-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6).
- ^ 馬總統提「南海和平倡議」:主權無法分割、資源可以共享. [2015-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6).
- ^ 「南海和平倡議」美國務院公開正式「讚賞」. [2015-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7).
- ^ 南海和平倡議 印尼媒體肯定. [2015-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8).
- ^ 華府國殤紀念遊行 中華民國國徽成亮點. [2015-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6).
- ^ 英駐台機構更名「英國在台辦事處」. [2015-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31).
- ^ 國務院最高層官員訪台 美助卿:台灣是重要盟友. [2015-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3).
- ^ 不甩陸抗議?美二戰紀念官網列入「中華民國國徽」.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7).
- ^ 美尊重台灣與史實 沈呂巡參加二戰紀念.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 ^ 美二戰紀念活動 沈呂巡首度出席.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5).
- ^ 美紀念二戰 沈呂巡獻花 中方惱羞缺席.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4).
- ^ 美國防法案 挺台美軍事訓練交流. [2015-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5).
- ^ APEC美中台領袖會面聊「時差」. [2015-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1).
- ^ 蕭萬長跟歐巴馬、習近平談入TPP. [2015-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0).
- ^ 史無前例「蕭習歐」握手互動 蕭當面表達參加TPP意願. [2016-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6).
- ^ APEC年會 美中台領袖對話. [2015-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美國白宮Medium官方頁面.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7).
- ^ 歐巴馬指台灣是「反IS聯盟」成員 外交部:僅人道援助無涉及軍事. [2015-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4).
- ^ The Global Coalition to Counter ISIL. [2015-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5).
- ^ 抗IS同盟會議 我駐美官員參加了. [2015-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5).
- ^ 反恐/抗IS同盟 我官員應邀出席. [2015-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遭點名反伊斯蘭國成員 鄉民自嘲:IS認證台灣是國家. [2015-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5).
- ^ 台灣被伊斯蘭國點名 IS最新宣傳片出現中華民國國旗. [2015-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6).
- ^ 歐巴馬任內最後國情咨文 又把台灣列入反伊斯蘭國盟友. [2016-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4).
- ^ 德州副州長設宴 休士頓首長定「馬英九日」. [2016-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6).
- ^ 赴美免簽待遇再升級! 台灣民眾未來將可電子通關. [2016-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 ^ 亞洲第2個!台護照合格者 可快速入境美國. [2016-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 ^ 美眾院國防授權法邀台參與環太平洋軍演. [2016-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1).
- ^ 我國於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下成立信託基金將正式運作. [2016-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9).
- ^ 推動兩岸官方互動常態化.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簽署「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並針對「人身自由與安全保障」議題達成共識,強化國人在大陸的人身安全保障(102.2.1生效並實施).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4).
- ^ 簽署「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議」(101.8.9完成簽署;101.8.16行政院院會核定,函送立法院備查;102.2.1生效實施).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開放台灣地區辦理人民幣兌換業務,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97.6.26行政院院會通過、97.6.30實施;101.9.6行政院核定).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 連習會 連戰:正視中華民國. [2014-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王張互稱官銜 促設溝通機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13年10月6日
- ^ 王郁琦談蕭習會:3個突破. [2014-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3).
- ^ 南韓學者投書媒體建議朴槿惠:學學馬英九兩岸政策吧!. [2015-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3).
- ^ 國科會產學大聯盟 台大、成大進榜. [2015-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0).
- ^ 產學小聯盟 1.5億補助74案. [2015-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0).
- ^ 傳統產業維新方案及推動計畫. [2015-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103年卓越中堅企業及重點輔導對象申請作業. [2015-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深耕工業基礎技術發展. [2015-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存档副本. [2015-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7).
- ^ 自由經濟示範區官網.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4).
- ^ 「行政院青年顧問團」徵選結果 27位青年脫穎而出. [2015-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青年創業及啟動金貸款專區. [2015-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6).
- ^ 103年事故防制績效 酒駕死亡降31%尾牙將加強執法. [2015-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3).
- ^ 存档副本. [2015-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提高綜所稅扣除額 700萬人受惠. [2015-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4).
- ^ 幼兒特別扣除額 2.5萬今年起適用. [2015-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 ^ 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8).
- ^ 「經濟部台日產業合作推動小組」委員會議情形說明.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台日漁業協議.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5).
