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戏

台灣閩南式戲曲

北管戏台罗:Pak-kuán-hì;客家语拼音方案四县腔:bedˋ gonˋ hi ;客家语拼音方案海陆腔:bed gonˊ hiˇ)在台湾原称为“乱弹”,而“乱弹”在台湾又称“外江戏”。“北管戏”是对“南管戏”所作称呼,而“外江戏”则来自“闽西汉剧”,闽西汉剧主要声腔来自外省声腔[注 1]的“西皮”、“二黄”,故称“外江戏”;台湾俗谚:“吃肉吃三层,看戏看乱弹。”可见乱弹在台湾民间社会之地位。

北管戏 / 乱弹戏
表记
汉字 北管戲 / 亂彈戲
白话字 Pak-koán-hì / Lān-thân-hì
台罗拼音Pak-kuán-hì / Lān-thân-hì
方音符号ㄅㄚㆶㄍㄨㄢˋ ㄏㄧᒻ/ ㄌㄢˇ ㄊㄢˊ ㄏㄧᒻ
北管戏 / 乱弹戏
客家语汉字 北管戲 / 亂彈戲
客语白话字 Pet-kón-hi / Lon-thàn-hi

台湾的“乱弹”主要分为“福路”与“西皮”两大系统。“福路”为梆子腔(称旧路),“西皮”又包含“二黄”(称新路)。民俗艺术学者曾永义认为“福路”又作“福禄”,而“福禄”实为“河洛”之声转,应该就是“河南梆子”。而河南梆子的根源为西秦腔,原为“乱弹”的一种,因此台湾的乱弹传承路线应当是:河南梆子加上湖南的西皮二黄,再从福建西部传入台湾。[1]

北管戏为台湾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从过去职业戏班与业馀子弟曲馆数量众多可为明证,1950到1960年代开始,歌仔戏与客家大戏取代了庙会戏曲空间之后,北管戏逐渐淡出台湾社会,活动展演空间以业馀的北管馆阁为主。

北管戏曲内容丰富,唱腔颇具特色,音调高亢、节奏轻快流畅,在农业时代为人们娱乐项目之一。除了以原生的戏剧形式存在北管馆阁以及职业的北管戏班,同时也被布袋戏傀儡戏吸收,做为该两种戏曲表演中的曲腔及过场音乐,而歌仔戏客家大戏甚至道教宗教仪式中也吸收了部分北管戏曲唱腔,丰富了戏曲与仪式的唱腔。

以音乐类型来说,较接近台湾北管戏曲的中国大陆剧种为广东西秦戏及各省之乱弹戏

历史沿革 编辑

以文化背景而言,北管戏过去能够普及于台湾是个相当有趣的现象,它不同于梨园戏、高甲戏[注 2]、歌仔戏或采茶戏等以本地语言演唱,而使用一种台湾本地人听不懂的“正音官话”,因此透过戏曲使用的媒介语言,大致了解北管戏曲并非台湾的原生剧种,而是吸收自中国大陆的传统戏剧。

北管戏包括“扮仙戏”、“古路戏”及“新路戏”,三者表演型态虽然相同,曲腔方面却自成系统。从唱腔方面来看,北管戏曲的源流的源流有三个不同面向。

(一)“扮仙戏”唱腔与“昆腔”的关系 编辑

 
北管扮仙戏

北管扮仙戏属于吉庆戏,作为登棚演戏及排场之开场,然而它的音乐系统却与接于其后的正戏不同。多数扮仙戏音乐形式为曲牌体,北管艺人常称扮仙戏唱腔为“昆腔”,连套第一支曲牌位“崑头”(昆腔的第一支曲牌),从音乐语言上已经能初步了解扮仙戏与昆腔之间的关系。 透过曲调名称以及乐曲内容的考察,北管扮仙戏唱腔属于昆腔的有:《天官赐福》、《醉八仙》、《三仙白》、《卸甲》及《长春》,这几出的文本与昆曲相比较者为《天官赐福》与《卸甲》。《天官赐福》的曲牌为【醉花阴】、【喜迁莺】、【四门子】、【水仙仔】、【尾声】,其歌词、曲调与保存于昆曲中的《赐福》完全一致。[2]。《卸甲》,其曲牌名称虽然脱落,歌词文本、曲调与昆曲中的《满床笏•卸甲》大致上相同。[3] 从扮仙戏的曲调名称、联套方式以及旋律等方面初步考察,可确知它们与元明时期的中国文人音乐中的艺术歌曲有源流关系。北管扮仙戏也有吸收其他曲腔的剧目,如《三仙会》以俗称【梆子腔】的曲调演唱,该曲调为小曲儿不属于版腔体声腔的梆子腔。《南词天官》与《南词仙会》的唱腔为【南词】,此外尚有《河北封王》与《河北金榜》得剧目,其曲调结构与曲牌体的昆腔并不相同,加上剧目名称所显现的曲调与曲牌体的昆腔应属不同唱腔系统。

(二)“古路戏曲”源流 编辑

古路戏又称福路、旧路,以相对另一种稍晚传入的“新路戏曲”,从透过日本琉球御座乐的比较研究,显示初由中国传入日本冲绳的宫廷音乐,其音乐内容与台湾的北管大致相同,音乐系统中有“古罗罗”与“新啰啰”的名称,从这点看出古路与新路的相对性名称,可能再传入台湾前就已经存在。 北管戏曲主要流行在台湾漳州裔移民聚居区域,关于它的源流之推测,自然令人联想到漳州地区的传统戏曲,然而从福建的音乐学者所做的调查研究[4],该省并无与北管古路戏相关的资料。

