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涌
歷史编辑
宋朝末年,蒙古人入侵中原,趙昰、趙昺二帝南逃至官富場。後人念其到臨,稱石山爲宋王台。趙昰母楊太后,宋度宗的楊淑妃,愛女晉國公主都有同行,後墮海溺斃,屍身不能尋獲,於是鑄金身,葬於附近的譚公爺山中,人稱金夫人墓,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有載。
1890年,顧啓德及其妻建聖三一堂,屬香港聖公會,以家庭式傳敎。1905年,鄺日修牧師在宋王臺山腳立敎堂。1905年,為要建做宋王臺公園,搬到聖山北面,域多利孤兒院側。原是金夫人墓,墓因而毁。1936年,因啟德機場工程,搬到馬頭涌道一百三十五號。
馬頭涌在日佔時期,有馬頭涌戰俘營[1],起初作馬頭圍,1938年起成難民營,亦收留國軍。日佔香港後主要囚困英屬印度兵。當時地方惡劣,死者就在附近亞皆老街軍營花園埋葬。
九龍寨城興建完成後,外面全是農地,其水源主要來自現時採石山位置流下來的涌水。該涌貫通馬頭圍和馬頭角,徑流過馬頭圍村後,經聖山流向九龍灣出海,因而稱為馬頭涌,涌口有一馬頭涌村。後來,啟德機場落實興建後,水源被截,馬頭涌村亦填成馬路,名為馬頭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