- ^ 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1).
- ^ 3年有成 台星今签经济伙伴协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时报,2013.11.07
- ^ 能源合作 與蒙古簽備忘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星島日報,2014..02.18
- ^ 中華民國國民申請其他國家「度假打工(青年交流)簽證」參考資料.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5).
- ^ 全球第13國 奧地利與台簽訂度假打工協定.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30).
- ^ 台美簽《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 擴大合作範圍. [2015-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7).
- ^ 台印尼簽署農業協定 有助漁業協議洽簽. [2016-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7).
- ^ 陳志清拚到最後一天 再簽2國漁業協議. [2016-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0).
- ^ WEF全球競爭力 台灣排名14.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7).
- ^ 2014年IMD世界競爭力我國排名全球第13名.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全球競爭力 我進步2名. [2015-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7).
- ^ 世銀經商環境報告 台排19名.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8).
- ^ 清廉印象指數 台灣較去年進步1名.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7).
- ^ 全球幸福指數 台灣排名59. [2015-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
- ^ 全球幸福指數:台灣59,中港居末段. [2015-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
- ^ 全球幸福指數 台灣退步3名排59. [2015-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 ^ 花蓮騎鐵馬 火車站捕獲野生馬英九. [2017-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9).
- ^ 林良昇. 馬英九:我時刻都想到二二八受難者家屬. 自由時報. 2017-02-27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 ^ 馬英九卸任後東吳首場授課 3小時座位搶光. [2017-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0).
- ^ 馬英九談南海仲裁案 邀學者飲太平島水. [2017-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0).
- ^ 柯建銘自訴洩密案 馬英九無罪確定.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 ^ 【天眼發威打馬】馬英九偵訊時緘默 原來和北檢啟用這套系統有關. [2018-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中文(臺灣)).
- ^ 【天眼發威打馬】馬英九偵訊時緘默 原來和北檢啟用這套系統有關. [2018-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中文(臺灣)).
- ^ 【三中案三度傳訊】馬英九再度行使緘默權 直批北檢混淆視聽令人錯愕--上報. [2018-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不斷更新】洩密改判有罪 馬英九回嗆高院「我定上訴」 |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 [2018-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9) (中文(臺灣)).
- ^ 馬英九涉洩密無罪確定 審判長:仍有失職可能. [2019-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馬英九涉三中案 北院一審判無罪. [2021-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6).
- ^ 馬英九3/27起赴南京上海等地 首位訪問中國卸任總統. 中央社. 2023-03-20 [2023-03-20].
- ^ 马英九连线声生不息
- ^ 民眾到天后宮向媽祖祈求 要「馬英九下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森新聞,2014-03-26,2014-04-21查閱。(繁體中文)
- ^ RCEP排除台灣 馬英九:太陽花學運誤國. [2020-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馬英九就職演說全文: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 [2008-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1).
- ^ 六四事件二十周年 馬未提平反 贊中國開放. [2009-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6).
- ^ 馬英九:說不統,不是排除統一這個選項. [2011-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馬英九強調改善兩岸關係決心. 2014-09-23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5).
- ^ 「德國之聲」指馬英九追求統一 府方駁斥. [2014-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0).
- ^ 馬英九挺香港佔中.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9).
- ^ 聲援佔中 港生到《蘋果》大樓掛真普選布條. [2016-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 ^ 在臺港人對馬英九聲援香港真普選表感謝. [2016-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7).
- ^ 大陸自稱孫中山繼承人 馬英九盼真能做到. [201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9).
- ^ 馬英九大馬演講 自製「中華民國前總統」名牌.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0).
- ^ 出席國際會議被打壓,馬英九自製「前總統」名牌,並開記者會抗議. [2016-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8).
- ^ 出席大馬經濟論壇遭打壓 馬英九:無法接受不排除缺席. [2016-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7).
- ^ 馬英九晚間出席華人峰會頒獎 所有人都省略頭銜. [2016-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7).
- ^ 稱統一不是不能談 馬英九:但要民主環境才可能.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 ^ 聯合新聞網. 馬英九: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 目標是促進統一 | 政治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 [2018-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許祺安. 【觀察】直面統一問題 馬英九「新三不」折射台民意變化趨勢. 香港01. 2018-11-10 [2018-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中文(香港)).
