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寿(1874年9月23日—1921年6月8日),女,原名云芝,字雪君,晚署,别号天香阁主人江苏吴县人,清末、民初年间刺绣名家。

针神余沈寿女士肖像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沈寿生于清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公历1874年9月23日)[1],江苏吴县(今苏州)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原名云芝。父亲沈椿,曾在浙江任盐官,酷爱文物,富有收藏。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沈寿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七岁随姐姐沈立一起学刺绣,八岁即绣成《鹦鹉图》,十二岁绣成《秋雨月上图》,作品惊动长辈,不久便以刺绣闻名乡里。

1893年,与浙江举人余觉结婚。婚后尽心刺绣,绣品已超过上海松江顾绣,士大夫们争相购藏。

中年 编辑

1899年,随丈夫迁居上海。1903年起,创造仿真针法。次年十月,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丈夫将她的《无量寿佛》、《八仙上寿图》绣品送到北京,慈禧大悦,特书福、寿两字分赐夫妇,雪芝得‘寿’字,因此改名沈寿[2]

不久,沈寿奉派前往日本考察刺绣,对日本人将东方刺绣针法与西方素描、油画等技法结合起来感兴趣,于是在丰富自己绣艺的基础上独创仿真绣,一举改变了中国传统刺绣作品有形有色、但缺少光影的绣法。回国,沈寿任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1905年八月,回到苏州创办福寿绣厂。

1909年,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沈寿奉令担任审查官。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亲函清政府,赠沈寿金表一块,同时将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杜林博览会英语Turin International展出,荣获世界最高荣誉奖。

 
慈禧赐余兆熊、余沈寿之福寿字及余沈寿女士之名绣

沈涛又以《英女王维多利亚像》参加世界万国博览会,获得优等奖。辛亥革命后,女子绣工科停办,1912年,沈寿便去天津创办自立绣工传习所。

实业家张謇担忧沈寿技艺不能流传,于1914年特创办南通女红传习所,聘沈寿为传习所所长兼教习,余觉任南通平民工场经理。所内设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速成班主要学绣枕套、台布、服饰之类的实用品,普通班绣花卉、人物、飞禽走兽之类,美术班则学习比较高级的艺术绣,美术班毕业的优秀生再进入研究班。教学中,沈寿主张“外师造化”。绣花卉时,她摘一朵鲜花插在棚架上,要学生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学生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精神来。她在南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沈寿的赢弱体质难承担繁重工作,数月后便病倒。

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向中国征集展品,时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的张謇负责此事。沈寿用取材于《圣经》耶稣遇难,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针法创作《耶稣像》,在会上被评为博览会一等大奖。有富商愿出1.3万美元求购收藏,沈寿不愿出让,派人去美国取回这幅绣品,珍藏于自己的传习所内。而余觉则因失去一大笔财富而忿忿争吵。沈、余之间的感情原本不睦,裂痕更深,沈寿也由此引发肝病。

病殁 编辑

余觉不务正业,嫖娼狎妓惹出许多纠纷。他听说沈寿与张謇的关系日益亲密,硬逼沈寿要回苏州去,沈寿坚决不肯。余觉常找沈寿要钱,一再取闹加重沈寿的病情。张謇惧其艺之不传,便为其治病期间,由卧病在床的沈寿口述,张謇笔录,在1919年整理而成刺绣技法论著《雪宧绣谱[3]

1921年6月8日,沈寿与世长辞,此时年近七旬的张謇扑倒在沈寿的遗体上嚎啕大哭。

身后 编辑

沈寿去世后,张謇按照沈寿的遗愿把她安葬在能望见长江和苏南土地的黄泥山南麓,墓门石额上镌刻著张謇亲笔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墓后立碑,碑的正面镌刻著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

张謇杜门谢客,早晚与沈寿的遗像相对晤,写〈忆惜诗〉四十八首。

沈寿墓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1981年依原式修复[4]

沈寿弥留之际将《耶稣像》赠送给张謇,后者将它珍藏在南通博物苑中。抗战爆发,这幅绣品一度存于上海一家银行的保险柜里,之后去向不明。经过张謇海外亲属的多方查找,于1970年代找到。1980年代末期,由张謇后人带回中国,捐赠给南京博物院[5]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