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宗洛校長

報紙與傳記的資料庫的連結與摘要

查詢資料庫

資料連結:

資料日期:

資料摘要:

聯合知識庫 编辑

醫學院楊泮池最具實力 编辑

資料連結

資料日期:【2012-03-17/聯合晚報/A2版/話題】

資料摘要:台大校長官派的年代,早年的校長如羅宗洛、陸志鴻、莊長恭、傅斯年等人任期都未達三年,這與當時政經情勢未穩定有關。

各說各話 呆在台大三十年 作者魏火曜博士,現任台灣大學教務長 编辑

資料連結:

資料日期:【1976-10-01/聯合報/12版/】

資料摘要:民國36年二月,當時的台大醫學院院長杜聰明先生,提請第一任羅宗洛校長聘由日本返鄉的魏火曜博士成為醫學院教授兼小兒科主任。

臺靜農先生的文學書藝歷程 编辑

資料連結:

資料日期:【1990-11-12/聯合報/29版/聯合副刊】

資料摘要:台灣大學首任校長為著名的留日植物生理學家羅宗洛

台灣光復後,黃得時協助台大首任校長羅宗洛接收台北帝國大學,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並擔任首任教務主任、中國文學系教授。

文化局文獻特展──北縣鄉土人物系列 黃得時教授紀念展 別錯過 编辑

資料連結:

資料日期:【2000-07-14/聯合報/20版/大台北生活圈】

資料摘要:台灣光復後,黃得時協助台大首任校長羅宗洛接收台北帝國大學,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並擔任首任教務主任、中國文學系教授。

呂祖善 邀150台大生浙江遊學 编辑

資料連結:

資料日期:【2010-06-11/聯合報/A14版/兩岸】

資料摘要: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台大第一任校長羅宗洛就是浙江人,也曾經在浙江大學任教,台大與浙江其實有很深的淵源關係

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 编辑

台灣大學的現狀和將來,羅宗洛校長講演辭 编辑

資料連結:

資料日期:19460709/版次05

資料摘要:羅宗洛接收台大的時期,台大分為六個學院: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原本沒有法學院和理學院,法學院是由文學院下的政學系擴充,理學院則是努力湊齊資源建立的。除了六學院還有三個研究所,在研究所內進行研究的都是日本名流,大多是45~55歲的學者。台大沿用日本的講座制度:每一系設立一個至七個講座不等,每一講座,上面有一位教授一位副教授,下面有講師助教等,大約十個人組成。每個系有自己的經費和預算完全獨立,教授可在本系經費的範圍內自由購買設備。而學校的經費分配醫學院占二分之一,農學院占四分之一,其餘占四分之一。而學校的經費每年由國家支給,約合法幣二十萬萬元,相當於當時十二個中國中央大學的開支。至於台大附屬的設備的收入(例如其附屬醫院),則繳交國庫。也因為這樣的經費制度,台灣大學的設備較當時中國內的大學還要完備。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94-2012) 编辑

光復初期國民政府對臺北帝國大學接收及改制的困境——以羅宗洛、陳儀之爭為中心的考察 编辑

資料連結:

資料日期:臺灣研究集刊 , Taiwan Research Journal, 編輯部郵箱 2011年 01期

資料摘要:臺灣光復初期,陳儀受國民政府之命全面負責臺灣接收事宜。與此同時,羅宗洛銜國民政府教育部之命前往臺灣接收臺北帝國大學。這種"多頭政治"的領導體制必然會導致種種矛盾,而陳儀與羅宗洛辦學理念的迥異擴大了這種矛盾,使得雙方在臺大人事、教務與經費等重要事項上爭斗激烈。面對壓力和困境,羅宗洛無力化解,被迫離臺,臺大遂而落入陳儀之掌控。

1945 年8 月,日本戰敗,臺灣複歸中國。10 月,陳儀受國民政府之命前往臺灣,全面負責台灣接收事宜; 同時,國民政府教育部亦派羅宗洛為特派員前去臺灣,接收臺北帝國大學。羅於1945 年11 月15 日正式接收臺北帝大,後代任校長,半年有餘,1946 年5 月離台。

