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济义桥碑台湾南投县古迹,勒石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原为集集广盛宫前左侧石狮座前之古石碑,右侧石狮座前为古石碑“严禁水沙连社丁首索诈碑记”,两者皆于921大地震中毁损,现置于集集广盛宫仓库中。

长济义桥碑
集集广盛宫左侧石狮以及长济义桥古石碑碑(921地震前)
位置集集镇广盛宫
建成时间清光绪十八年 (1892年)
类型登录种类:碑碣
长济义桥石碑之拓印

沿革 编辑

光绪年间,集集街仕绅林天龙、陈长江等人,对于集集草岭脚下浊水溪,每逢春夏之间久雨缠绵,当洪水暴至,行人出入不方便,乃筹集出资捐助,先买刘乌田水田一段,约二甲余地,全年计共租粟四十石,以为“义渡”之费用;另架设竹木为“长济义桥”于草岭、风空二处,并签报当时埔里社通判刘威,刘威获知批示并立告示申明,要求地方人士公置长济义桥田产,作为渡船经费,严禁筏夫收取渡资,更不可以借端勒索,于清光绪18年2月告示勒刻,碑为砂岩阴刻。[1]

碑长122公分,宽58公分,厚13公分。现石碑已字迹斑驳、风化难以辨识[2]

特色 编辑

长济义桥碑捐献金额记载沿用当时会计的数字,如: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〇,举例:分府刘成喜捐〣〥(十两),即三十五。如今,全球已通用阿拉伯数字,此记录方式恐怕已成绝笔。另由石碑捐献者名单中观察到除了以个人为名捐献之外,更有以“店号”名义捐献,如“黄兴号”“原记号”“瑞元号”“同震号”等等,也由此可知当时集集地方商业之繁荣。[3]

全碑文 编辑

补用直隶州即补县正堂代理埔里社抚民分府刘,为勒石示谕事。 案据集集街绅董林天龙、吴玉振、黄东绮、陈长江、董锺奇、黄达理签禀称:“集集草岭山脚有溪河一条,遇春夏之间,久雨缠绵,山水暴至,行人出入甚是为艰。幸逢列宪大人亲见斯苦,不忍坐视,愿为倡捐;遂邀仝集集绅董等出为捐题,共成义举。兹已先买刘乌番水田一段,经丈二甲零三厘二毫八丝,时值田价银二佰五十大员;全年计共小租粟四十石,以为逐年倩工开费之资。谨缴契书丈单五纸呈上,恳请存案出示”等情,计缴单契纸到厅。据此,除批示外,合行示谕。为此,示仰所属士庶军民人等知悉:尔等须知设立义渡,系为地方便民起见;置买田产,以资经费,簰夫人等,由该绅董等雇用,给发工资,不取民间分文渡费;该簰夫等,亦不得借端勒索,致干查究不贷。各宜凛遵!特示。

简放总镇余保元为兴起义举,设立草岭、风空二处簰桥;曾定记兼监修造。 分府刘威喜捐三十五两,总镇余保元捐二十一两,委员李烇喜捐七两,委员程邦基捐七两,委员王锡圭捐七两,北协吴光忠捐四两二钱,曾定记捐七两,林天龙捐七两,陈长江捐九两,吴合用捐七两,同震号捐七两,黄隆旺捐七两,陈经邦捐二十两,陈绍道捐十五两,郑占魁捐十五两,黄再捐十两,郑阿聆捐十两,瑞元号捐十八两,陈万福捐十四两,陈达聪十两,陈川离捐十两,王元利捐七两,原记号捐四两一钱,陈宗英捐七两,何合顺捐四两二钱,杜乞食捐三两,张德行捐三两,刘德源捐二两一钱,陈坤号捐二两一钱,黄兴号捐六两,吴振坤捐一两四钱,陈合源一两四钱,陈连欉捐一两四钱,林有泰捐一两四钱,张智号捐一两四钱,廖正和捐一两,蔡老色捐一两,吴振顺捐七钱,杨谦益捐七钱,林泉捐七钱,陈长源捐七钱,陈源兴捐七钱,吴振美捐七钱,陈海瑞捐七钱,陈金春捐七钱,张妈成六钱,杨永春六钱。 开买田共平一百七十八两,开石牌桥费五十二两。 光绪壬辰拾捌年弍月 日给。[4][5]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長濟義橋碑. 集集镇公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8). 
  2. ^ 吴素珍. 為廣盛宮前兩塊古石碑 集集鎮公所召開協調會. 今日新闻. 2014-05-06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3. ^ 集集薪傳社區報55期. 文化部台湾社区通.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8). 
  4. ^ 長濟義橋田產示諭碑記. 台湾记忆-国家图书馆.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1). 
  5. ^ 長濟義橋田產示諭碑記. 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