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道成
齐高帝萧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绍伯,南北朝時代,南朝第二個皇朝南齊开国皇帝。
齊高帝 | |||||||||||||||||
---|---|---|---|---|---|---|---|---|---|---|---|---|---|---|---|---|---|
南齊皇帝 | |||||||||||||||||
![]() 齊高祖像 (明代王圻繪) | |||||||||||||||||
南齊皇帝 | |||||||||||||||||
統治 | 479年5月29日-482年4月11日(2年317天) | ||||||||||||||||
繼任 | 齊武帝蕭賾(第二任) | ||||||||||||||||
出生 | (元嘉四年丁卯歲) | 427年2月1日||||||||||||||||
逝世 | 482年4月11日 (建元四年四月六日) | (55歲)||||||||||||||||
安葬 | |||||||||||||||||
配偶 | 昭皇后 張淑妃 羅太妃 任太妃 何太妃 謝貴嬪 陸修儀 袁修容 區貴人 李美人 | ||||||||||||||||
子嗣 | 子:
女: | ||||||||||||||||
| |||||||||||||||||
王朝 | 南齊 | ||||||||||||||||
父親 | 齊宣帝蕭承之 | ||||||||||||||||
母親 | 宣孝皇后陳道正 |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
生平编辑
蕭道成是在元嘉四年(427年)丁卯歲,出生於劉宋南蘭陵郡蘭陵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為蘭陵蕭氏一族,即西漢丞相、酇文終侯蕭何的二十四世孫,五胡亂華後,其高祖淮陰令蕭整便跟隨東晉朝廷衣冠南渡。日後蕭氏便以軍功建立南齊、南梁王朝,成為僑姓士族的代表家族之一,而蕭道成也成為齊梁房支南齊房的始祖。
年少從戎编辑
劉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儒學大家雷次宗開始在雞籠山講學,蕭道成便前去學習了《禮記》及《左傳》等儒家經典。
元嘉十七年(440年)因為劉宋大將軍、司徒、彭城王劉義康因與文帝之間的矛盾日漸明顯,故自行上表求退,因而被外放為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鎮守在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其父劉宋右軍將軍、晉興縣五等男蕭承之領兵駐防,蕭道成因此放棄學業與父親南下。另蕭道成在本年以13歲之齡與正妻劉智容生下長子蕭賾。
元嘉十九年(442年)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當地的蠻族動亂,宋文帝便派遣蕭道成領一支偏軍前去討伐沔水(漢水)北部一帶的蠻族。元嘉二十一年(444年)蕭道成率軍與北魏交戰,率軍至丘檻山,並於此擊敗北魏軍隊。
