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香港人口史

最新留言:5个月前由119.246.83.162在话题英國人口政策和移居來源地内发布

人均來源 编辑

本文中有編輯說明,移置此處。--Kolyma留言2017年6月13日 (二) 12:19 (UTC)回复


本文的人均GDP都來自經濟學家maddison搜集西方200多年來紀錄的歷史數據,簡短版可參考英文版維基List of regions by past GDP (PPP) per capita。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香港人口史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8月4日 (六) 04:18 (UTC)回复

關於新界和新市鎮 编辑

在[早期治港政策]此部份提到, 「1997年前在香港出生的人可自動得到英國國民(海外)身份,不少社會精英和政府高層有居英權。」 居英權划六四鎮壓後英國政府為安定人心而推出,與英國國民(海外)身份無關。

「此外香港的發展區在1970年代前大多集中在永久割讓地香港島和九龍,1970年代因偷渡潮,九龍的人口過多,才在新界近九龍的地方發展新市鎮,把九龍木屋區的人口遷入設備較完善的公屋,現今在香港的規劃上亦稱為伸延市區,但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前,香港政府亦沒有發展新界,」 即然都提到「70年代發展新市鎮」,包括荃灣、沙田、屯門等等,如何仍可以說「沒有發展新界」?

「香港市民對新界沒有信心,新界的樓價和港九市區的差別極大,新界的用途大多是農業,水塘……」 新界佔了香港全境九成面積,原先又以鄉郊為主,農業、水塘當然主要都在新界。然而新界現已高度城市化,說「用途大多是農業、水塘」是錯得離譜。--119.246.83.162留言2023年11月22日 (三) 13:31 (UTC)回复

英國人口政策和移居來源地 编辑

此部份大錯特錯。 「在清朝時,東南亞的福建華僑因為善於經商,閩語人口幾乎佔了華人90%財產(現今為85%[19]),」 存疑,數據無來源。注19只提供內容農場文,說閩語人佔「全世界華僑財富85%以上」,但正文提及的卻是東南亞華人。

「而清朝在中國本土居住的富有人士基本上絕大多數都是滿族,當時的中國絕大多數是貧窮人口。」 存疑,即使在洋務運動之前,漢人富商已經不少,洋務運動以後,更多致富機會。

「而東南亞華僑實際上是廣府、閩海、客家各佔3份之1,即廣東人最多,福建人少了一倍,所以由東南亞抵港亦有廣府和客家人,但因財產不及閩海民系人口,抵港華僑大多為福建人,」 財產多少和是否來香港無關係。

「黎明便是東南亞的客家華僑,本在北京,再以華僑身份逃到香港。現任華人首富李嘉誠在1940年代則因富有親戚莊月明在香港,而且父親為教師,有一定學識和親屬保證生活,才可到港。而顏福偉家族本是東南亞華僑商人,東南亞華僑商人大多數資本遠超大陸商人,最受英國人歡迎,自動取得居港權。沒有香港或東南亞親屬的人比較難移居香港,所以那時香港大多是廣東人和福建華僑。」 這裡沒提過到底是講解放前或解放後?香港本身沒設移民審批,解放前不設邊境出入限制,解放後審批權在中國政府手上,港英只和中國大陸磋商每年移居香港人數。

「但有特別例子,如英國在另一殖民地山東威海招山東警駐守英國人居住要地山頂以防廣東籍警員叛變,梁振英父親便是這樣抵港,」 說「以防廣東籍警員叛變」是誇張了,但自海員罷工時廣東警有放軟手腳之嫌,港府開始擔心其與廣州國民政府有聯繫支援,便專程往山東威海衛招募魯警

「福建華僑巨富郭春秧後人在北角大攪娛樂夜總會行業,需要當時娛樂色情行業聞名全球的上海人,才有大量上海人移民香港。」 這只能說提供就業機會而已,和人口政策無關

「最後還有當時和中華民國同在資本主義陣營的英國接收了大量國軍,安置在調景嶺。」 這又與其麼「資本主義陣營」沒有關係,事實上當時國共兩陣營都有人來港,經摩星嶺兩派衝突後,港英才安置國軍一派人在調景嶺。

「中國各地實際上還有大量較富有人士,但都因為社會房屋原因而拒絕,不獲得批准到港台。當時的滿州國首都長春,北洋及國民政府首都北京、南京以及比上海吞吐量更高的大港天津的工業、文化、政治人才很多都不能得到逃往香港的資格,而後三地的富有人士大多為華人而非外籍人士。」 第一所謂「社會房屋原因」是不知所謂,香港政府從來沒有因為這原因而拒絕人來港的。而中共會否有一原由說你在香港沒「社會房屋」所以不能來港?也一樣沒聽說過。至於「不能得到逃往香港的資格」、「三地的富有人士大多為華人」,似乎是暗示特定人才有資格來港?但又說到語焉不詳。最好笑是之前講東南亞華僑才剛提到「東南亞華僑商人大多數資本遠超大陸商人,最受英國人歡迎」,現在引說成「三地的富有人士大多為華人而非外籍人士。反而窮困的上海夜總會工作員和國軍士兵可抵港,主要出於英國人為了香港的穩定和發展需要而決定名額,……」,則忽然間財富因素又變得不重要?

「反而窮困的上海夜總會工作員和國軍士兵可抵港,主要出於英國人為了香港的穩定和發展需要而決定名額,」 完全不知所云

「但不少得不到居港權的專業人士隨後先抵廣州再偷渡到香港。這些人包括後來在文化界有名的倪匡和本為富有滿族和香港亦有聯繫的惠英紅父親。香港早期還接收了不少能付學費的精英學生如孫中山。」 天啊!將1950年後的香港又拉回二十世紀初的孫中山!

「其餘各地到港的人大多為該地大富商,但財產與東南亞,甚至香港的富商都無法比較。1950年以前由大陸來港的華人資本多來自廣州,當時不少香港人亦擁有廣州資產,而上海各歐美日國家大多只有英資企業移港,如HSBC,而移港企業大多為英國人持有而非上海人(即各省工人)。」 仍是在講移港的人的財富問題。

「香港早期抵港的富有人士,以及富有的東南亞華僑移民,和後來大陸經外國到港的投資移民,絕大多數都住在500萬以上的單位以及富有的區份。」 請問到底是指那一個時期的「500萬以上」單位?香港樓價和物價變化極大,如香港01舉的例子……【多圖】50至80年代售樓書大集合 新盤賣點:白領可回家午膳? | 香港01 2017-07-24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7143 「1960年白領月薪200元。500呎單位樓價為50000元;今天個人收入中位數為15500元,是1960的77.5倍,500呎樓的樓價卻升了超過一百倍。」--119.246.83.162留言2023年11月22日 (三) 13:54 (UTC)回复

返回到“香港人口史”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