臺北帝國大學是日本政府於1928 年在殖民地臺灣設立的大學。該校初設文政與理農兩個學部, 1936 年增設醫學部,1939 年增設熱帶醫學研究所,1943 年增設工學部,同年理農學部分立,又增 設南方人文及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

從1928 年創辦至1944 年,臺北帝大計有文政、理、農、工、 醫5 學部,3 研究所,是一所規模龐大的完整大學。臺北帝大採行講座制,至1944 年計有文政學部 25、理學部13、農學部22、醫學部24、工學部30 講座,計17 學科,114 講座,其他附屬機構尚有 圖書館、農場、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等,有教員201 人,職員541 人,學生934 人。

迥異的理念: 羅宗洛的辦學思想與陳儀的教育主張 编辑

1945 年9 月,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赴台接收; 與此同時,教育部長朱家驊亦借 調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羅宗洛,以教育部臺灣區特派員身份,前往臺灣接收臺北帝國大學。 但蔣介石有電賦予了陳儀在接收臺灣各項事務上極大的處置權力,從權力結構及行政倫理 看,負責接收臺北帝國大學的羅宗洛自然亦在陳儀的統一指揮之下。 對於如何接收臺北帝大,陳儀自然有其想法 ,主張“在教育上須一掃奴化主義,使臺灣同胞恢復其固有的民族意識,國家 觀念,並普及教育機會,提高文化水準” 。因此陳對台大的 主張是: “1. 台大應中國化,凡日籍教授除學術有特殊研究可留用者外,其餘教職員一律遣送回 國; 2. 經費不要浪費( 按台大前送公署之預算每月台幣八百萬元折合國幣約二億四千萬) ; 3. 學 術與企業密切配合,如教授中有相當研究者而能作到與產業配合,凡所有臺灣省屬試驗研究場所, 均可使其兼任。”由上可見,陳儀針對戰後台大的要求主要在於兩個重點: 1. 儘快將台大從嚴重的“日本化” 轉到“中國化”來; 2. 台大的教學科研目標主要是為臺灣的恢復與重建直接服務。

對此,羅宗洛有不同的見解,而這種見解得到時任教育部長的朱家驊的支持。早在重慶,羅宗 洛與朱家驊商量接收臺北帝大事務時,羅就認為: “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本土的帝國大學齊名, 學術水準甚高,應由教育部接收,可辦成與北大、清華、中大、浙大並列的著名大學。”[12]朱家驊 甚為贊同。鑒於台大規模大,有6 個學院,朱認為單獨一人掌管不了,可約人輔佐。羅推薦了具有 留日背景的浙大教授陳建功、蘇步青、蔡邦華,中央大學教授陸志鴻、中央研究院地質學研究所研 究員馬廷英等人同行。可見,朱家驊與羅宗洛的設想基本一致,即先設法將臺北 帝大全盤接收下來,穩定秩序,再逐漸將“日本式”的臺北帝國大學變成“中國化”的臺灣大學。

1945 年11 月15 日,羅宗洛率陸志鴻、馬廷英及杜聰明、林茂生等人與前臺北帝大總長安藤一 雄完成接收手續,臺北帝大進入歷史的煙塵。經國民政府行政院決議及教育部令,臺北帝大於1946 年1 月正式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由教育部直接管理,羅宗洛為首任校長,陳建功為教務長, 陳兼善為總務長。

羅宗洛認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的場所,其目的在於“探求真 理,為人群謀福利”,而台大應該是為此目的而努力的全國性甚至是世界性大學,絕非局限於臺灣一 隅的地方性大學。而要達到這些目標,台大需要“研究環境的絕對自由,排除政治意識的指導,有優 良的導師,優秀的學生及充足的設備”。

陳儀利用臺灣民眾反日情緒反對羅宗洛留用日籍教師 编辑

光復初期的臺灣,人口只有600 萬,卻有著5 個研究所、文法理工農醫學科齊全的大學1 所、 農工商醫學校4 所,相對大陸其他省市而言,高等教育頗為發達。國民政府接收後,若不使停頓, 首先面臨的便是師資問題,解決師資的途徑大概有三: 1. 從臺灣籍教員中提拔、留用; 2. 從大陸 高校、研究機構選調; 3. 留用日籍教師。 “從臺灣籍教員中提拔、留用”一路實在無法走通。為解決師資問題,羅宗洛提拔與新聘台籍教師。

