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子龙女中国传统文学类型故事中的角色,即龙王四海龍王[1]:104)的子女[2]:27。此类角色或依习惯,称为龙公子(龙太子[a])、龙公主[1]:105

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形象。民俗文化和通俗文学中的龙王、龙女形象,则是唐朝开始。龙王、龙女的形象源头可追溯至印度佛经文学。元雜劇洞庭湖柳毅传书》、《沙门岛张生煮海》中,龙女第一次成为故事主角[3]:1

类型

编辑

龙子或龙女为主角的故事中,龙子(龙女)报恩是流传最为久远、流播最为广泛的的类型。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中亦有此类故事流传[1]:105。此类故事讲述年轻人因救助龙子或龙女变成的小动物(通常是),而受到龙王邀请到龙宫做客,获得礼物或娶龙女为妻[1]:104。美国学者斯蒂思·汤普森英语Stith Thompson在《民间故事类型》中,将“龙女报恩”归属于阿爾奈-湯普森分類法555型“渔夫和他的妻子”,同时,此类故事吸引了554型“动物报恩”和465型“妻子慧美,丈夫遭殃”的一些情节。中国学者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龙子、龙女为主角的故事分为三个类型:“感恩的龙子和龙女”、“乐人和龙女”、“煮海宝”。其他研究者增加一个类型:“龙女与凡人婚配”[2]:27

龙女(龙子)报恩

编辑

东晋时,佛陀跋陀罗法显集译的《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记载一则龙女报恩故事。南梁僧旻宝唱等所编《经律异相·卷四十三》引录,题为“商人驱牛以赎龙女得金奉亲”。此后,这一故事被《法苑珠林·卷九十一》、《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诸经要集·卷六》。诸多学者认为,这一记载为龙女报恩故事的较为直接的原型[3]:10—11

历经演变,“龙女(龙子)报恩”的类型有多个传说故事。德裔美籍学者艾伯华是较早注意到中国“龙女报恩”故事的学者。他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归类为“39.龙王满足愿望”,并分析了36篇异文的母题变化情况,将故事情节概括为:1.某人救了海龙王的儿子或女儿;2.海龙王要报答他,请他来到水晶宫;3.他听从海龙王一个仆人或孩子的建议,向海龙王索要赠物;4.于是他得到一个漂亮妻子(海龙王的女儿)或者得到许多财物。中国学者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则搜集到37例“龙女(龙子)”报恩的故事[1]:104—105

龙女与凡人婚配

编辑

此类故事情节是,龙女爱上凡人小伙,并主动表明爱慕之心。龙女不是出于报恩,而出于爱恋之心来到人间,与凡人生活。她与凡人的婚配往往会被父亲龙王反对。苗族《孤儿和龙女》、佤族《岩戛与龙女》、基诺族《鱼姑娘》、傈僳族《鲍鱼》等故事,则在故事开始粘合了“田螺姑娘”的情节[2]:28

煮海宝

编辑

此类故事的男主得到一个宝贝(一块岩石、一个盆子或一个铜币),他将宝贝放入海中,使海水煮沸,或在湖边用石头磨刀,使龙宫摇晃,龙王头疼。受到威胁的龙王只得邀请男主到龙宫挑选他喜欢的东西。男主选中了龙女或龙女化身的某件物品[2]:28

龙女掌珠藏

编辑

太平广记》记载东海龙王第七女掌管龙王的珠藏。[4]

乐人与龙女

编辑

此类故事中的男主用笛声吸引龙女,使她离开龙宫,追随爱情来到人间[2]:28

备注

编辑
  1. ^ 如《封神演义》中,敖丙被称为东海龙王三太子。《西游记》中,白龙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林继富、李敬儒. 杨光宗 , 编. 故事记忆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汉藏“龙女报恩”型故事比较视角.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青海省西宁市: 青海民族大学). 2013, (2013年第1期): 104—113. ISSN 2095-5219 (简体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龚浩群、熊和平. 杨光宗 , 编. 娶得龙女事事如愿——"龙女”故事解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湖北民族学院). 2001, (2001年第1期): 27—31. ISSN 1004-941X. doi:10.3969/j.issn.1004-941X.2001.01.006 (简体中文). 
  3. ^ 3.0 3.1 黄贤. 《元杂剧龙女形象研究》 (硕士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2025-02-21]. doi:10.7666/d.d125039 (简体中文). 
  4. ^ 徐徹. 民間百神. 神话. 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1月: 294–296. ISBN 9787542664709. 

参看

编辑

那伽龙女娑竭罗龙王的三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