①与清朝初年戏曲的关系 编辑

从北管古路戏曲所使用的语言──正音,以及板腔体曲牌,最早仅能推测它的源流与清朝初年被称为“乱弹戏”的关系。根据清朝中叶的戏曲演出的曲本资料《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该套清朝戏曲集成的内容方面分为戏曲与曲艺,戏曲方面搜录的剧种有:昆曲、乱弹、弋阳腔、吹腔、西腔、秦腔、木偶戏、皮影戏,曲艺方面有鼓词、子弟书、杂曲。该编目录所称的“乱弹”,乃汇编该书之学者分类,此一名称为清朝中叶以来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二元式戏曲分类词汇,当时文人以昆腔为雅部,其它戏曲则皆列为花部或乱弹,换言之,“乱弹”为戏曲的通称,带有阶级性,犹如正音戏之于白字戏,并非剧种的专称。

《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中被归类为“乱弹”的剧目有四百多出,多数皆无曲调名称,谨记以“〔唱〕”、“〔前腔〕”、“〔滚白〕”、“〔滚唱〕”,有标以唱腔名称者,属板腔体之曲调有【二簧摇板】、【西皮倒板】、【正板西皮】、【倒板】、【换板】[5],以仅有曲调名称为根据,这些被分类为“乱弹”的戏剧,实即后来的京剧。以剧本内容观之,《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所保存的剧目与北管古路戏相同者并不少,如《送荆娘》一剧:

〈净上〉〔唱〕俺玄郎拨开松林寻妹子〈旦上〉〔唱〕松林来了赵荆娘,向前来便把哥哥问,你与强人吉和凶。〈白〉哥上你与强人交战,胜败如何。〈净白〉贤妹那里是强人,是为兄二位结拜好友。〈旦白〉哎好苦呀。〈净白〉贤妹,苦从何来。〈旦白〉哥哥你与强人交友,你妹子岂不落在强人之手。〈净白〉非也,闻知俺送妹子回家,送我青鬃马一骑,银子五十两,不知贤妹爱跨青鬃爱跨粉红?〈旦白〉哥哥,我想青鬃乃是强人所跨,妹子不爱,爱哥哥的粉红。〈净白〉既然如此,贤妹请蹬鞍。〈旦白〉哥哥请〈净白〉贤妹请〔旦唱〕赵荆妹上了粉红马。〈净白〉玄郎带马上青鬃。〔旦唱〕赵荆娘好比笼中鸟。〔净唱〕玄郎开笼方鸟飞。〔旦唱〕赵荆娘好比鳌鱼拖了金钩钓。〔净唱〕贤妹摇头摆尾再不来。〔旦唱〕命里不死终身有救。〔净唱〕天差玄郎救你身。(下略)
〔净唱〕玄郎下马饮凉水。〔旦唱〕观见哥哥下马饮凉水,只见龙来不见人,莫非此处有妖怪,切莫伤害我那兄,开言就把哥哥叫,且送妹子到家庭。〔净唱〕玄郎饮水上了马,不知矣妹大惊小怪为何因。(下略)
〈旦白〉哥哥,你看前面开的黄花儿是什么花〈净白〉死ㄚ头,此乃三月清明天景,菜子开花你也不晓得么?〈旦白〉小妹要将此花吟诗一首〈净白〉我道是乡间之女子,原来是女中丈夫,为兄当得陪矣,妹请〔旦唱〕赵哥哥送妹到路旁,菜子开花满地黄,赵哥哥好比观花索,小妹子好比鲍三娘。〈说白……略〉〔净唱〕俺玄郎送妹道路旁,菜子开花满地黄,俺玄郎怎比花关索,贤妹怎比鲍三娘。(下略)

在北管古路戏与此相同的剧目名称为《送妹》、亦称《送京娘》、《赵匡胤千里送京娘》。《送妹》乃通行于台湾中部与北部北管馆阁的剧目,各地馆阁的剧本与《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的《送荆娘》皆相同。另一出《王英下山》在北管古路与新路戏曲中皆有此剧目,与京剧内容比较可推测北管古路的剧目为早,新路为由古路吸收改编。北管《王英下山》剧本与《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的文本上言之是完全一致的。

②与“梆子腔”的关系 编辑

北管古路戏曲唱腔的音调高亢,且节奏流畅,从音乐风格上来看,与秦腔和河南梆子高亢特色有些近似,有关古路戏唱腔的源流常让人想起跟中国戏剧曲腔中的梆子腔,不过透过曲调的比较,无法找到北管古路戏与梆子腔系统戏曲之间的联系。梆子腔所属剧种有秦腔、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透过梆子腔代表剧种秦腔的比较窥知一二。 秦腔运用最广泛的板式为“〔二六板〕”,该板式的特征为唱腔的上句与下句(不包括两剧之间的过门)都各有六板,因以为名,此一板式的拍法为一板一眼。[6]古路戏主要板式为【平板】及【流水】,两者的拍法皆为一板三撩,秦腔的板式与之相何者为【慢板】。秦腔慢板上句第一分句由中眼、第二分句由板起唱,下句第一分句与第二分句皆由中眼起唱。[7]