羅宗洛等接收臺北帝大後,也有意提拔、新聘臺灣籍教師,如1945 年10 月即提拔吳守禮擔任 臺灣大學講師,同年12 月晉升其為副教授。據統計,至1945 年底,按照學力、資歷予以擢拔,共 計新聘台籍教職員134 名,其中教授、副教授有28 名,[23]但對偌大的台大而言,這點師資顯然無法 保證其正常運行。 

羅宗洛召集全體台大學生致辭時,一方面強調“本大學為國立大學,故應中國化”,但“改革必須 采漸進的步驟。……臺北大學之使命,不僅在於開發臺灣之產業,應為中國研究學術之中心,故程 度不可降低,設備應求擴充,優秀學者不問其國籍省籍,出生何地,應儘量招聘,予以種種便利, 使其安心研究講學。”[26]這裡羅宗洛“籌備複課、暫留日籍教師、一仍舊慣、求得穩定、漸求改革” 正是按照朱家驊的交代一一去辦。

但羅宗洛的想法卻遭到台大師生的強烈反對。

臺北帝大唯一的台籍教授杜聰明指出: “臺胞學 生不願再受日人之教,欲乘此機會將日人在台勢力一掃而光。如人才不足時,甯延聘歐美學者,再 不然不惜暫時停頓,甚至降低程度。”[27]其後,不僅有文政學部、醫學部學生代表面見羅宗洛陳述 不可留用日籍教授之意見,甚至醫學部學者亦有六七人面見羅宗洛,表達無需留用日籍教員之願。 理由是: “當時在職之日籍教授著名者不多,而台籍學者優秀者甚多,可取而代之。日籍教授向來 壓迫臺灣人不使抬頭,留之亦未必肯熱心指導。”[28] 從感情上講,臺灣民眾被日人壓制50 餘年的情緒必欲一暢而後快,對留用日籍教授感情難以 接受,完全可以理解。羅也認為他們言之有理,但為不使台大教育程度降低,他堅持留用日籍教 師。據負責接收第一附屬醫院的翁廷俊回憶: “六人小組本來無意留用日籍教授,但是,來台接收 臺北帝大的三位特派員表示,教授是無價之寶,如同戰利品一般,應該予以留用。於是六人小組決 定,除了一名平常最看不起臺灣人的病理科武藤教授外,凡是願意留下來的日本教授,均繼續___________聘 用。”[29]最後,在反復角力之後,台大留用日籍教授近90 名。 

作為臺灣省行政長 官的陳儀,不但不肯為羅宗洛等轉圜,反而主張台大文政學部教授以“不留用”為原則,宣稱師資 “應該用本國人,大量培養以備補充,是重要不過的工作”。[30]顯然,這是罔顧實情的,然而,這看 似愛國的立場,實際上為台大師生的反日情緒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給羅宗洛等人的工作帶來極大 的障礙。

行政長官公署與羅宗洛在台大人事方面的扞格 编辑

就臺北帝大接收後的校長人選而言,陳儀在重慶時多次向蔣介石建言並談妥以考試院考選委員 許壽裳出任,但許壽裳身為魯迅密友而被國民政府猜忌,掌管教育體系的陳立夫和朱家驊另派了考 試院考委會委員長陳大齊為接收後的台大校長。因陳大齊事務纏身,便另派羅宗洛為特派員前去接 收臺北帝大。 羅宗洛一面準備赴台接收,另一面則與朱家驊談妥: 因植物研究所遷滬,他不能久留臺灣,自 己只負責接收,一旦接收完畢,即請派正式校長赴台接任。[31]校長人事的不確定,為後來的糾結預 埋了種子。

在人事與校務上,行政長官公署與羅宗洛存在諸多扞格,但長官公署權力過大,在 政治力的壓迫下,台大在人事、校務上不得不與現實趨近,羅宗洛欲維持學術獨立、校務自主的願 望也就漸漸落空。

