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

中国现代诗人(1905-2004)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原名承志士先孝荃,曾用名瑗望笔名少全何嘉等,男,山东诸城人,中国现代诗人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臧克家
1933年的臧克家
士先
孝荃
出生臧承志
(1905-10-08)1905年10月8日
 大清山东诸城
逝世2004年2月5日(2004岁—02—05)(98岁)
 中国北京
职业诗人、作家、编辑家
配偶王深汀 (1928年—1938年,离异)[1][2]
郑 曼 (1942年—2004年)[3]
儿女长子,臧乐源 (母王深汀,1929年8月10日—)[4]
次子,臧乐安 (母王深汀,1930年—)[3]
长女,臧小平 (母郑曼,1949年5月—)[3]
次女,郑苏伊 (母郑曼,1956年—)[3]

生平[5] 编辑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18岁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

1923年夏,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当时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影响,开始习作新诗

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处女作《别十与天罡》,署名少全。

1926年秋 (有说1927年初),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列黄埔六期。曾参与北伐,加入讨伐夏斗寅的战役,失败后逃亡东北

1928年农历四月,和王深汀结婚[1][2]

1929年,入读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8月10日,长子臧乐源出生在济南[4]。1930年,入读国立青岛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前身,1931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 中文系。在校期间,新诗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

1932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另有《老马》等,描写旧中国农民的生活。

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获闻一多、茅盾等好评。1934年,出版诗集《罪恶的黑手》。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

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年初,与王深汀离婚[1]

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他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这期间,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歌颂抗日军民的事迹。

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

1942年7月辞职,冒暑自河南叶县徒步赴重庆。8月,和郑曼结婚[3]

1943年4月,在重庆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

1943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

1943年,出版了回忆录散文集《我的诗生活》、诗集《泥土的歌》。

1944年,出版了《十年诗选》。历任上海《侨声报》文艺副刊、《文讯》月刊、《创造诗丛》主编。

1947年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1947年3月8日在《文汇报》发表诗作〈表现──有感于台湾二二八事变〉。

1948年12月,由于国民政府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严重,一度逃亡到香港

1949年3月,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后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新闻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

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4年,出版了《臧克家诗选》。

1956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经他联系,《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毛泽东的诗词十八首。1957年,和周振甫合著《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后改名《毛主席诗词讲解》)。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2年,回到北京。

1976年1月,《诗刊》复刊,担任顾问兼编委。“四人帮”倒台后,年逾古稀的臧克家恢复创作,出版了《忆向阳》、《落照红》、《臧克家旧体诗稿》等诗集;《怀人集》、《诗与生活》等散文集;《学诗断想》、《克家论诗》、《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论文集。

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因冠心病尿毒症导致多脏器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安葬于北京万佛园华侨陵园。

社会职务 编辑

奖项和荣誉 编辑

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

1990年8月,他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11月,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届龙文化金奖”终身成就奖。

2002年10月,被世界诗人大会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臧克家全集》面世,共有12卷,近630万字。

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诗风 编辑

臧克家新诗风格严谨、简朴、含蓄,构思上讲求通过平易来表现不平易,遣词造句上讲求苦吟和锤炼,较多地揭露社会黑暗,但间也有浪漫气息的笔触,曾被称为“农民诗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说臧克家的诗“借鉴了一些古典的东西,同时也吸收了后来者的成就,他的诗凝练、朴实,对人们那种坚韧的精神予以了真实的刻画。在诗歌的各种潮流中,即使是包括后来先锋的、浪漫的潮流,臧克家所代表的那种贴近现实的风格都是不可替代的...他一直都坚持诗歌贴近现实,坚持诗歌和传统的联系,即便后来者对他的诗有种种其他看法,但就这一点而言,则是公认的。”而朱自清更曾指出,以臧克家为代表的诗歌出现后“中国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歌”。

作品 编辑

著作书目[6] 编辑

编辑书目[6] 编辑

研究资料书目[6] 编辑

文学地位 编辑

臧克家著名诗篇《答客问》,曾入选香港中学的中文课程。其他著作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鸣咽的云烟》、《泥土的歌》等诗集和长诗《古树的花朵》,又创作了小说集《挂红》,散文集《磨不掉的印象》等,而他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更是脍炙人口。另外先生编了一本《毛泽东诗词欣赏》,收入冰心赵朴初唐弢郭风周振甫刘白羽等名家手笔,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乔植英. 王统照:臧克家心中的丰碑. 诸城故事网站. 2010年12月3日 [2012-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9) (简体中文). 
  2. ^ 2.0 2.1 乔植英. 臧克家与作家王希坚、王愿坚. 吾喜杂志,《文史哲》2007年第01期. 2007年1月 [201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简体中文). 
  3. ^ 3.0 3.1 3.2 3.3 3.4 朱玲. 臧克家夫人在京辞世 老两口将如愿合葬万佛园. 中国作家网,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9年2月11日 [2012-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简体中文). 
  4. ^ 4.0 4.1 记者:尹玉涛,片:王鸿光. 臧克家四代同出山大. 大众网大众网,来源:生活日报. 2011-09-02 [201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2) (简体中文). 
  5. ^ 臧克家简介及年表. [201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3) (简体中文). 
  6. ^ 6.0 6.1 6.2 易泳枚. 臧克家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中国现当代作家辞典. [201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简体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