元嘉二十三年(446年),蕭道成被命令隨同雍州刺史、封陽穆侯蕭思話,前往鎮守襄陽,並駐軍衛戍沔北。並且前往征討樊、鄧等一眾山中的蠻族部落,成功攻破這些蠻族的聚落。而此時的蕭道成也被任命為「左軍中兵參軍」。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率兵圍困劉宋在汝南(今河南省駐馬店市)當地的主帥,時任左軍行參軍行汝南郡事的陳憲,劉宋朝廷派遣寧朔將軍臧質、安蠻校尉(南平穆王劉鑠)司馬劉康祖前往救援。而宋文帝便讓蕭道成負責宣傳聖旨,並讓他節度諸軍。隨後這些援軍在聽聞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已經率軍前往彭城,臧質等人便率軍回援,當軍隊到達盱眙時,蕭道成與臧質別軍將領胡宗之等五軍,合計步騎數千人,作為援軍的前鋒。但此時拓跋燾早已渡過淮河,因此兩軍便在莞山下相遇,宋軍戰敗,沿著淮河潰退,胡宗之等將領皆戰死。蕭道成率殘兵退往臧質之處固守,被北魏合兵圍攻,形勢一度十分危急,但最後蕭道成還是成功堅守,並順利返回京城。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蕭道成率領偏軍征討仇池國,並成功攻克了蘭皋戍、武興戍二壘(今陕西省略陽縣)。而後從谷口入關中,在距離长安尚有八十里時,劉宋梁州刺史、寧遠將軍劉秀之派遣自己手下的司馬馬注前来協助蕭道成,二人合力攻克了談堤城。隨後北魏救兵趕到,蕭道成考慮到己方兵力已然不多又很是疲憊,又聽聞宋文帝駕崩,便燒城撤兵到南鄭(今陕西省漢中市)。而同年蕭道成也襲封了父親蕭承之的晉興縣五等男的爵位和食邑三百四十戶。
平步青雲编辑
劉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蕭道成被任命為劉宋大司馬、江夏文獻王劉義恭手下的「大司馬參軍」。隨著孝建三年十月丙午(456年12月7日),江夏王劉義恭進位太宰,領司徒,蕭道成也被遷任官職,歷任「員外郎」、直閣中書舍人等官職。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轉任撫軍將軍、揚州刺史、西陽王劉子尚屬下的「撫軍參軍」、而後又改任首都建康縣的縣令(建康令)。
大明五年(461年),因為身為孝武帝劉駿堂妹的殷淑儀相當得到孝武帝的寵愛,因此二人的兒子新安王劉子鸞同樣也深受孝武帝的喜愛。在大明五年十月乙卯(461年11月20日),新安王劉子鸞改任北中郎將、南徐州刺史,領南琅邪太守。而同時他也選任幕僚官員,蕭道成也因此被選任為「北中郎中兵參軍」。而此時其母陳道正過世,蕭道成便辭官服喪。在服喪完後被起用為「武烈將軍、建康令、北中郎中兵參軍」
劉宋前廢帝景和元年(465年),蕭道成被升任為「後軍將軍」(第四品)。明帝泰始元年(465年)轉任為「右軍將軍」(第四品)。
義嘉從龍编辑
劉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劉宋江州長史鄧琬與雍州刺史袁顗等,在尋陽城推舉時年10歲的鎮軍將軍、晉安王劉子勛為帝,年號義嘉,並得到全國州鎮的支持,出兵討伐建康的宋明帝劉彧政權,史稱「義嘉之難」。
而前一年末,會稽太守、尋陽王劉子房在行會稽郡事的孔覬主導下,舉東方五郡(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起事,以響應義嘉政權。於是宋明帝加蕭道成為「輔國將軍」(第三品),率軍前往平叛東方諸郡。到了晉陵,與劉子房手下的前鋒將領程捍、孫曇瓘等發生戰鬥,一天之間大破劉子房手下十二座堡壘,並分軍平定周遭諸縣,晉陵太守袁摽棄城走,東方諸郡遂平定了下來。