台大經費之困擾及羅宗洛之離職 编辑

接收後的台大既 直屬國民政府教育部,其經費自然應由教育部撥付。但是台大的經費實際應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撥款。羅宗洛請求行政長官公署撥款給台大,陳儀卻一再拖延,進而成為離職的理由。

羅請求教育部在通過預算前,“電請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每月先行墊撥台幣300 萬元,以資維持。”[45] 1 月29 日,教育部電複羅宗洛稱已電請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自3 月份後每月給台大撥款300 萬元 台幣; 行政長官公署以“台大為國立大學,直屬中央教育部,有獨立的經費預算,不應由省支應” 為由,不予理會。[46]從1946 年上半年考察臺灣教育的孫愛棠採訪陳儀並發給教育部的電___________報來看,陳 儀拒絕的理由是: “經費不要浪費( 按台大前送公署之預算每月台幣八百萬元折合國幣約二億四千 萬) 。”[47]羅的看法是: “臺灣大學戰前經費八百萬台幣,現物價已增十倍,故四千萬台幣不為 多。”[48]而從1946 年5 月11 日羅在臺灣省參議會上的報告來看: “概算中之經常費部分台幣有 41 043 250元,美金有348 000元,臨時費有台幣2 564 569元”,[49]這裡羅所提經費前後數額並不一 致,有縮減的趨勢。 為此,羅宗洛返回重慶,面請教育部長朱家驊解決台大經費問題。羅在重慶滯留兩個多月,教 育部雖然通過了台大的預算表,但仍須行政院的審核和通過。在經費沒有完全落實之前,鑒於時局 的實際情形,朱家驊要求羅宗洛繼續擔任台大校長以幫助渡過困難。羅返回臺灣後,一面是電請教 育部交預算表給行政院會審,以期徹底解決台大經費問題; 一面是多次出示公函,要求行政長官公 署墊撥經費,但行政長官公署仍然置之不理。 1946 年4 月25 日,羅宗洛草擬了一份計畫書,前去拜見陳儀再次要求行政長官公署墊撥台大 經費。面對羅的請求,陳儀提出如果能夠請教育部呈准行政院,授權長官公署暫將台大經費列入行 政長官公署預算,則以後事事便利。[50]羅認為,若將台大經費列入省府預算,台大經費自然有了著 落,但台大將來的事業發展,恐怕就會處處受制于陳儀和行政長官公署,毫無學術自由可言了,因 而未予同意,陳儀自然也不肯撥款。隨後,羅宗洛再次致電教育部,一面催促教育部盡速請行政院 授權長官核發台大經費,一面請教育部授權長官隨時審核,調整台大經費。[51]但教育部遲遲沒有回 複。羅宗洛在5 月6 日再電朱家驊: “台大經費已罄,預算尚擱置部中,公署從未奉行行政院明令, 不允墊款,無法維持,請速簡賢能前來接替,弟僅能負責至十五日為止。”[52]5 月8 日,羅宗洛再次 致電朱家驊盼望請胡適出掌台大。[53]看樣子,百般無奈的羅宗洛此時只有以“告退”來逼迫朱家驊 解決台大經費問題了。 5 月10 日,羅宗洛偕同范壽康拜見陳儀,表明自己辭去台大校長一職的態度,同時期望長官公 署日後能為台大寬籌經費,使台大不致動搖。陳儀對羅的去求不置可否,僅竭力說明不能墊款的理 由。[54]13 日,朱家驊來電慰留羅宗洛,並希望羅繼續向陳儀請求墊撥經費。次日羅拜見陳儀,陳儀 仍表示無法墊款。15 日,羅宗洛接到在南京代表台大跟行政院接洽經費問題的陸志鴻教授的來信, 信中說行政院已指令臺灣省公署每月撥發台大經費300 萬元。台大立即派陳兼善總務長及馬廷英教 授拜會陳儀要求撥款。陳儀回答卻是: 即有行政院電令,苟無確言擔保,亦不允撥款。[55] 羅宗洛無計可施,只好離台去職。5 月18 日,羅搭機離台赴南京。在機場,嚴家淦( 台省財政 處處長) 受陳儀之托告訴羅,他已於5 月17 日下午5 時前,簽發台大3、4 月份經費,並先送100 萬元至台大。 

