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縣
利津縣位於山東省北部,隸屬於東營市。東隔黃河與墾利縣、東營區、博興縣相望,北鄰河口區,西接濱州市、霑化縣。縣境呈西南-東北向,南北長102.5公里,東西寬8.5-25公里,總面積1665.6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利津街道利一路98號。
利津縣 | |
---|---|
縣 | |
勝利黃河大橋 | |
利津縣的地理位置 | |
坐標:37°29′28″N 118°15′10″E / 37.4912°N 118.2527°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山東省東營市 |
政府駐地 | 利津街道 |
下級行政區 | |
面積 | |
• 總計 | 1,301.02 平方公里(502.33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238,189人 |
• 密度 | 183人/平方公里(474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95,502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257400 |
電話區號 | 546 |
行政區劃代碼 | 370522 |
網站 | www |
利津縣海岸線長達59公里,潮間帶38萬畝,灘涂寬闊,由於地處黃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機質多,魚、蝦、蟹、貝類資源豐富,素有「百魚之鄉」、「黃金海岸」和「東方對蝦故鄉」之美稱。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活着丹頂鶴、白天鵝等珍禽,生長着數百種野生植物,以其新、野、奇的旅遊特色,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
歷史沿革
編輯早在周秦時代縣境西南部是古陸地,屬齊國、齊郡。漢代屬千乘郡漯沃縣、蓼城縣地。東漢以後,黃河來利津域地入海,隨着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和發展,利津域地不斷向渤海灣延伸擴大,隋代建永利鎮(在今利津城河東岸),屬渤海郡浦台縣。唐宋屬渤海縣永利鎮。金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永利鎮為利津縣,因邑內有「永利」「東津」兩地而得名,屬山東東路濱州。元明時代屬山東濟南府濱州。清代、民國時期屬山東武定府 (今惠民縣城)。1936年屬山東省第五專署。1944年8月被解放軍占領,隸屬山東省行政委員會渤海區四專署、墾利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惠民專署。1958年11月,併入霑化縣,屬山東省淄博專署。1961年10月恢復利津縣建制,仍屬惠民專署。1983年10月15日利津縣劃屬東營市管轄。縣政駐地利津鎮,居縣境南部。建城已有800多年歷史。為全縣主要物資集散地和政治文化中心。
人口
編輯截至2022年末,利津縣常住人口23.9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0.64%,比上年提高0.54個百分點。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現將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縣:常住人口為238189人[2]。全縣共有家庭戶[3]91723戶,集體戶1499戶,家庭戶人口為231736人,集體戶人口為6453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53人。
行政區劃
編輯自然地理
編輯利津縣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屬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雖臨渤海,但大陸性氣候強。全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春乾旱,夏季多雨,晚秋偏旱的特徵明顯。利津地處勝利油田腹地,地下油氣資源富積,境內已打油氣井3300多口,是勝利油田的主要產區之一。土地資源廣闊,可利用土地180多萬畝,耕地面積80多萬畝,還有近百萬畝土地有待於開發利用。全縣有天然草場和人工草場40多萬畝,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優越條件。
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东营市)利津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 tjgb.hongheiku.com. [2023-06-22].
- ^ 2023年利津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