徐州刺史薛安都在彭城舉兵反抗明帝政權,派遣其兒子左將軍薛索兒攻打淮陰。劉宋山陽(今山東省巨野縣一帶)太守程天祚舉城叛宋投降北魏,徐州刺史申令孫亦再度投降北魏,於是宋明帝調蕭道成前往討伐。
此時的蕭道成剛從東方諸郡返還,又要準備征討南方,率軍駐紮在新亭,在接到明帝的命令後,隨即調軍北上。劉宋前軍此時已出發,之後蕭道成就接到薛索兒已經率步騎兵萬餘人從睢陵渡過淮河並擊殺禁軍將領孫耿,並且其軍隊已經直逼前軍鎮軍將軍張永的軍營,軍情告急。明帝在聽聞此消息後,急忙派遣蕭道成前往支援。隨後蕭道成在淮陰打敗薛索兒,追殺至徐州附近的鍾離,而後得勝回朝,朝廷任命蕭道成为「驍騎將軍」(第四品),封西陽縣侯(第二品),食邑六百戶。同時遷任衛將軍、巴陵哀王劉休若屬下的「衛軍司馬」,隨著巴陵王鎮守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
八月,義嘉政權派遣臨川內史張淹自鄱陽沿著山道進入三吳地區,禁軍將領沈思仁與偽龍驤將軍任皇、鎮西參軍劉越緒各自據險相守。隨後宋明帝派遣蕭道成領兵三千人前往討伐。而因此時劉宋朝廷所有軍械物資皆提供給南討的軍隊,蕭道成所率三千人軍資匱乏,於是蕭道成就用棕皮編成馬具裝,並砍竹子充作箭矢,隨後在夜晚舉著火把進軍,敵軍一見蕭道成部火炬連綿不斷,被嚇得不戰而逃。因此功,蕭道成被任命為征北大將軍、桂陽王劉休範屬下的「征北司馬、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十月,原本見聯軍土崩瓦解後,欲向劉宋朝廷上表請降的徐州刺史薛安都,卻因宋明帝受降的強硬姿態,派遣鎮軍將軍張永、中領軍沈攸之率5萬兵馬北上相迎其來朝,薛安都見此遂決心在彭城叛歸北魏。張永等兵敗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淮南地區劉宋勢力薄弱,便任命蕭道成為「假冠軍將軍(假即代理,第三品)、持節、都督北討前鋒諸軍事(持節都督,第二品)」,鎮守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
泰始三年(467年),前將軍沈攸之、前軍將軍吴喜等北伐軍隊在睢口兵敗,蕭道成奉命解圍淮北,解圍成功後蕭道成升任為「督南兗、徐二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領兵刺史,第四品),持節、假冠軍將軍(假即代理,第三品)、督北討前鋒諸軍事」(持節都督,第二品),鎮守在廣陵。泰始五年(469年),蕭道成持節都督兗、青、冀三州諸軍事」。
明帝生疑编辑
劉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六月,由於蕭道成在軍中日久,所以民間都說蕭道成長的和普通人不一樣,應該成為天子。宋明帝因此對其暗生疑心,想把蕭道成調回中央,以剝奪其兵權,因此把他任命為「黃門侍郎(第五品,皇帝近臣),領越騎校尉(第四品,禁軍將領)」,蕭道成畏懼而不敢拜受,朝廷只好恢復授予其冠軍將軍之職,留守本任。此時蕭道成手下的冠軍參軍荀伯玉勸蕭道成派遣數十騎兵進入北魏境內,張貼布告,號召北魏百姓起義。北魏朝廷聽聞此事,果然派出游騎兵數百人,沿著兩國的邊境來回巡邏。蕭道成以此消息報告給劉宋朝廷,宋明帝只好恢復蕭道成的原職。[1]九月,蕭道成所部被更動駐地,從廣陵調到淮陰。