- ^ 選前拋「不排斥統一」 丁守中想問馬英九為什麼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6).
- ^ 馬英九看港版國安法 「台灣國安五法不遑多讓」. UDN. [2021-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 ^ 馬英九提台灣大陸同屬一中 陸委會:遺憾. 中央社. 2023-04-02.
- ^ 中國人大修改香港選制 馬英九:一國兩制已死. [2021-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 ^ 存档副本. [2022-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6).
- ^ 存档副本. [2022-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 ^ 東海和平倡議專區. [2014-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6).
- ^ 南海和平倡議專區. [2016-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1).
- ^ 馬被抓包曾說台灣是獨立國家 徐巧芯回應了. 自由時報. 2017-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3) (中文(臺灣)).
當年辯論會結束後,馬就有清楚回應,強調「台灣是我們的家園,也是我們的國家,正式國名是中華民國,通稱當然就是台灣」
- ^ 甘芝萁. 馬:正式名中華民國,通稱台灣. nownews.com. 台北. 2011-12-03 [201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7).
- ^ 王寓中. 《大選辯論╱會後記者會》馬:正名中華民國 通稱為台灣 - 焦點.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03-15 [201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 ^ 謝莉慧. 馬英九:台灣就是中華民國 是一種通稱 - 政治. 新頭殼 Newtalk. 1970-01-01 [201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7) (中文).
- ^ 台中市長胡志強:馬英九民族觀念非常強. [2018-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 ^ 大前研一:如何讓台灣變成生活大國?. 天下雜誌. 2009-02 [201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中文(臺灣)).
- ^ 馬政見達成率近97%?研考會坦承與民觀感有落差.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4-01-20 [2018-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5).
- ^ 艾森豪獎 肯定東海和平倡議. 中央通訊社. 2014-09 [2018-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2) (中文(臺灣)).
- ^ 現在批馬 以後等著懷念他. 聯合報. 2015-11 [2018-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中文(臺灣)).
- ^ 觀察17年 資深記者評馬英九:他真不是一個有心機的壞人. [2018-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柯比對台灣大選發表聲明. [2017-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2).
- ^ 羅智強:「還馬英九公道者,必蔡英文」. [2018-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行政院第3020次院會決議. 行政院. 2006-12-20 [202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0).
- ^ 總統以國宴款待瓜地馬拉共和國總統柯隆閣下.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08-10-08 [202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 ^ 總統諾魯及索羅門群島行程.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0-03-24 [202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 ^ 總統以國宴款待巴拿馬共和國總統馬丁內利閣下.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0-10-22 [202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 ^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外交年鑒 附錄十三:國內外贈勳及受勳一覽表 (PDF). 中华民国外交部. 2012-04 [2021-12-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12-20).
- ^ 總統接見「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總理道格拉斯並互贈勳章.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1-03-10 [202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5).
- ^ 總統暨夫人以國宴款待瓜地馬拉共和國總統培瑞茲閣下伉儷.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3-06-18 [202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6).
- ^ 總統頒授馬爾他騎士團元首費斯汀大教長「采玉大勳章」暨受贈「馬爾他騎士團最高等級功績領綬勳章」. [2016-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0).
- ^ 馬總統獲艾森豪和平獎 證嚴之後台灣第二人. [2015-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2).
- ^ 東海倡議 總統獲艾森豪和平獎. [2015-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2).
- ^ 獲頒艾森豪和平獎 馬:促和平需勇氣及決心. [2015-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2).
- ^ 遠見領袖和平貢獻獎 馬總統獲頒. [2015-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9).
- ^ 總統馬英九獲頒遠見領袖和平貢獻獎. [2015-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9).
- ^ 馬英九澄清:未受洗為基督徒. [201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7).
- ^ 扁暗指 馬與「巧克力」有親密光碟. 已忽略文本“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282842” (帮助);
- ^ 馬英九捐血184次 已捐4.6萬毫升. [2014-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9).
- ^ 馬英九為何這麼愛捐血?羅智強透露他有「偶像」. [2017-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 ^ 馬英九鏡頭前猛吃被嫌不好看 “紅豆餅”打包. [2012-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1).
- ^ 用餐平民化 馬英九幕僚贊:“老闆”很好養. [2015-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3).
- ^ 美未禁豬血糕 治國週記急刪. [2012-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4).
