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外圍賽
201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外圍賽共產生 31 個出線名額,參加201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主辦國巴西已直接取得決賽周參賽資格。外圍賽名額中,25 個為直接晉級,其餘 6 個為附加賽名額,其中包括欧洲 4 个、跨洲 2 个。本屆世界盃外圍賽共有六大洲 202 個國家和地區的球隊參加(不丹、汶萊、關島、毛里塔尼亞、模里西斯和巴哈馬除外),共進行 818 場賽事。
賽事資料 | |
---|---|
比賽日期 | 2011年6月15日至2013年11月20日 |
參賽隊數 | 203(來自 6 個大洲) |
賽事統計 | |
比賽場數 | 820 場 |
總入球數 | 2,303 球(每場 2.81 球) |
最佳射手 |
![]() ![]() ![]() (11球) |
出線隊伍编辑
32 支隊伍取得出線資格為:
球隊 | 出線形式 | 出線日期 | 出席次數 | 連續出席 | 上次出席 | 最佳成績 | 2014六月世界排名 |
---|---|---|---|---|---|---|---|
巴西 | 主辦國 | 2007年10月30日 | 20次 | 20次 | 2010年 | 冠軍(1958年、1962年、1970年、1994年、2002年) | 3 |
日本 | 亞洲區第四圈B組首名 | 2013年6月4日 | 5次 | 5次 | 2010年 | 十六強(2002年、2010年) | 46 |
澳大利亚 | 亞洲區第四圈B組次名 | 2013年6月18日 | 4次 | 3次 | 2010年 | 十六強(2006年) | 62 |
伊朗 | 亞洲區第四圈A組首名 | 2013年6月18日 | 4次 | 1次 | 2006年 | 小組賽(1974年、1998年、2006年) | 43 |
韩国 | 亞洲區第四圈A組次名 | 2013年6月18日 | 9次 | 8次 | 2010年 | 殿軍(2002年) | 57 |
荷蘭 | 歐洲區D組首名 | 2013年9月10日 | 10次 | 3次 | 2010年 | 亞軍(1974年、1978年、2010年) | 15 |
義大利 | 歐洲區B組首名 | 2013年9月10日 | 18次 | 14次 | 2010年 | 冠軍(1934年、1938年、1982年、2006年) | 09 |
美國 | 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區第四圈首名 | 2013年9月10日 | 10次 | 7次 | 2010年 | 季軍(1930年) | 13 |
哥斯达黎加 | 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區第四圈次名 | 2013年9月10日 | 4次 | 1次 | 2006年 | 十六強(1990年) | 28 |
阿根廷 | 南美洲區首名 | 2013年9月10日 | 16次 | 11次 | 2010年 | 冠軍(1978年、1986年) | 5 |
比利時 | 歐洲區A組首名 | 2013年10月11日 | 12次 | 1次 | 2002年 | 殿軍(1986年) | 11 |
瑞士 | 歐洲區E組首名 | 2013年10月11日 | 10次 | 3次 | 2010年 | 八強(1934年、1938年、1954年) | 6 |
德國 | 歐洲區C組首名 | 2013年10月11日 | 18次 | 16次 | 2010年 | 冠軍(1954年、1974年、1990年) | 2 |
哥伦比亚 | 南美洲區次名 | 2013年10月11日 | 5次 | 1次 | 1998年 | 十六強(1990年) | 8 |
俄羅斯 | 歐洲區F組首名 | 2013年10月15日 | 10次 | 1次 | 2002年 | 殿軍(1966年) | 19 |
波斯尼亚 | 歐洲區G組首名 | 2013年10月15日 | 1次 | 1次 | 首次晉級 | 首次晉級 | 21 |
英格兰 | 歐洲區H組首名 | 2013年10月15日 | 14次 | 5次 | 2010年 | 冠軍(1966年) | 10 |
西班牙 | 歐洲區I組首名 | 2013年10月15日 | 14次 | 10次 | 2010年 | 冠軍(2010年) | 01 |
智利 | 南美洲區第三名 | 2013年10月15日 | 9次 | 2次 | 2010年 | 季軍(1962年) | 14 |
厄瓜多尔 | 南美洲區第四名 | 2013年10月15日 | 3次 | 1次 | 2006年 | 十六強(2006年) | 26 |
洪都拉斯 | 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區第三名 | 2013年10月15日 | 3次 | 2次 | 2010年 | 小组赛(1982年、2010年) | 33 |