泰始七年(471年)七月,因擔心蕭道成在淮陰有二心,與北魏有所勾連,宋明帝遂派遣淮陵太守、冠軍將軍吳喜率領三千人北使淮陰,並將軍隊駐紮在破釜,單人攜帶明帝所賜的銀壺酒封賜給蕭道成。蕭道成對此甚是畏懼,擔心這是毒酒,想要逃走,吳喜將情況告知以軍裝出來迎接的蕭道成,並且先將酒飲下,以表示無毒,蕭道成見到之後便也飲下酒。隨後吳喜返回建康後將蕭道成的情況上報給明帝,保證蕭道成的忠誠,明帝甚為欣喜。[2][3]
不久,吳喜因素有計謀,明帝擔心會對太子劉昱有所威脅,便將吳喜害死。隨後又召蕭道成回建康,部下都認為蕭道成此去凶險,勸他不要回去,但蕭道成說道:「你們並没有看透如前國內的形勢,只是因為如今太子年纪太小,擔心自己的兄弟在其死後會對太子有所威脅,所以才把自己的兄弟一一剪除,與他人無關。如今我必須立即出發返回京城,若有稍微延誤觀望,我必定受到陛下的猜忌。而且,如今劉宋皇室之間骨肉相殘,其政權勢必難以長久,諸位如今大禍將臨,各位要與我同心協力才是。」隨即蕭道成抵達建康,果然無事,被任命為「散騎常侍(第三品)、太子左衛率(第五品,東宮宿衛將領)」並加邑二百戶(食邑八百戶)。[4][5]
入朝輔政编辑
劉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四月己亥(472年5月10日),宋明帝劉彧駕崩,年僅9歲的宋後廢帝劉昱即位。宋明帝遺詔中先任命了小皇帝的叔叔江州刺史、桂陽王劉休範加任為司空、侍中,隨後更是任命了五位託孤顧命大臣,分別是:
- 中書令、護軍將軍、散騎常侍、雩都縣伯褚淵
- 中領軍、尚書右僕射、鄱陽縣侯劉勔
- 尚書令、丹陽尹、興平縣子袁粲
- 使持節、都督荊湘雍益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散騎常侍、樂安縣伯蔡興宗
- 持節、都督郢州及豫州西西陽及司州之義陽二郡諸軍事、鎮軍將軍、郢州刺史、貞陽縣公沈攸之
又因褚淵素來與蕭道成關係良好,因此向當時臥病的宋明帝推薦蕭道成,因此在遺詔之中將蕭道成任命為「右衛將軍(第四品),領衛尉(第三品)」,加兵五百人,與上述等大臣共掌機要大事。[6][7]
而後,蕭道成又別領東北選事(銓選職官的官職)。不久蕭道成被解除衛尉的職位,改加任「侍中(第三品)」,並負責石頭城的防務軍事。[8]
平亂掌權编辑
因宋明帝擔心後廢帝的叔叔們會威脅到他的統治,因此在統治晚期大肆諸殺宗室藩王,桂陽王劉休範因實在太過平凡而得以不受誅殺,但等到後廢帝即位後,劉休範開始對皇位有覬覦之心,開始練習騎馬,招攬士卒兵馬,劉宋後廢帝元徽二年(474年)五月在尋陽(今江西省九江市)舉兵造反。數天之內便得士卒兩萬餘人,馬匹五百匹。隨後兵發盆口,乘坐商旅船艦,沿著長江直取建康而來。劉宋大雷戍主杜道欣、鵲頭戍主劉諐等皆急忙將此事變告知朝廷,朝廷聞此消息,無不惶駭驚懼。[9]
蕭道成與護軍將軍褚淵、征北將軍張永、中領軍劉勔、尚書左僕射劉秉、遊擊將軍戴明寶、驍騎將軍阮佃夫、右軍將軍王道隆、中書舍人孫千齡、員外郎楊運長等朝廷大臣,集中在中書省一起商議對策,但卻沒有一個人開口說話。[10]
蕭道成見此便說道:「昔日長江上游的造反,皆因行事過於遲緩而導致失敗,劉休範此次造反必定吸取過去的教訓,令士卒輕裝直下長江,趁我等不備而來。所以如今應變的方法,不應該派兵遠征。若遠征的部隊戰敗,則我方軍心必定受挫。如今我們應當在新亭、白下兩處堡壘屯兵,並派兵堅守建康宮城、東府城、石頭城三處。則劉休範的軍隊千里孤軍深入,沒有後繼之力,求戰不得之下必定軍隊潰散瓦解。所以我請求由我率軍屯兵新亭作為前鋒,征北將軍張永則率兵駐守白下,中堂過去是軍隊集結的地方,因此應由中領軍劉勔屯兵在宣陽門指揮各軍。至於其餘各位大人請安坐殿內,不須盡出,我必能擊破叛賊劉休範的軍隊。」在場的眾位大臣紛紛簽字同意剛剛蕭道成的建議。[11]