北管古路戏【平板】起腔第一句的第一分句由板、第二段以后各段的第一分句由中撩,各段第一分句的第二分句由板起唱,下句的第一分句与第二分句分别由中撩与板起唱(上述中撩与中眼同义);【流水】上句与下句的各分句都由板起唱。从该一比较可看出北管古路戏【平板】、【流水】与秦腔【慢板】的句法并不相同。 从板式结构观之,北管古路戏主要唱腔与梆子腔系统为主要唱腔,根据目前掌握资料比较,并无相似之处。透过音阶的比较,秦腔各板式音阶多为七音音阶,北管古路戏的所有唱腔基本上为五音音阶构成;唱腔旋律中,北管古路戏【平板】和【流水】的旋律朴素,多有一音一拍或一音两拍的音符构成,秦腔唱腔中曲调颇为华彩。透过音阶与板式结构比较,可知北管古路戏板腔类曲调与秦腔并无相似之处。

③与“广东西秦戏”关系 编辑

以北管戏曲的分布地区主要为漳州籍住民的现象推论,为早期移民从福建漳州地区传入台湾。根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的资料,从闽北四平戏的句目观之[8],它较接近北管的新路戏;闽南四平戏的剧目多与南管戏相同,唱腔多用曲牌(如〔新水令〕、〔江儿水〕、〔步步娇〕等)[9]至于闽西汉剧,它的主要唱腔为嬉皮与二黄。[10]藉著目前福建戏曲的研究显示,北管古路戏曲与福建各剧种之间似乎并无渊源关系。[注 3][11]

根据《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的资料显示,北管古路戏与广东的西秦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西秦戏主要曲腔分为正线曲,西皮与二黄,正线曲包括二番、梆子两类[12],其中正线曲所占的剧目约为三分之二,为西秦戏的主要剧目。其中二番类的板式计有:【二番】、【慢二番】、【紧二番】、【十二段】、【五更叹】、【流水】、【紧板】、【哭板】,而以【二番】为主要板式。梆子类的主要板式有【平板】、【梆子】、【巴山反】、【三股分】。[13]北管古路戏板式有:【彩板】、【平板】、【紧平板】、【流水】、【紧流水】、【十二丈】、【紧中慢】、【慢中紧】、【紧板】、【梆子腔】、【四空门】,【紧板】也有类似哭腔演唱的方式,可称之为【哭板】。从板式名目观之,北管古路戏与广东西秦戏大体上能互相参照。

从《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的乐谱资料,可以实际的比较北管古路戏之【平板】、【流水】与西秦戏【平板】、【二番】的曲调是否有相同性。北管古路戏的【流水】,手抄本常将【流水】与【二凡】互用,口语上亦然,都指相同的板式。从名称上观之,北管古路戏的【二凡】与西秦戏的【二番】为谐音关系。西秦戏板式中的【二番】与【流水】,两者 拍法为一板三眼与有板无眼,北管古路戏拍法为一板三撩,从拍法形式可看出北管古路戏的【流水】与西秦戏的【二番】除了名称的相似性,音乐型态也有基本关系。西秦戏【十二段】属于角色边做边唱的板式[14],北管古路戏的板式【十二丈】,曲调名称亦称作【十二段】,也是角色边做边唱的场合。 从西秦戏与北管古路戏主要板式之名称、用法等初步考察,可发现北管古路戏与西秦戏的关系比秦腔与河北梆子还密切。

④与“浦江乱弹”的关系 编辑

 
浙江婺剧

台师大民族音乐研究所教授吕锤宽在2002年与日本琉球及中国大陆福建的学者进行“琉球御座乐、北管戏曲及中国传统戏曲源流比较研究”时,曾到浙江衢州考察发现当地戏曲与北管古路戏唱腔的相似性。浦江乱弹为浙江婺剧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浙江当地学者黄吉士编著的《浦江乱弹音乐》,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中的资料,婺剧俗称金华戏,由高腔、昆曲、乱弹、徽剧、滩簧、时调等六种声腔组成。以内容组成观之,台湾的北管戏曲中的【平板】、【紧中慢】与浦江乱弹的关系较为密切。 浦江乱弹的板式计分为:【三五七】、【平板】、【流水】、【二凡】、【拨子】、【弹尖】六个系统,其中【平板】俗称【芦花】,唱词形式也与【三五七】相同,唱腔也颇为近似,两者的乐段长度相同,句法也一致,每分句之间都有过门。 北管古路戏唱腔中的【平板】与浦江乱弹的【三五七】或【平板】相若,旋律方面则与浦江乱弹的【平板】较为一致。[15]

浦江乱弹中也有也有称为【二凡】的唱腔,北管古路戏的【流水】也称为【二凡】,其曲调与浦江乱弹的【二凡】并不相同,至于浦江乱弹中的【流水】与北管古路戏【紧中慢】颇为相同。[16]两者拍法都为每一小节一拍的形式,且皆无定谱,旋律也都同样地有相当程度的即兴。