奈及利亞 | 非洲區第三圈勝出者 | 2013年11月16日 | 5次 | 2次 | 2010年 | 十六強(1994年、1998年) | 44 |
科特迪瓦 | 非洲區第三圈勝出者 | 2013年11月16日 | 3次 | 3次 | 2010年 | 分組賽(2006年、2010年) | 23 |
喀麦隆 | 非洲區第三圈勝出者 | 2013年11月17日 | 7次 | 2次 | 2010年 | 八強(1990年) | 56 |
加纳 | 非洲區第三圈勝出者 | 2013年11月19日 | 3次 | 3次 | 2010年 | 八強(2010年) | 37 |
阿尔及利亚 | 非洲區第三圈勝出者 | 2013年11月19日 | 4次 | 2次 | 2010年 | 小組賽(1982年、1986年、2010年) | 22 |
希臘 | 歐洲區附加賽勝出者 | 2013年11月19日 | 3次 | 2次 | 2010年 | 小組賽(1994年、2010年) | 12 |
克罗地亚 | 歐洲區附加賽勝出者 | 2013年11月19日 | 4次 | 1次 | 2006年 | 季軍(1998年) | 18 |
葡萄牙 | 歐洲區附加賽勝出者 | 2013年11月19日 | 6次 | 4次 | 2010年 | 季軍(1966年) | 4 |
法國 | 歐洲區附加賽勝出者 | 2013年11月19日 | 14次 | 5次 | 2010年 | 冠軍(1998年) | 17 |
墨西哥 | 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區/大洋洲區跨洲附加賽勝出者 | 2013年11月20日 | 15次 | 6次 | 2010年 | 八強(1970年、1986年) | 20 |
乌拉圭 | 南美洲/亞洲區跨洲附加賽勝出者 | 2013年11月20日 | 12次 | 2次 | 2010年 | 冠軍(1930年、1950年) | 7 |
出線席位分配编辑
根據各洲實力決定出每個洲份的出線球隊,分配如下[1][2]:
- 歐洲 - 53 支參賽隊伍,13 個出線席位
- 非洲 - 53 支參賽隊伍,5 個出線席位
- 南美洲 - 9 支參賽隊伍,4.5 個出線席位
- 亞洲 - 43 支參賽隊伍,4.5 個出線席位
- 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 - 35 支參賽隊伍,3.5 個出線席位
- 大洋洲 - 11 支參賽隊伍,0.5 個出線席位(含2012年大洋洲盃足球賽)
除了歐洲區及非洲區獲得一定的出線席位之外,其餘四個洲必須透過跨洲附加賽決定出最後兩個決賽周的參賽席位。外圍賽由2011年6月15日開始,將會產生 31 支決賽週參賽球隊。外圍賽抽籤儀式於7月30日在里約熱內盧舉行。
各洲外圍賽编辑
亞洲區编辑
201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共有 43 支球隊參加。上屆亞洲區外圍賽前五名球隊(澳洲、北韓、日本、南韓、巴林)直接進入第三圈分組賽。上屆亞洲區外圍賽 16 隊排名最後的球隊先進行第一圈主客制淘汰賽,賽事於2011年6月29日/30日和2011年7月3日/4日舉行。第一圈 8 支勝出的球隊將聯同上屆亞洲區外圍賽排名第六至廿七名共 30 支球隊進行第二圈主客制淘汰賽。第二圈 15 支勝出的球隊會聯同上屆亞洲區外圍賽前五名球隊共 20 支球隊抽籤參加第三圈主客雙循環分組賽,每組前兩名晉級第四圈十強賽。第四圈十強賽分成兩組,同樣採取雙循環主客賽制,在十強賽中每組的前兩名晉級決賽週,兩支小組第 3 名隊伍再進行主客兩回合附加賽。勝者再參加跨洲附加賽對決南美洲第 5 名爭取出線席位。
|
|
第一隊 | 總比數 | 第二隊 | 首回合 | 次回合 |
---|---|---|---|---|
約旦 | 2–2 (9–8 p) | 烏茲別克 | 1–1 | 1–1(加時) |
非洲區编辑
2014年世界盃非洲區外圍賽共有 52 支球隊參加,競逐 5 個出線名額。根據2011年7月國際足協世界排名較低的 24 支球隊進行第一圈兩回合主客制淘汰賽,12 支勝出球隊晉級第二圈。12 支第一圈晉級球隊聯同另外 28 支球隊參與第二圈賽事,40 支球隊分成 10 組,採取雙循環主客賽制,每組的首名晉級第三圈。第三圈 10 支球隊會互相抽籤,進行主客制兩回合賽事,勝出五隊直接晉級決賽周。
第一隊 | 總比數 | 第二隊 | 首回合 | 次回合 |
---|---|---|---|---|
科特迪瓦 | 4–2 | 塞内加尔 | 3–1 | 1–1 |
衣索比亞 | 1–4 | 奈及利亞 | 1–2 | 0–2 |
突尼西亞 | 1–4 | 喀麦隆 | 0–0 | 1–4 |
加纳 | 7–3 | 埃及 | 6–1 | 1–2 |
布吉納法索 | 3–3(a) | 阿尔及利亚 | 3–2 | 0–1 |
- 模里西斯中途退賽
歐洲區编辑
201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歐洲區外圍賽將於2012年9月進行。53 支球隊分為 9 組,8 個組有 6 隊,餘下一組 5 隊。採取雙循環主客賽制,勝出得 3 分,和得 1 分,負則 0 分。按各隊於分組賽的總得分排列,每組的首名直接晉級決賽周,而成績最好的 8 支第二名球隊會進行抽籤,進行兩回合附加賽,最終勝出的四隊晉級決賽周。[3]