但其中唯有中書舍人孫千齡,因為與劉休範早有秘密契約,因此獨排眾議的說道:「如今我們應該和過去一樣派遣軍隊佔據梁山等地,禁軍若不離開白下城,則應該屯兵南州。」蕭道成正色說道:「如今叛賊已經攻近,怎可派軍趕到梁山呢!新亭乃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我欲誓死殺敵以報國厚恩罷了。平时我可以委曲求全,聽取你的諸般意見,但今日事關重大,絕不行聽你所言。」大家散會離座後,蕭道成對劉勔說道:「中領軍您已經和在下商議好對敵之策,之後切不可隨意改變。」隨後蕭道成乘坐馬車,身著白服,率領前鋒軍隊抵達新亭。劉宋朝廷任命蕭道成為「使持節、都督征討諸軍(持節都督,第二品)、平南將軍(第三品)」,加鼓吹一部。[12]
一到新亭,蕭道成便開始修建城壘,但是尚未修築完畢,劉休範的叛軍前軍便已經抵達新亭了。蕭道成為了安撫士眾內心,於是解開衣服躺在床上,以示自己胸有成竹,隨後要來發布軍令的白虎幡,登上西邊的城牆。命令寧朔將軍高道慶、羽林監、彭澤縣子陳顯達、員外郎、重安縣子王敬則率領艦隊與叛賊進行水戰,從新林(胡三省注,古代港口名,距南宋建康城外二十里)至赤岸(古山名。今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東南)大破叛軍水師,燒其船艦,叛軍死傷甚眾。隨後叛軍在新林徒步上岸,蕭道成遣使稟報劉勔此處情況,接著命令手下使用大小浮橋渡上長江北岸。[13]
此時,劉休範乘座肩輿率領叛軍來到新壘南側,蕭道成便派遣寧朔將軍、屯騎校尉、葛陽縣男黃回和冗從僕射、騎官主、馬軍主、晉安縣子周盤龍率領軍隊出壘與叛軍對陣。劉休範分兵攻打新壘東面,兩軍隨後短兵接戰,從巳時(9-11時)戰到午時(11-13時),見己方眾多兵將臉色都有點變色。蕭道成安撫眾將說道:「叛軍人雖然很多而軍陣卻是混亂不堪,不用多久我軍就可以把他們擊敗了。」隨後,蕭道成命龍驤將軍楊運長率領三齊射手七百人以箭矢掩護部隊,成功阻止敵軍直接攻打新壘。[14]
刘休范身穿白色便服,坐着两人抬的轻便小轿,亲自登上新亭南面的临沧观,仅带数十名卫士。官军屯骑校尉黄回与越骑校尉张敬儿,商量向刘休范诈降,以便偷袭他。黄回对张敬儿说:“你可以取刘休范的性命,我曾发誓绝不诛杀亲王!”张敬儿把这打算报告萧道成,萧道成说:“如果你能够成功,就把本州赏赐给你。”张敬儿于是跟黄回出城南下,放下武器,边跑边大喊“投降”。刘休范大喜,把二人叫到轿旁,黄回假装传达萧道成的秘密旨意,刘休范信以为真,把两个儿子刘德宣、刘德嗣,送给萧道成作为人质。两个儿子一到,萧道成立即把他们斩首。刘休范把黄回、张敬儿留在身边,他的亲信李恒、钟爽,都加以劝阻,刘休范不听。这时刘休范每天饮酒,黄回看刘休范没有防备,便向张敬儿使一个眼色,张敬儿抽出刘休范的防身佩刀,砍下刘休范的人头,侍卫人员惊慌逃窜,张敬儿骑马飞奔,带着刘休范的人头跑回新亭。
蕭道成出自兰陵萧氏,父親蕭承之仕於劉宋為右將軍,蕭道成亦在劉宋擔任軍官,出镇淮阴,任南兖州刺史[15]。当时传言他当为天子,宋明帝一度怀疑他,但最终释然,后又召他回京。明帝駕崩,蕭道成以右衛將軍領衛尉的名銜,與其他數位大臣受遺詔掌機要,為輔政大臣。劉昱即位皇帝後,皇叔桂陽王兼江州刺史劉休範叛變,為蕭道成領軍所平定,權勢日隆。