羅宗洛5 月18 日離台去職,羅搭機離台赴南京。

PCHome Online個人新聞台 编辑

戰後台大首任校長是中國人羅宗洛 编辑

資料連結:

資料日期:光明網 時間:2006-02-09 13:33:47

資料摘要:羅宗洛的生平

作業三 编辑

羅宗洛
性别
出生1896年3月26日
  大清浙江省黃岩
逝世1978年10月26日(1978歲—10—26)(82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
教育程度
  • 上海南洋中學畢業(1917年)
  • 日本仙台市第二高等學校畢業(1922年)
  • 北海道帝國大學畢業(1919年)
  • 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博士(1930年)
职业植物生理學家
经历
    • 廣州中山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 上海暨南大學理學院教授兼中華學藝社總幹事
    • 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教授
    • 浙江大學生物系教授
    • 重慶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
    • 台灣大學代理校長
    • 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
    •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後改名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代表作
    • 《植物生理知識》
    • 《回憶錄》

羅宗洛'(1898年8月2日—1978年10月26日),譜名啟元,字澗東植物生理學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浙江省黃巖縣人。

經歷 编辑

早年 编辑

舊制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舊制第二高等學校卒業、北海道帝國大學本科卒業,1930年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博士學位,是史上第2位得到日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

曾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上海暨南大學教授、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浙江大學教授。

在台灣 编辑

接收台北帝國大學 编辑

台北帝國大學國民政府負責接收,國府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兼教育部部長朱家驊派他主持接收工作。1945年10月17日,羅宗洛主任委員和陸志鴻馬廷英2位接收委員到達台灣,蘇步青陳建功蔡邦華3位接收委員隨后趕到。1945年11月15日與前臺北帝大總長安藤一雄完成接收手續。由於5位接收委員未有學醫學及文學、社會科學的委員,10月19日加聘第1位台灣人委員杜聰明醫生,以及留學日、美的台灣人林茂生(專業是哲學和教育學)為接收委員。接收情形:杜聰明接收醫學部,蘇步青、陳建功、蔡邦華接收理農學部,陸志鴻和馬廷英接收工學部,陳建功為教務長, 陳兼善為總務長。[1]

國立臺北大學 编辑

接收台北帝國大學后,暫名"國立臺北大學",並於1946 年1 月正式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由教育部直接管理。行政長官公署11月成立大學校務委員會,聘羅宗洛、馬廷英陸志鴻杜聰明林茂生范壽康趙廼傳為校務委員會委員,羅宗洛、范壽康杜聰明3委員為常務委員。(羅、馬、陸、杜、林是原接收委員,趙迺傳是行政長官公署參議兼教育處處長,范壽康是行政長官公署參議兼圖書館館長,1946年1月16日趙辭處長職,范壽康館長兼教育處處長)

國立臺灣大學代理校長 编辑

1945年11月23日,候任校長陳大齊不願接任,羅向朱家驊推薦章鴻釗陳建功,朱在12月4日電請羅出任代理校長。

行政院核定校名國立臺灣大學

台大概況 编辑

此時期台大分為六個學院: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原本沒有法學院和理學院,法學院是由文學院下的政學系擴充,理學院則是努力湊齊資源建立的。除了六學院還有三個研究所(熱帶醫學研究所、南方人文研究所、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在研究所內進行研究的都是日本名流,大多是45~55歲的學者。

台大沿用日本的講座制度:每一系設立一個至七個講座不等,每一講座,上面有一位教授一位副教授,下面有講師助教等,大約十個人組成。每個系有自己的經費和預算完全獨立,教授可在本系經費的範圍內自由購買設備。而學校的經費分配醫學院占二分之一,農學院占四分之一,其餘占四分之一。而學校的經費每年由國家支給,約合法幣二十萬萬元,相當於當時十二個中國中央大學的開支。至於台大附屬的設備的收入(例如其附屬醫院),則繳交國庫。也因為這樣的經費制度,台灣大學的設備較當時中國內的大學還要完備。 [2] [3]