A組
|
B組
|
C組
| |||||||||||||||||||||||||||||||||||||||||||||||||||||||||||||||||||||
D組
|
E組
|
F組
| |||||||||||||||||||||||||||||||||||||||||||||||||||||||||||||||||||||
G組
|
H組
|
I組
|
第一隊 | 總比數 | 第二隊 | 首回合 | 次回合 |
---|---|---|---|---|
葡萄牙 | 4–2 | 瑞典 | 1–0 | 3–2 |
烏克蘭 | 2–3 | 法國 | 2–0 | 0–3 |
希臘 | 4–2 | 羅馬尼亞 | 3–1 | 1–1 |
冰島 | 0–2 | 克罗地亚 | 0–0 | 0–2 |
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區编辑
2014年世界盃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區外圍賽共有 35 支球隊參加,競逐 3.5 個出線名額。根據2011年3月國際足協世界排名較低的 10 支球隊會進行第一圈兩回合主客制資格賽,5 支勝出球隊晉級第二圈。5 支第一圈晉級球隊聯同排名較高的 19 支球隊參與第二圈賽事,24 支球隊分成 6 組,各小組首名晉級第三圈。6支第二圈晉級球隊聯同第一、二檔次 6 支球隊參加第三圈分組賽,12 支球隊分成 3 組,每組前2名晉級第四圈。在第四圈,6支球隊採取雙循環主客賽制,前3名直接晉級決賽周,而第 4 名參加跨洲附加賽爭奪出線席位。
球队
|
场 | 胜 | 平 | 负 | 得球 | 失球 | 球差 | 分 |
---|---|---|---|---|---|---|---|---|
美國 | 10 | 7 | 1 | 2 | 15 | 8 | +7 | 22 |
哥斯达黎加 | 10 | 5 | 3 | 2 | 13 | 7 | +6 | 18 |
洪都拉斯 | 10 | 4 | 3 | 3 | 13 | 12 | +1 | 15 |
墨西哥 | 10 | 2 | 5 | 3 | 7 | 9 | −2 | 11 |
巴拿马 | 10 | 1 | 5 | 4 | 10 | 14 | −4 | 8 |
牙买加 | 10 | 0 | 5 | 5 | 5 | 13 | −8 | 5 |
- 巴哈马退出第二輪比賽。
南美洲區编辑
2014年世界盃南美洲區外圍賽共九支球隊參與,賽事採主客場雙循環制,各隊出賽 16 場。前 4 名直接晉級決賽周,第5名參加跨洲附加賽對決亞洲第 5 名爭奪參賽權。
|
|
大洋洲區编辑
大洋洲資格賽部份賽程也是2012年大洋洲盃足球賽,排名較低的 4 隊於11月在薩摩亞進行資格賽。出線球隊和其他 7 隊於2012年6月1日-10日在索羅門舉行的大洋洲盃比賽;獲得前 4 名球隊參加2012年9月7日-2013年3月26日舉行的大洋洲區資格賽;紐西蘭隊2013年3月22日以2:1勝新喀里多尼亞隊;提前拿下資格賽第一名將和中北美洲第 4 名在附加賽對決爭奪參賽權。
球隊 | 賽 | 勝 | 和 | 負 | 得球 | 失球 | 球差 | 分 |
---|---|---|---|---|---|---|---|---|
新西蘭 | 6 | 6 | 0 | 0 | 17 | 2 | +15 | 18 |
新喀里多尼亞 | 6 | 4 | 0 | 2 | 17 | 6 | +11 | 12 |
法屬玻里尼西亞 | 6 | 1 | 0 | 5 | 2 | 12 | −10 | 3 |
所罗门群岛 | 6 | 1 | 0 | 5 | 5 | 21 | −16 | 3 |
跨洲附加賽编辑
第一隊 | 總比數 | 第二隊 | 首回合 | 次回合 |
---|---|---|---|---|
约旦 | 0–5 | 乌拉圭 | 0–5 | 0–0 |
墨西哥 | 9–3 | 新西蘭 | 5–1 | 4–2 |
参考来源编辑
- ^ 2010 FIFA World Cup Regulations,FIFA,2007年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6-10.
- ^ Financial report presented & decisions taken on competition hosts & Brazil 2014 slots (新闻稿). FIFA. 2011-03-03 [201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30).
- ^ Uefa retains 2010 World Cup qualifying format for 2014. 21 March 2011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