但青春期的劉昱喜好弓馬,時常殺人取樂,又濫殺無辜,一次突然跑到蕭道成家中,道成是個大胖子,「方坦而晝臥,腹大如瓠」。劉昱玩心頓起,覺得這麼大的肚子是個絕好的箭靶,拿起箭來就「彎弓欲射其腹」。蕭道成苦苦哀求,左右隨從也紛紛勸解說:蕭大人肚子這麼大,這麼好的目標,一箭就射死太可惜了!以後想射就沒有了!好說歹說之下,劉昱答應去掉箭鏃才射,結果一箭射中肚臍,歡呼高歌而去。剩下嚇得一身冷汗,死裡逃生心有餘悸的權臣蕭道成。
477年,劉昱被蕭道成的黨羽楊玉夫所弒,蕭道成改立宋順帝劉準,獨攬朝政。並在同年和隔年(478年),分別消滅了忠於宋室的尚書令袁粲和割据地方的荊州刺史沈攸之,宰制全國。同年,以谋反为由杀南平王刘伯玉。
479年,蕭道成又剪除出镇地方的宗室刘赞、刘绰等,以谋反为由诛杀鄱阳王刘士弘兄弟、原南平王刘宣曜兄弟等,邵陵王刘友、衡阳王刘伯道、始平王刘延之、巴陵王刘冲始、长沙王刘纂、南丰王刘颁等藩王也都在这一年“薨逝”,《南史》记载为“宋之王侯无少长皆幽死矣”。最终萧道成于同年篡宋自立為天子,國號齊。登基后杀死包括顺帝在内的明帝诸子。與南朝宋的劉裕一樣,在位僅四年去世,終年56歲。
他為政務節儉,實施檢籍政策,清查詐入士族籍貫的寒人。除了在政治上的功業,蕭道成也廣覽經學、史學書籍,善寫作文、書法和下棋。[16]
經歷编辑
- 元嘉二十三年(446年)-19歲:左軍中兵參軍
-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25歲:襲封父親的晉興縣五等男爵位(食邑三百四十戶)
- 孝建初年(454年)-27歲:大司馬參軍
- 孝建三年(456年)-29歲:員外郎→直閣中書舍人
- 大明二年(458年)-31歲:撫軍參軍→建康令
- 大明五年(461年)-34歲:北中郎中兵參軍→武烈將軍、建康令、北中郎中兵參軍
- 景和元年(465年)-38歲:後軍將軍
- 泰始元年(465年)-38歲:右軍將軍
- 泰始二年(466年)-39歲:輔國將軍→驍騎將軍、衛軍司馬,封西陽縣侯爵位(食邑六百戶)→征北司馬、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假冠軍將軍、持節、都督北討前鋒諸軍事
- 泰始三年(467年)-40歲:都督南兗、徐二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持節、假冠軍將軍、都督北討前鋒諸軍事
- 泰始五年(469年)-42歲:都督南兗、徐、兗、青、冀三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持節、假冠軍將軍、都督北討前鋒諸軍事
- 泰始七年(471年)-44歲:散騎常侍、太子左衛率,加邑二百戶(食邑八百戶)
- 泰豫元年(472年)-45歲:右衛將軍、衛尉→右衛將軍、侍中
- 元徽二年(474年)-47歲:持節、都督征討諸軍、平南將軍→散騎常侍、中領軍、都督南兗徐兗青冀五州軍事、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持節,封西陽縣公爵位,加邑二千戶(食邑二千八百戶)
- 元徽四年(476年)-49歲:尚書左僕射、散騎常侍、中領軍、都督南兗徐兗青冀五州軍事、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持節
- 元徽五年(477年)-50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督豫、司二州諸軍事
