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王内帝

汉字文化圈政权对内自称皇帝、对中国外交时自称国王的双重体制

外王内帝,又称内帝外臣[注 1],是古代汉字文化圈在国内自称皇帝、对中国外交时自称国王的双重体制。此体制在南越西夏大理越南朝代以及日本都使用过,渤海吴越钱镠在位时)、南唐(958年—972年)、高丽(1275年前)虽然一般对内也称王,但存在类似的体制。

外王内帝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Ngoại Vương Nội Đế
儒字 外王內帝
朝鲜语名称
谚文외왕내제
汉字外王內帝
日语名称
汉字 外王内帝

各国的外王内帝 编辑

南越 编辑

公元前214年,岭南百越之地纳入秦朝版图,不久后秦始皇去世,天下随即大乱,驻守岭南的秦朝官吏赵佗等图谋独立,便在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南越草创时尚未采用帝制,赵佗只称“南越武王”。汉高帝统一中原后,派陆贾册封赵佗为南越王。吕后临朝,汉与南越关系恶化,赵佗乃自称“南越武帝”,使用黄屋左纛,命令称制,与汉朝无异。汉文帝即位后派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责备赵佗自立为帝之事,赵佗上表谢罪,表示不再使用帝制。但史载“南越其居国窃如故号名,其使天子,称王朝命如诸侯”,可见南越国是最早采用外王内帝体制的国家。[2]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掘的南越国第二代君主赵眜的陵墓中,出土了金印“文帝行玺”,可资证明。

到南越国第三代君主赵婴齐继位后,娶汉女邯郸樛氏为王后,并藏起先帝玉玺,在国内也自称国王。[3]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三国时吴王孙权曾派吕瑜发掘赵婴齐的陵墓,其中有皇帝信玺、皇帝行玺等金印,可知赵婴齐未必完全取消帝制。[4]

大理 编辑

大理君主对内称皇帝(白语称骠信),使用自己的年号,与宋朝交往时称国王,宋太宗曾封大理皇帝为“云南八国都王”,宋徽宗则在政和七年(1117年)册封段正严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但总体而言大理与宋朝官方交往非常稀少。蒙古征服大理以后,大理末代皇帝段兴智受封摩诃罗嵯梵语“大王”),才终于取消帝制。

西夏 编辑

西夏君主在庆历和议后接受宋朝册封为夏国王,还接受的册封,但对内称皇帝(党项语称兀卒),使用庙号年号

越南 编辑

1174年,李朝李英宗南宋(中国)册封为安南国王[5]与此同时在国内使用“大越”国号,自称皇帝。[6]此后,在陈朝时代,通过抗击元朝入侵,以及经历了后来反抗明朝的短暂统治,越南逐渐形成了自己是与“北国”(中国)相对、具有对等地位的文明国家“南国”的自我意识形态。与此同时,越南人认为自己比暹罗(泰国)、占婆哀牢老挝)、真腊柬埔寨)等国的文明程度高,并将他们视为藩属。详见小中华思想

以上的外交认识在阮朝明命帝时代被体系化。越南自称“南朝”,称呼中国为“北朝”,越南君主与中国君主一样使用“天子”、“皇帝”的称号,接见除了中国以外的外国使节之时,皆使用“大南国大皇帝”的称号。然而,对清朝则使用“越南国王”的头衔并接受其册封,向北京派遣使者充当国王的代理人,在中国皇帝面前行跪拜之礼。然而在国内发布的文书中称呼与中国的外交为“邦交”,暗示著平等的外交关系。[7]

日本 编辑

日本古代在外交上也使用外王内帝的方针进行对外贸易。不过,历史上天皇从未以“日本国王”为正式称号,因为本来系中国对日本君主的称呼。在14世纪明日贸易当中与之后,使用“日本国王”称号的人并非天皇,而是实际掌握政权的武家政权

类似国家 编辑

渤海 编辑

大祚荣初建渤海国时自称震国王,后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但在国内采用帝制。六顶山古墓群中的贞惠贞孝二公主墓志铭中,称呼父亲大钦茂(渤海文王)为“皇上”,此为臣下对皇帝的称谓。大钦茂亦自行使用年号,即位当年使用年号大兴。774年改元宝历,780年改回大兴。[8]

吴越 编辑

唐朝末年,钱镠在浙江地区保境安民,被封为吴王。朱温篡唐后,他拒绝罗隐的称帝北伐建议,而是接受后梁册封为吴越王,后晋升吴越国王,后又接受后唐册封。尽管他没有称帝,但一切仪制采取帝制[9],建元天宝、宝大、宝正[10][11],并册封新罗渤海诸国。[12]932年钱镠临终前嘱咐“子孙善事中国”,他的儿子钱元瓘(钱传瓘)继位后遵照父王遗命,取消了年号及帝制,但仍保留庙号[13][14]

南唐 编辑

937年李昪(徐知诰)代吴立齐,后以继承李唐自居,皆称皇帝。958年后周世宗南下,南唐不敌,李璟自去帝号与年号,但其余仍为帝制。[15]961年,李煜继位,请求宋太祖特许给父王上庙号元宗[16]。971年,取消“唐”国号和一切帝制,改称江南国主。[17]