(三)新路戏曲与“皮黄”的关系 编辑

 
京剧

北管新路戏曲保存于台湾中部地区的轩系与园系,以及北部地区的社系北管馆阁,此外,被称以“乱弹班”的职业戏班并有该类剧目。有人谑称北管的新路戏曲“为京剧在乡下的表哥”,说明两者密切关系;北管新路戏与京戏的关系,可从剧本、音乐以及演出三个方面可比较。新路戏剧目与京戏相同者颇多,以封神榜、三国志、杨家将故事为多。剧本的内容亦有多本几乎完全相同者,如《南天门》一剧,北管新路戏的文本为:[17]
〈旦内〉【倒板】急急走来奔忙忙,
〈生旦同上〉〈旦〉【紧板】一阵珠泪腮胸膛,鳌鱼脱出天罗网,〈生〉虎口里逃出两只羊。〈生白〉小姑娘且喜逃出虎口,老奴搀扶你慢慢而走。〈旦〉曹福搀扶了,〈生白〉老奴知道。〈旦〉【紧板】【西皮】恼恨著魏忠贤逆贼奸党,〈生〉我老爷为天官世代忠良。〈旦〉奴爹爹写下了辞王表章,〈生〉魏忠贤上金殿未等天亮。〈旦〉天启爷坐龙延月落无亮,〈生〉不容奏将家爷绑赴法场。〈旦〉都亏了陈伯父把本奏上,〈生〉去了官罢了职发回故乡。(下略)
〈旦白〉曹福速醒速醒,〈生〉【倒板】老曹福跌深山一声喊叫,〈同哭科〉【慢垛子】尊一声小姑娘戏听我言。前朝里有几个管家当羡,有马义困铁板与主申冤。…半空中一派仙,八仙齐赴蟠桃会。张古老骑驴站云端,吕洞宾随著韩湘子,蓝彩和仙姑显威灵,王母娘娘莲台坐。”(下略)

除了极少数的文句组织有微小的差异,说白与曲辞与京戏的《南天门》是一致的。[18][19] 又如《渭水河》一剧:[17]
〈小过场〉〈老生上〉【引】政肃民安坐龙廷,各国王子孤为尊。〈白〉可恨纣王太不良,听信谗言斩忠良,眼前若得腾云起,一统江山美美年,孤西伯侯姬昌…【二黄平】一支清香达上苍,祝告日月并三光,摇动金钱起一课,查看武吉吉和凶。八卦之内来推算,却原来武吉命归阴。……〈老生〉【反倒板】梦儿梦了飞熊到,【紧板】只见野畜扑帐中,鳌鱼脱出天罗网手持宝剑往上砍,化作清风影无踪。(下略)
〈老生白〉请问到长高姓尊名?〈大花〉贫道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老生〉武吉过来,〈小花〉在,〈老生〉命你准备车辇伺候,〈小花〉领旨。〈老生〉先生请过其便,〈大花〉千岁请。〈老生〉【二黄】有孤王夜梦见飞熊入帐,〈大花〉今日里渭水河边会过圣贤。〈老生〉孤王的江山全靠你,〈大花〉保定周朝江山万万年。……〈老生内〉【西皮倒板】听火炮三声响声其昭展,〈大花〉【西皮】手掺手带先生大营来进,〈大花〉【西皮】有贫道进大营细把君观。〈老生〉【西皮】教皇儿看衣巾先生更换,〈大花〉姜子牙川莽匏谢主隆恩。”(下略)

此本戏之说白、唱辞等与京戏《渭水河》颇为相同[20],两者的唱腔皆以二黄演唱,属于同一系统。 在演出方面,北管新路戏的行当脚色、妆容,演员穿戴以及舞台结构,参与人员演出前后场划分,基本上与京戏一致。 唱腔方面,北管戏艺人虽然将新路戏唱腔称为西皮,其时所称之包括西皮与二黄,其中西皮类唱腔有【倒板】、【紧板】、【西皮】、【垛子】、【紧垛子】,二黄类的唱腔分为【倒板】、【紧板】、【二黄】、【二黄平】。其中西皮与二黄各板式,从板式结构至曲调,与京戏的西皮二黄所属各板式基本上皆相同;[21],综上所述,可确知北管新路戏与京戏唱腔的同源性。

剧目 编辑

北管戏段落单位称为“出”或“出”,不论上台眼戏或排场清唱,所使用的剧目都相同,至于剧目则有表演特征的差异,以唱工为主者称文戏,做工为主者为武戏,文戏适用于排场清唱,武戏适合上台演出。

㈠扮仙戏
北管扮仙戏剧目名称来自剧情内容,多为天上神仙参加盛会,以祝福凡间民众,其内容可分为神仙剧——天上神仙贺寿聚会,如《醉八仙》、《三仙会》;赐福剧——天上神仙下凡恩赐凡间之有福分者,如《送麟儿》;诰封剧——人间的公侯将相立功受褒,如《卸甲》为唐代郭子仪立了诸多战功,返国之后受封为汾阳王,由皇帝亲自为它卸下盔甲;《封相》为战国时代苏秦游说天下诸侯国有功之后,受封为宰相。 扮仙戏为北管戏曲演出的第一组节目,无论排场清唱或上台演戏,每次扮仙只演一出做为开场之用,后面两出则为每场扮仙戏必演,并为相同顺序,例如演出时所称的剧目为《天官赐福》,旦真正演出则为《天官赐福》+《封王》或《跳加官》+《金榜》,演出人员通常不会告诉观众全套剧目名称。 透过北管手抄本的调查,扮仙戏剧目计有:《醉八仙》、《三仙白》、《天官赐福》、《长春》、《卸甲》、《封王》、《封相》、《金榜》、《大八仙》、《南词仙会》、《河北封王》、《河北金榜》、《古三仙会》、《新三仙会》、《新天官》、《飘海》、《太极图》、《古挂金牌》、《新挂金牌》。其中多数剧目唱腔为昆腔,此外并有古路唱腔及南词。