- ^ 淡水←→八里省25分鐘 淡江大橋動工. [2014-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2).
- ^ 「鹿茸是鹿耳朵裡面的毛?」 馬英九總統又說錯話了. ETtoday 新聞雲. [2015-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 ^ 神奇寶貝出沒現實生活? 網友:瑪腦水母台灣限定! - 蒐奇- 自由時報. [202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被戲稱馬腦水母 馬總統:寶寶不是但寶寶不說. [2020-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馬英九臉書. [2016-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 ^ "死亡之握"這樣解 馬總統卸任前 拍片幽自己一默.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6).
- ^ 「他用廣東話自稱港仔」 港客邂逅野生馬英九樂翻. 台灣蘋果日報. [2021-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 ^ “世界华人的未来” 南方大学邀马英九开讲. www.enanyang.my. 2016-10-25 [2021-06-27] (中文(简体)).
- ^ 星洲網改馬英九頭銜 馬辦譴責. www.cna.com.tw. [202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6) (中文(臺灣)).
- ^ 马来西亚星洲网改马英九头衔 马办谴责. www.zaobao.com.sg. [202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英语).
- ^ 马英九办公室声明 更改称呼深感遗憾. www.sinchew.com.my.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30).
- ^ 張, David. 「前总统」变「前领导人」 马英九头衔引爭议. 马来西亚诗华日报新闻网. 2016-11-11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7) (中文(中国大陆)).
- ^ 多维新闻. 马英九头衔争议 马国南方大学校长始料未及|多维新闻|台湾. 多维新闻. 2016-11-15 [202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中文(简体)).
- ^ 杨元庆:非政治活动·“邀马英九不应成课题”. www.sinchew.com.my.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 ^ 正名!馬英九大馬演講 自製「中華民國前總統」名牌. Next Magazine TW. [202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0) (中文(臺灣)).
- ^ 刘伟鸿. 自制“前总统”名牌引侧目马英九吁东盟助台湾突围. Malaysiakini. 2016-11-17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中文).
- ^ 世华经济峰会擅改马英九演讲题目及头衔.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6-11-17 [202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6) (中文(简体)).
- ^ 马英九大马举行国际记者会指责北京打压. BBC News 中文. 2016-11-17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中文(简体)).
- ^ 張, David. 头衔风波 马英九:对两岸没好处. 马来西亚诗华日报新闻网. 2016-11-18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中文(中国大陆)).
- ^ 希臘德爾菲經濟論壇年會前夕再度擅改馬英九頭銜. 2023-04-26 [2023-05-26] (中文(繁體)).
- ^ 有關馬前總統應邀參加希臘「德爾菲經濟論壇」,其名銜遭主辦單位反覆不當變更事,外交部回應如下:. 2023-04-28 [2023-05-26] (中文(繁體)).
- ^ 明知故犯? 希臘德爾菲論壇又擅改馬英九頭銜矮化為「前台北領導人」. 2023-04-26 [2023-05-26] (中文(繁體)).
- ^ 習賢德. 馬鶴凌、馬英九父子與革命實踐研究院. 《傳記文學》. 2006年6月, 第88卷 (第6期(總號529號)): 19.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馬英九 |
维基语录上的馬英九语录 |
维基新闻中的相关報導:馬總統與黃春明對談 肯定稻草人的創意性 |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 | ||
---|---|---|
前任: 陳水扁 |
中華民國總統 第十二、十三屆 2008年5月20日-2016年5月20日 |
繼任: 蔡英文 |
中華民國政府職務 | ||
行政院 | ||
前任: 魏鏞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 第五任 1988年7月27日-1991年6月27日 |
繼任: 孫得雄 |
前任: 呂有文 |
法務部部長 第五任 1993年2月27日-1996年6月10日 |
繼任: 廖正豪 |
台北市政府 | ||
前任: 陳水扁 |
台北市市長 直轄市民選第二、三屆 1998年12月25日-2006年12月25日 |
繼任: 郝龍斌 |
政党职务 | ||
中國國民黨 | ||
前任: 連戰 |
中國國民黨主席 第七屆 2005年8月19日-2007年2月13日 |
繼任: 吳伯雄(代理) |
前任: 吳伯雄 |
中國國民黨主席 第八、九屆 2009年10月17日-2014年12月3日 |
繼任: 吳敦義(代理) 正任:朱立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