羅宗洛代理校長的行政團隊 编辑
台大醫院罷診事件 编辑

1946年2月9日,羅代理校長因公(向國民政府述職)離台,陳建功教務長代理校長,醫學院附屬醫院醫師爭取聘書,3月19日到校長室陳情,與留守的周主任秘書發生衝突,於是提出〈要求書〉:「編制內員額補足」、「編制外無給職者發出委任狀」。

3月22日早上起,台大醫院停止門診,3月27日提出「限大學於28日發出委任狀」、「大學當局應改正其官僚態度」2項新訴求。

4月9日,羅代理校長回到台北,4月10日下午會見醫師代表,接受發委任狀和大學民主化的訴求。

離開台灣 编辑
羅宗洛與陳儀的教育主張衝突 编辑

1945 年9 月,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赴台接收; 與此同時,教育部長朱家驊亦調羅以教育部臺灣區特派員身份,前往臺灣接收臺北帝國大學。雖然蔣介石賦予陳儀在接收臺灣的各項事務上有極大權力,但實際上接收後的國立台灣大學實際上是由教育部所直接管理,也因次造成之後羅宗洛和陳儀的摩擦。

對於接收臺北帝大,陳儀主張“在教育上須一掃奴化主義,使臺灣同胞恢復其固有的民族意識,國家觀念,並普及教育機會,提高文化水準”。其主張包括「台大凡日籍教授除學術有特殊研究可留用者外,其餘教職員一律遣送回國」「經費不要浪費」「學術與企業密切配合」其目的在於儘快將台大從嚴重的日本化轉到中國化來,而台大的教學科研目標主要是為臺灣的恢復與重建直接服務。羅宗洛則有不同的見解。羅認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的場所,目的在於探求真理,為人群謀福利,而台大應該是為此目的而努力的全國性甚至是世界性大學。當時的臺北帝大可說與日本本土的帝國大學齊名,學術水準甚高,因此羅主張"先設法將臺北帝大全盤接收下來後,穩定秩序,再逐漸將日本式的臺北帝國大學變成中國化的臺灣大學"。而這種見解得到當時教育部長朱家驊的支持。

陳儀利用臺灣民眾反日情緒 编辑

光復初期的臺灣大學,首先面臨的便是師資問題。為解決師資問題,羅宗洛提拔與新聘台籍教師。據統計至1945 年底,共計新聘台籍教職員134 名,其中教授、副教授有28 名[4],但對偌大的台大而言,這點師資顯然無法 保證其正常運行。因此留用日籍教師成為必然,然而羅宗洛的想法卻遭到台大師生的強烈反對。臺胞學生不願再受日人之教,欲將日人在台勢力一掃而光。但為不使台大教育程度降低,羅堅持留用日籍教師,最後台大留用日籍教授近90 名。在此時陳儀主張教授以不留用為原則,宣稱師資應該用本國人,大量培養以備補充。[5]這個看似愛國的立場,對於台大師生的反日情緒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給羅宗洛等人的工作帶來極大的障礙。

行政長官公署與羅宗洛在台大人事方面的扞格 编辑

就臺北帝大接收後的校長人選而言,陳儀在重慶時多次向蔣介石建言並談妥以考試院考選委員許壽裳出任,但許壽裳身為魯迅密友而被國民政府猜忌,陳立夫和朱家驊另派了考試院考委會委員長陳大齊為接收後的台大校長。因陳大齊事務纏身,便另派羅宗洛為特派員前去接 收臺北帝大。而在人事與校務上,行政長官公署與羅宗洛存在諸多扞格。但在政治勢力的壓迫下,台大在人事、校務上不得不與現實趨近,羅宗洛欲維持學術獨立、校務自主的願望也就漸漸落空。 [6]

台大經費之困擾及羅宗洛之離職 编辑

接收後的台大既 直屬國民政府教育部,其經費自然應由教育部撥付。但是台大的經費實際應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撥款。羅宗洛請求行政長官公署撥款給台大,陳儀卻一再拖延,進而成為離職的理由。

5月17日羅代理校長組成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常務委員是教務長戴運軌、總務長陳兼善陳儀的代表范壽康(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處長),杜聰明林茂生等各院院長為委員會成員(校務委員)。

