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拉丁化

提倡以拉丁字母取代漢字之思潮

汉字拉丁化运动[1]是中国自由派共产党知识分子掀起的思潮,该思潮提倡以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全拼音文字,即外蒙古斯拉夫模式),属于汉字文化圈里各国汉字改革尤其各国废除汉字论的组成部分。在当时的语境,“汉字拉丁化”意为“行文不用汉字,全文用字母写出”,这要区别于两个概念:一,汉语拼音运动,指以拉丁字母作为辅助标音的手段,而不视标音本身是“文字”;二,并不以取代汉字为目的全拼音文字,例如来华传教士翻译的“白话”圣经

思潮高峰在1900年代-1930年代,促成了拉丁化新文字的改革。废除汉字论有大批有名的知识分子背书,包括共产党人陈独秀指“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魔窟,废之诚不足惜”,蔡元培指“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鲁迅指“方块字是统治阶级用来愚民的武器”,甚至在死前发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最高音。[2]1935年3月,茅盾发表《关于新文字》,支持汉字拉丁化。1935年12月,陶行知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新文字研究会。研究会通过了由蔡元培、孙科、鲁迅、陶行知、陈望道等688位人士联名签署的《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表示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意见书中还提出了推行新文字的六项具体建议。[3]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支持下,陕甘宁边区于1936年至1938年初、1940年至1943年春先后开展了两次新文字扫盲运动,使拉丁化新文字陕甘宁边区得到推广试验。1940年11月7日,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在延安中央礼堂召开成立大会。该协会署名的赞助人有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王稼祥任弼时李富春等54人,毛泽东还担任了该协会的名誉理事。1940年12月25日,边区政府颁发了《关于推行新文字的决定》,规定边区政府的法令、公告等重要文件,将一律一边印新文字,一边印汉字﹔凡是写报告、递呈子、计账、打收条、通信等,用新文字跟用汉字法律上有同等效力。1940年秋,陕甘宁边区教育厅与边区新文字协会联合创办了《SIN WENZ BAO》(新文字报),1941年5月15日,毛泽东为《新文字报》题词“切实推行,愈广愈好”[4]。在这种号召之下,西北边区、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华中根据地等也都开展了推广新文字的工作,积累了文字改革的宝贵经验。[5]

该思潮促成了1950年代简化字和1977年二简字的诞生,三个世界理论拉丁美洲一词的频繁使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文字改革工作激烈发展。部分早期汉字拉丁化运动参与者被打成“走资派”,遭下放、再教育。

1971年林彪事件后,汉字拉丁化运动重新得到重视。[6]

1973年7月12日,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爆发,一名15岁的女学生张玉勤英语考试交白卷后,并在试卷背面写道,“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 ABCD,也能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受到班主任杨天成的批评,并要她作出检查。学校负责人罗天奇在初中班学生大会上不点名地批评了她,要求各班对此事讨论批判。由于老师批评方式失当,加上其他原因,张玉勤当日称病请假离校后即投河自杀。

1974年1月,江青在一份内部刊物上看到此事后,派迟群和谢静宜带人到马振扶公社中学重新进行调查。

1974年1月26日,江青在《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情况简报》上批评汉字拉丁化运动:马振扶中学学生张玉勤(张因考试不及格,受到批评后自杀)是被修正主义路线逼死的,该中学扼杀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新生事物,向无产阶级反攻倒算,其实质是复辟。被迟群称为“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攻倒算,在翻文化大革命的案”(1974年1月25日《周恩来、江青、迟群、谢静宜、姚文元在中央直属机关和国家机关批林批孔动员大会的讲话》)。

对汉字拉丁化运动的批评成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前兆,汉字拉丁化运动因此遭到沉重打击。

1976年,中华民国政府将语言、文字统称为繁体字繁体中文[7]

198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大约定调拟终结该思潮,于是,1986年二简字被废止,轰轰烈烈的汉字二次简化运动宣告结束,但简化汉字、学习和使用拉丁化汉字的思潮并没有停止。

198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以罗马字拼写的汉语译音系统“注音符号第二式”。由于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被要求熟练使用。所以在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使之能够拼读这些“乡土语言”(方言),这些新符号已收录至Unicode编码中的“Bopomofo Extended”区。[8]

在2000年左右,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尝试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号(ㄅㄆㄇㄈ)的使用,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已落实在地名拼写上。

2008年9月16日,中华民国行政院跨部会会议通过教育部的提案,确定以汉语拼音取代通用拼音作为官方译音标准。持续多年的两岸“拼音大战”,终于落下帷幕。[9]

“注音符号”仍为台湾汉字的主要拼读工具之一,是小学语文教育初期必学内容;中国大陆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停止推广使用,但在汉语字典等基础工具书中对汉字注音时仍有标注。

如今,香港台湾等使用繁体中文的地区已经发展出了不同于大陆的一简字的汉字简化分支。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李思铭. 未完成的媒介革命:民国时期的汉字拉丁化运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9. 
  2. ^ 张佳. 回望 20 世纪初的汉字拉丁化运动 (PDF). 《新闻世界》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2009: 147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9-28). 
  3. ^ 汉语拼音60年︱拉丁化新文字,人人争做仓颉的激情年代. [2022-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6). 
  4. ^ 倪海曙. 《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編年紀事》(上). 1979: 164. 
  5. ^ 王爱云. 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字改革.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6. ^ 叶籁士同志年谱. 叶籁士文集. 北京: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5: 363-388. ISBN 7-5052-0246-4. 
  7. ^ 認識全字庫 › 中文碼介紹. [2018-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8). 
  8. ^ 黄伟; 李孜. 从“国语罗马字拼音”与“注音符号第二式”看拼音系统的改进. 参考网. 参考网.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1). 
  9. ^ 国际先驱导报. 台湾中文译音将以汉语拼音代替通用拼音. 新浪新闻. 新浪新闻.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