- 昇明二年(478年)-51歲:太尉、都督南徐、南兗、徐、兗、青、冀、司、豫、荊、雍、湘、郢、梁、益、廣、越十六州諸軍事,加邑三千戶(五千八百戶)→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領揚州牧、使持節、太尉、驃騎大將軍、錄尚書事、南徐州刺史
- 昇明三年(479年)-52歲: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齊公,備九錫之禮、驃騎大將軍、揚州牧、南徐州刺史→加封十郡為齊王、相國、揚州牧、驃騎大將軍、南徐州刺史
- 建元元年(479年)-52歲:登基稱帝,建立南齊王朝,改元建元
- 建元四年(482年)-55歲:駕崩于臨光殿,謚曰太祖高皇帝
家庭编辑
父母编辑
異母兄编辑
后妃编辑
- 皇后
- 劉智容,生武帝、豫章文献王嶷
- 妃嫔
兒女编辑
- 兒
- 長子 萧賾:字宣遠,後為齊武帝,母高昭皇后劉智容。
- 次子 萧嶷:豫章文獻王,母高昭皇后劉智容。
- 三子 萧映:臨川獻王,母謝貴嬪。
- 四子 萧晃:長沙威王,母謝貴嬪。
- 五子 蕭曅:武陵昭王,母羅太妃。494年卒。
- 六子 萧暠:安成恭王,母任太妃。
- 七子 萧鏘:鄱陽王,母陸修儀。494年被齐明帝所杀。
- 八子 萧鑠:桂陽王,母袁修容。
- 九子 :未命名,早亡。
- 十子 萧鑑:始興簡王,母何太妃。
- 十一子 萧鈞:衡陽王,母區貴人。
- 十二子 萧鋒:江夏王,母張淑妃。
- 十三子 :未命名,早亡。
- 十四子 :未命名,早亡。
- 十五子 萧銳:南平王,母李美人。
- 十六子 萧鏗:宜都王,母何太妃。
- 十七子 :未命名,早亡。
- 十八子 萧銶:晉熙王,母陸修儀。
- 十九子 萧鉉:河東王,母張淑妃。
- 女
- 長女 義興憲公主:下嫁沈文和
- 次女 淮南長公主:下嫁王暕
- 三女 臨海長公主:下嫁王彬
后裔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二》:「南兗州刺史蕭道成在軍中久,民間或言道成有異相,當為天子。上疑之,徵為黃門侍郎、越騎校尉。道成懼,不欲內遷,而無計得留。冠軍參軍廣陵荀伯玉勸道成遣數十騎入魏境,安置標榜,魏果遣遊騎數百履行境上;道成以聞,上使道成復本任。」
- ^ 《南齊書·高帝上》:「遣冠軍將軍吳喜以三千人北使,令喜留軍破釜,自持銀壺酒封賜太祖。太祖戎衣出門迎,即酌飲之。喜還,帝意乃悅。」
-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三》:「或譖蕭道成在淮陰有貳心於魏,上封銀壺酒,使喜自持賜道成。道成懼,欲逃,喜以情告道成,且先為之飲,道成即飲之。喜還朝,保證道成。」
- ^ 《南齊書·高帝上》:「七年,徵還京師;部下勸勿就徵,太祖曰:「諸卿暗於見事。主上自誅諸弟,為太子稚弱,作萬歲後計,何關佗族。惟應速發,事緩必見疑。今骨肉相害,自非靈長之運,禍難將興,方與卿等戮力耳。」拜散騎常侍、太子左衛率。」
-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三》:「以淮陰為北兗州,徵蕭道成入朝。道成所親以朝廷方誅大臣,勸勿就徵,道成曰:「諸卿殊不見事!主上自以太子稚弱,翦除諸弟,何預它人!今唯應速發;淹留顧望,必將見疑。且骨肉相殘,自非靈長之祚,禍難將興,方與卿等戮力耳。」既至,拜散騎常侍、太子左衛率。」
- ^ 《南齊書·高帝上》:「明帝崩,遺詔為右衛將軍,領衛尉,加兵五百人。與尚書令袁粲、護軍褚淵、領軍劉勔共掌機事。」
