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格式手册/传记
![]() |
![]() | 本頁面是由传记維基專題的編者們所撰寫,為一篇給予格式上一些建議的論述。 本建議頁不屬於方針、指引或格式手冊,僅代表這篇文章作者們的一些意見。請勇於更新本頁,或在討論頁討論適當的修改。若本頁面已被維基社群廣泛接受,可提議為指引或格式手冊。 |
格式手冊 |
---|
灰字链接非正式指引,僅供參考 |
格式手册的目的很简单:让格式整齐统一。许多种格式并无高下之分,但如果每人都遵循同一格式,维基百科将更为易读易用,当然也更易撰写编辑。
新手应注意,清晰、丰富、中立的原则比格式更为重要。撰写者没有义务遵循以下规则,这些规则仅作为推荐使用:编辑的乐趣在于不必达到完美。
首段
传记的首段需包括:
- 人名与头衔。(见Wikipedia:命名常规)
- 非漢人请给出其所在国家语言的名字。
- 非漢人在各华语地区(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的译名最好给出。
- 生卒年月。
- 事迹概括。
- 影响。
例如:
- 陈露(1976年11月24日-),吉林长春人,女子单人花样滑冰运动员。她于1994年在第十七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枚(亚洲第二枚)花样滑冰冬奥会奖牌,于1995年在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亚洲第三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于1998年在第十八届冬奥会中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枚(亚洲第三枚)花样滑冰冬奥会奖牌,成为亚洲第一位连续两届冬奥会都获得奖牌的花样滑冰运动员。
- 周杰倫(1979年1月18日-),台灣男性華語流行歌手、創作人,近年跨足導演、演員,是台灣流行樂壇中,繼羅大佑之後最具「指標性」與「革命性」的創作型歌手之一,有「亞洲小天王」之稱。
非漢人姓名
非漢人姓名应标出其本语言名字的拼写。根據Wikipedia:格式手冊/文字格式規定,除非该本语言名字出現在條目定義句中,並且是其在中文維基百科所屬條目的現行名稱或其未有中文版本的常用別名在中文環境中的最常用版本,否則不可為該本语言名字加粗。樣式如下:
- 奧立佛爵士夫人費雯·麗(英語:Vivien Leigh, Lady Olivier,1913年11月5日-1967年7月8日),英国国宝级电影演员,她獲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兩次提名,兩次都得獎,分別是第12屆的《乱世佳人》和第23屆的《欲望号街车》。
化名
如某人以化名闻世,可以先给出其生名,后面跟上化名。
另一种方法是生名直接置于化名后,与其并列。
字号
中国古人的字与号置于名后,如有多个字号或几次更名,可以罗列指出。
例如: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 吴湖帆 (1894年8月22日-1968年7月18日)初名翼燕,后改为多万,又名倩、倩庵……
荣衔
荣衔应在条目适当处使用,但不含于条目标题中。例如:
荣衔通常不应该加粗,以方便读者识别人物名称。惟假如传主的荣衔已成为专有名词,无法分离,則一并列入条目。例如:
參考相關政府的規定,在首段人物中文姓名後加上勳銜縮寫,勳銜縮寫後方再加上「注腳連結」,可讓讀者即時跳到條目的榮譽附表了解勳銜的全寫。(範例可參考WP:投票/人物條目勳銜使用方案投票)
专业头衔
除非其缺失会导致上下文的文意无法理解,无论这种头衔是否是作为尊称使用,条目中的人物姓名之后不应加入“教授”、“医生”、“博士”、“律师”等专业头衔。对于上下文来说可有可无的头衔,不应加入。
文中姓名使用
如传主非漢族人,且具有姓氏,那么在首次提及全名后,下文可只用姓氏来指代。例如:
- 波尔特兰德·德兰诺(法語:Bertrand Delanoë,1950年-),生于突尼斯,是法国社会党的政治家和巴黎市长。……德兰诺当选市长后其政治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市区内的生活条件,减少污染,解决交通堵塞和建立人行区。
如传主为皇室成员,可以其名来指代。同样的,如传主有荣衔,也可以加荣衔的方式指代。如培根爵士。
如传主有兄弟姐妹,以姓来指代传主,以名或姓名来指代其兄弟姐妹。
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