㈡古路戏
古路戏也称为福路或旧路,保存于台湾中部地区的轩系与园系以及北部地区的社系北管馆阁,所谓社系北管馆阁,系指馆阁名称为〇〇社者,如板桥潮和社,罗东福兰社,该系统馆阁供奉保护神明为西秦王爷;此外,称谓“乱弹班”的职业戏班并有该类剧目。根据北管艺人的说法,古路戏的剧本有二十五大本,如以段落计之,则共有二百二十馀出。历史剧约只有汉朝之刘阳走国、宋朝之赵匡胤的故事,较多题材为民间与神怪类,其中并有与新路剧目同名,甚至相同剧本的情形,如《王英下山》、《雷神洞》、《百寿图》。古路戏剧目仍有与京戏之剧本相同者,仅将其中唱腔更改的情形,如《醉酒》[17]: “〈正旦上台〉【新水令】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早东升,乾坤分外明,一霎时皓月云暮,又便是嫦娥离月宫。那嫦娥……【平板】尔为我到此相陪伴,谁怜我青春在广寒宫。〈什白〉启娘娘御石桥〈旦〉【平板】御石桥咫尺中,将身鞋影以栏杆,却原来金鱼漂缈深水中。”(下略) 文辞与京戏之《贵妃醉酒》完全相同,只有唱腔相异,京戏系用【平板】演唱。[22][注 4]

㈢新路戏
新路戏也称为西皮或西路,保存于台湾中部地区的轩系与园系以及北部地区的堂系北管馆阁,所谓堂系北管馆阁,系指馆阁名称为〇〇堂者,如瑞芳得意堂、基隆儒霖堂,该类馆阁供奉保护神明为田都元帅。此外,乱弹班的职业戏班并有该类剧目。根据北管艺人的说法,古路戏的剧本有三十五大本,如以段落计之,则共有二百一十五出。[23] 北管新路戏唱腔大体和京戏相同,较常演出的唱工戏有《雷神洞》、《王英下山》、《三进宫》、《晋阳宫》等,常见的做工戏有《渭水河》、《天水龙》等。

表演特征 编辑

演出空间 编辑

北管戏演出空间分为前场与后场,前场指的是妆扮戏剧角色的人员,后场指演奏乐器的乐师。排场清唱时也分前后场,前场担任演唱,后场职司乐器演奏,座序因空间因素有呈圆弧型或外八字型。乐器摆放方式也有些不同,一种形式为鼓设于中央,另一种形式为鼓设座于前方,鼓师面对丝竹乐器演奏者,演唱者坐在鼓或乐队两侧。

脚色行当 编辑

北管戏演出时的脚色划分与其它中国传统戏曲是一致的,角色行当有上六大柱(老生、大花、正旦、三花、小生、小旦)和下六大柱(公末、老旦、二花、付生、花旦、付丑)之分,基本上分为生行、旦行,两者都跟据角色年龄、身份、性格的不同,予以进一步的分科。生行分小生、老生、公末,旦行分为小旦、正旦、贴旦、老旦,花行分为大花、二花、三花(又称为小花,即丑角);至于龙套角色,抄本中多书为“什”,口语称为杂角(chap4 -kioh4);总体来说,武戏的角色较文戏多,文戏通常只有两种,由其是唱工戏。生行与旦行使用假嗓。唱词和口白除丑角因以逗笑为主而使用方言外,其馀角色多用带有闽南腔的湖广官话。
(1)生行:分为武小生、文小生、武老生、文老生
(2)旦行:分为小旦、正旦、贴旦、老旦
(3)花行:又称花脸,分为大花、二花、三花(丑);在花行妆容方面,大花为整张脸勾画者,为角色性格爆烈或阴险狡诈,另一种不勾脸,只用红色颜料画妆,称谓红生,如关羽、赵匡胤;二花的勾脸较为简单,三花只在鼻子部位涂粉
(4)龙套:什

科介身段 编辑

北管戏身段在手抄本上写为“科”,如:哭科、笑科,分别表示哭及笑的动作。脚色身段动作都为程式化,如出台、镇冠、整衣或武戏中的跑马,在各个戏出之中都相同,而该些动作与京戏是相同的。 一般而言,武戏科介动作较多,文戏以唱工见长。这并不意味武戏的作功难于文戏。武戏动作如跑马、杀伐等都属公式化,动作结构并不复杂,文戏虽以唱工为主,但在唱腔中会穿插许多非程式化动作。

音乐唱腔 编辑

台湾北管戏曲实为由若干不同声腔的戏曲所组成,不同于南管戏或歌仔戏由单一声腔构成。以来源论之,北管戏的唱腔包括昆腔、古路戏唱腔以及皮黄腔,如果以乐曲的结构特征而言,北管戏曲唱腔可分为曲牌类、板腔类以及小曲类三种。