-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三》:「以江州刺史桂陽王休範為司空,又以尚書右僕射褚淵為護軍將軍,加中領軍劉勔右僕射,詔淵、勔與尚書令袁粲、荊州刺史蔡興宗、郢州刺史沈攸之並受顧命。褚淵素與蕭道成善,引薦於上,詔又以道成為右衛將軍,領衛尉,與袁粲等共掌機事。是夕,上殂。庚子,太子即皇帝位,大赦。」
- ^ 《南齊書·高帝上》:「又別領東北選事。尋解衛尉,加侍中,領石頭戍軍事。」
- ^ 《南齊書·高帝上》:「明帝誅戮蕃戚,江州刺史桂陽王休範以人凡獲全。及蒼梧王立,更有窺窬之望,密與左右閹人於後堂習馳馬,招聚士眾。元徽二年五月,舉兵於尋陽,收略官民,數日得士眾二萬人,騎五百匹。發盆口,悉乘商旅船艦。大雷戍主杜道欣、鵲頭戍主劉諐期告變,朝廷惶駭。」
- ^ 《南齊書·高帝上》:「太祖與護軍褚淵、征北張永、領軍劉勔、僕射劉秉、遊擊將軍戴明寶、驍騎將軍阮佃夫、右軍將軍王道隆、中書舍人孫千齡、員外郎楊運長集中書省計議,莫有言者。」
- ^ 《南齊書·高帝上》:「太祖曰:「昔上流謀逆,皆因淹緩,至於覆敗。休範必遠懲前失,輕兵急下,乘我無備。今應變之術,不宜念遠,若偏師失律,則大沮眾心。宜頓新亭、白下,堅守宮掖、東府、石頭以待。賊千里孤軍,後無委積,求戰不得,自然瓦解。我請頓新亭以當其鋒;征北可以見甲守白下;中堂舊是置兵地,領軍宜屯宣陽門為諸軍節度;諸貴安坐殿中,右軍諸人不須競出。我自前驅,破賊必矣。」因索筆下議,並注同。」
- ^ 《南齊書·高帝上》:「太祖曰:「中書舍人孫千齡與休範有密契,獨曰:「宜依舊遣軍據梁山、魯顯間,右衛若不出白下,則應進頓南州。」太祖正色曰:「賊今已近,梁山豈可得至!新亭既是兵衝,所以欲死報國耳。常日乃可屈曲相從,今不得也。」座起,太祖顧謂劉勔曰:「領軍已同鄙議,不可改易。」乃單車白服出新亭。加太祖使持節、都督征討諸軍、平南將軍,加鼓吹一部。」
- ^ 《南齊書·高帝上》:「治新亭城壘未畢,賊前軍已至。太祖方解衣高臥,以安眾心,乃索白虎幡,登西垣。使寧朔將軍高道慶、羽林監陳顯達、員外郎王敬則浮舸與賊水戰,自新林至赤岸,大破之,燒其船艦,死傷甚眾。賊步上新林,太祖馳使報劉勔,急開大小桁,撥淮中船舫,悉渡北岸。」
- ^ 《南齊書·高帝上》:「休範乘肩輿率眾至壘南,上遣寧朔將軍黃回、馬軍主周盤龍將步騎出壘對陣。休範分兵攻壘東,短兵接戰,自巳至午,眾皆失色。太祖曰:「賊雖多而亂,尋破也。」楊運長領三齊射手七百人,引彊命中,故賊不得逼城。」
- ^ 《宋書·明帝紀》:〔泰始四年秋七月〕庚申,以驍騎將軍齊王為南兗州刺史。
- ^ 《南齐书·高帝下》:上少沈深有大量,宽严清俭,喜怒无色。博涉经史,善属文,工草隶书,弈棋第二品。
- ^ (宋)司馬光,《稽古錄‧卷十四》
- ^ 《唐故天德军摄团练判官太原府参军萧府君(鍊)墓誌铭并序》,收入《全唐文补遗》第1辑,第255页。
參見编辑
蕭道成 出生于:427年逝世於:482年
| ||
---|---|---|
統治者頭銜 | ||
新頭銜 | 南齊皇帝 479年-482年 |
繼任: 齐武帝 蕭賾 |
前任: 宋順帝 劉準 |
中國南部君主 479年-482年 | |
政府职务 |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劉休範
|
劉宋司空 477年-478年 |
繼任: 褚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