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点灯,又称庆灯开灯贺灯,是中国南方台湾香港一些村落在元宵节前后的传统习俗。粤语闽南语客家话广府语系围头话等南方汉语中“灯”和“丁”谐音,点灯意寓添丁,据说可以带来添丁的彩数,并且是向祖先禀告族中有新成员的仪式。故客家人、福建、潮州、台湾、香港新界原居民等人认为元宵灯即为添丁的佳兆[1]

沙田小沥源客家村落将花灯挂在土地坛前,每名新丁一个花灯。

仪式 编辑

点灯一般在元宵此日或之前开始,实际日子则由初十至二十不等,视乎各村俗例而定。有些村落每年日期固定,如屏山东头围早于正月初五,而上水围则于正月十二点灯,十五完灯[2];锦田水头村邓氏的点灯仪式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和洪圣诞一同举办,届时除了点灯外还有抽花炮和歌唱晚会等庆祝活动;也有些会择日点灯。

点灯这天会在祠堂神厅或特设的神棚挂上灯笼,新界围村的点灯仪式一般在祠堂后厅的祖先神龛前举行;亦有的于村内土地公社坛前举行点灯仪式。为贺添丁有舞龙舞麒麟舞英歌等的风俗。过去一年内添了多少男丁,就燃亮同等数目的花灯,悬挂于祠堂横梁之上。花灯上写上很多吉祥句语,代表了身为父母、长辈们的心声;花灯下悬挂了婴儿名字、筷子(快生贵子)、茨菇(添丁生子)、柏叶(长寿)、姜(生育)、桔子(吉利)、萝卜(菜头意寓彩头)、芋头(多子多孙)等。希望祖先庇荫。有些是挂一个大纸扎花灯,里面放置与男丁同等数目的灯盏。每个添了丁的家庭会备有祭品,如水果、米粮,并燃著蜡烛,置于族中崇祀的主神像前,上香,祈求神灵保佑。点灯后代表这些男丁被承认为族中成员[1]

有些村落会煮丁粥供族人及宾客品尝。元宵当晚,添丁家庭按俗例在祠堂宴请族人,称作丁酒宴丁酒摆丁桌摆暝,香港的丁酒多为盆菜形式,亦有客家人的“九大簋”寓意“长长久久”,以九味菜式用大碗盛载并每三碗一斜排,族人称为“九子碟”,以取“九子登科”之意。

有些村落宴罢便将花灯除下,称为“完灯”,丁头(男丁的父亲)会拿回家中摆放,也有些会马上焚烧,称为“化灯”。一些族群如香港的客家人数年才点灯一次,花灯会放至下次点灯前才除下。

发展 编辑

 
林村香港许愿节的灯棚

点灯是围村内的大事,但因无力负担点灯的费用而来的悲剧也不少,上水围便曾废除点灯仪式,改为在糯米酒中加入豆卜粉丝等煮成“灯酒”,分发给村中族人,简化仪式,直到近年才复办点灯仪式。亦有一些围村由于出生率下降,为节约计,便将点灯仪式改为每隔数年,储够丁数才办一次。

而林村举办的香港许愿节,由第二届开始更开放只供原居民男丁参与的点灯仪式,让所有婴儿参与 。


花灯 编辑

添丁花灯一般没有特定样式,随师傅手艺而变,扎根沙田小沥源村的吴水胜(水叔)扎竹篾做灯身支架,然后剪花纸,有分梅条、六耳条、八仙窗等设计,须剪得错落有致,有的呈锯齿状,而八角形底部的丁灯是水叔标志,取“发”谐音,丁灯底部还会绑上生菜、大蒜、铜钱、葱、芋仔、慈姑,取生财、百子千孙、聪明、富贵的谐音;活跃于元朗区的冒卓祺师傅主要扎作香港较常见的大八角款式,角越多灯就越圆,看上去较圆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元宵點燈. [201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8). 
  2. ^ 锦田乡点灯抽炮闹元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商报,201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