㈠曲牌类唱腔
台湾传统戏曲唱腔中属于曲牌体者,主要有南管戏、高甲戏(交加戏)、北管戏中的扮仙戏以及若干古路戏,偶戏中的皮影戏、傀儡戏等也属曲牌体唱腔。 多数北管扮仙戏音乐皆为皆为曲牌体,如《醉八仙》的曲腔计有【泣颜回】、【石榴花】、【小楼犯】、【黄龙滚】、【小楼记】、【叠叠犯】、【清板】组成。古路戏《秦琼倒铜旗》中所使用曲牌有:【醉花阴】、【喜迁莺】、【游四门】、【水仙子】,新路戏《扈家庄》也用了一套曲牌:【醉花阴】、【喜迁莺】、【画眉序】、【刮地风】、【游四门】、【鲍鱼雁】、【水仙子】。 北管扮仙戏或古路戏中所使用的昆腔类曲牌,演出时经常无演员演唱,都由唢呐吹奏,因此传统上曲牌类唱腔展演方式变成了唢呐曲牌。北管戏曲属于曲牌者,曲调多与昆曲中的同名曲牌相同。

㈡板腔类唱腔
北管戏中的古路戏与新路戏,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

①古路戏唱腔
北管古路戏的唱腔主要为板腔体,版腔体的音乐特点为乐曲篇幅长短不一,随著唱段长短而定,短者能仅为一个句子,长者可有十馀句到三十馀句不等,然而并非长篇乐曲的组成复杂于短篇乐曲。从曲调的组成言之,所有属于版腔体的北管古路戏唱段,都由两个乐句组成,该两乐句套用于两句唱词,这两个乐句或唱词分别称为“上句”与“下句”,其中上句口语称“顶句”(tieng2-ku3),唱段中的单数句为上句,偶数句为下句。上句的乐曲位置为半终止之处,又称“高韵”,下句末字为乐段终止,旋律结束之处,亦称“煞韵”。根据拍子型态特征,北管古路戏唱腔可分为散漫式拍法与规律式拍法,散漫式拍法的板式有:【彩板】、【紧板】、【紧中慢】、【慢中紧】;规律式拍法的板式有:【平板】、【流水】、【十二丈】、【鸳鸯板】。

②新路戏唱腔
北管新路戏又称西皮、西路,主要的唱腔由西皮及二黄组成,其中西皮系统的主要唱腔有:【倒板】、【西皮】、【垛子】,二黄系统的唱腔有【倒板】、【二黄】等。透过曲调的比较可发现北管新路戏中的西皮或二黄与京戏的西皮或二黄是相同的。新路戏的西皮或二黄的【倒板】与古路戏的【彩板】相同,皆非独立板式,唱腔只有一句,为散漫式的拍子,须接唱【西皮】或【二黄】,接唱之唱段的第一句,为该板式的下句。 【西皮】与【二黄】的唱腔结构,为两句唱词组成的乐段,情形与古路戏的【平板】或【流水】相同,唱段中的单数句为上句,偶数句为下句。两个唱腔都可以演唱长篇的唱段,唱法同样为两句式的乐段反复。

㈢小曲类唱腔
北管戏曲包括扮仙戏、古路戏以及新路戏唱腔,除了以主体声腔的曲调演唱外,也吸收若干既非曲牌体、也非板腔体的曲调,该些曲调都相同具有民歌特征,故可称为小曲。运用于北管戏曲的小曲有:【梆子腔】、【四空门】以及【耍孩儿】。 北管戏中的【梆子腔】为一个特定曲调,又称叭子腔(tat4-a1-khiang1),因演唱时以该件乐器作为主要伴奏,故名。[注 5]【梆子腔】的文本篇福固定,只有一种拍法,为一板三撩,可随剧情的变化而改变拍法速度。【梆子腔】主要用于扮仙戏,属于神仙类角色的专用唱腔,此外也用于古路戏中的仙怪类剧目,如《大补缸》、《五虫会》中的妖精虫怪角色都演唱【梆子腔】。北管戏中的【梆子腔】为特定曲调,不同於戏曲声腔中的梆子腔,则属具有特定风格的唱腔系统的总称。 【四空门】曲调名称的来源,为构成该曲四个乐句的结音,故名,该唱腔用于《斩影》、《苏武牧羊》、《陈琳救主》等剧目,不过该唱腔并非这些剧目的主体唱腔,四空门仅作为剧中穿插性的点缀唱腔。 【耍孩儿】主要用于《张仙送子》以及《戏叔》两出剧目,相较于板腔体各板式,【耍孩儿】的形式较为特殊,全曲共计八句,为长短句,且第一句、第三句及第八句都有叠唱的情形。

乐器与乐队 编辑

北管戏曲演出都以相同的乐队伴奏,乐队为角色身段动作的刻画衬托、唱腔的伴奏以及排场性动作的过场音乐。角色身段动作音乐衬托所奏的音乐为锣鼓,唱腔伴奏为丝竹乐队,过场音乐则根据动作性质分为丝竹音乐与鼓吹音乐。
①乐器种类

  • 擦奏式弦类乐器:提弦(又称壳子弦、椰胡,为古路戏曲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吊鬼子(又称京胡,为新路戏曲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和弦(为和音式乐器的通称)
  • 拨奏式乐器:月琴与三弦(较常用);琵琶、秦琴、洋琴(较不常用)
  • 吹类乐器:唢呐(俗称大吹,用于演奏曲牌类的过场乐)、海笛(俗称叭子,为最小型的唢呐,只用于伴奏称为【梆子腔】的唱腔)、笛子(俗称品,可用于伴奏古路戏与新路戏的唱腔)
  • 鼓板类乐器:小鼓(单皮鼓,又称为北鼓(piek-ko2)或答鼓(tak4-ko2),用于唱腔的伴奏、锣鼓的演奏以及过场的鼓吹乐)、通鼓、大鼓、板
  • 铜类乐器:响盏(小锣)、锣、大锣、小钞(小钹)、大钞(大钹)

