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若(962年—1025年)是中国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字定国文穆,临江军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东门王家)人。王钦若是真宗时期的宰相,属于当时的主和派,主张把国都南迁,与当时主战的寇准对立。他亦因为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生平 编辑

王钦若十八岁作《平晋赋论》献给宋太宗,又有屏联曰:“龙带晚烟归洞府,雁拖秋色过衡阳。”,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登淳化进士甲科。历任亳州(现安徽省亳州市)的防御推官[1]秘书省秘书部,监庐州税、改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真宗益器重钦若,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召为翰林学士。蜀寇王均始平,为西川安抚使。咸平四年,授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以郊祀恩,加给事中。

钦若身材短小,脖子上有肉瘤,时人称“瘿相”。王旦生前不重用钦若,直到王旦死后,王钦若始大用,王钦若发牢骚说:“为王公迟我十年作宰相!”王钦若是北宋开国以来第一位江南宰相。[2]

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亲征南下攻宋。宋真宗畏敌,听从王钦若、陈尧叟等大臣之计,欲迁都往金陵(今南京市)南逃,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判天雄军事、提举河北转运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961年—1023年)力排众议,劝宋真宗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结果士气大振,订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王钦若挑拨宋真宗:“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后来寇准罢相。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伪造“天书”,封禅泰山王曾仁宗曰:“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同年,与杨亿陈彭年等奉命编纂《册府元龟》,全书一千卷,1013年(大中祥符六年)完成。册府,是古代皇帝藏书册之府库,元龟即龟鉴的意思。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三月,加检校太师,加兵部郎,直史馆。[3]天禧元年(1017年),官至同平章事。天禧三年(1019年)任皇太子(即其后的宋仁宗)之师,但失势于丁谓天圣元年(1023年)再任宰相,天圣三年(1025年)冬十月,兼译经使,病逝于前往传法院途中,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亲事及所亲信共二十余人恩荫作官,“国朝以来宰相荣恩,未有钦若比者”。

评价 编辑

仁宗时,钦若路过杭州,拜访隐居西湖林逋。林逋有诗送之:“虎牙熊轼隐铃斋,棠树阴阴长碧苔;丞相望崇宾谒少,清谈应喜道人来。”后世人评价王钦若时,一般把他与寇准作比较,对于他对寇准谗言及为封禅而花费大量财货而批判。然而,现代亦有历史学家指出,二人的相争其实很可能是因为二人的背景不同使然:因为王钦若出身于富庶的江南,而寇准是华北人,所以寇准较著意于光复被侵占的故土,而王钦若却放眼于改善国家的经济,使国家变得更强盛。而事实上,在王钦若执政期间,是北宋开国以来经济力最强的时候,而且更为南人参政开创了先河。

注释 编辑

  1. ^ 防御使的属官。防御使是藩镇司令官的一种,类似节度使
  2. ^ 《道山清话》载:“太祖尝有言:‘不用南人为相。’实录、国史皆载。陶谷《开基万年录》、《开宝史谱》言之甚详。皆言太祖亲为写:‘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政事尝上。”
  3. ^ 程俱《麟台故事》记载:“大中祥符九年三月,加王钦若检校太师,又加兵部郎,直史馆。张复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祁𬀩阶勲赐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钦易太常博士、秘阁校理。慎镛鱼袋、皆预校《道藏》故也。是日典宴赏花于后苑,上作五言诗,从臣咸赋,因射于太清楼下。”

参考文献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