5月18日羅代理校長飛離台灣,到南京爭取台大經費,7月1日回到在上海的中央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做所長。台大校務仍由以戴運軌教務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代理,1946年8月13日交棒給新任陸志鴻校長。[6]

輔助莊長恭校長 编辑

羅和母語河洛話泉州莊長恭在南京中央大學同事(當時莊是理學院院長),后來都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工作(莊是化學研究所所長,羅是植物學研究所所長),莊1948年6月1日上任台大校長前曾向他請問台大情況。

1948年8月1日莊第1次請辭回到上海(后被朱家驊慰留),請羅到台大幫忙,發給他台大教授聘書,1948年8月29日,莊、羅飛到台北(機上還有候任教務長盧恩緒、候任文學院院長沈剛伯、候任哲學系主任方東美)。

1948年11月1日,羅宗洛教授做了台大第27次校務會議的主席。

1948年11月末,羅因家庭因素(金圓券造成的經濟問題)回到上海,1948年12月7日莊永遠辭職,回到中央研究院。

輔助傅斯年校長 编辑

1948年12月15日行政院發表傅斯年校長人事案,已接莊校長台大教授聘書的羅留在上海,處理中研院植物所所務。

1948年12月18日12月22日,羅都寫信給傅談校務,18日信上說「弟徒有熱忱,全無能力,台大墮落至此,弟深感責任。前次重到台灣,小住兩個多月,雖竭我駑鈍,終於一事無成,尤覺痛苦。」

1948年12月29日,傅校長寫信請羅教授到台灣,1949年1月5日,羅寫信給傅:「植物所無一人願去台灣,上海各所亦皆不願遷移,大家既願意與所共存亡,弟何能獨離。」

中華人民共和國 编辑

1948年當選第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的羅,不願隨傅斯年到台灣,1949年5月27日與整個中央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

1953年上海筹建新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为首任所长。並在北京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天津南開大學分設植物生理的工作組,聘請那裡的植物生理學教授為兼任研究員。

1955年當選第1屆中国科学院院士

到文化大革命前,羅在植物生理研究所先後親自創建了水分、抗性生理(、輻射生理等研究室。1972年羅恢復工作後,為儘快跟上科學的新發展,又積極籌劃成立了細胞研究室,為開展植物細胞生物學研究打好基礎。也因此現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已成為擁有眾多人才、成果累累的全國最重要的植物生理學研究中心。

1978年羅宗洛於4月17日在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全體會議上做了貫徹大會精神的講話,激動地表達大會和副主席鄧小平的報告使他深受感動,並說:「我年齡大,有病的人,也下了決心,凡能夠做的事,我決心盡力地做。」並結合研究所的實驗提出一些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但此後臥病不起,於同年10月26日在中山醫院逝世。

學術成就 编辑

1925年首先提出細胞質等電點的多點論,研究氫離子濃度對一般植物的影響,以及研究植物的離子吸收機制。農業方面研究硝酸鹽、銨鹽作為農作物的氮肥,何者效果為好。進行了許多有關植物吸收銨根硝酸根的實驗,證實當時蘇聯科學院所研究出銨鹽可作為氮源的論點,也提供了有關碳酸氫銨肥的科學依據,對1950年代中國的化肥廠、以及推廣碳酸氫銨肥有重要貢獻。

1934年羅宗洛在南京中央大學展開植物組織培養的研究,尤其是無菌條件下玉米根尖的研究,以及葉提取物中是否存在「成根素」一類的生長促進物質。從1935年起,連續發表了3篇論文,引起國際上的重視,當時Protoplasma雜誌甚至邀請他撰寫一篇綜合性的論文。然而研究組織培養的工作卻因為八一三事變日軍在上海發動侵略戰爭而停頓。