高丽 编辑

高丽在统一后三国之后,使用皇帝国的制度。高丽光宗在位期间,以首都开京为皇都,将西京升格为第二首都。在高丽的草创期,君主自称,君主发布的命令称为诏书,臣下称呼君主为陛下,君主之子称太子,完全是皇帝国的面貌。此外,使用庙号年号。但由于北方辽朝是重大威胁,为避免同宋朝在外交贸易上的摩擦,高丽对外向辽、宋、等国都自称国王。结果,高丽从宋朝输入了先进文物,获得了辽朝所赐的江东六州,在外交上取得实际利益。直到元朝入侵为止,此制度维持了三百多年。

成宗在位期间,将诏书改称教书,基本的皇帝国体制发生变化。龟州大捷以后,高丽进入全盛期。然而,高丽中期以后,女真族的金朝崛起,专权的李资谦将对金朝的兄弟关系改为了君臣关系。后来蒙古入侵高丽,高丽经过数十年的抵抗,最终投降。元朝的公主同高丽的太子结婚,自此之后高丽成为了元朝的驸马国。在元朝的干涉下,高丽君主的自称降格为,臣下对君主呼称降格为殿下,太子降格为世子。元朝又认为庙号中带有“祖”、“宗”等字,其使用加以禁止,取而代之的是表示对元朝报以忠诚之心的带有“忠”字的谥号。至此正式标志着外王内帝体制的终结。

注释 编辑

  1. ^ 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邦交志》:“我越奄有南土,通好中华,虽君民建国,自别规模,而内帝外臣,常膺封号,揆诸理势,诚所宜然,故其册封之礼,贡聘之仪,历代邦交,视为关著。”[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叶少飞. 越南古代“内帝外臣”政策与双重国号的演变[J]. 形象史学研究, 2016(1).
  2. ^ 《史记·南越列传》
  3. ^ 《史记·南越列传》:“婴齐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玺。”《索隐》李奇云:“去其僭号”。
  4. ^ 《太平寰宇记》引《岭志》:“赵佗之墓,黄武五年,孙权使交趾治中从事吕瑜访凿赵佗墓,功费弥多,卒不能得。掘婴齐墓,即佗之子,得珠襦玉匣之具,金印三十六,一皇帝信玺,一皇帝行玺,余文天子也。”
  5. ^ 松本信広‘ヴェトナム民族小史’岩波新书、1969年、p.63。
  6. ^ 古田元夫‘ベトナムの世界史’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p.16。
  7. ^ 坪井善明‘ヴェトナム:“豊かさ”への夜明け’岩波新书、1994年、p.16。
  8. ^ ‘발해는 고구려 계승한 황제국’ 증거유물 나와. 문화일보. 2009-08-25 [2018-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1) (韩语). 
  9. ^ 《资治通鉴·后唐纪一》:“梁主遣兵部侍郎崔协等册命吴越王镠为吴越国王。丁卯,镠始建国,仪卫名称多如天子之制,谓所居曰宫殿,府署曰朝廷,教令下统内曰制敕,将吏皆称臣,惟不改元,表疏称吴越国而不言军。置百官,有丞相、侍郎、郎中、员外郎、客省等使。”
  10. ^ 宋庠《纪年通谱》:“镠虽外勤贡奉,而阴为僭窃,私改年号于其国。其后子孙奉中朝正朔,渐讳改元事。及俶纳土,凡其境内有石刻伪号者,悉使人交午凿灭之。”
  11. ^ 洪迈《容斋四笔》卷五:“以遗命去国仪,用藩镇法,然则有天宝、宝大、宝正三名,欧阳公但知其一耳。通鉴亦然。”
  12. ^ 《新五代史·吴越世家》:“遣使册新罗、渤海王,海中诸国,皆封拜其君长。”
  13. ^ 《资治通鉴·后唐纪六》:传瓘既袭位,更名元瓘,兄弟名“传”者皆更为“元”。以遗命去国仪,用藩镇法。
  14. ^ 吴任成《十国春秋·吴越三》:“钱氏五王,惟武肃王有改元事,而庙号则史所不载。间读余公绰《闽王事迹》,云永隆三年吴越世宗文穆王薨;林仁志《王氏启运图》,云永隆二年吴越世皇崩,子成宗嗣。虽二人所纪年岁不同,至庙号称宗则二书吻合,私非竟无可据者。今两浙民间犹谓武肃王为钱太祖,岂当日果实称宗,而其后渐讳之邪?”
  15. ^ 陆游《南唐书》卷三:“初,元宗虽臣于周,惟去帝号,他犹用王者礼。”
  16. ^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六月,璟卒,年六十四。从嘉嗣立,以丧归金陵,遣使入朝,愿复璟帝号,太祖皇帝许之,乃谥曰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陵曰顺陵。”
  17. ^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五年,煜下令贬损制度。下书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为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诸王皆为国公,以尊朝廷。”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