②丝竹乐队
丝竹乐队由丝类乐器及竹类乐器组成,主要伴奏古路戏及新路戏唱腔,戏剧中较为文静的科介动作也以丝竹乐队演奏丝竹音乐作为过场。 古路戏曲、新路戏曲以及部分扮仙戏曲,演唱时以丝竹乐队伴奏,三者乐队编制基本上相同,丝类乐器为“头手弦”、三弦、月琴,竹类乐器为笛子。伴奏北管戏三种戏曲的乐队,其区别头手弦,古路戏曲的头手弦为提弦,新路戏曲为吊鬼子;扮仙戏方面,伴奏南词类剧目的乐队,将之称为“提弦品”,亦及提弦与笛子伴奏,其头手仍为提弦。
③鼓吹乐队
北管戏曲的演出形式分为排场清唱与上台妆扮,不论清唱或剧唱,皆须使用鼓吹乐队,两种表演方式乐队编制是相同的,皆为小鼓、通鼓各一面,大锣、锣、响盏、小钞、大钞各一件。清唱时使用到鼓吹乐队有两种其况,一是有牌子的过场,二是唱腔中的锣鼓。上台演戏时,鼓吹乐队分别设坐於戏台两侧,鼓类与铜器类乐器为於戏台左侧,大吹为於戏台右侧(面向戏台)
④锣鼓乐队
锣鼓乐队指的是武场乐器的合奏,在北管音乐界内称为“鼓介”。锣鼓乐用于角色上场与下场以及戏剧中的身段动作,尤其是武打动作,所使用的锣鼓最为复杂且付于音响性。 唱腔中也有锣鼓乐的运用,程式化的用法为每个板式开始前都有鼓介作为唱腔起始,其次为某些唱腔中带有动作者,如【紧中慢】,唱词的句子间多有称为“紧中慢介”的锣鼓。

发展现况 编辑

北管戏曲的现况可从排场清唱与登台演戏两方面观察,随著社会型态改变与新式娱乐兴起,北管戏曲已经淡出国人的文娱生活,登台演戏型态的北管戏只有在文化祭、庙会或各轩社庆典时看到。

(一)登台演戏的北管戏 编辑

透过北管戏曲演出团体,包括职业戏班与子弟曲馆的调查,二十世纪中叶之前,该两类团体数量极其多的情形推论,台湾民间的北管演剧活动应曾兴盛过一时,这种情形也能从早期曾有观赏过北管戏曲经验的人口中窥知一二。从事北管戏曲演出的团体主要为职业北管剧团,而子弟也偶而在庙会庆典场合演戏,职业戏班演出的北管戏曲称为乱弹戏,业馀子弟馆演出者称为北管子弟戏。 民国七十年代(1981)以来,台湾的职业北管戏班仅剩下台中旱溪“新美园北管剧团”,因此,职业的北管戏曲演出活动已相当稀少,庙会庆典野台戏演出的剧种多为歌仔戏、客家大戏与布袋戏;2002年新美园团主王金凤先生过世之后,职业北管戏团演出已非常稀少。目前,台湾仅有两团职业北管剧团——“宜兰罗东汉阳北管剧团”与“苗栗庆美园乱弹剧团”。至于业馀子弟剧团的演戏,从民国八十五年(1995年)以来只有新北市板桥福安社与潮和社、瑞芳得意堂、新竹市新乐轩与振乐轩、嘉义新港舞凤轩等曾有演戏。 随著对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视,许多北管轩社又有重新演出子弟戏,如竹堑北管艺术团、林口头湖悦乐轩、淡水南北轩、台北灵安社等。

(二)排场清唱的北管戏 编辑

排场清唱为演唱者与乐队设座排成半圆形,属于没妆扮的戏曲的表演方式,过去北管馆阁虽也有演戏活动,如以学习的实务观之,业馀的北管乐团应以排场演唱为主要表演方式,职业戏班则以上台演戏为主。如同昆剧与昆曲为同一戏曲的两种不同演出形式。排场清唱的北管戏曲以唱腔为主体,故剧目通常为唱工戏,如《送妹》、《卖酒》、《雷神洞》、《斩瓜》、《夺棍》等,这些戏都属于两个角色的戏曲,以演戏型态舞台效果将显得单调,因此以排场清唱为佳。以民国五十七年至七十年(1961年-1981年)之间的北管戏曲有声资料的出版观之,新时代唱片行出版的剧目有:《大醉八仙》、《新路三仙会》、《大八仙》、《富贵长春》、《封相》、《金榜》、《罗成写书》、《回窑》、《别窑》、《烧窑》、《送京娘》、《宝莲灯》、《扫雪》、《挂玉带》、《百寿图》、《兄妹会》、《闹西河》、《蓝芳草》、《罗通扫北》、《驷马渡江》、《三进宫》、《架座》、《夜奔》、《晋阳宫》、《卖酒》、《渭水河》、《祭剑》、《桃花山》、《访友》、《古路问卜》、《大拜寿》、《黑四门》、《红四门》、《蟠桃会》、《福禄寿仙》、《放关》、《探五阳》、《敲山》、《阳河堂》、《仁贵回家》、《王英下山》、《雌雄鞭》、《王祥卧冰夺棍》、《斩瓜》,演奏团体为台北灵安社;国声唱片行所出版的剧目有:《三进士》、《古路雷神洞》、《困河东》、《新路下山》、《宝莲灯》、《新路百寿图》、《罗成写书》、《送京娘》、《三进宫》、《放关》、《晋阳宫》、《薛仁贵回家》、《大拜寿》,演奏团体为台中丰原丰声园;国宾唱片行所出版的剧目有:《大送》、《小送》、《卖酒》、《送京娘》、《王英下山》、《宝莲灯》、《仁贵回家》、《罗成写书》、《黑四门》、《蟠桃大会》、《挂金牌》、《斩经堂》,演奏团体为宜兰总兰社。从北管戏有声资料的丰富性看出,最起码在1980年代之前,北管戏曲的排场演出活动仍相当活跃。