1940年起開始研究微量元素對於植物生理功能的研究,特別是錳對於植物繁殖上的影響,先後共發表了8篇論文。

1958年開始進行高等植物的輻射生理研究,研究如何減輕輻射傷害的方法。

羅宗洛對於農林業生產建設也有所貢獻,1952年將鹽土上常見的樹木以及富造林價值的樹種,在不同含鹽量的土壤上進行播種、苗木移栽、根插、插枝等試驗,選出耐鹽樹種再進行實地的試驗。並在實驗室中,探討土壤鹽分和水分對樹木幼苗生長影響的規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在海南島、廣東等地大力發展橡膠樹種植,但是發展橡膠林一直受到災害的威脅。因此邀請羅宗洛進行研究,探討植物的抗寒力,並提出解決的措施:1.不蓋草;2.用飛機在霜降之夜低飛;3.環狀冷死形成後,用乳液滲進木質部,塞住導管,使莖幹慢慢乾枯,防止乾枯蔓延到下部環枯乾的部位;4.設置活動霜棚;5.從優良母樹選出耐寒力強的品種,雜交培育出抗寒的新品種。

1925〈不同濃度的氫離子對植物細胞質的影響-論原生質等電點假說〉(東京植物學雜誌,卷39,頁61-76)

1927〈氫離子濃度對若干栽培植物幼苗生長的影響〉(東京植物學雜誌,卷41,頁33-41)

〈植物生長與銨鹽做為氮源的營養液及應變時間的交互作用〉(日本植物學輯報,卷3,頁163-203)

1928〈更換營養液對培養植物生長的影響及其對通氣的關係〉(日本植物學輯報,卷4,頁71-91)

1931〈玉米幼苗對銨及硝酸根的吸收與培養液濃度、實際酸度的影響〉(日本札幌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輯報,卷30,第一號,頁1-118)

〈高等植物根系吸收銨和硝酸鹽的進一步研究〉(中山大學理學院生物學匯報,第十號)

1935〈無菌條件下離體根尖培養的研究I-葉提取液對根尖生長的影響〉(中國實驗生物學雜誌,卷2,頁51-19?)

1936〈無菌條件下離體根尖培養的研究I-葉提取液對根尖生長的影響的進一步實驗〉(中國實驗生物學雜誌,卷1,頁189-206)

1942〈氮源對離體玉米根尖生長的效應〉(中國實驗生物學雜誌,卷2,頁179-186)

〈硫酸猛、吲哚-三-乙酸和秋水仙鹼在水稻種子發芽和早期生長的促進作用〉(科學記錄,卷1,頁229-237)

1944〈微量元素和吲哚乙酸以及秋水仙鹼對植物生長影響的比較〉(英國植物學紀事,卷8,頁357-362)

〈硫酸猛、吲哚-三-乙酸和秋水仙鹼對花粉萌發與花粉管生長的刺激作用〉(美國植物學雜誌,卷31,頁354-367)

〈植物生長中錳及其他微量元素之重要性及其與生長素及秋水仙鹼之比較研究〉(農業科學、卷1、頁219-222)

1945〈硫酸猛、吲哚-三-乙酸和秋水仙鹼對一些植物種子萌發和早期生長的促進〉(美國植物學雜誌,卷23,頁106-11?)

外部鍵接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李東華、楊宗霖編,《羅宗洛校長與臺大相關史料集》,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台北市

  1. ^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94-2012)《追念羅宗洛教授》,陳兼善著,中國科技史雜志 ,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編輯部郵箱 1981年 02期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detail.aspx?QueryID=6&CurRec=28
  2. ^ 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台灣大學的現狀和將來,羅宗洛校長講演辭》1946/07/09/版次05 http://140.112.113.16:8080/cnnewsapp/servlet/ShowService?&path=ftimg/&title=/cn1946/07/09/00005.pdf
  3. ^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94-2012)《光復初期國民政府對臺北帝國大學接收及改制的困境——以羅宗洛、陳儀之爭為中心的考察》,臺灣研究集刊 , Taiwan Research Journal, 編輯部郵箱 2011年 01期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detail.aspx?QueryID=133&CurRec=1
  4. ^ 《接收台北帝国大学报告书》,李东华、杨宗霖编校,台大出版中心,2007 年。
  5. ^ 《民国35 年度工作要领———34 年度除夕广播》,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编:《陈长官治台言论集》第1 辑,台北: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1946 年
  6. ^ 6.0 6.1 李東華、楊宗霖編,《羅宗洛校長與臺大相關史料集》,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