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雅科夫列维奇·符拉基米尔佐夫

鲍里斯·雅科夫列维奇·符拉基米尔佐夫(俄语:Борис Яковлевич Владимирцов,1884年7月20日—1931年8月17日)是苏联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在阿尔泰语系研究及蒙古史领域贡献卓著。

鲍里斯·雅科夫列维奇·符拉基米尔佐夫
Boris Iakovlevitch Vladimirtsov
出生(1884-07-20)1884年7月20日
 俄羅斯卡盧加州卡盧加
逝世1931年8月17日(1931歲—08—17)(47歲)
 苏联列宁格勒州加特契納區
死因急性心肌梗塞
學術背景
母校圣彼得堡大学
受影響自沙畹
學術工作
学派或传统苏联科学院
研究機構圣彼得堡大学
主要領域历史学
語言学
著名作品《蒙古社会制度史》
著名思想遊牧封建制論
施影响于尼古拉·鮑培

生平

编辑

他自幼立志成为学者,1904年考入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时值日俄战争爆发,他进入东方语言系原计划研究日本,但因该校日本研究条件有限而转向蒙古史。当时校内有科特维奇、安德烈·鲁德涅夫等蒙古史名家,加上伯希和沙畹等东方学家的指导,促使他确立研究方向。1915年起,符拉基米尔佐夫在母校任讲师,1921年晋升教授,1923年当选苏联科学院候补院士,1929年成为正式院士,1931年因心脏病英年早逝[1]

语言学研究

编辑

其核心研究聚焦于论证阿尔泰语系的关联性,尤其在蒙古语与突厥语的比较研究中成就突出。代表作《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至今仍是阿尔泰语研究的经典文献。

但他的“阿尔泰语系论”遭古斯塔夫·拉姆斯特德、利盖蒂等学者批判,更因尼古拉·马尔“新语言学”派的攻击,被迫放弃《比较语法》的后续写作[2]

历史学研究

编辑

他的历史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关于达延汗的异名》《喀尔喀五部》等。

最著名的《蒙古社会制度史》将蒙古历史划分为古代(11-13世纪:蒙古帝国-大元王朝)、中期(14-17世纪:北元)、近代(18-19世纪:清代)三阶段,系统探讨封建制度的兴衰(近代部分未完成)。该书大量引用当时仅存于列宁格勒的蒙古编年史,代表了蒙古社会制度史研究的前沿,但因完全未使用汉文史籍而备受后世诟病。

人物评价

编辑

他突破俄罗斯学界对蒙古帝国“鞑靼枷锁”的批判定式,客观评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终身自律、严于治军,始终是卓越的游牧实干家,绝非单纯嗜血的杀戮者。”并对比帖木儿:“成吉思汗从未想过用活人堆砌两千座砖石高塔——而这位征服疆域远超他的亚洲征服者却如此行事。”[3]

他的学生尼古拉斯·波佩曾尖锐批评他“不守时、对新研究主题持否定态度,甚至会因他人未经许可发表成果而心怀不满”,认为其性格狭隘[4]

注释

编辑
  1. ^ 森川1996,p188
  2. ^ 森川1996,p190
  3. ^ 森川1996,pp191-192
  4. ^ 森川1996,p195

参考文献

编辑
  • 森川哲雄「ウラジーミルツォフ」《東洋学の系譜》大修館書店 1996年
  • 高文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大辞典》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