传承保护 编辑

北管戏曲自清朝中叶流传台湾以来,曾在民间盛极一时。因其热闹喧嚣的音乐特质,适合庙会庆典、婚丧喜庆等场合使用,在民间祭典、节庆里都扮演极重要的角色;且民间戏曲演出正戏前必先表演一段北管扮仙戏,它是酬神祈福最正式的戏曲,台湾俗谚说:“吃肉吃三层,看戏看乱弹”,可见其深受观众欢迎的程度。随著社会转型,娱乐型态转变,北管戏曲因老成凋谢又缺乏新血轮参与,而走入灰暗期。

1980年间,本土意识抬头,对北管界之振兴燃起希望。有鉴于北管戏曲严重凋零,仅存日演北管戏夜演歌仔戏的“汉阳歌剧团”,决心成立“汉阳北管剧团”来传承北管戏曲;汉阳北管剧团是台湾主要的北管乱弹戏职业剧团,创办人庄进才艺师于2016年获颁国家文艺奖。其他于基隆市彰化县新竹市新北市等地亦有业馀子弟组成之子弟戏社团协会,以及定期举办之艺术节、文化节等展演节期。2009年3月3日,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指定汉阳北管剧团为重要传统艺术北管戏曲类保存团体;今日,更因时代变迁使传统戏曲失去原有的空间,包括职业戏班,能搬演乱弹戏人才已寥寥可数,艺人凋零、后继无人,北管戏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严重危机。是故以积极作为辅助优良北管剧团传承推广,确实是刻不容缓的课题。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所谓的“外省”声腔,指的是湖南班的南北路(西皮、二黄)和部分高腔、昆腔,但也结合了木偶戏、西秦戏、潮剧、饶平戏及闽西“中华鼓乐”,和大量的闽西民乐小调
  2. ^ 台湾高甲戏又称作“交加戏”,演唱曲调为南管曲,后场音乐为北管的鼓吹乐或丝竹乐,由于音乐上由此特征,故称“交加”,意思为“南北交加”或“南唱北打”,即唱曲为南管,后场乐为北管。
  3. ^ 北管扮仙戏中名为“南词”的唱腔,与福建南词戏中《天官八韵》的曲调相同
  4. ^ 京剧二黄类唱腔【平板】又称【四平调】,与北管古路戏的曲调完全不同,属同名异曲。
  5. ^ 叭子为小型唢呐的俗称,相当于国乐的海笛。

参考 编辑

  1. ^ 曾永义著:《台湾传统戏曲》,东华书局,页84、85
  2. ^ 怡安主人编:《六也曲谱》上册,中华书局,昆曲《赐福》曲谱
  3. ^ 王季烈编:《集成曲谱》振集卷8,古亭书屋,昆曲《满床笏•卸甲》曲谱
  4. ^ 中国戏曲志福建省编委会编:《中国戏曲志福建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福建省的传统戏曲普查
  5. ^ 《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第104册(19函)《泗水关》、《高平关》
  6. ^ 萧炳著,《秦腔音乐唱板解释》,陕西人民音乐出版社,页50
  7. ^ 萧炳著,《秦腔音乐唱板解释》,陕西人民音乐出版社,页23
  8. ^ 中国戏曲志福建省编委会编:《中国戏曲志福建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页71-73
  9. ^ 中国戏曲志福建省编委会编:《中国戏曲志福建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页73-75
  10. ^ 中国戏曲志福建省编委会编:《中国戏曲志福建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页84-85
  11. ^ 吕锤宽著:《北管音乐概论》,彰化县文化局,页170-178
  12. ^ 《中国戏曲志·广东卷》,页1488-1491
  13. ^ 《中国戏曲志·广东卷》,页1489
  14. ^ 《中国戏曲志·广东卷》,页1488
  15. ^ 黄吉士著,《浦江乱弹音乐》,浙江团结出版社,页19-20,又页2
  16. ^ 黄吉士著,《浦江乱弹音乐》,浙江团结出版社,页30-38
  17. ^ 17.0 17.1 17.2 鹿港黄种煦藏之抄本
  18. ^ 《戏考大全》,宏业书局,页701-706
  19. ^ 《戏考大全》,第1册,上海书局,页488-496
  20. ^ 《戏考大全》,第2册,上海书局,页176-181
  21. ^ 安禄兴著,《京剧音乐初探》,山东人民出版社
  22. ^ 《戏考大全》,第2册,上海书局,页514-517
  23. ^ 吕锤宽著:《北管音乐概论》,彰化县文化局,页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